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意会”向“言传”转变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e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面对作品患上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鉴赏失语症”。本文对这种教学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四种切实可行的鉴赏方法,力图改变美术鉴赏教学的窘境,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综合评价能力。
  关键词:意会;言传;鉴赏方法;美术鉴赏;评价能力
  
  美术鉴赏是高中艺术欣赏课程之一,它对学生审美观的形成、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美术鉴赏过程中,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往往以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加以搪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凸显出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中的“失语”与“低能”,如何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美术评价能力成为摆在每位美术老师面前的难题。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
  著名社会学家豪泽尔曾经说过:“人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高中美术鉴赏就是引导学生从哲学、美学、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技巧、思想内容、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领悟美术作品的潜在内涵。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是高中生的必修课程,它对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鉴赏能力,提升鉴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学生迫于高考科目成绩的压力,对美术鉴赏课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有部分学生把美术课当作放松课、调节课,有的学生甚至还在课堂上明目张胆地做其他科目的作业或者打瞌睡。在高中美术鉴赏课被边缘化的同时,一部分老师选择了主动放弃,把美术课改成自习课、电影课,一部分老师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二、鉴赏中最致命的问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美术鉴赏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需要用大量的语言进行交流互动,分享不同的鉴赏感受与观点。令人遗憾的是在鉴赏教学课堂上,学生普遍存在着表达语言匮乏的软肋。面对美术作品时,要么无话可谈,要么干脆用“画得不错、很生动、很形象、很好看”等几个词语来敷衍塞责,若继续追问,很多学生便以“老师,我真的不懂”“我没有艺术细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诸如此类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造成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鉴赏窘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学生没有用心去鉴赏作品,只是单纯为了应付老师提问;其二,学生不善于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其三,学生缺少鉴赏基本常识,没有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鉴赏力修养不够。
  三、“意会”如何向“言传”转变
  美术鉴赏不是鉴赏者单方面的行为,而是鉴赏者与美术作品之间的交流与对话。鉴赏者如果不说出自己对作品的所思、所感、所悟,别人就无从知晓,也就无法实现审美的交流与共享。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作品的评价中来,鼓励他们大胆、痛快地说出自己的鉴赏所得,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独特见解。美术鉴赏既要做到“意会”,更要能够做到“言传”。
  1.掌握鉴赏美术术语
  高中学生已经多少积累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使用专业的美术概念和美术术语来对作品进行鉴赏,让学生从形式、技巧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描述、分析不同的美术作品,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解读。面对一幅美术作品,应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通过专业术语表述出来。比如作品属于什么类别?是油画还是国画?作者是谁?属于什么画派?是具象还是意象?写意还是写实?色彩怎么样?采用何种构图方式?空间、透视、笔墨、明暗关系如何布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对作品有整体的感受,还要力争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学生如果不掌握专业的美术术语,总是用笼统、简陋的语言进行评述,这不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此外,提高学生文学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文化的积淀才能让“意会”的内容更为丰富,才能“言传”出作品深层次的内涵。总之,学生除了掌握美术基础知识、概念和术语外,还应该博览群书,提高文学素养,这样才能顺利地深入鉴赏美术佳作。
  2.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
  对话教学是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往往会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发表个人见解或者学生对作品产生质疑,教师加以解答,师生之间在对话交流中发现问题,在对话中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在鉴赏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学生说什么,学生怎么说,为什么这么说,成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将“意会”变成“言传”,体会畅所欲言的快乐,培养美术鉴赏的评价热情。如在鉴赏抽象绘画蒙德里安的作品《灰色的树》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作品总体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根据作品的灰色调,学生会用简单的词汇,如“压抑”“阴霾”“凄凉”等来描绘,然后继续提问:“作品为什么会给人这样的感觉呢?我们是否可以试着从作品的形式美方面去解读?”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分析作品的局部特征,对有些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术语,耐心地引导学生从画面的点、线、面、色彩、明暗、肌理等美术形式上去鉴赏,进而理解艺术家如何创作出我们所感受到的气氛和情绪的作品。在这些引导的基础上,需要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将自己的感悟转化成较为清晰的语言,流畅地表达出来。无论学生说得是否到位,教师应该及时肯定学生敢于表达自我观点的勇气,营造自由表达观点的教学氛围。在师生自由对话的和谐氛围中,让学生敢于说,善于说,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加深他们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3.发挥示范教学的作用
  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去鉴赏一幅作品。作为教师应该做好示范教学工作,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示范鉴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完成对作品的鉴赏。首先,教师在示范中应该描述自己对作品的整体感受;其次,从作品的艺术形式和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等方面来对作品作进一步的解读;紧接着,要在先前对作品分析的基础上寻求作品所要传达的深层次精神内涵;最后可以谈谈作品的优缺点,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基本的鉴赏思路,从而提高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使“意会”更深入,“言传”更流畅。
   4.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要让学生积极评价美术作品,教师除示范教学外,还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鉴赏方法。这些鉴赏方法能帮助学生感知作品的形式美,理解作品的内涵,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评鉴能力。
  (1)感悟式鉴赏。将自己的情感投入画面中的观看方式就是感悟式鉴赏。任何一件作品总会给我们一个整体的印象,如愉快、朦胧、庄重、含蓄、轻柔、压抑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作品中,静静地感受作品所体现的整体气势、节奏和美感,感知作品的整体风格,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在鉴赏齐白石的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时,教师可以先提问:作品画了些什么?给你怎样的感受?通过这些提问引导学生进入鉴赏的第一步,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感觉,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为进一步的鉴赏作好铺垫。
  (2)形式鉴赏。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由基本的形式语言构成的,如色彩、明暗、线条、形体、肌理等,注重形式语言分析的鉴赏方式就是所谓的形式鉴赏。如果说感悟式鉴赏注重对美术作品进行整体感知的话,那么形式鉴赏就是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作品的形式语言构成。如在鉴赏美国行动绘画大师波洛克的抽象画《薰衣草之雾》时,很多学生都会谈到作品留给观众一种“朦胧美”“淡淡的清香感”。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从画面的色彩和线条两方面去鉴赏作者是如何营造出这些美感的,学生从色彩和线条两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后,自然就会清楚波洛克正是运用了线条的交织、色彩的碰撞、色彩和线条的融合和变化等手法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模糊感和朦胧感,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鉴赏作品过程中,我们似乎感受到薰衣草在清晨的雾气中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通过对作品形式的鉴赏,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就会敢于将自己的感受用语言充分地表达出来。
  (3)社会学式鉴赏。有些美术作品带有很强的叙事性和故事性,需要我们通过书籍、上网查询相关的背景资料才能读懂作品,这种偏重于对作品内容、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意图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的鉴赏方式就是社会学式鉴赏。如在鉴赏鲁本斯神话题材的油画《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这幅作品时,我们首先可以看画面的内容,用简单的语言描绘:两位强壮的男子从两匹骏马上俯身抢夺两个裸体的女子。从作品的题目看这两名女子应该是留西帕斯的女儿,但是学生会产生许多疑问:留西帕斯是谁?两名男子又是谁?为什么要抢夺女子?作者为什么安排女子以裸体的形式出现?对于光看作品内容还是无法解答我们的疑惑的,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才能了解作品的背景。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众神之父宙斯和丽达所生的双胞胎兄弟加斯托和普鲁克斯劫夺迈锡尼王的两个孪生女儿的故事。这两位太子继承了父亲风流的作风,并依仗父亲的权势横行霸道,把迈锡尼王的两个女儿从睡梦中强行拉上马。通过查阅资料,我们鉴赏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就会迎刃而解,继而深入地鉴赏作品就变得容易多了。
  (4)比较式鉴赏。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鉴赏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清楚地了解艺术家的不同个性和艺术语言,才能更好地把握每一幅美术作品的艺术特征。比较式鉴赏可以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所谓横向比较即比较同一主题、同一时代的艺术家采用哪些不同的方法表现物象;所谓纵向比较即同一主题,在不同时代环境中,艺术家采用哪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通过比较鉴赏就能对作品有全面的看法,进而作出综合客观的评价。如在鉴赏竹子题材的国画作品时,我们可以纵向比较北宋文同的《竹子》和清代郑板桥的《丛竹》,通过两者在题材、材质、构图、笔法、视点、画风方面的比较,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从作品的图像出发,客观地评价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评价能力。
  总之,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鉴赏中来,对作品作出大胆的评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启发引导学生运用这些鉴赏方法去鉴赏美术作品,在不断的交流和评价中,加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提高学生评价作品的能力,那么美术教学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窘况也就不存在了,美术鉴赏课也必将重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丁以君.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方式的实践和启示[J].中学语数外(教研版),2010(8).
  [2] 兰卫君.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现状及对策[J].吉林教育,2008(8).
  [3] 翟小军.高中美术鉴赏课之我见[J].中学课程资源,2008(8).
  [4] 郭广武.改进美术鉴赏教学,提升学生美术素质[J].陕西教育,2008(11).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学勉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教师批评权的依据,进而深入分析了批评应当遵循的原则,并以笔者教育实例对批评的方式和艺术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爱;智慧;教育;批评;艺术    爱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教育的全部过程都充盈着爱。“爱会产生智慧,爱与智慧改变人生”,如何把爱化为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是教育者必须时刻思考的一个问题。中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活泼好动,容易犯错,因此,批评是
物理课堂教学是学生汲取基础知识营养,培养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力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强化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着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老师在课堂上主要依靠解决一系列物理题目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那么,选择哪种类型题目才能达到目的呢?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处理物理题目的背景设计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物理题目的
摘要: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如何架设自己专业成长的通道,如何成为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宰,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从敢向浮躁说“不”、敢向名家说“不”、敢向学生说“不”三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浮躁;名师;学生    成长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感受到自我成长无疑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
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向来极少,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该如何创造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紧跟改革的步伐呢?我有一个秘密渠道:听“杂课”,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里领悟。最近,我又特地去市里听了语数英三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听语文课,让我懂得每门课程都有独立的灵魂  语文课学习《但愿人长久》。课文讲的是中秋之夜苏轼思念弟弟苏辙,夜不能寐,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中秋》,课文以原
一、教学设想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经典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在民间广为流传。它集趣味性、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是实施和开展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原题: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记载于《孙子算经》中,距今一千五百多年了。(课件出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
2007年中考已经过去,2008年中考即将来临,从现在起,我们学校初二地理组组织一切力量研究地理学科中考,科学安排,争取2008年地理中考,再上新台阶。下面我就结合文昌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对2008年地理科中考备考谈谈我们组几点做法。    一、明确考纲,制定计划    1.我们初二备课组的老师认真研究海南省教育厅《2008年地理科的考查说明》,根据海南省教育厅的考查说明,考查内容可以分成地球与地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也是他们个性与思维发生重大变化、面临重要考验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生理刚刚进入青春期,对人对事十分敏感、要强,一点点的委屈挫折、一点点的荣誉称赞,都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很大影响。那么,班主任究竟怎样才能管理好他们呢?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用一颗慈爱之心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觉得班主任拥有一颗慈爱的心是做好班级工作
思路是行动的先导,是活动开展的风向标。教学活动作为教师与学生借助教学课堂及其他介质开展的共同发展、互助并进的双向交流活动,是建立在教师深刻研析教材、科学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堂标准(实验制)》指出,中学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要重视学生的主体特征,结合教学目标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有效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数学思想的提升和
摘 要:对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和教材的科学解读,对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充分掌握,是准确制订课时教学目标、落实法治素养培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以宏观的视角研读教材,制订“法治素养”图谱;紧扣目标,找准“法治素养”方向;准确定位,细化“法治素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整个学段、整本教材的教学目标,由此确定层次分明的课时目标;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预设与生成,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远及近,扎实成长,将“法治素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辩证地看问题,是一种思维分析方法,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对台风、火山喷发、沙尘暴、逆温等地理灾害的有效利用。    一、台风     台风灾害主要由狂风、暴雨、风暴潮造成,具有可怕的摧毁力。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