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是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以学生主体为出发点,借助多文本的阅读、理解来生成独特感悟。个性化化阅读具有文本的客观性;内涵的丰富性;读者理解的独特性等特点。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要创设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明确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点;构建相互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随着考试的指挥棒转,思维空间受重难点、考点等带有固定的、僵死的知识点制约,个性难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张扬,思路难以冲破教材已给定的信息的束缚,这种“模式化”的阅读教学严重妨碍了语文能力的提高。针对这种弊端,《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材内容的生动丰富,需要尊重人的独特性和独创性,需要语文教和学多角度地理解,因此,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是一个重要的探究课题。
1 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也就是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作或深或浅、或多或寡的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阅读主动性。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认知教学、智能训练和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阅读功能。从阅读角度来说,当学生面对文本时,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和作者交流的过程,交流不可能只是被动的在刺激下做出反应,如果只是以教师所限定的问题或范围来进行阅读,无疑将学生思维设定在既定范围。个性化阅读提倡以学生主体为出发点,借助多文本的阅读、理解来生成独特感悟。
2 个性化阅读的特点
在个性化阅读中,读者的人生阅读和独特体验是阅读的基础,把我文本反应的客观意义是过程,创造、有个性地解读文本丰富内涵是所要达到的目标。个性化化阅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2.1 文本的客观性
因文本是客观存在的,作者在创作文本时已经赋予了文本一定的意义,这个意义随着作品的完成而定型,并不会随着读者的理解而发生改变,只不过有的作品当读者进行解读时是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罢了。如鲁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他永远都只可能是“孔乙己”而不可能变成“张飞”,哈姆莱特也只可能是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为刘备。
2.2 内涵的丰富性
作品因创作风格、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如鲁迅先生的《祝福》,从妇女角度说是揭示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的;从社会制度方面看是抨击封建礼教的;也可以理解为对国民麻木的灵魂的探究。也正是因为丰富性而决定了阅读中个性化理解的产生。
2.3 读者理解的独特性
读者所拥有的人生阅历是丰富多彩的,同时,读者在阅读中所持的态度、所具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布同都让读者面对同一篇作品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哪怕是同一个读者面对同一篇作品,在不同的时期都可能会生成出不一样的理解,这才会有了“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个千个哈姆莱特”之说。这正如鲁迅所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 革命家看到排满, 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
3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学生虽然在知识结构方面还较为欠缺,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还不足,但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关键成长期,青春期的特点让他们他多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思维方式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在阅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正面去解读文本,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基础。
3.1 创设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歌时,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们感觉每句诗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边塞的美景令他们赞叹不已,在学生们慨叹之余,我突发奇想,既然大家都向往那种奇美的边塞美景,不如每位同学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根据原文中的某一诗句为它配一幅画面。同学们此时可来了兴致,当即就铺纸绘画,那一幅幅稚嫩但充满激情的画面在互相展示时,赢得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此节课同学们品尝了学习的快乐和创造的喜悦,得到了一次有益的尝试训练;在充满诗情的氛围中受到一次美的熏陶,使他们加深了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语文课的的喜爱。这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3.2 明确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点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建构过程,但这需要建立在对作品的深入解读基础上,同时,通过阅读为表达打下基础。因此,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和表达就成了重点,也只有当学生深入解读作品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理解表达出来,才能更好地对阅读效果进行评价。
3.2.1 深入阅读
从学生成长方面来说,初中学生知识能力结构有限,文学鉴赏水平也还存于发展中,需要对一作品进行全面把握难度较大;个性化阅读提倡学生从作品的一个角度出发来进行解读,但学生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基础进行解读后,获得的体验就更为深刻,交流就显得“有话可说”了。在阅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去阅读作品,生成个性理解。
3.2.2 关注表达
阅读不同于作文需要从既定的要求准确地对要求进行陈述,相反是以自我阅历为基础,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来对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达。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从纵向上进行拓展,即以对作品的理解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多方位探讨。
3.3 构建相互交流的平台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他们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教师要使学生的个人体验能得到很好地表述和交流,所以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下座位找好伙伴交流,也可以回家和家长交流等等,学生在体验与交流中、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心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参考文献:
[1] 汪爱平.论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J].文学教育,2012,(6).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随着考试的指挥棒转,思维空间受重难点、考点等带有固定的、僵死的知识点制约,个性难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张扬,思路难以冲破教材已给定的信息的束缚,这种“模式化”的阅读教学严重妨碍了语文能力的提高。针对这种弊端,《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材内容的生动丰富,需要尊重人的独特性和独创性,需要语文教和学多角度地理解,因此,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是一个重要的探究课题。
1 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也就是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作或深或浅、或多或寡的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阅读主动性。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认知教学、智能训练和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阅读功能。从阅读角度来说,当学生面对文本时,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和作者交流的过程,交流不可能只是被动的在刺激下做出反应,如果只是以教师所限定的问题或范围来进行阅读,无疑将学生思维设定在既定范围。个性化阅读提倡以学生主体为出发点,借助多文本的阅读、理解来生成独特感悟。
2 个性化阅读的特点
在个性化阅读中,读者的人生阅读和独特体验是阅读的基础,把我文本反应的客观意义是过程,创造、有个性地解读文本丰富内涵是所要达到的目标。个性化化阅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2.1 文本的客观性
因文本是客观存在的,作者在创作文本时已经赋予了文本一定的意义,这个意义随着作品的完成而定型,并不会随着读者的理解而发生改变,只不过有的作品当读者进行解读时是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罢了。如鲁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他永远都只可能是“孔乙己”而不可能变成“张飞”,哈姆莱特也只可能是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为刘备。
2.2 内涵的丰富性
作品因创作风格、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如鲁迅先生的《祝福》,从妇女角度说是揭示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的;从社会制度方面看是抨击封建礼教的;也可以理解为对国民麻木的灵魂的探究。也正是因为丰富性而决定了阅读中个性化理解的产生。
2.3 读者理解的独特性
读者所拥有的人生阅历是丰富多彩的,同时,读者在阅读中所持的态度、所具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布同都让读者面对同一篇作品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哪怕是同一个读者面对同一篇作品,在不同的时期都可能会生成出不一样的理解,这才会有了“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个千个哈姆莱特”之说。这正如鲁迅所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 革命家看到排满, 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
3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学生虽然在知识结构方面还较为欠缺,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还不足,但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关键成长期,青春期的特点让他们他多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思维方式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在阅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正面去解读文本,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基础。
3.1 创设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歌时,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们感觉每句诗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边塞的美景令他们赞叹不已,在学生们慨叹之余,我突发奇想,既然大家都向往那种奇美的边塞美景,不如每位同学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根据原文中的某一诗句为它配一幅画面。同学们此时可来了兴致,当即就铺纸绘画,那一幅幅稚嫩但充满激情的画面在互相展示时,赢得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此节课同学们品尝了学习的快乐和创造的喜悦,得到了一次有益的尝试训练;在充满诗情的氛围中受到一次美的熏陶,使他们加深了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语文课的的喜爱。这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3.2 明确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点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建构过程,但这需要建立在对作品的深入解读基础上,同时,通过阅读为表达打下基础。因此,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和表达就成了重点,也只有当学生深入解读作品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理解表达出来,才能更好地对阅读效果进行评价。
3.2.1 深入阅读
从学生成长方面来说,初中学生知识能力结构有限,文学鉴赏水平也还存于发展中,需要对一作品进行全面把握难度较大;个性化阅读提倡学生从作品的一个角度出发来进行解读,但学生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基础进行解读后,获得的体验就更为深刻,交流就显得“有话可说”了。在阅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去阅读作品,生成个性理解。
3.2.2 关注表达
阅读不同于作文需要从既定的要求准确地对要求进行陈述,相反是以自我阅历为基础,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来对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达。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从纵向上进行拓展,即以对作品的理解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多方位探讨。
3.3 构建相互交流的平台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他们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教师要使学生的个人体验能得到很好地表述和交流,所以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下座位找好伙伴交流,也可以回家和家长交流等等,学生在体验与交流中、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心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参考文献:
[1] 汪爱平.论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J].文学教育,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