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影响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nyu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未成年人的成长是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祖国的未来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本文从网络对未成年人影响的现状出发进行探讨,分析了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未成年人;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人, 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已占到37.5%。未成年时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对其思想品德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探索网络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成因及对策,对于增强未成年人德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1.网络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
  网络具有开放性、非控性、虚拟性、快捷性等特征,这决定了其蕴涵着多种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社会精神,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意识具有强大冲击力、渗透力和影响力。网络的飞速发展,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
  网络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产生的积极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蕴涵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素材,为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提供了丰富内容;网络生动活泼的氛围,克服了传统德育单调、枯燥的局限性,为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创造了新环境;网络的交互式沟通和双向选择性,克服了传统德育单向灌输的弊端,为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提供了新路径;网络的时效性为未成年人形成诸如独立精神、创新精神、效率观念等时代精神和时代品质创造了新的条件。
  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网络资源中,亮点与阴影、欢乐与痛苦、希冀与挫败同时并存,网络在给未成年人网络群体带来欢乐、兴奋的同时,其不利因素也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着巨大消极影响。
  网络内容庞杂,蕴涵着不同种类的思想和价值观,未成年人正处在个体社会化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因此,当各种价值观通过网络快捷方便地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往往表现出无所适从,价值世界混乱的心态。如许多未成年人受网络中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权力崇拜等价值观的影响,功利意识较强,崇拜金钱和权力,盲目追求高消费,甚至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若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就会意志消沉、精神颓废,丧失对主流理想信念的追求。
  相对在现实社会中,在无人监管、控制和约束的网络社会中,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的道德责任感减弱。据有关调查表明,有37.4%的被调查者认为“偶尔在网上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有31.4%的被调查者并不认为“在网上撒谎也是不道德的”,还有29.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及”。这种错误观念势必导致其道德行为失范。据调查,有18.8%的学生上网时使用过不文明语言或符号缩写,有61.8%的学生表示曾遇到过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有6.3%的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使用过别人的号码上网。更有甚者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据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透露,我国立案侦查的青少年网络犯罪案件呈逐年递增趋势。一是性犯罪。目前互联网上约有100万个黄色电脑软件,全球每天现出紧张、孤僻、冷漠、自私和情感缺失等症状,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减弱。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后果将不堪设想。
  2.网络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影响的成因
  网络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影响有利有弊。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网络的多重性特点决定了其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双重影响。网络将千姿百态的思想文化、伦理观念、道德意识传递给未成年人,必然对其思想品德产生前所未有的双重影响。
  一是网络丰富的内容影响着未成年人对思想品德的选择。网络内容的开放性和丰富性特点,决定了其在为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提供道德知识、人际交往经验和成功与失败感受的同时,使一些格调不高甚至低俗的内容在网上流行,使沉迷其中的未成年人受到大量非主流意识甚至反主流意识形态东西的侵蚀,影响了其对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选择。二是网络新颖的表现形式影响着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形成。网络可以用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独特表达形式,使严肃的道德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使未成年人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中升华思想道德意识。
  但是,也应该看到,在“信息自由流通”的原则下,未成年人如果缺乏道德自律,任意发展自己的个性,网络也可能使其因放纵自我而偏离思想品德发展的轨道。
  第二,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受网络文化影响最大的群体。未成年人在网络中遨游时特别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这是由未成年人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一是辨别是非的能力弱。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能力不足、道德判断和评价水平不高,面对是非难辨、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化信息,未成年人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这使其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二是藐视权威和盲目追求独立。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识萌生,产生了追求独立、藐视权威的冲动,喜欢追求具有反叛性的标新立异的学说。而网络恰好为其提供了摆脱权威束缚、实现自我独立的广阔舞台。这对培养其独立精神还新增两万多个黄色网站。在色情信息引诱下,处于青春萌动期的未成年人极易发生性犯罪。二是暴力犯罪,互联网中的暴力信息和暴力游戏逐渐增多,目前我国有PK功能的暴力游戏多达81%。在其诱导下,未成年人容易产生暴力犯罪行为。另外,网上欺诈、诽谤、偷盗等犯罪行为也屡见不鲜。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很多未成年人沉迷于个人网络小天地,他们热衷于网上交友、聊天和网络游戏,与老师、同学面对面真实交往的机会大为减少。这种在“人机”之间进行的缺乏真实感和确定性的交往方式,不仅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学习和身体健康,而且容易使未成年人对网络形成心理依赖,导致网络成瘾,甚至患上“网络孤独症”、“网络社会障碍症”、“网络综合症”等心理疾病。据统计,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障碍者大约在400万人以上。过度迷恋网络,特别是患上网络心理疾病的未成年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容易导致其陶醉于我行我素的个人放纵之中,甚至做出违背道德和触犯法律的行为。三是一味求新模仿和盲目从众。未成年人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和追求的心理倾向。他们对网络中的新奇信息不辨真伪,盲目追求。同时,未成年人模仿性强,常常对网络游戏中的人物狂热模仿。调查显示,对网络游戏人物的模仿排在前两位的是“喜欢”(41.84%)和“有点喜欢”(26.96%),“不喜欢”的人仅占12.49%。另外,未成年人的从众心理严重,对于网络“潮流”盲目跟从,易于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四是感情丰富,性心理萌动。未成年人情感丰富,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他们渴望友情以补偿因脱离父母而产生的情感真空。但其情感需要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满足,而网络恰好满足了他们情感宣泄的需要。加之未成年人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性产生了新奇感,而滞后的性教育不能对其正确引导,在求索无门的情况下,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网络作为了解性知识,宣泄性欲望的场所,在色情信息引诱下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三,网络监管和教育不到位,阻碍了网络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积极影响。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形成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当前这些领域还存在问题。一是网络监管长期缺位。目前,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律还比较薄弱,还不能对侵害未成年人的网络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和制裁。同时,相关部门的网络监管还不到位,致使一些网络不良信息放任自流,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造成不利影响。二是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阵地尚未健全。目前开设的未成年人网站,因经费和技术所限,其内容、形式等与未成年人的需求还相差甚远。如各校园网站因形式古板、内容陈旧、管理滞后等原因而点击率低、教育效果不明显;主流网站与未成年人的沟通渠道不畅,未能发挥主流媒体对未成年人的价值导向功能。三是家长和教师的网络素质和教育方式滞后。尼葛罗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将横亘于两代人之间。
  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这说明网络文化背景下家长和教师面临的挑战。当前。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不仅网络素质较低,难以指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而且只注重网络技能教育,忽视网络道德教育,从而影响了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3.网络背景下增强未成年人德育实效的途径
  价值观和道德观尚未形成、辨别力和自控力较差的未成年人更容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在网络背景下,如何趋利避害,探索未成年人德育的有效途径,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第一,加强网络监管,净化未成年人的网络环境。
  信息庞杂的网络,对于没有监护的未成年人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全社会要齐心协力,共同构筑一道绿色、健康、文明的网络安全的“防火墙”,为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网络空间。一是加强网络立法工作,规范网络空间秩序。无序的网络空间需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因而,要加强立法工作,真正做到以“法”治网,用法律维护网络安全和文明。
  可以借鉴国外信息管理经验,用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信息浏览范围;明确信息提供者、互联网运营商等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制定专门的网吧管理法规,严格规定各类网吧的经营范围;实行实名制上网,约束网民的行为;制定技术保护法律,严格审查滤网技术和加密技术;健全法律责任追究制度,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的行为。二是提高监管水平,屏蔽不良网络信息。有关部门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对网络的监管水平。要加强对网吧的监管。有些网吧的经营者在利益驱使下经常违规操作,为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各类网吧的管理,将其纳入合法经营的轨道。如运用高科技手段对网吧进行远程监控,给其终端设备安装过滤软件;取缔非法网吧;聘请社会监督员等。要提高对网络的监管水平。针对网络内容失控,危害未成年人的现状,相关部门要积极研发和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完善网络监控体系,对不良信息进行迅速鉴别、堵截和过滤;对网站治理条款要不断细化,治理力度要不断加大,提高对网站的管理水平等。要加强对未成年人上网的监管。
  教师和家长要给未成年人介绍一些精品网站,限定其上网目标和时间;对于己经上网成瘾的未成年人,要找心理专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使之摆脱对网络的心理依赖,全方位地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第二,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自律能力和免疫能力。网络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完全杜绝不良信息是不可能的。因而对于在网络中遨游的未成年人来说,更需要道德自律和“慎独”精神。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其道德自律精神。有了自律的愿望和要求,即使是在无人看管的自由状态下,他们也会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对此,我们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不断增强未成年人的道德自律能力和对网络有害信息的免疫能力。一是开设网络伦理教育课程。把网络德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范畴,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增强其对不良信息侵害的免疫力,使网络真正成为塑造其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二是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和交互性功能,充分发挥网络交流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限制的优势,开设网上心理咨询热线、创办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展网上心理问卷调查等,做好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和调适工作。三是开展网络教育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知识,开展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网络道德教育效果。四是改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家长素质,使其不仅成为孩子的榜样,而且成为孩子的朋友,消除孩子的抵触情绪,做好孩子的道德教育。五是丰富课余生活。引导和组织未成年人多参加一些健康的文娱活动,拓宽其兴趣范围,丰富其业余生活,转移其注意力,减少或杜绝其对网络的迷恋。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网络建设,唱响网络文化主旋律。
  网络不良文化倡导个人主义价值观,甚至主张以牺牲社会利益为代价。在此影响下,部分未成年人缺乏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他们不再把志存高远,为国为民读书深造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而是一味追求享乐、游戏人生,长时期沉迷于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网络垃圾之中。
  据此,我们要积极改进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用先进文化去抢占和建设网络文化阵地,唱响网上主旋律,打好主动战。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快捷性、时效性、广泛性等特点,加大社会主义文化的网络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二要加强各类网络信息产品研发,力争研制出一批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网络文化宣传产品,不断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三要加大经费投人,创建一批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文化特点的网站及专门的教育网站,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在网络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四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教育等手段,加强网络文化管理,规范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五要加快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努力形成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给未成年人网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第四,建立和开辟未成年人的专用网站,给未成年人提供健康的网络空间。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网站的建设严重滞后,加强未成年人德育应尽快建设一批适合其浏览的绿色网站,真正做到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要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一批政治性较强的面向未成年人的政府网站。运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推进理想与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网络化建设,加大正面宣传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总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未成年时期是身体、智力的发育不成熟到成熟的决定时期,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家庭的整体环境始终伴随着未成年人,它的作用和影响是其它因素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4-06-09
其他文献
舞蹈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清晨,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群群的中老年人、有的随着锣鼓点在扭“秧歌”、有的跟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跳“迪斯科”、还有的人在优美的旋律中跳着自编的“健身舞”;晚间,在剧场可以欣赏到舞蹈或舞剧作品的演出,也可以到舞厅或联欢会去跳交谊舞;节日期间还可以在一些公园举办的“游园花会”看到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如果有兴趣或需要,你还可以到各种舞蹈训练班学习芭蕾舞、民间舞、国标舞,来
期刊
【摘 要】如何上好讲评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以课堂设计、积极性调动和多媒体运用为出发点,以如何体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目标进行综述。  【关键词】高效课堂;课生本  讲评课包括日常课后的练习讲评和考试课后的试卷讲评等。讲评课是复习阶段、特别是毕业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课型之一。但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际教学中的讲评课往往是这样一种情形:成绩好的学生以为自
期刊
【摘 要】横踢是跆拳道运动中的基本腿法之一,在实战中使用频率最高,最有效。通过观察北京华德武校跆拳道专业的学生的训练课,结合自身练习跆拳道的基本经验,并且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对跆拳道运动中横踢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研究横踢的训练方法,为提高练习者横踢的技术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跆拳道;横踢;技术动作;训练方法  1.前言  跆拳道被称为“世界第一搏击运动”。自1975年世界跆拳道联盟被国际体育联
期刊
【摘 要】探究性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克服当前历史教学中的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具体实施方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掌握历史知识和获取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锻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观察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现实生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语文教学就应该回归生活,运用各种方法去还原、去丰富其描述的生活本身,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里,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透过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不可分,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让语文最大限度的回归生活。它不仅
期刊
【摘 要】中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道德情操、思想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养成教育是中学教育永恒的主题,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少数民族边疆贫困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社会发展还比较迟缓,大部分地区还很落后。要推动这些少数民族边疆贫困地区的发展,培养人才最为重要;而要培养人才,养成教育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对少数民族边疆贫困地区初中学生的养成教
期刊
【摘 要】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应该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观,通过实践探索出适合中职实际教学需要的授课方法。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培养兴趣;探究能力;沟通协作能力  1.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构建知识、发展才能、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期刊
其实历史是最有意思的学科,它就像看故事书,兴趣决定一切。历史上的故事可以增加阅历,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可以看出你的知识面很广。选择题多是书上有的,过程就是故事,评论。这样学历史就觉很轻松。因为历史可以向看小说一样看,不像其他科目那么无聊.  如何学好历史这一科呢?在这里首先和同学们谈谈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问题。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提出一个公式:A=x+y+z ;A代表成功,X代表付出的艰辛劳动
期刊
【摘 要】21世纪,科学技术飞跃发展、人才竞争激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教育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已不再只关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而更加注重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把素质教育渗透于数学教学之中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
期刊
如果说表扬是抚慰灵魂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灵魂的镜子,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恰当的表扬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倍增,而有分寸的批评则如和风细雨般涤荡心灵,叫人甘愿敞开心扉、诚心接受。  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园丁,把学生比喻为一棵棵正在成长的小树。小树苗想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园丁不停地为其浇灌、施肥、剪枝和除虫。假如我们把表扬当作施肥、浇水,那么批评就是剪枝、除虫。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正在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