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关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关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甚至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还存在不足,需要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艺术设计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不仅决定着艺术创作的深度与广度,还关系着艺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艺术设计学科的科学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校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人才的摇篮,在国外,如美国和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重视高校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并逐步加强人文课程在高等教育各专业的比重和地位。而近年来,虽然中国不少高校纷纷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但在管理和课程设置上还存在“重理轻文,重技艺轻人文”的现象,加上学生自身和社会种种因素,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经典《易经》中贡卦的象辞,其中记载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处的人文与天文相对,指的是古代的伦理道德规范和礼乐教化。宋代理学家、教育家程颐在《伊川易传》卷二中写道:“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贡之道也。”这里的人文指的则是人的各种传统属性、习俗。而在古代拉丁文中,人文指的是人性、教养。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法学家和哲学家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在其《论雄辩家》一书中把humanitans(人文精神)列为一个辩论者的基本训练项目,并认为“humanitans”是指一种能够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可见,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关注人文素质的培养。20世纪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性的学科和事业,主要包括文化、教育、哲学、美学、艺术、国学、历史等。它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的学问。
而人文素质指的是教育对象通过教育等途径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后,内化为自身的文明涵养,体现出一个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人文素质包括个人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道德素养、政治素养、历史素养等方面。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还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更是一个人的综合文明素养的体现[1]。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2]
二、现状不容乐观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开始实行扩招政策,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迅速。近年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更是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春天,许多普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人数也在成倍增长。虽然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知识缺失
南京某高校艺术学院对该院2004 年毕业的广告设计专业学生进行追踪调查显示,有近70%的毕业生认为在大学阶段专业技法的学习较为扎实,而人文知识,如文学、美学,尤其是艺术欣赏等方面的学习明显不足,知识面较窄。由于文化素养不够,底蕴不足,他们毕业后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往往难以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新意,特别是缺乏思想性[3]。无独有偶,广州美术学院的周国琴老师等人也曾做过人文素质调研,结果发现中国四大名著全读过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25%,有57.6%的学生不能完整地回答出世界三大宗教,有高达67.79%的学生不知道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发生在什么时期[4]。在与本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交谈中,有的甚至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代表人物毫不了解,仿佛绘画艺术与艺术设计毫无关系。素不知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艺术家都有着深厚的人文知识修养,如现代中国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黄宾虹等都有着极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素养。同样,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多才多艺,不仅在绘画艺术上有着不朽的成就,在医学、机械工程、建筑、数学等方面也有杰出的贡献;米开朗基罗在绘画、雕塑、建筑、诗歌等也硕果累累;拉斐尔对古代历史、文学艺术等则有着极高的热情。正是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才使得这些艺术大师在艺术的道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
(二)审美能力有限
有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片面追求专业技法的学习与提高,不重视人文学科的学习和精神提升,制约了向高层次发展的能力;有的一味追求“奇”、“怪”、“异”,在设计作品时往往忽视审美的基本要求,作品不仅在外型上不美,更缺少文化内涵;有的因为审美能力有限,模仿了低俗甚至宣扬暴力的作品还自鸣得意……种种例子显示人文素质对审美能力的影响。有学者提到“人文艺术教育对人的影响也许要到许多年后才看出它的重要,但它对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想象力、创新能力及面对成功与失败的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后劲儿。”[5]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不仅在专业技能上提高水平,更应该在人文素质方面奠定厚实的基础,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做好准备。
(三)理想信念模糊
生活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当代大学生整体一样,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特点[6]。有一少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比较模糊,出现偏差。如在看待国内外的一些事件方面,常常感情用事,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在对待学习的问题上,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到交作业的时候就上网拷贝;在入党问题上,考虑最多的是入党能否给自己有获奖学金和好工作的机会;有的甚至认为只要能一夜成名就可以不惜一切等等。这些理想信念模糊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也会对其他同学造成不良的影响,幸好这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同学还是能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努力学习。 (四)人文精神不足
人文精神的不足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当中并不少见,由于人文精神的积累和影响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只追求专业,奔波在各种将来有利于生存的应用技能学习中,对于人文精神而有意或无意的忽略。即使选修了人文素质课程,也有部分同学是为了修学分而参加的,其动机还是有很强的功利性。所以许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即使学了不少人文知识,却并不一定都具有相应的人文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现出与大学生身份不符的行为,如男生奇装异服、不讲卫生,女生衣着暴露、言行粗鲁等,有的甚至被评价为“傲慢无礼,有知识无文化。”
三、原因分析
造成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和课程设置的原因,还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等。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的录取工作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政策倾斜,高考的录取分数相对文理科而言要低不少。在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当中,有的学生在高考前因种种原因导致文化课学习成绩不理想,为了上大学不得不“半路出家”,突击学习艺术,在突击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又忽视了文化课程的学习。有的虽然幸运的进入了高校学习,成为了大学生,但其人文知识的储备毕竟有限。加之进入大学后有“重技艺,轻人文”的思想,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只关注专业技能的提高,不注重人文知识的积累。
(二)学校的因素
长期以来,中国艺术院校的专业设置深受前苏联艺术教学模式的影响,虽说也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但进入新时期之后,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中国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教学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同时,面临社会竞争和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在茫然和压力之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理念越发功利性,人文教育不断被削弱,课程设置趋向实用化,呈现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与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巧训练占据了大学4年课程计划表的大部分,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许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至今尚未开设诸如艺术欣赏课、文学修养课、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等人文类课程。此外,教师的人文素质现状和校园的人文环境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三)社会的因素
社会的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在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里,学生极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不加以认真区别对待,很容易被低俗、不良的思想所毒害。如过度宣扬自由和个性,不注重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2008年四川省教育厅曾就网络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影响进行专题调查,结果发现艺术院校大学生电脑拥有率和上网时间远远高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过度上网即网瘾问题较严重;上文化娱乐网站多,重专业、远政治;对网络上的色情、暴力等丑恶现象容忍度高于普通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较模糊[7]。此外,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也会对学生的人文素质造成消极影响,如贪污腐败、学术不端等。
四、结语
邓小平同志曾对艺术工作者指出“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8]强调艺术工作者要创作有内涵的优秀作品,而优秀作品离不开优秀的艺术工作者。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强调优秀作品、优秀人才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高等艺术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同时也蕴含着难得的机遇,社会的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标准,特别是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重大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历史性工程,要遵循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本文为广西文科中心“科学研究工程”2012年度专项项目《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项目号:ZX201203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高祥.艺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石建华.试论高校艺术专业人文素质培养[J].大家,2010,(6):217
[3]黄晓梅.试论艺术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机制的重塑[J].教育与职业,2010,(2):162
[4]周国琴,徐平华.当前艺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状况考察与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9,(10):28
[5]杨叔子.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4):1
[6]王克权.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兼谈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44
[7]付娟,王洪运,杨春蓉.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对艺术院校学生的调查与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0,(3):62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1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广西桂林)
[关键词]艺术设计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不仅决定着艺术创作的深度与广度,还关系着艺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艺术设计学科的科学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校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人才的摇篮,在国外,如美国和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重视高校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并逐步加强人文课程在高等教育各专业的比重和地位。而近年来,虽然中国不少高校纷纷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但在管理和课程设置上还存在“重理轻文,重技艺轻人文”的现象,加上学生自身和社会种种因素,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经典《易经》中贡卦的象辞,其中记载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处的人文与天文相对,指的是古代的伦理道德规范和礼乐教化。宋代理学家、教育家程颐在《伊川易传》卷二中写道:“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贡之道也。”这里的人文指的则是人的各种传统属性、习俗。而在古代拉丁文中,人文指的是人性、教养。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法学家和哲学家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在其《论雄辩家》一书中把humanitans(人文精神)列为一个辩论者的基本训练项目,并认为“humanitans”是指一种能够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可见,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关注人文素质的培养。20世纪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性的学科和事业,主要包括文化、教育、哲学、美学、艺术、国学、历史等。它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的学问。
而人文素质指的是教育对象通过教育等途径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后,内化为自身的文明涵养,体现出一个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人文素质包括个人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道德素养、政治素养、历史素养等方面。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还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更是一个人的综合文明素养的体现[1]。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2]
二、现状不容乐观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开始实行扩招政策,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迅速。近年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更是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春天,许多普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人数也在成倍增长。虽然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知识缺失
南京某高校艺术学院对该院2004 年毕业的广告设计专业学生进行追踪调查显示,有近70%的毕业生认为在大学阶段专业技法的学习较为扎实,而人文知识,如文学、美学,尤其是艺术欣赏等方面的学习明显不足,知识面较窄。由于文化素养不够,底蕴不足,他们毕业后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往往难以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新意,特别是缺乏思想性[3]。无独有偶,广州美术学院的周国琴老师等人也曾做过人文素质调研,结果发现中国四大名著全读过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25%,有57.6%的学生不能完整地回答出世界三大宗教,有高达67.79%的学生不知道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发生在什么时期[4]。在与本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交谈中,有的甚至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代表人物毫不了解,仿佛绘画艺术与艺术设计毫无关系。素不知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艺术家都有着深厚的人文知识修养,如现代中国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黄宾虹等都有着极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素养。同样,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多才多艺,不仅在绘画艺术上有着不朽的成就,在医学、机械工程、建筑、数学等方面也有杰出的贡献;米开朗基罗在绘画、雕塑、建筑、诗歌等也硕果累累;拉斐尔对古代历史、文学艺术等则有着极高的热情。正是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才使得这些艺术大师在艺术的道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
(二)审美能力有限
有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片面追求专业技法的学习与提高,不重视人文学科的学习和精神提升,制约了向高层次发展的能力;有的一味追求“奇”、“怪”、“异”,在设计作品时往往忽视审美的基本要求,作品不仅在外型上不美,更缺少文化内涵;有的因为审美能力有限,模仿了低俗甚至宣扬暴力的作品还自鸣得意……种种例子显示人文素质对审美能力的影响。有学者提到“人文艺术教育对人的影响也许要到许多年后才看出它的重要,但它对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想象力、创新能力及面对成功与失败的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后劲儿。”[5]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不仅在专业技能上提高水平,更应该在人文素质方面奠定厚实的基础,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做好准备。
(三)理想信念模糊
生活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当代大学生整体一样,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特点[6]。有一少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比较模糊,出现偏差。如在看待国内外的一些事件方面,常常感情用事,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在对待学习的问题上,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到交作业的时候就上网拷贝;在入党问题上,考虑最多的是入党能否给自己有获奖学金和好工作的机会;有的甚至认为只要能一夜成名就可以不惜一切等等。这些理想信念模糊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也会对其他同学造成不良的影响,幸好这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同学还是能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努力学习。 (四)人文精神不足
人文精神的不足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当中并不少见,由于人文精神的积累和影响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只追求专业,奔波在各种将来有利于生存的应用技能学习中,对于人文精神而有意或无意的忽略。即使选修了人文素质课程,也有部分同学是为了修学分而参加的,其动机还是有很强的功利性。所以许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即使学了不少人文知识,却并不一定都具有相应的人文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现出与大学生身份不符的行为,如男生奇装异服、不讲卫生,女生衣着暴露、言行粗鲁等,有的甚至被评价为“傲慢无礼,有知识无文化。”
三、原因分析
造成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和课程设置的原因,还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等。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的录取工作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政策倾斜,高考的录取分数相对文理科而言要低不少。在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当中,有的学生在高考前因种种原因导致文化课学习成绩不理想,为了上大学不得不“半路出家”,突击学习艺术,在突击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又忽视了文化课程的学习。有的虽然幸运的进入了高校学习,成为了大学生,但其人文知识的储备毕竟有限。加之进入大学后有“重技艺,轻人文”的思想,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只关注专业技能的提高,不注重人文知识的积累。
(二)学校的因素
长期以来,中国艺术院校的专业设置深受前苏联艺术教学模式的影响,虽说也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但进入新时期之后,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中国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教学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同时,面临社会竞争和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在茫然和压力之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理念越发功利性,人文教育不断被削弱,课程设置趋向实用化,呈现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与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巧训练占据了大学4年课程计划表的大部分,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许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至今尚未开设诸如艺术欣赏课、文学修养课、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等人文类课程。此外,教师的人文素质现状和校园的人文环境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三)社会的因素
社会的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在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里,学生极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不加以认真区别对待,很容易被低俗、不良的思想所毒害。如过度宣扬自由和个性,不注重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2008年四川省教育厅曾就网络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影响进行专题调查,结果发现艺术院校大学生电脑拥有率和上网时间远远高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过度上网即网瘾问题较严重;上文化娱乐网站多,重专业、远政治;对网络上的色情、暴力等丑恶现象容忍度高于普通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较模糊[7]。此外,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也会对学生的人文素质造成消极影响,如贪污腐败、学术不端等。
四、结语
邓小平同志曾对艺术工作者指出“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8]强调艺术工作者要创作有内涵的优秀作品,而优秀作品离不开优秀的艺术工作者。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强调优秀作品、优秀人才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高等艺术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同时也蕴含着难得的机遇,社会的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标准,特别是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重大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历史性工程,要遵循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本文为广西文科中心“科学研究工程”2012年度专项项目《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项目号:ZX201203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高祥.艺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石建华.试论高校艺术专业人文素质培养[J].大家,2010,(6):217
[3]黄晓梅.试论艺术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机制的重塑[J].教育与职业,2010,(2):162
[4]周国琴,徐平华.当前艺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状况考察与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9,(10):28
[5]杨叔子.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4):1
[6]王克权.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兼谈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44
[7]付娟,王洪运,杨春蓉.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对艺术院校学生的调查与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0,(3):62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1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广西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