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很忙:一个洋弟子眼中的少林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f012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九二年,21岁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生马修·波利(Matthew Polly)陷入精神困境,他希望通过一场苦行来改变自己的性格:到少林寺学习中国功夫。那时,河南郑州的外国人还很少,少林寺外面的小卖部,只有一家可以买到可口可乐,还是放了好几个月的。
  马修在少林寺待了两年,取中文名包默斯,和他一起习武的和尚,都开心地称他为“老包”。马修学习了套路,并跟随一个全国散打冠军练习了几个月的散打。当他回到美国时,他成为了一个不同的人。2003年,在北京非典期间,他再次来到中国,重访少林寺。和中国所有的地方一样,10年时间,少林寺发生了巨变,它已经从一个破败的并有点混乱的习武场所,变成了一个规范现代的旅游景区。
  这一年,马修开始为美国《在线》杂志写有关中国旅行、文化的专栏,少林寺成为最主要的主题。2007年,他出版了《American Shaolin》一书,2014年,这本书的中文版在中国推出,当时这本书有个很长的书名《和尚、飞腿与铁裆功:一个美国人在新中国的奥德赛》,这样的书名有哗众取宠的味道,显示出出版社要极力讨好读者的态度。但从2003到2014,又是一个10年,在当代中国,10年绝对称得上是一个时代,因为其变化的丰富性,往往会让人感到陌生。
  最终,正式的书名为《少林很忙》。这是一个不准确的翻译,却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少林寺最近30年的历史。30多年来,少林寺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从寺庙的修缮和僧众生活的改善来看,它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但是,这30年的少林寺,和过去的一千多年又有很大的不同,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少林寺成为国际旅游文化的一个热点,它的影响力发展到国外,如今,人们必须有国际视野,才能更好地理解少林寺。尽管马修开始回忆少林寺习武生涯的时候,已经离开少林寺10年了,很多事情未必完全真实,但是他选择的细节,即使有一些再创造的成分,仍然是有价值的:这是一个美国著名大学的高材生眼中或心中的少林,这样的少林形象,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一个结果。
  从普林斯顿到少林寺
  1992年,马修乘坐大巴车从郑州赶往少林寺,他最害怕的不是陌生的环境,而是中国公路混乱的交通状况。拖拉机、半拖挂车和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在路上同场竞技,为了超车司机可以随时逆行。到了少林寺,他看到的景象是:
  轿车和旅游大巴堵在通往停车场的大门前。几十家小饭馆密密麻麻排在路的两边,都是些简陋的危房,四壁都是裂缝的水泥和支离破碎的灰泥。还有几十家屋顶是波浪状石棉瓦的小屋,专门贩卖功夫饰品。驴车在停车场的门口等着招揽买卖,拉游客去八九百米外的寺院。那儿有更多当地企业家编造出来的创造性景点:一架二战时用过的拉货飞机;或者能看见一具至今已有两千年的木乃伊,其实不过是只死猴子……
  这样的景象,如今可能只能在一些县级城市新开发的所谓景点才能看到,但是在当时,却是少林寺周围环境的真实写照。上世纪80年代,少林寺重新修缮,一些文革中被毁坏的建筑得到重建,到了1989年,作为一个旅游中心,少林寺重生了。在当时,普通中国人还没有旅游的观念,当地政府也没有旅游管理的经验。少林寺外杂乱的场景,是80、90年代小商品经济最初发展的真实写照,做生意的都是少林寺附近的村民。但是,在最初起步的时候,少林寺还是有一点国际眼光,马修要去学武术的武术中心,专门有一个“国际事务办公室”,他们知道,随着影视文化的普及,不少外国人将来这里消费。
  少林寺外有不少教武术的机构,少林功夫大学、少林武术学院、少林武术和功夫学校等等,这些机构和少林寺的关系都比较复杂,教练多半是出自少林寺,也借重少林寺的品牌效应,但他们实际上并不属于少林寺管辖,不管是在行政或经济上,都是独立的民营企业。在当时,这些机构总共训练着一万多名中国男孩,只有极少数女生。每人一年要交800元左右的学费,全天练习功夫,每周休息一天。
  马修选择的是“少林武术中心”,因为他观察到,这里有少林和尚在进行精湛的功夫表演,显得更为“正规”,作为外国人,他被要求一个月支付一千三百美元,包括宾馆房间和单独的伙食费,这几乎是他身上所带的全部现金,因此他只好要求按月支付。“少林武术中心”的建筑,看起来很像旅游中心,比起别的功夫学校,更宏伟也更正式。事实上,武术中心就是河南省政府在1989年开发的旅游中心,负责武术表演和对外交流,并有包括宾馆和餐厅在内的一系列服务设施。武术中心的领导,也是少林寺出身,如今他们成了政府工作人员,这里的教练们也都从政府那里领取工资。10年后,马修再访少林寺,别的武术学校都被清理了,但是少林武术中心仍然还在那儿,甚至规模更大,它拥有几个表演团队。
  对学武术的人来说,即使在地理的意义上,少林寺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沿着少林寺外的路往东走,一直走到小路与公路的连接处,有一个塔沟武术学校。马修去看的时候,那儿只有一排瓦房,连院子和大门都没有。这所学校是塔沟村的老拳师刘宝山于1978年创办,如今已是可以颁发学历的正规学校,并拥有自己的官网,它的学员还几次参加了央视的春晚。马修在练习散打的时候,塔沟武校的一个师傅曾经上门挑战,但是被马修击败。
  当时的少林寺,面临的就是这样的生态。1992年,释永信还没做方丈,但已是少林寺的实权人物,下一任的方丈人选。释永信组建了少林寺自己的武僧团队,打造正规的、货真价实的少林武术表演,他面对的就是山门外江湖的挑战。当时的少林寺,已经有意和这些“杂牌军”保持距离,一个证据是,即使是少林武术中心的学员,想进入少林寺参观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负责把门的工作人员,仍要求他们出示门票。
  1993年,经过两年的艰苦训练,马修已经成为散打高手。他的师父,书中称为“承师傅”,是少林寺出身的全国散打冠军。师父发现,这位身高1米92、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洋弟子,领悟和学习能力比一般学员要高很多。他总结出,这是文化的力量:一个有文化高智商的人,学武也是很快的。最终,他让马修参加于1993年秋举行的郑州国际武术邀请赛。非常有意思的是,马修不能代表武术中心比赛,政府希望他能作为外国人参赛,这样能凸显比赛的国际性。于是,也许是运动会中最奇葩的一幕出现了:马修代表的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代表队”,并举着这样的牌子入场了。这个代表团,只有马修一个人,毫无疑问,他也没有征得普林斯顿大学的同意。   马修参加的项目是国际散打比赛,比赛只有三轮,一个韩国选手和一个日本选手比,韩国选手取胜,和马修比赛。马修轻松击倒韩国人,他接下来的对手是来自武汉的中国散打冠军。他必须失败,因为冠军的水平本来就高于马修,而比赛的性质,也要求中国选手必须赢。这让人想起现代历史上,那些和外国人比赛的拳师,比如霍元甲,但即便是到了1992年,中国人和老外对打,仍然让观众兴奋异常。全场响起“打死他”“打死他”的吼声,马修的汉语水平很高,他听得懂这些声音背后的东西。他拼尽全力,最后仍然失败了,获得了亚军,当地报纸还刊登了他举起银牌的照片。对马修而言,这失败仍然是一种成功,因为他克服了自己的恐惧,虽然被打得鼻青脸肿,但是那个从小害怕和同伴打架的马修,因这样一场比赛而彻底消失了。
  移民
  在到少林寺的第二天晚上,马修到演出大厅考察,成浩、德清两位武僧在那组织大家练功,后来他们成为马修在少林寺最好的朋友。看到马修,大家马上围了过来。因为马修是美国人,他们要问马修一个敏感的问题。
  国外的生活,是一个敏感话题,也让这些和尚充满好奇。不久之后,德清就来找马修咨询,到日本演出,顺便卖几把剑是否可行?定价多少才是合适的?这样的话题让马修吃惊,和尚怎能想挣钱的事?事实上,像成浩和德清这样的佼佼者,一直向往移民,到国外创出一片天,或者“弘扬少林文化”。
  马修再度来到少林寺的2003年,成浩已经移民去了休斯顿,在那里开了一家武术工作室。原来队里的另外两个稍逊他一筹的队员和他一起,成了他的左膀右臂。在这三个少林和尚的努力下,休斯顿成为了和纽约相媲美的少林文化的代表城市。1992年“出走”的严明和郭林,在纽约曼哈顿的闹市区和纽约皇后区的法拉盛分别开了各自的武术学校。当时,少林武术中心唯一能做二指禅表演的礼鹏也在纽约做武术教练,他先是到了荷兰,在那里建了一所很大的学校,后来和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位女士结了婚,便到了纽约。武术中心的经理感叹:“竟然娶了一个比他大的美国女人……乖乖。”
  马修最好的朋友德清,当时是武术中心的偶像级人物,他的移民之路比较曲折。他用尽浑身解数,只移民到了匈牙利,在那里为特种部队做武术指导。2000年的时候,他到美国拉斯维加斯参加一个海外少林文化专题片的拍摄,剧组允许他带两名嘉宾,他就带自己的母亲去美国玩了一圈,“多少也算是不坏的慰藉了”。
  1992年,当马修向这些和尚学习功夫时,这些都是和他年纪差不多大的年轻人,尽管是少林和尚,他们仍然像普通人一样有着各式各样的梦想。据说,有一个漂亮姑娘,特别爱德清,但是最终只能哭着离去,因为德清不能给她什么承诺。在德清的心目中,一直渴望能像李连杰一样,成为功夫巨星。虽然他最终也没有成功,但是为此而走过的旅程,却也不是毫无意义。
  僧人的移民,可以说是少林寺走向国际化的一个侧影。2000年后的少林寺,到外国表演和推广的次数越来越多,而到少林寺来旅游参观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从郑州到少林寺,已经通了高速公路——和别的著名景点一样,少林寺景区的旅游管理和秩序也越来越规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少林的国际化也是中国经济文化开放的一个缩影,从90年代的《北京人在纽约》中所反映的那种艰辛的打工生活,到如今的国人到世界各地疯狂扫货,对普通人来说,出国成了件普通的事情。
  马修眼中的释永信:强人与争议
  马修的书里写了这样一件事儿:
  一天,一个叫云飞的俗家弟子告诉马修:“你应该拜个师父,成为一名少林弟子。”
  “承师傅就是我师父。”马修答道。
  “他是你的教练,但他已经不是和尚了,你应该从寺里找个和尚,然后拜他为师。”
  “那我选谁好呢?”
  “我的师父是永信大师。”
  在马修眼中,释永信是寺里最有能耐的和尚,但也是最惹人非议的。马修这样写道:他(永信)有辆奔驰轿车,还雇了私人司机,这辆车是北京一位大人物送给他的。永信一离开少林寺就是好几个月,忙着在外建立关系网。只要有北京的贵宾来到少林寺,都是永信作陪。他最后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他找了一群会武术的和尚组成一支独立的队伍,想与武术中心竞争去国外巡演的业务。
  云飞告诉马修:“永信就是下一届方丈,他跟北京的大人物们关系很好。我告诉你,等到永信当了方丈,他就会利用‘关系’,把少林寺的管理权夺过来。”马修认为,这倒是个好主意。
  拜师的经过,马修写得很详细。核心的一点是,按照当时的“潜规则”,他给了释永信一个红包,里面有1111元人民币:
  “他(释永信)请我坐下,我按照云飞(介绍人,释永信弟子)的指示,事先准备了一个红包。云飞告诉过我,要给师父红包以表敬意,钱的数目随意,但中国的迷信观念认为一些特殊数字预示大吉大利,特别是888和1111,然而云飞却让我自个儿决定是给美元还是人民币。我不禁有些窘迫,我在中国这么久了,知道一美元可以换八块人民币,于是我便在红包里装了1111元人民币(约合一百四十美元)。永信接过红包,往桌子上一扔,好像红包是令人不快的多此一举。传言说他腰缠万贯,等打开红包时,他肯定会觉得这点小钱微不足道…… ”
  马修心中的释永信,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强人,2003年他重回少林,这样感叹:“与其他人不同,永信有独断的决心和密集的关系网来进行必要的革新,在过去几年中,他找来一些人做他的标靶兵(有传闻说他们是花重金请来的),这些人只听命于永信一个,他们来到村子里,驱赶当地的商人,拆除他们的房产。”
  马修这样的叙述,很可能来自于村民的道听途说或夸张演绎,但是,2003年的少林寺和1993年确实大为不同:“除了寺庙,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所有为游客提供餐饮的搭建建筑,所有屋顶用铁瓦楞搭起来并销售功夫主题小玩意的棚户区,以及几乎所有的私立武术学校,都已不复存在”。1999年,老方丈去世,如众人所料,释永信接替了他的位置。“释永信认可当地人的想法,少林的名誉深受旅游业所害,市场经济当然更适合少林寺,但也太过俗气。”
  这是一个悖论。如今,人们对释永信的非议,恰恰是少林寺过度的商业化造成的,但是在马修的叙述中,释永信却是反对过度商业化的。或许,马修的理解还比较肤浅,90年代初的少林寺商业化,是小商品经济,那种混乱的、不正规的小商贩,其实阻碍的少林寺的发展。如今,人们经常讨论的是,少林寺是否会上市等等,是另一种更高层次的商业化,而且,少林寺作为一种资产进行运营,是历史上就有的事,不过方式不同而已。
  耐人寻味的是,2014年,马修的《少林很忙》中文版推出后,有媒体报道了马修是释永信的弟子。但少林寺官方曾对此予以否认,说马修既不是释永信的弟子,释永信也没有教过他武功。
  少林寺的否认,说明少林寺在应对新闻热点方面,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办法。
  (本文参考资料《少林很忙》)
其他文献
一百年以前的明信片如同现在的QQ、微信或是电子邮件一样,它给全球通讯带来了革命。之所以在许多通联方式中脱颖而出,一是因为明信片投递的邮资相对便宜,二是因为明信片大多负载着精美的图像,给了试图联系的双方以更为简洁、直观的交流方式。  奥地利是世界上最早发行明信片的国家。1869年10月1日,维也纳邮政局正式开始发行明信片。仅推出3个月后,人们就投寄了300多万张明信片。很快,世界各地的邮政局开始仿效
期刊
一家名叫“成都华茂典当商行”的新型当铺,于1987年10月13日,在成都市西御街悄然成立。这个典当行属集体所有,面向个人或小型企业开展业务,规模并不大,但在当时,却成为轰动全国的大事件。消失了30多年的当铺,终于回来了。在历史上,当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普遍存在的事物。汉代时,典当在民间非常普遍,司马相如就曾把自己穿的袍子拿到成都集市上阳昌家里去赊酒,有了钱以后再去把它赎回来,这可能就是当铺的萌芽。
期刊
百步穿杨,意为射中百步距离外柳树的叶子。此语的相关人物,便是楚国著名的神射手养由基。“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战国策·西周策》)  或许有人会想,按照成年人一步距离为0.5到0.7米计算,一百步不过50米到70米的距离,养由基能在这个距离上射中柳树的叶子,诚然算厉害,但也不能为此称之为神射手吧。  这种想法看似颇有道理,实则是既不知道射箭与打枪的难度高低之分,又不清楚
期刊
在长达1500年的历史中,少林寺遭遇过很多次劫难。封建时代,每逢一个朝代没落,地方政府的控制力减弱,民不聊生,少林寺就很难独善其身。少林武术很难抵挡“山贼”的骚扰,如果碰到大规模的流寇,寺里的僧众往往会逃散,建筑被毁,也是常有的事。  少林寺的历史,就是不断被毁、不断重生的历史,当然,这是指物质意义上的建筑而言。少林寺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精神力量,却是时局难以斩断的。所以,等到局势缓和,僧众又会
期刊
一九一二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颁布注重道德教育的教育方针,叶圣陶、丰子恺等肩负编撰小学国语课本的重任。1915年,叶圣陶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写小学国语课本。5年内,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共出版12套新式国语课本。  1926年,章锡琛、章锡珊兄弟在上海开办开明书店。1928年,由丰子恺等人发起,次年开明书店改组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叶圣陶、丰子恺等担任书店的编辑,出版有关文学、艺术、史地、科技的刊物
期刊
习近平主席于8月29日签署主席特赦令,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对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四类服刑罪犯实行特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第8次特赦。  大赦与特赦,历史上早有先例。和我国古代帝王时期出于显示皇权、启发社会善性和协调上下关系的大赦不同,“8·29特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时期的一种人道主义体现,加之这次特赦是我国在1978年修宪后启动的第一次特赦,因此更有
期刊
西康省,中国旧省名,是在现今中国行政地图上消失了的一个省份。它设置于1939年,省东界四川,南界云南、印度,西界西藏,北界青海。  1929年8月17日,西康民众公呈当时的国民政府:“为西康警报频来,危亡已在眉睫,特恳迅派负责人员组织西康省政府,以图挽救事。”然而此后几年,西康建省一事仍无着落,1935年7月,西康建省委员会在雅安成立,终于把长期以来的建省计划提上了日程。1938年12月,经国民政
期刊
谈及清朝邮传部二等顾问官詹天佑,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提起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几乎无人不晓。因为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主铁路干线——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的起点在北京丰台柳村,与京汉铁路接轨,终点在河北张家口,全长201.2公里。1905年,清政府不顾西方列强的阻挠,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该条铁路。消息传出,举国轰动,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因为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
期刊
提及林长民,在当下一般人眼里显得极为陌生,纵使今日还有人知道林长民这个名号,多半也无外乎因他是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父亲,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岳父。而林长民的生平好似过往烟云,湮没在历史尘埃中鲜有问津。可是在百年前,意气风发的林长民绝对算得上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他曾在晚清和民国政治舞台上,凭借耿介、执拗与担当,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那个纷乱的年代增添了一抹鲜明的亮色。  求学与教学  
期刊
明成祖朱棣(以下简称成祖),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不同于多数封建王朝“父死子继”的继位传统,这位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并不是“皇三代”,而是“皇二代”。成祖是明太祖的第四个儿子,他的皇位,是从比他低一辈的侄儿建文皇帝手里夺来的。成祖采用“非常手段”夺得帝位,残忍地杀害了不为己用的方孝孺(“诛十族”),并创建了臭名昭著的宦官机构“东厂”等,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是很好。但在他的治下,营建北京,疏浚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