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充分预习,打造高效生本课堂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ghuidiann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本课堂上要做到四突出,即: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突出学生: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这种主体性不仅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生本课堂是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完成能够独立或者合作完成的内容,来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突出学习:教师要突出学习,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时间和空间,借助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等这一平台,变传统教学的“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这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以体现,语言表达能力也拥有了充分锻炼的机会,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无限的乐趣。
  一、巧借多种形式,增强学生预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指出,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而对其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我认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就要从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入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导、评价和激励机制,一抓到底,使学生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巧借多种形式,增强学生预习效果,打造高效生本课堂。
  (一)表格式:把表格作为预习的一项工具,能使所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为学法迁移作充分准备。
  1、化解难点的表格:
  现用鲁教版教材中有许多具有强烈对比和内涵深刻的词句、段,它们既是学习重点,又是学习难点。运用表格预习把要突破的学习重点、难点设计成几个小问题,可以解决重点、分散难点,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2、学法迁移的表格: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构段方式大致相同。运用表格自学可以使学生掌握这类课文的学习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 问题式:在一般课文的自主预习能力培养中,为使学生能独立、创造地进行学习活动,我将问题设计为:
  1、 你理解了课文中生字新词了吗?你用上了哪些理解词语的方法?
  2、 你使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来预习了吗?你试着给文章分段、了解主要内容了吗?
  3、 你发现了哪些问题?通过探究解决了哪些问题?
  二、借助充分预习,从“文本”走向生本。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教材是语文课本,这是学生系统学习语文知识,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最直接凭借,因此,在学生预习中,要高度重视教材的使用。但是语文又不拘泥于此,它的范围是广泛的,生活处处皆语文,因此说,生活就是最丰富最庞杂的语文教材;课外语文不仅是课内的补充,更是语文世界的拓展。只有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将书本和生活紧密联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立足教材研读,发挥教材优势。
  现用的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尤其是现代文,大多文辞优美,且字里行间蕴有极强的形象性,它往往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通过色彩的对比、映衬等,形成一种期待的美。预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研读文本,促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形成对事物以及情境等的主观印象,从而调动学生大脑中的关于生活与学习的相关影像,以形象化的手段感染学生,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
  (二)学习贵在有疑,启发学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使知识成为学生质疑思考的果实。在课前预习中,教师要找准自主探究的切入点进行预习设计,让学生学会提问。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尝试从文本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暂时的困难也是非常正常的,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不要想着去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应注重“引、拨、疏”等方法的指导,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和激励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越多,好奇心就越强,情趣就越浓,思维也就越活跃。这时,学生的角色便从一个接受者转变为一个探究者。
  三、借助充分预习,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课前充分预习,使学生展示自我的意识和机会多了,成功的体验也随之增加,因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一)充分预习是成功展示的前提。
  充分预习能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营造空间。民主、平等、包容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环境所具有的特点,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支撑的氛围,就不可能有学生之间真正意义的互动,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有动态生成。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合作地探究,从而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的活起来、动起来,促进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课堂更精彩、更充满青春活力。
  (二)充分预习是成功写作的保证。
  “读”中学“写”,以“读”促“写”,进行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学生预习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习作因素,师生共同整理与本课写作训练有关的文字、图像、声音等相关的资料,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学生创设、营造一个毫无顾忌、放胆作文的和谐氛围,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从而为课上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写作提供可靠的保证。
其他文献
接受美学认为,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读者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反应环节,而是实现作品功能潜力的主体,是促进文学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这一理论虽然夸大了阅读者的作用,却也道出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即在审美欣赏中,读者会根据自身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再评价。基于此认识,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期刊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每教一篇课文,都会遇到一个老问题——教什么。我认为,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教材,树立教学的立体观念,对教材做出科学的选择,才能科学的实施教学,从而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所谓语文教学的立体观念,就是教师在教一篇课文时所确定的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学的中心,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  应该怎样树立教学的立体观念呢?我觉得应该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期刊
众所周知: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它所反映的则是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的特征和联系。  就思维种类而言,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其一曰:动作思维;其二曰:形象思维;其三曰:抽象思维。  凭我多年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对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较为适宜。因为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半成人思维状态。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所接受(掌握)的知识,多半是靠直观而来。当他们用已有的直观形象
期刊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在校园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营造经典诗文诵读的氛围,充分开发孩子生命本有的潜能,把孩子的视野引向经典诗文的美丽田野,让孩子们精神生命的根须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  开展经典读诵活动,并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它同时也是国民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长期持久地开展下去。  一、为什么要诵读经典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
期刊
纵观学生的作文,可以看到不少学生论据选用之妙,在论据选用上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妙用“浓缩”材料  1、学生习作:  初二15班朱鹏的《知足常乐》“陶渊明的过人之处就是对生活的知足,不去想什么金银富贵,一颗对田园向往的心牵引着他去过闲云野鹤的生活,他过得快乐自足。‘山不在高,有仙则鸣……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此乃刘禹锡知足常乐表现。虽居如此陋处却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情趣,体现了他的快乐。”  朱
期刊
从教十几年来,我一直反思着、探索着,试图在语文教学的天平上,寻找理想与现实间那最恰当、最完美的一道弧线。也许我一辈子也做不了教育家,但我愿意做一个幸福的追求者,在晨钟暮鼓的循环中,不让自己的岁月时光如流水般轻易逝去。在自己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一路坎坷一路歌,行走着“阅读——写作——研究”的三部曲。  阅读——语文教师亮丽的“精神底色”  轻轻翻开一本书,细细浏览,在袅袅墨香中掩卷深思,我喜欢这种境界
期刊
笔者曾经听过两节课,两位老师做课的内容都是《岳阳楼记》,但其设计的教学方式却大相径庭,现将这两节课的做课环节大致摘录如下:  教师甲  环节 1 :教师导入。由我国的三大阁楼说起,引入岳阳楼,并简介岳阳楼的修建、作者知识。  环节 2 :学生感知文本。听课文范读录音,自由朗读课文。  环节 3 :教师串讲疏通文意。  环节 4 :学生默读课文归纳段意。  环节 5 :教师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如下。 
期刊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强调教师的智力因素,而忽视了教师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实际上,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有不可低估的意义,语文教师尤其如此,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一个语文教师,除了有广博的知识和业务能力外,非智力因素也极为重要。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主要的非智力因素呢?这些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有何重要意义?  一、高尚的人格  语文学科是一门知识性极其广博的学科,还是一门育人的学科。
期刊
教学目的  1、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了解散文的选材。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以及他在文章中所展现的那种力量美。  (准备视频:朝鲜族腰鼓、奥运开幕式腰鼓、国庆60周年腰鼓、南通腰鼓)  一、导入  提问导入,仔细看图片,找出不同,很明显,腰鼓背的位置不同,打鼓的方式不同,鼓不同 ,人也不同,为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是地域的产物,地方的风土人情,是一张名片,是一扇窗口,这些文化称之为“
期刊
任何艺术都要讲究节奏,寻求变化。清代林嗣环撰写的文章《口技》中“口技者”表演的口技之所以产生那样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是与表演者恰如其分地演绎口技的节奏变化分不开的。  总揽全文,《口技》的行文结构与刘成章先生的《安塞腰鼓》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篇文章的开篇和收尾都有相类似的静态场景描绘。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