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阅读而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mm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我的课外阅读史
  第一次读课本以外的书,是在小学五年级。我就读于一所乡村小学,那时候,几乎没有课外阅读这个概念,周围没有可读的书,家里没有,学校里除了课本,也再没有其他读物。那是在1989年,《西游记》正热播,每天两集看着很不过瘾,孤陋寡闻的我不知道还有一本吴承恩写的《西游记》。有一天,父亲也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本《西游记》,这让我如获至宝,只要在家,一天到晚手不释卷。其实,原版的《西游记》对于那时的我,读着也是一知半解,可我还是逐字逐句读得十分投入,以至于在家里看得不过瘾,还把书带到了学校里。我想,只要是看书,老师总不会反对吧。一日自习,我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拿出《西游记》,大大方方地读,忘形之时,连老师来到了身边都没有觉察到。老师一把抽走了我手中的书,一看是这么一个“大部头”,勃然大怒:“一个早自修,不好好读书,明目张胆地看这种闲书,太过分了。书我没收了,好好反省反省吧!”《西游记》的没收,让我心疼不已,不过,正是这本书为我开启了另一个世界:原来,除了语文书之外,还有如此精彩的文字 !如果要推算我的启蒙读物,当属此书。
  进入初中时代,那样的一个教育背景,对于课外阅读而言,简直就是“白色恐怖”!一天到晚,上课、下课、背诵、抄写、考试,几乎没有喘息之际,偶有闲暇,拿一本书来读,老师更视其为洪水猛兽,一露脸即遭没收。可也真怪,不让读,学生们却偏要读。于是,便与老师们玩起了游击战,白天不行,晚上在被窝中打着手电读。初中三年,胆战心惊中,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几乎读遍。中考,语文成绩,绝对优势,也许,课外阅读功不可没。
  师范三年,我阅读的黄金时代来临。有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有那么大一个图书馆,那么多可以读的书。我像一个找到宝藏的穷人,欣喜若狂,自己的借书证不够用,搜罗同学的,每次两本三本地借。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争分夺秒地阅读,我对着《红楼梦诗词解析》读《红楼梦》,一遍又一遍。我读《飘》《简·爱》,我读列夫·托尔斯泰、雨果,就连晦涩难懂的卡夫卡,也读得有滋有味。阅读让我如此充实,回忆师范三年,最后留在记忆里的,也就是那些书和那一段段沉浸在书里的美好时光。我的语文素养因阅读而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的精神世界因阅读而变得丰盈。是书,让我站立成为一个“人”。
  从我的课外阅读史中引发的思考:
  (1)我的中小学时代,课外阅读受到如此的抑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时社会对阅读的推崇程度,远不及今日。社会是个大环境,必定影响到学校这个小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很少对课外阅读进行推介,大部分老师认为读课外书纯粹是一种消遣,占去了太多时间,学生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课本和作业上。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课外阅读已成了被封存的角落。
  (2)我自己的语文学习经历告诉我,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大量的课外阅读,扩展了智力背景,学生在阅读中能学会思考,这样,活的思想产生了,学生对知识的感受性增强了,语言能力也逐渐形成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而书籍,正是我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最好通道。
  基于此,在我的学生时代,我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如果我当老师,我一定不做没收学生书籍的老师,我要让我的学生爱读书,读大量的书!
  一、我在课外阅读指导的路上蹒跚起步
  1995年,我初登讲台,有那么一个班级,有那么一群孩子,可以由我做主,我可以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我可以说:孩子,我们一起读书吧!然而,现实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一)欲读还休
  1.教育教学的大环境改变不大
  90年代中期,教育的氛围和我读书时相比,改变并不大。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他们认为,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因此很少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阅读是需要氛围的,而学校还没有这样的意识去有意地营造。
  本着对阅读的热爱,我还是在班里努力推广。我鼓励学生把家里的书籍带到学校里来阅读,我会利用中午学生休息时间引导学生们看看书,甚至有时不布置家庭作业,就让孩子们读点书。我这样的做法马上引来周围的一片反对声,首先是来自于同事的不理解,每学期那么多的调测、竞赛,搞题海战术都还来不及,哪有时间让学生看闲书?而家长的反应更为强烈,他们用不信任的眼光打量着我,对我的“不负责任、不务正业”提出了质疑。
  2.没有引路人
  初登讲台的我,不要说课外阅读,就连课堂的阅读教学都尚且稚嫩,多么需要专家指导,多么需要名师引领。课外阅读是开展了,可如何读,怎么指导,同样没有人引领。
  那时的我,真的怀疑自己做错了,我几乎要畏缩不前,幸亏学生语文考试中不错的成绩,让我有了应对家长和同事的底气,让我能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二)踽踽前行
  行走在课外阅读的路上,我如一个瞎子过河一般,一边试探着水的深浅,一边小步前行。
  1.阅读书目肤浅化
  因为对课外阅读的偏爱,所以只要学生们捧着书在读,我心里就满足。可渐渐的,我发现了一些问题,由着孩子们自己选书,他们往往就选择了消遣类的书,所以漫画书就成了孩子们的最爱。但只读这一类的书,学生的思维没有深度,知识较为肤浅。沉湎于只有视觉冲击的“懒惰”读物,并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该是我出面干预的时候了。
  2.与名著同行
  看漫画书弊大于利,那么读什么书好呢?读名著总不会错,我只那样傻傻地想,于是四大名著搬上了我的学生的案头。
  最早使用的浙教版教材中,有很多篇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课文,其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学生们都很爱读,课文学完,总是意犹未尽。那就一起读《三国》吧。可是阅读文言文,对小学生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没有什么好方法,只有一起读,咬文嚼字地读,一边读还一边当翻译,就是这样,老师和学生竟然都读得津津有味,流连忘返。渐渐的,没有我,学生们也能慢慢读下去了。六年级一个学期,每个中午的点滴时间里,我们像一群蜗牛一样爬过了《三国演义》的前65回。我相信,在这样的共读经历里,于师于生,收获都是巨大的。
  3.阅读指导不到位
  因为缺乏理论的指导,我前期的阅读指导还是很不到位的。
  (1)以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爱读的多读点,不爱读的可以不读。
  (2)时间不保证,在完成课内教学及其作业后,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还是相当少。
  (3)阅读方法指导较少。只是让学生读,而没有教给学生怎样读。
  (4)阅读效果参差不齐,因为阅读兴趣、阅读时间的不同,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成果分化日益明显。
  这样的结果告诉我,课外阅读虽然是课外阅读,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自流和不加指导。课外阅读,一定要从无序状态进入到有序状态!
  二、我在课外阅读指导上的有效探索
  2001年,教育部制定颁发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其中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课本只是提供了学习的范例,有效的语文学习,应该是“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发,使课外阅读首次被纳入到课程目标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量作出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
  而整个社会对阅读的认识,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世界阅读日”被更多的中国老百姓所熟知,“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样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走进书店,宽敞的空间,明亮的灯光,舒适的长凳,丰富的读物,无一不为读者考虑,在店员冷眼中的压抑阅读年代一去不复返。当然,变化最大的还是校园,“书香校园”的建设成为每个学校的重要工作,“阅读节”“阅读之星”“同读一本书”“绘本”“亲近母语”……这些和阅读有关的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界。“阅读的美好时代”完全来临。
  终于可以放开手脚的我,该如何行走?
  首先,我沉下心来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展开了调查。只有知道起点在哪里,才有可能找到出路在哪里。
  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
  1.现代传媒抢占了大量阅读文本的时间
  这是一个足够精彩的时代,电脑、电视成为每个家庭的日用品。相对于文本阅读,现代媒体带给人的是更为轻松愉悦的体验。它成为我们娱乐和消遣的一种主要方式,以绝对的优势抢占了孩子们有限的阅读时间。《喜羊羊和灰太狼》、日新月异又极“人性化”的各类游戏,轻松地博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并和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阅读,拿什么吸引孩子?
  2.许多家庭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在家中,许多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工作之余,家长忙于娱乐,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同时,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也较小,在家长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给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集,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
  完成调查后,我更感到,课外阅读,老师的“导”非常重要!那么就从选书入手吧。
  (一)开卷并不一定有益,选好课外读物
  翻翻当今的书籍广告,就不难发现,有那么一些人总是热衷于言“必”:编了一套系列,就说“必读”,这中间不能排除某些商业目的的存在,所以,作为老师更要有清醒的认识,把真正的好书推荐给孩子。
  (二)阅读方法:让“思维在场”
  我认为,有效的阅读,是“思维在场”的阅读。
  每个孩子的阅读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同一本书,每个人的收获是完全不同的。而差异存在的主要因素就是阅读过程中思维的参与度。我们知道,阅读是读者将别人的“言”转化为“意”并内化为自己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与文本发生碰撞。意识到问题的产生,这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表层的思维。当一个人产生“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样的疑问时,思维才算是真正启动。这个过程很简单,但恰恰就是最富含金量的思考过程。一个人的才能,拥有多少知识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他的思维能力。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不要一味地求速度,也不要只关注故事情节,有时我们有必要停下来想一想,甚至还可以返回去重读一遍,深入地阅读一本书,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一目十行,囫囵吞枣。阅读应该给学生的,是拥有自己思维品质的独特的生命智慧。
  (三)阅读兴趣的培养,从外在激励到内在吸引
  前文也提到,现代媒体更强势地吸引了孩子的眼球。要让阅读成为孩子的自发行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兴趣的产生,靠的是内部动机与外部诱因的共同作用。为了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我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童书大讲堂——让孩子们自己走上讲台讲讲童书故事,既让孩子体验了阅读的成功感,也巧妙地进行了童书的推介活动;童书电影院——先开展童书阅读,再看看相关电影,从文字到影像,加深学生对作品的体验;阅读存折活动——每天读书争积分,每周一小结,期末评出“阅读大富翁”。还有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小报展,纪念著名作家等活动,这些都可以激起学生愉快、积极、广泛的阅读兴趣。当然,所有外在的激励措施,最终是为了把孩子领进阅读的大门。当老师能从“有为”到“无为”,当学生能自觉地捧起书,徜徉在书的世界,感受与书交流的愉悦时,那么,我们就成功了。
  三、立足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让生命因阅读而精彩
  在我全方位、有序的阅读指导中,我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充满了热情,学得非常轻松,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热爱阅读,书成了他们最好的朋友。而我,教得也非常轻松,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我似乎都没花什么力气,在不知不觉中就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我开始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能把学生的语文教好,难道还不够吗?
  而家长的一个电话,却引发了我新的思考:
  一个家长来电话感谢我,说他的孩子以前飞扬跋扈,调皮而不服管教,一回家就不见他的人影,可近一年来似乎变了,变得文明,变得安静,回到家爱捧着本书在那里阅读,他感谢我使他孩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放下电话,我陷入沉思,是我改变了他吗?也许是吧,可更应该是书吧,是书进入了他的精神领域,在与书为伴的日子里,他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再看看我们班的学生,男生们,睿智而不张扬;女生们,文静而充满灵气。是的,我想起了那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课外阅读的路上孜孜以求,目的也只是为让学生学好语文。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阅读的过程,就是“立人”的过程。曾有人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读书的过程,既是学生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他们精神成长的过程。每个人的心灵同古今中外一切伟大心灵交流,而一个个伟大的生命在阅读者思想里复活。人与人的差距,也许,只是几本书的差距。
  在牵引孩子行走在阅读路上的日子里,我的想法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如果说最初只是想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现在却能更淡定地看这个问题。我相信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一定是个精神富有的人,是一个快乐、幸福的人。我希望我的学生也能拥有这份幸福。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享受阅读的乐趣,让每一个心灵在阅读中变得强大,让生命因阅读而精彩!
其他文献
《艺术课程标准》强调:“艺术课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为创设教学体系的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艺术课程的开放必然引起教学体系的开放。  关于开放式教学,德国教育界认为其内涵是“不同理论研究的综合概念,涉及内容的开放、方法的开放、组织的开放等等,目的在于为变化了的学习概念组织变化了的教学情景”。  开放式教学在外延上包括三个方面,即向内的开放,向外的开放,教学中内容、方法和组织的开放。  (一)  
摘 要 由于“知识碎片化”,使应用型本科专业基础课与核心课的课程组织存在较低的关联度,直接导致其教学效率低下,难以满足高新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通过借鉴课程组织原理,以“整合点”为核心,提出“一体化”的课程组织整合形式,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基础课与核心课的课程组织整合提供了新范式,这一整合形式以对传统学科整合批判为参照,从课程框架、课程内容、知识点和技能点等三个层面进行整合。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在这个疫情暴发的特殊时期,与爸爸妈妈相处的时间久了,难免偶尔会因为一些小事去顶撞他们,甚至会对他们大发脾气,不想去搭理他们,但是他们依然会对我笑脸相迎,嘘寒问暖!他们是爱我的,我想,这次漫长的假期过后,整个高中阶段很难再找出时间去陪陪他们了,所以我格外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  爸爸,因为他是一名公職人员,每天都要去负责的社区值班、巡逻,一整天都喝不上一口水。我很佩服爸爸,每天定时叫我起床早读,几
摘 要 通过对连续开展的10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一是赛项设置数量和参赛获奖规模均体现出大赛的快速发展趋势。二是8大经济区域获奖分布不均衡,一等奖分布集中于部分经济区域,沿海的3个经济区域获奖总量占总体的50%,中职组获奖东部沿海经济区域一等奖获奖比例占全国中职一等奖获奖比例的50.2%。三是各省(区市)获奖分布差异较大,前10名、中间10名和其余17名的获奖比例呈5∶3
作为继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后在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职业教育会议,世界职教院校联盟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在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职业教育正逐步融入到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潮中。会议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和思路将深刻影响我国未来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从职业教育走向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理念与内涵的深刻变革  本次大会的主办方世界职教院校联盟(World Federatio
《现代汉语词典》将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知识,找出新知中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作好铺垫。预习分为学期预习、阶段预习、课前预习三种,本文主要就课前预习谈谈有效课堂呼唤下的有效预习
【摘要】“数的概念”教学,要紧扣形象和抽象的融合点,以直观可感的“形”为依托,以形感知,建立表象;以形促思,抽象本质;以形建模,发展数感,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抽象 表象 数感 建模  史宁中教授提出:“数学核心素养表现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三个方面。其中,数学抽象是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維过程。”数学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
缘起  期中测试后,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试卷分析,发现一些被认为很有把握的“熟题”得分率居然很低。教师们把原因归结为学生审题不认真、思考不缜密,可是,稍作分析就能发现这并非偶然现象。究其原因,实际上是“熟题”的负效应。学生在解答问题时遇到了“熟题”,或是跳不出陈题的框框,对题中变化的条件或问题视而不见,仍按原来的思路去分析解答,结果发生错误;或是在解答问题时遇到了“熟题”,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概念的本
教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它凝结了众多专家与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那么,教师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呢?下面笔者试以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重叠》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感悟。  片段一:《理发师的困惑》  新课伊始,徐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起故事来:某理发师正在理发时,听到一声门响:“叔叔,给我和
敬爱的市民们:  疫情来临,我们这座英雄的城市正面临着空前的考验。  面对艰难的时局,先辈们早已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洋务运动中,先辈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只为“敢为人先”地锻造属于中国人的“汉阳造”;辛亥革命中,武昌首义拉开了民主革命的大旗,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浸染了英雄的血泪。翻开线装的史册,武大学子为民请命的呐喊响彻寰宇,历史阵痛中催生出的一个个英雄可歌可泣;打开尘封的记忆,抗日志士立馬横刀的铮铮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