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愁我的情(创作谈)

来源 :青海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w_jl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生在“这里的彩陶流成了河”的柳湾墓地遗址南部的大山里,生长在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瞿昙寺东麓的山村里。这里山大沟深,峁梁纵横,交通闭塞,信息不畅。
   与中国西部广袤的山区地区一样,这里是典型的农耕区,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
   小时候,我们的物质生活虽熬清守淡,草衣木食,但精神生活五花八门,多彩多姿。
   我们在公鸡兢兢业业坚持不懈的打鸣中惊醒,在麻雀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叫嚷里起床。清晨的山村薄雾缭绕,朦朦胧胧。一会儿工夫,太阳徐徐升起,天空渐渐明亮,清新的空气弥漫村庄,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村庄弹起了新一天的生产劳作协奏曲,家园响起了又一日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山村的生产各种各样,包罗万象,日复一日;乡里的生活五颜六色,酸甜苦辣,年复一年。每一个早晨如期而来,每一个黄昏如约而至。傍晚时分,日头慢慢进了窝,村子的屋顶上飘起了缕缕炊烟,空气中弥漫着轻纱似的薄雾。牛羊屁颠屁颠地跑回了家,鸡儿无声无息地上了架,喜鹊守时守规地进了巢,我们也不声不响地爬上了热乎乎的土炕头。
   我们和成人一起玩耍。村庄最忙的是春季和秋季,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播种,需自给自足;一年之成在于秋,秋天收获,要粮食满仓。这些日子人们起早贪黑,戴月披星,不辞劳苦,废寝忘食。最闲的是夏季与冬季,特别是收获后的冬天,“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五谷丰登了的山里人心花怒放,喜气洋洋。村庄的巷道里大场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打毛蛋、踢毽子、荡秋千、跳皮筋、解绷绷、翻花绳、跳沙包、滚铁环、滑冰溜、打陀螺、放风筝、捉迷藏、斗公鸡、老鹰捉小鸡等各式各样的游戏活动活跃着村庄,兴奋着村人。这种俗称为“玩耍”的游戏,简单易学,生动有趣。没有功利色彩的民间游戏和竞技活动,每个人都会感到亲切,这种亲切感总是与朗朗的笑声和浓浓的乡情融在一起,飘荡在乡村的上空。
   我们同大人一起劳动。乡村的劳动力没有明显的年龄界限,繁杂的生产劳动需要每个人的尽心竭力,大人有大人的活计,老人有老人的工作,小孩有小孩的事情,每个人都有着恰到好处的农活事宜。单丝不线,孤掌难鸣。乡村一家一户的独特生产体系只有家庭的所有成员相互合作和良好替补,才能如期完成农事劳动,不落在别人后面。每年春耕播种前的上肥,大人拉架子车,上坡过坎,我们跟在后面推,要不再大的劲儿也是力不能及,独木难支。就是用牲口驮运家肥,大人们干着装粪口袋的重活,我们来回赶牲口运送,实现着完美的合作。犁地种田,大人们赶着牲口扶着犁铧,我们配合着耙耱子碎土块,此时的乡村人头攒动,人喊马嘶,春潮涌动,热火朝天。到了秋天,乡村唱起了八月田野的开镰大戏,麦浪滚滚的田野里,开始传来镰刀的嚓嚓声,弯腰弓身的农人们,开始了一年里最紧张的夏收了。大人们挥舞着镰刀,浑身是劲,三兩下,两三个麦捆顺势而立;孩子们施展着嫩稚,挥汗如雨,一会儿工夫,一大片麦子躺倒在地。放羊、喂猪、挑水、割草、锄草、磨面,我们为心力交瘁的大人和忙碌奔波的村庄做着力所能及的分忧解难。
   我们与大家一起享乐。乡村养育着人们,大人呵护着小孩。乡村有乡村的生活,村庄有村庄的需要;乡村的生活五光十色,村庄的日子千姿百态。山药蛋、土豆块、酸菜丝、凉粉儿、酿皮儿、面片儿、长面条、大馒头、焜锅子、土鸡蛋、羊杂碎、年猪肉,这些乡村特产满足着村庄男人女人老人小孩的旺盛胃口,强健着他们的体格,快乐着他们的生活。特别是乡村过年的日子,更是大家享乐的高潮期,吃不完的油炸馍,喝不尽的酩馏酒。庭院里肥肉厚酒,村场里莺歌燕舞。古朴的戏台挺立在村庄最热闹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一处演戏,方圆十里的乡民总会赶来凑热闹,人们内三层外三层,勾肩搭背,前呼后拥,把戏台围得个水泄不通,看戏人有的蹲着,有的坐着,也有的站着,靠近戏台的树上、房顶爬满了顽皮的小孩子。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台上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台下是男女老少芸芸众生,演戏人全神贯注演得惟妙惟肖,看戏人津津有味笑得前仰后合。台上演员声泪俱下,台下观众也跟着哭鼻子抹眼泪。大人们笑,我们也乐;大人们悲,我们也跟着伤心,戏台上的表演把人们莫名其妙地带进悲欢离合的氛围中。乡村的日子有滋有味,我们的生活苦乐相伴。
   我们与所有的生命共生共荣。乡村是一个应有尽有,样样俱全的大社会,是一个五花八门、物种组合的统一体。这里的主体与核心是人,庄廓、四合院、土炕、田园是生存基础。适应于农耕生产和家庭生活的需求,豢养着琳琅满目的家畜禽兽,有农业生产需要的骡马耕牛,也有农村生活需要产毛扒粪下蛋供肉的羊猪鸡鸭,甚至还有猫儿狗儿,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联合体。我们跟大人一样,与这些动物互相依赖,相依为命,和谐共处;农家的动物们也心领神会,相依相存,休戚与共,和睦相聚,与人们共同延续着村庄的历史。还有数不胜数的铁锨、榔头、背篼、犁铧、耱子、锄头、镰刀、木桶、扁担等农具,拥挤在同一个屋檐下,主人靠它们抚弄着土地和庄稼,陪伴着生产和劳作。乡亲们也十分珍爱这些富有乡土生命气息的农具,爱惜它们就像爱惜他们自己。村庄还有小麦、青稞、豌豆、洋芋、油籽等庄稼粮食这些植物生命,农人的一切农事活动都是为了生产粮食,五谷丰登,它们也养育着人们,就像鱼儿和水一样,朝夕相处,肝胆相照。
   戏台、庄廓、土炕、四合院、家居摆设,是山村生活的基本元素。
   上肥、播种、锄草、收割、碾场、磨面,是乡土活动的关键词语。
   劳动、游戏、过年、婚事、耍社火、杀年猪,是村庄活跃的重要成分。这些都是小时候我们这一代人刻骨铭心的乡村记忆。
   后来,我远离乡土,告别村庄,到城里上学读书,在单位上班工作,这些乡村生产生活的基本元素、关键词语和重要成分与我渐行渐远,甚至遥不可及。
   再后来,中国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力拓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的家乡以及中国所有的乡村在快速萎缩,村庄在不断消失,新的生产方式迅速取代旧有的模式,其中的文化内涵不断发生着质变。
   故乡,多少个夜晚我面向南山躺在床上,仰望夜空,思念向故乡生长。遥想每一天阳光灿烂的大山里,庄稼在自由生长,花儿在竞相开放,鸟雀在展翅飞翔;回望每一年播种在及时开始,锄草在匆忙进行,收割在迅速展开,碾场在繁忙行动。让人望眼欲穿,心动欲摘。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愁的情结油然而生,故乡的感情难以舍割。
   于是,我开始用文学的方式记录我的乡愁,用摄影的艺术追梦我的乡情。播种、锄草、收割、碾场、游戏、节气、杀年猪,不断出现在我的文学篇章里,水磨、农具、庄廓、戏台、喜鹊、麻雀、杀年猪,不时留存在我的相机瞬间里。
   乡村是我们生活的母体,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是人们心灵的寓所。乡村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本根文化,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内涵,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用文学的方式怀念故乡,不是保守;用艺术的手法抒写乡愁,不是恋旧。创作这些渐行渐远的本根文化、乡土文化,是生活的传承,生命的递进。
   抒写还没有完成,创作仍需要努力。
   乡愁如烟,从故乡的巷道里慢慢升起,微微展开,连绵不断;乡情如梦,在乡间的时空里渐渐升华,悄悄弥漫,绵绵不绝。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草,故乡的农事,故乡的风俗,总会在夜半梦回时,在我疲惫踌躇时,在我迷茫无措时,在我伤感落泪时,浮现在我的眼前,给我完成的力量,给我创作的勇气。
其他文献
一  文学有时候像个媒婆,把原本不认识或不相干的人(哪怕是千里之外的人)撮合到一起,成为了志同道合的同行和朋友,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和强大功能。我和立新的相识并成为莫逆之交,就是文学这个媒婆促成了我们之间的“姻缘”。  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从遥远的青南草原深处的果洛调到在海南的一所省属高校工作。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离开了原有熟悉的文学环境,得融入新的文学环境,交往结识新的文学朋友,这是文学人的生存之道,
期刊
一、宇 向   宇向打了个比方,说,她掀开了那块石头,下面的小虫子拼命逃跑,是的,它们需要黑,却猝遇了强烈的光线。光线如错爱。当父亲把6岁的宇向从乡下带进城里,她也失掉了小虫子之黑,在某种“暴露”里面展开了“并不健康的成长”。绘画,写诗,既是此种成长的成果和后果,也是从光线开始逃跑的路线。宇向,小虫子,谁的运气更好一点点呢?如果是宇向,她就不会绘画,更不会写诗。以是故,可以这样说——这样说似乎显
期刊
我的文学梦想,开始于那个青涩单纯又充满幻想的青年岁月。  《青海湖》编辑部来电邀约“本期推荐”之后,从来没有写过创作感想的我,对于其中的个人“创作谈”纳闷了几天,终不知从何起笔。在我的创作意识里,任何一个非自由流露的任务性或命令性的写作都是那么的寸步难行。越是想谈出个所以然,思想却越僵化而空无一物。于是我开始回忆自己与文学之间的缘起——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朗读我的作文《我和
期刊
阿顿·华多太:每一个写作者都经历过自己的文学启蒙和写作初衷,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当初处于什么样的生活境遇?  完么措:首先感谢你的采访!不瞒你说,我是一个自小遭受过心理伤害的人,孤苦伶仃的家庭经历过早地成为我挥之不去的阴影,就像我的影子一直如影随形,直至最后萌发成为我的文学种子。在这个种子还没有发芽之前,我曾无数次地独自一人走到村郊的隆务河畔,或者到山脚的丛林边偷偷地啜泣,向河流和树木发泄自己
期刊
仁尼  午饭又是土豆炒肉,伴着夹生的米饭。每天重复的学习内容和大家散漫的学习态度,让我从来这里的第一个月起就对这里的一切完全失去了兴趣。因为除了每天要早起做功课、念诵经文,还要排练《格萨尔》藏戏,重复那些唱词,老师还要对我们的韵调进行指导。  在这里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趁着老师不在就做一点坏事儿。有一次我们把河对岸贡保家的几头牛从半路劫了回来,赶进正在修建的格萨尔大殿里。我们当中要
期刊
时值酉鸡辞旧与戌狗迎新,我在书斋的电脑屏幕上开启了一次对朱立新散文作品的阅读之旅。之前是零星散碎的阅读,这次是把散珠贯穿,环顾式阅读。  今日方始敲键筑文。倏然跃入脑海的是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里的名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乡土日常生活的诗意,在文学的书写历史中,早已成为一代代文人墨客轮番耕耘的一片熟土。我欣悦于拿这般诗情画意的诗句,妙契于我即将展开的寻思之境和已然娴熟的朱立新的散文语境
期刊
2015年神农山诗会的朗诵现场,阿顿·华多太用浑厚的藏语朗诵了一首《我的故乡》,在场的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听懂藏语并了解其内容,但全场无不为之触动,这种吸引依赖于声音和叙述节奏的影响,也依赖于一种快速为个体感觉所捕捉的思想。这首诗的汉语版本是这样开始的:很久很久以前/我曾答应一群动物/我去了还会回来/那时,我还没有出生/不知道生母与生父/是什么物种//很久很久以前/我也答应过一座山/如果能做我的故乡
期刊
与音乐家桑德的交集最早是在2006年我为一部藏语电视剧做前期宣传策划的时候,桑德正好承担着这部电视剧的作曲工作,我俩在审片时候有过一些交流。  此前桑德一直在文艺单位工作,是国家一级作曲、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青海广播电视台安多卫视晚会音乐总监、青海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平时与桑德接触不多,但总体上感觉他为人低调,举手投足间处处传递出来安多人的谦和与善良。  接受采写任务后我即与桑德联系,他很
期刊
在我的印象里,他总是头戴一顶颇具藏式风格的印花帽子,穿着一身深褐色的藏服,脚穿一双早已过时的牛皮短腰靴子,偶尔也会摘下藏帽露出头上稀稀落落的银发。走近后,你就会看到一张黝黑且爬满皱纹的方脸上,镶嵌着一双犹如黑宝石般的眼睛,但这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被耷拉在眼骨上的稀又长的眉毛隐藏了光芒,鼻梁高而长一直延伸到微微上翘的嘴唇上,显得格外独特,短而宽的下巴收拾得很干净,只能看见银色的须根。但他最让人惊讶的是那
期刊
一  初春时节,我休假去故乡探亲。  晚上住在哥哥家新建的二层楼房里。楼房毗邻村里一条主干道,平时村民们手执劳动工具从这条路走向河南岸的田野,或者黄昏时分拖着疲惫的步履返回村庄时,往往留下一些交谈声、咳嗽声、口哨声等,这些声音里就有劳动带来的愉悦和踏实。可是那一夜,这条路上不绝如缕的手扶拖拉机、三轮车的突突声夹杂着人们匆匆的脚步声,吵得我无法入睡。更令我纳闷的是,这些声音一律显得急促、飘忽、凌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