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造林面积的增大、林木产品流通量日益增加诸多因素的影响,林业病虫害的发生越来越大,不断增加,扩散、成灾的可能性尤为突出。近年来,我国林业病虫害频发,这给林业经济带来的损失异常大的损失,甚至比森林火灾还要更多。在林业管理和规划工作中,病虫害的防治一直是林业部门工作中的重点。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会严重影响当地的植被类型,甚至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避免病虫害的发生,我们必须时刻注意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原因;防范措施
近半个世纪来,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一、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现状
近年来,全国每年森林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危害极为严重,每年发生面积800万公顷左右,损失木材生长量1700万M2,造成经济损失约50亿元。主要表现为:一是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松材线虫病自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以来,目前已扩散到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山东5个省的47个县(区),面积达6万多公顷。二是常发性森林病虫鼠害面积居高不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松毛虫是历史性大害虫,1998年全国发生松毛虫害面积130多万公顷,仅此损失林木生长量达200万M2。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森林鼠害,每年发生66万公顷以上,造成成片树木死亡。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等蛀干害虫严重危害杨树,1998年危害面积达30多万公顷,并且范围仍在不断扩大。三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损失严重。三峡库区的柏木防护林带遭受叶蜂危害,造成树势衰弱,致使小蠹虫、天牛等次生害虫乘虚而入,形成新的危害。山东的杨尺蠖、江苏的柏毒蛾、陕西的草履蚧、青海的榆黄黑蛱蝶等危害也十分严重。
1999年春季以来,全国森林病虫害仍呈上升势头。全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目前已达600余万公顷,比去年同期增加近70余万公顷。东北地区十几个大中城市相继发生严重的树木烂皮病,致死树木达15万余株。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南方一些省区的马尾松毛虫危害面积达130多万公顷。西北五省区森林鼠害发生面积达26万公顷。三峡库区的扁叶蜂、江苏省的柏毒蛾、广西的柄天牛、青海省的春尺蠖等也接连暴发成灾,虫口密度急剧上升。美国白蛾在天津、河北蔓延迅速,距北京只有20公里。若除治不力,今年下半年全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还将大幅度增加,形势将更为严峻。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除了有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外,还发挥着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森林面临着三种危害,也就是病虫害、火灾以及人为的乱砍滥伐。在林业的建设与发展中,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做到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就必须避免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毁坏林木的现象。
近些年,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得到一定发展,在病虫害防治工作方面也取得突出的治理效果。但是,由于我国森林资源在整体上仍然呈现出病虫害发生、传播严重的趋势,使得林业病虫害危机也无法根治。而我国大部分地区,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时仍以“救灾”为主,忽视对灾害的预防,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十分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造成林业病虫害频发的原因
从现代分类学的观点来看,主要林木病原物有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无细胞生物三大类。
在真核生物中,植物界引起林木病害的主要是寄生性种子植物,如兔丝子、桑寄生、斛寄生。动物界引起病害的主要是瘿螨类和线虫类,如毛毡病和松材线虫病。原生动物界主要是寄生在植物根部细胞内部引起根部肿胀,如桤木根肿病。假菌界主要引起苗木猝倒病和木本植物的霜霉病等。菌物界则是木本植物的最主要的病原菌,大到多孔菌和蘑菇,小到肉眼看不见的土壤中的镰刀菌都可引起树木病害,如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树木病害榆树枯萎病、板栗疫病和松疱锈病。
在原核生物中主要是细菌和植原体,比较常见的有树木的根癌病和泡桐丛枝病等。
无细胞生物主要包括病毒和类病毒,它们都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物,林木的病毒病害如杨树花叶病毒病等,类病毒病害如柑桔裂皮病等。
首先,在我国绿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人工林面积顺应“潮流”而不断增加,使得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以近40%的幅度增长。但是,由于缺乏造林规划的经验,再加上造林工作监督不到位,造成人工造林无法与自然规律相统一,从而使林分树种的单一化现象越发严重。而单一结构、单一树种的纯林有使得人工林生态的系统十分脆弱,一旦传入有害生物,病虫害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暴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人工的纯林在调节自我平衡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弱,换句话说,只要受到外界刺激,就可能失去平衡,而当人工林受到破坏,其也会逐渐对其他原始森林的生长产生影响。
其次,由于人们在开展社会活动时没有周全的考虑,使一些社会活动忽视了对生态园林保护,从而把大量原始园林被纳入到开采和使用的范围,无法杜绝的砍伐天然林的现象加剧了林业的病虫害危机,天然林的生态系统也在其长期超负荷采伐的情况下被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然林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下降,不仅破坏了林分原始结构、森林生物多样性,还影响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从而加剧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是病虫害频繁的原因之一。
最后,化学农药使用不科学、不规范。农药作为控制病虫危害的“功臣”,可以说是对付林业病虫灾害的首选。另外,防治手段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无法适应,使得施药机械的落后很难使防治效果达到理想,特别是与林业特点相符合的防治药剂和药械十分缺乏,有些地区还使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再加上制造工艺和技术性能都比较落后,不仅雾化质量差、雾滴大,防治效率低。
除此之外,大部分林业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识别病虫灾害的能力较低,有时候没有搞清楚状况就胡乱施药,这种见虫就杀虫、见斑就杀菌的随意用药行为不仅不能“对症下药”,还会耽误最佳防治时期,间接破坏树木原本的免疫能力,给病虫提供了入侵的机会。
三、林木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1、要抓好监测,提高预警
病虫害测报网建设应不断完善,根据地区内不同的生态类型、不同植被、病虫发生区域差异以及小气候不同的进行合理布局,通过划分片区的形式建立并完善测报站,在适当的情况下合理增设测报点,使覆盖面能够达到90%以上。测报网的不断拓宽,还可以促进病虫预报工作的网络化,在传递速度上得到提高,从而使得病虫防治的及时性得到保证。
2、提高应急防治能力
在做好监测预警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地区的应急防治能力。“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病虫害防治所需坚持的,这就以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控制病害系统为基本要求。依据现有的基础,进行林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扩大专业防治队伍、充实器械和物资装备,并把开展植保防治提到专业化的深度,尽量减少胡乱用农药的习惯,这样不仅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农药利用率,还可以使农药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得到缓解,确保了安全、生态的治理过程。
3、合理规划封山育林
林业部门应当以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开展科学合理的封山育林工作。封山育林工作,并不是单纯拒绝所有的砍伐行为,而应该把经济林与生态林加以区分,并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安排,开放一部分山林用以发展地方经济,并通过封山育林的形式对开发过度的山林进行保护。因此,应以各类的选育措施到位为前提,兼顾林木生长的需要和的经济条件来进行封山育林措施,从而增强现有的树种抗病基础。
总之,病虫害要以“防治结合”为原则进行安全、环保的治理工作,并通过完善病虫害测报网、提高应急防治能力及合理的封山育林等措施,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原因;防范措施
近半个世纪来,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一、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现状
近年来,全国每年森林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危害极为严重,每年发生面积800万公顷左右,损失木材生长量1700万M2,造成经济损失约50亿元。主要表现为:一是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松材线虫病自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以来,目前已扩散到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山东5个省的47个县(区),面积达6万多公顷。二是常发性森林病虫鼠害面积居高不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松毛虫是历史性大害虫,1998年全国发生松毛虫害面积130多万公顷,仅此损失林木生长量达200万M2。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森林鼠害,每年发生66万公顷以上,造成成片树木死亡。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等蛀干害虫严重危害杨树,1998年危害面积达30多万公顷,并且范围仍在不断扩大。三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损失严重。三峡库区的柏木防护林带遭受叶蜂危害,造成树势衰弱,致使小蠹虫、天牛等次生害虫乘虚而入,形成新的危害。山东的杨尺蠖、江苏的柏毒蛾、陕西的草履蚧、青海的榆黄黑蛱蝶等危害也十分严重。
1999年春季以来,全国森林病虫害仍呈上升势头。全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目前已达600余万公顷,比去年同期增加近70余万公顷。东北地区十几个大中城市相继发生严重的树木烂皮病,致死树木达15万余株。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南方一些省区的马尾松毛虫危害面积达130多万公顷。西北五省区森林鼠害发生面积达26万公顷。三峡库区的扁叶蜂、江苏省的柏毒蛾、广西的柄天牛、青海省的春尺蠖等也接连暴发成灾,虫口密度急剧上升。美国白蛾在天津、河北蔓延迅速,距北京只有20公里。若除治不力,今年下半年全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还将大幅度增加,形势将更为严峻。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除了有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外,还发挥着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森林面临着三种危害,也就是病虫害、火灾以及人为的乱砍滥伐。在林业的建设与发展中,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做到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就必须避免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毁坏林木的现象。
近些年,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得到一定发展,在病虫害防治工作方面也取得突出的治理效果。但是,由于我国森林资源在整体上仍然呈现出病虫害发生、传播严重的趋势,使得林业病虫害危机也无法根治。而我国大部分地区,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时仍以“救灾”为主,忽视对灾害的预防,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十分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造成林业病虫害频发的原因
从现代分类学的观点来看,主要林木病原物有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无细胞生物三大类。
在真核生物中,植物界引起林木病害的主要是寄生性种子植物,如兔丝子、桑寄生、斛寄生。动物界引起病害的主要是瘿螨类和线虫类,如毛毡病和松材线虫病。原生动物界主要是寄生在植物根部细胞内部引起根部肿胀,如桤木根肿病。假菌界主要引起苗木猝倒病和木本植物的霜霉病等。菌物界则是木本植物的最主要的病原菌,大到多孔菌和蘑菇,小到肉眼看不见的土壤中的镰刀菌都可引起树木病害,如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树木病害榆树枯萎病、板栗疫病和松疱锈病。
在原核生物中主要是细菌和植原体,比较常见的有树木的根癌病和泡桐丛枝病等。
无细胞生物主要包括病毒和类病毒,它们都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物,林木的病毒病害如杨树花叶病毒病等,类病毒病害如柑桔裂皮病等。
首先,在我国绿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人工林面积顺应“潮流”而不断增加,使得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以近40%的幅度增长。但是,由于缺乏造林规划的经验,再加上造林工作监督不到位,造成人工造林无法与自然规律相统一,从而使林分树种的单一化现象越发严重。而单一结构、单一树种的纯林有使得人工林生态的系统十分脆弱,一旦传入有害生物,病虫害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暴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人工的纯林在调节自我平衡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弱,换句话说,只要受到外界刺激,就可能失去平衡,而当人工林受到破坏,其也会逐渐对其他原始森林的生长产生影响。
其次,由于人们在开展社会活动时没有周全的考虑,使一些社会活动忽视了对生态园林保护,从而把大量原始园林被纳入到开采和使用的范围,无法杜绝的砍伐天然林的现象加剧了林业的病虫害危机,天然林的生态系统也在其长期超负荷采伐的情况下被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然林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下降,不仅破坏了林分原始结构、森林生物多样性,还影响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从而加剧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是病虫害频繁的原因之一。
最后,化学农药使用不科学、不规范。农药作为控制病虫危害的“功臣”,可以说是对付林业病虫灾害的首选。另外,防治手段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无法适应,使得施药机械的落后很难使防治效果达到理想,特别是与林业特点相符合的防治药剂和药械十分缺乏,有些地区还使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再加上制造工艺和技术性能都比较落后,不仅雾化质量差、雾滴大,防治效率低。
除此之外,大部分林业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识别病虫灾害的能力较低,有时候没有搞清楚状况就胡乱施药,这种见虫就杀虫、见斑就杀菌的随意用药行为不仅不能“对症下药”,还会耽误最佳防治时期,间接破坏树木原本的免疫能力,给病虫提供了入侵的机会。
三、林木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1、要抓好监测,提高预警
病虫害测报网建设应不断完善,根据地区内不同的生态类型、不同植被、病虫发生区域差异以及小气候不同的进行合理布局,通过划分片区的形式建立并完善测报站,在适当的情况下合理增设测报点,使覆盖面能够达到90%以上。测报网的不断拓宽,还可以促进病虫预报工作的网络化,在传递速度上得到提高,从而使得病虫防治的及时性得到保证。
2、提高应急防治能力
在做好监测预警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地区的应急防治能力。“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病虫害防治所需坚持的,这就以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控制病害系统为基本要求。依据现有的基础,进行林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扩大专业防治队伍、充实器械和物资装备,并把开展植保防治提到专业化的深度,尽量减少胡乱用农药的习惯,这样不仅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农药利用率,还可以使农药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得到缓解,确保了安全、生态的治理过程。
3、合理规划封山育林
林业部门应当以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开展科学合理的封山育林工作。封山育林工作,并不是单纯拒绝所有的砍伐行为,而应该把经济林与生态林加以区分,并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安排,开放一部分山林用以发展地方经济,并通过封山育林的形式对开发过度的山林进行保护。因此,应以各类的选育措施到位为前提,兼顾林木生长的需要和的经济条件来进行封山育林措施,从而增强现有的树种抗病基础。
总之,病虫害要以“防治结合”为原则进行安全、环保的治理工作,并通过完善病虫害测报网、提高应急防治能力及合理的封山育林等措施,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