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要想顺利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强化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四方面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没有读,便没有高水平的听;没有对语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技巧的把握,便不能自然、流畅、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思想;没有相当的语感积淀和语言材料,肯定也写不出文从字顺的文章。可以说,诵读,也就是背诵与朗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看来,语言能力的培养,哪条也离不开诵读。因此,笔者认为,语文离开了诵读,就不成其为语文。意义是语文的内容,声音是语文的形式之一,再好的内容都要通过声音来表达。广大语文教师应该突出强化诵读,采用诵读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领会教学内容,达成学习目标。
1.初读自主感知文本内容
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而诵读又是感知文本内容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学生才能充分感知文本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文本,让他们在诵读中自主感知文本的内容。如在教朱自清《春》一文,首先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尽情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自主理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概括出文本重点描绘春天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江南春天的温柔和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等。这样无须教师作过多的讲解,文本传递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诵读中都可以自主感知到。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必能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即是此意。
2.再读合作领悟文本情感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合作领悟作者及其文本中所蕴涵的情感。诵读也是领悟作者及文本情感的最佳途径。作者的情感多渗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比较含蓄。有的不是学生凭一己之力所能领悟到的,需要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才能深刻领悟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合作,共同领悟作者及其文本中所蕴涵的情感。如朱自清《背影》中的第一段只有一句话。“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在朴素的叙述中蕴涵着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在办丧事还须借钱的惨淡光景下,“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就更难能可贵了。文本这平平常常的词语中洋溢着一片浓浓的爱子之情;“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怀念之情,余音袅袅,情思绵绵。领悟这些情感都需要通过教师引导、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反复诵读,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领会作者及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如果小组无法领悟,可提交全班讨论或教师作适当点拨。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总是无穷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展开合作,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3.三读探究品位文本妙处
在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激荡之后,一个重要的环节,就在于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佳点妙处进行探究品位。诵读还是探究文本妙处的有效方法。文本优美的语言、感人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巧妙的构思、高超的手法都需要学生在吟诵之中去探究品位。如笔者在教学《背影》时,就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的第六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探究品位“探”、“攀”、“缩”、“倾”等动词的表现力;去探究品位父亲背影这一感人形象以及作者通过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巧妙构思;去探究品位作者通过父亲的衣着、动作、语言等进行描写来塑造父亲形象的方法;去探究品位作者在叙事和描写中抒情的特点等。通过在反复诵读中探究品位这些佳点妙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就丰富多了、深刻多了。同时探究品位佳点妙处对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激发进取心,增强创新能力都有莫大的作用。
4.四读拓展迁移学会运用
积累感悟语言只是手段,学会运用语言才是最终目的。诵读是学会运用的触发点。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文本优美的语言、精妙的手法等有了很深的感悟后自然而然地会触发他们的表现欲,想把自己刚刚悟出的一些运用语言的技巧展示出来。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诵读触发学生运用语言的欲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在教朱自清《背影》时,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的第六段,在诵读中,学生学会了一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截取法选材构思的技巧等,定会跃跃欲试,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段文字描述自己记忆中最难忘的“背影”?如风雨中、冰雪中父母送菜送钱送衣等,走后的情景。他们都能又好又快地写出来了。难怪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诵读式教学强调在读中感、悟、品、用,这与新课程理念有诸多的契合点。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研究、总结,将诵读式教学有机融合到新课程中来。让悦耳读书声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永远充满勃勃生机,让诵读式教学在语文教学园地里结出更多的硕果。
收稿日期:2011-02-25
1.初读自主感知文本内容
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而诵读又是感知文本内容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学生才能充分感知文本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文本,让他们在诵读中自主感知文本的内容。如在教朱自清《春》一文,首先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尽情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自主理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概括出文本重点描绘春天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江南春天的温柔和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等。这样无须教师作过多的讲解,文本传递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诵读中都可以自主感知到。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必能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即是此意。
2.再读合作领悟文本情感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合作领悟作者及其文本中所蕴涵的情感。诵读也是领悟作者及文本情感的最佳途径。作者的情感多渗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比较含蓄。有的不是学生凭一己之力所能领悟到的,需要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才能深刻领悟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合作,共同领悟作者及其文本中所蕴涵的情感。如朱自清《背影》中的第一段只有一句话。“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在朴素的叙述中蕴涵着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在办丧事还须借钱的惨淡光景下,“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就更难能可贵了。文本这平平常常的词语中洋溢着一片浓浓的爱子之情;“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怀念之情,余音袅袅,情思绵绵。领悟这些情感都需要通过教师引导、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反复诵读,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领会作者及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如果小组无法领悟,可提交全班讨论或教师作适当点拨。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总是无穷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展开合作,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3.三读探究品位文本妙处
在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激荡之后,一个重要的环节,就在于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佳点妙处进行探究品位。诵读还是探究文本妙处的有效方法。文本优美的语言、感人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巧妙的构思、高超的手法都需要学生在吟诵之中去探究品位。如笔者在教学《背影》时,就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的第六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探究品位“探”、“攀”、“缩”、“倾”等动词的表现力;去探究品位父亲背影这一感人形象以及作者通过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巧妙构思;去探究品位作者通过父亲的衣着、动作、语言等进行描写来塑造父亲形象的方法;去探究品位作者在叙事和描写中抒情的特点等。通过在反复诵读中探究品位这些佳点妙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就丰富多了、深刻多了。同时探究品位佳点妙处对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激发进取心,增强创新能力都有莫大的作用。
4.四读拓展迁移学会运用
积累感悟语言只是手段,学会运用语言才是最终目的。诵读是学会运用的触发点。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文本优美的语言、精妙的手法等有了很深的感悟后自然而然地会触发他们的表现欲,想把自己刚刚悟出的一些运用语言的技巧展示出来。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诵读触发学生运用语言的欲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在教朱自清《背影》时,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的第六段,在诵读中,学生学会了一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截取法选材构思的技巧等,定会跃跃欲试,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段文字描述自己记忆中最难忘的“背影”?如风雨中、冰雪中父母送菜送钱送衣等,走后的情景。他们都能又好又快地写出来了。难怪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诵读式教学强调在读中感、悟、品、用,这与新课程理念有诸多的契合点。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研究、总结,将诵读式教学有机融合到新课程中来。让悦耳读书声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永远充满勃勃生机,让诵读式教学在语文教学园地里结出更多的硕果。
收稿日期:201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