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构建精彩阔读教学课堂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主导和促进作用,但教师必须确定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即为“最近发展区”。语文教学亦然。故,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应将阅读目标预设在略高于学生已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的地方,让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始终处于“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更上一层楼”。而学生已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更上一层楼”之间的高度差,即为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断点处,需要教师为之铺设温故知新的桥梁。
  一、了解学情:以生为本之基础
  《论语》云:“温故而知新。”可见,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语文阅读活动中“更上一层楼”的重要基石。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活动前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首先,整体了解。其法是接任新的班级时,应全方位了解整个班级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比如,接任八年级新班的教学工作时,应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七年级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两套试卷考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中A卷为综合性试卷,其内容必须囊括七年级上下册的生字生词等语文基础知识、口语综合运用、经典美文阅读、古代诗文鉴赏、作文等内容。B卷纯粹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因为,文言文一直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B卷必须囊括七年级学过的所有文言文中要求掌握的重点字词的注释、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文言文特殊句法、重要语句的翻译、背诵与默写等内容。如此,则可以比较具体地掌握整个班级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基本情况,为接下来引领学生温故知新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局部了解。比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笔者曾采用精心设计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探究价值的预习题的方式火力侦察学生与这篇课文相关的储备知识。教学时,对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只是稍微一提,而对于学生容易产生误解的“妖娆”一词在这首诗歌中的用法意义和诗中蕴涵的远大抱负和豪情壮志等重点难点,则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反复体味、小组讨论、生本对话等途径来加深理解。
  二、巧探文脉,以生为本之方法
  1.在知识把握断点处延伸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鲁迅用诗画般的语言和舒卷自如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美丽多姿、妙趣横生的儿童极乐世界。初读此文,,后半部分则是揭露和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损害的。这显然是学生没有读懂文章的第二部内容所致。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细读、深品作者在文章第二部分中对“先生”的评价和“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同学们在课内外进行的有趣活动的描写等,引导学生明白,课文所表达的主旨是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即便是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描写,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无限的新奇和快乐。
  2.在先前所学相似处延伸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尽管阅读的文本各异,但是在新的文本中常常会遇到熟悉的“老朋友”。这时,教师应该恰到好处地启发学生温故知新。
  比如,教学《陈涉世家》,讲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这一句时,笔者要求学生先不看注释猜猜“次”的含义。不少学生都认为这句话中的“次”是“编次”之意,因为前文中“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中的“次”即为“编次”之意,再者放在句子中翻译可以勉强说通。然而“次”在这个句子中却是“驻扎”的意思。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次”的不同含义的理解和记忆,笔者联系学生学过的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停泊”之意类推出这句话中的“次”应该是部队“驻扎”之意。
  3.在先前所学相异处延伸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冲的5~12自然段运用了插叙的写作手法,交代于勒被打发去美洲的前因后果,目的在于突出菲利普一家急切盼望于勒归来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继续发展做好铺垫。笔者在引导学生深度品析作品如此巧妙构思布局的意图时,将学生学过的朱自清的《背影》巧妙引进课堂进行比较阅读。因为朱自清在《背影》中也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将自己对父亲无比思念的情感作了细腻深刻的描写,其插叙部分就是充分体现课文主旨的主体部分。就这样,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虽然同是插叙,但是在不同文章中,插叙的表达功能却不尽相同。
  三、巧设桥梁,实现生本对话之目标
  1.巧妙打破文本和生活的界限
  学生的语文阅读活动是一种全身心体验文本美学意蕴的审美活动,故此,阅读教材中的经典美文时,教师应该善于启发学生将已有的生活体验与文本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美学特质等紧密联系起来,多维度、多视角地鉴赏文本。
  比如,魏明伦的戏剧《变脸》(节选)是一部表现主人公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的话剧。学生对于话剧中表现出来的“变脸”绝活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观念很难理解,由此,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这么多年后的今天,在农村,很多家庭如果第一胎是男孩,那么,这个家庭可能不会再生第二胎或者第三胎。但是,如果第一胎是个女孩,那么,其后必然会有第二胎甚至第三胎出生。请问,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就这样,笔者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引入课堂,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等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为学生搭建了理解课文《变脸》的桥梁。
  2.唤起相似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一种全方位的情感体验。“读得好”,不仅“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叶圣陶语),还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李森祥的《台阶》写的是作者的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文章的主旨虽然具体明确,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尚欠丰富,要引导学生真正了解作者对父亲的热爱、敬仰、同情等复杂感情并非易事。所以,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引导学生回忆爷爷奶奶在烈日下或者在冰天雪地里佝偻着身子在田间劳作、在路边设摊小卖的情景,回忆父亲母亲为了养家糊口离乡背井外出打工挣钱的情景,结果,很多学生在回忆上述情境时神情凝重、思绪万千,有的甚至泪流满面。笔者明白:学生的相似情感已经被唤醒,并将这种感情迁移到了对《台阶》的体验中。而这,正是笔者所预期的阅读效果。
  总之,精彩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是永不凋谢的生命之树,是流光溢彩的生命之花,是动人心弦的生命之歌。而要构建上述精彩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架设学生温故知新的桥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认知,唤起学生对文本的审美体验。
其他文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让学生“读”文本表面的文字,肤浅的理解文字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文字表面的意思,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悟出蕴涵在文字表面之下的深刻内涵,发现文本之美,进而让学生读出文本中的“本我”,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一、整体阅读,发现文本语言之美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舍得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因为只有静静的阅读才会有思考的空间和氛
期刊
《那树》一直是笔者最喜欢的课文之一。  每次重读这篇文章,内心就不禁涌起浓浓的哀伤。于是在教学中,笔者格外注重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那棵大树的心情,反省人类的无知,把握作者的感情,并进一步尝试“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  教学片断:  第一课时,安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一段话说说那树的经历,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然后找出具体的语句分析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体会作者对
期刊
《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一书中提到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但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少被关注。自从新课程教学改革后,教学细节开始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去认识,去探讨。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观,无不彰显着细节的力量,并将其从潜移默化的微妙影响转化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清晰引导。  这让笔者想起了自己曾上过的一节以《
期刊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学,正在准备着迎接新时期的挑战,为培养适合新时期要求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挑战就是竞争,迎接挑战就是迎接竞争。初中语文教学在迎接新时期的挑战中加速发展,实现新突破。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社会发展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科教兴国方针的具体体现。那么,初中语文教学怎样才能迎接新挑战、
期刊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微型小说。虽然只有1200余字,但内涵丰富。译者刘根龙所言:这篇小说文字简洁,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读来确实耐人寻味。对这篇小说,不同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如细细回味,也许可以悟出点人生哲理。《窗》的内涵显然是深邃的,但对其的解读与生活阅历又是分不开的。因此,笔者决定结合八年级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来制订本课的教学方案
期刊
阅读教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可以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有很大帮助。那么,在课堂中应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对学习感
期刊
文言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熟悉而陌生。在小学阶段背诵了一定量的古诗,学过像《凿壁偷光》等文言文小片段,学生有一点文言基础,但是对于篇幅稍长的经典段落,学生在理解时就显得比较困难,文言词汇的积累也相当贫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容易产生排斥心理,也影响了文言文学习效果。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来说,更要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其积极性,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认识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笔者以初一
期刊
文言文阅读、理解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对字词的不理解及时代背景等了解的不够多,往往使学生在做这一类型题时无从下手。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注重诵读  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诵读可分几个步骤。首先教师范读,初学一篇文言文学生对其节奏停顿往往无法把握,只有教师先范读,让学生听并从
期刊
对中学生来说,要学会划段的方法。正确的分清段落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提炼文章主题,进而让学生在写作上获得一定的启迪。笔者在平时的教学检查和教学观摩中,留意了一下分段和概括大意的教学情况,发现段落教学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教学程序。这里所说的教学程序有这样的两层意思:时间的程序性,很多老师都将分段习惯安排在第一课时的后半部分;操作的程序性,整个教学流程基本按照“整体理解课文一分段一再理
期刊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从这可以看出语言对于人有着重要的影响。也许因为老师一句并不恶意的批评,导致了一位同学的自卑,进而自暴自弃;也许因为老师的一句随口的赞扬,一位学生对文学写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成为了一名职业的作家。初中生正处于成长中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老师的一句话很可能就影响了学生的一生,正由于这样的原因,老师的职业既神圣而又艰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