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曲线的一个性质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kaka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理1:椭圆b2x2+a2y2=a2b2 (a>b>0)上A、B两点的切线交于P(x0,y0),则AB的直线方程为 b2x0x+a2y0y=a2b2
  证明: 设A(x1,y1), B(x2,y2),则过A,B的切线方程分别为b2x1y+a2y1y=a2b2,b2x2y+a2y1y=a2b2,因P点是两切线的公共点,故(x0,y0)同时满足上述两方程,应有b2x0x1+a2y0y1=a2b2, b2x0x2+a2y0y2=a2b2,上两式表明(x1,y1)和(x2,y2)都是方程
  b2x0x+a2y0y=a2b2 (1)
  的解,即直线(1)过A、B两点,所以AB的直线方程就是(1),称为切点弦方程.
  引理2:抛物线y2=2px (p>0),(双曲线b2x2-a2y2=a2b2,a,b>0)上两点A、B的切线交于Q(x0,y0),则抛物线(双曲线)的切点弦方程为y0y=p(x+x0) (b2x0x-a2y0y=a2b2)
  定理1与椭圆b2x2+a2y2=a2b2(a>b>0)相离的定直线l上一点M,若OM与l的直线斜率之积等于(- b2 a2 ),过l上任意两点A、B,分别作椭圆的切线AA1,AA2,BB1,BB2,A1,B1,A2,B2为切点,则A1A2,B1B2和OM三直线共点.
   图1证明: 如图1,设A(x1,y1),B(x2,y2),则由引理1得A1A2,B1B2的直线方程分别为 b2x1x+a2y1y=a2b2和b2x2x+a2y2y=a2b2
  两式相减得
  b2x(x1-x2)+a2y(y1-y2)=0 (2)
  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m,则有 y1=kx1+m, y2=kx2+m,所以 y1-y2=k(x1-x2)代入(2)得 b2x(x1-x2)+a2yk(x1-x2)=0,
  因为 x1≠x2,所以 y x =- b a2k
  上式说明A1A2与B1B2的公共点N与原点O的连线斜率k= x y 为定值 - b a2k . 又 kOM·k=- b2 a2 , 则 kOM=- b a2k ,这就是说kOM=kON,则ON与OM重合,即OM过A1A2和B1B2的公共点N,所以A1A2,B1B2与OM三线共点.
  推论1: 与椭圆b2x2+a2y2=a2b2 (a>b>0)相离的定直线l上一点M,若OM与l两直线的斜率之积为(- b2 a2 ),过l上任意一点作椭圆的切线,则两切点的连线必过定点,且过这定点又与l平行的弦以此点为中点.
  证明: 推论的前一部分的证明,只须根据定理1便可得到,设定点为N,图1中弦CD过N且CD∥l,则kCD·kON=(- b2 a2 )
  设C(x3,y3),D(x4,y4),则 b2x23+a2y23=a2b2, b2x24+a2y24=a2b2,两式相减得 b2(x23-x24)+a2(y23-y24)=0. 若CD中点N′(x0,y0),则
  x0= 1 2 (x3+x4), y0= 1 2 (y3+y4), 由前式得(y1+y2)(y1-y2) (x1+x2)(x1-x2) =- b2 a2即y0 x0 · y1-y2 x1-x2 =- b2 a2 ,所以 kON′kCD=- b2 a2 ,于是 kON′=kON,则 ON′与ON必重合,那么N与N′重合,所以N是CD中点.
  推论3:椭圆b2x2+a2y2=a2b2 (a>b>0)的定弦AB,过A、B点的切线交点M,过M作直线l∥AB,则l上任意一点作椭圆的两切线,两切点的连线必过AB的中点N.
   图2证明: 如图2,设A(x1,y1)B(x2,y2),则A、B的切线方程分别为
  b2x1x+a2y1y=a2b2
  b2x2x+a2y2y=a2b2
  两式相减得 b2x(x1-x2)+a2y(y1-y2)=0,则
  y x =- b2(x1-x2) a2(y1-y2) =- b2 a2kAB .
  上式表明两切线交点M与原点O的连线的斜率为(- b2 a2kAB ),若N(x0,y0),
  因a2x21+b2y21=a2b2
  a2x22+b2y22=a2b2 相减得
  (y1+y2)(y1-y2) (x1+x2)(x1-x2) =- b2 a2 . 即y0 x0 = -b2 a2kAB .
  这就是说N点与O点连线的斜率也为(- b2 a2kAB ),故ON、OM的斜率相等,故OM,ON重合,由此可知l与OM两直线斜率之积等于(- b2 a2 ),由定理1知,若l上一点C作切线CC1,CC2,则AB、C1C2和OM共点,因OM∩AB=N,故CC1必过N,由C点的任意性知,l上任意一点作椭圆两切线,两切点的连线都经过AB的中点N(x0,y0) (x20+y20≠0).根据推论3,还可列出它的逆命题
  逆定理1 椭圆b2x2+a2y2=a2b2 (a>b>0)的定弦AB的中点N,则过N点的椭圆的任意弦的两端的切线交点轨迹是直线,其直线方程为 b2x0x+a2y0y=a2b2
  证明: 设A(x1,y1)B(x2,y2),则A、B两点切线方程分别为
  a2x1x+b2y1y=a2b2
  a2x2x+b2y2y=a2b2 两式相加得
  a2x(x1+x2)+b2y(y1+y2)=2a2b2
  所以 a2x x1+x2 2 +b2y y1+y2 2 =a2b2
  即 a2x0x+b2y0y=a2b2,这就是过A,B两点的切线交点M的直线方程.
  过N任意作一条弦C1C2,设M(x3,y3),过C1,C2两点的切线交点C(x4,y4),则AB,C1C2的方程分别为 b2x3x+a2y3y=a2b2和b2x4x+a2y4y=a2b2,
  因AB,C1C2均过N点,所以 b2x0x3+a2y0y3=a2b2, b2x0x4+a2y0y4=0,这两方程说明(x3,y3),(x4,y4)都是方程b2x0x+b2y0y=a2b2的解,故此直线过M和C点,与上述过M点的直线重合.这就证得凡过M点的弦两端的切线交点都在直线 b2x0x+a2y0y=a2b2上,即过定点N的椭圆弦的两端切线交点的轨迹方程为b2x0x+a2y0y=a2b2.
  对于双曲线、抛物线有类似的结论.
  定理2与双曲线b2x2-a2y2=a2b2 (a,b>0)不相交的直线l上一点M,OM与l的直线斜率之积等于( b2 a2 ),l上任意两点A,B作双曲线的切线AA1,AA2,BB1,BB2,A1,A2,B1,B2为切点,则A1A2,B1B2与OM三线共点.
  逆定理2 双曲线b2x2-a2y2=a2b2(a,b>0)过定点N(x0,y0)弦两端切线交点的轨迹为直线,其方程为b2x0x-a2y0y=a2b2.
  定理3 与抛物线y2=2px (p>0)相离的直线l∥弦AB,AB中点N与顶点O的连线与l交于M点,l上任意两点C、D,过C、D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DD1,DD2,EE1,EE2,D1,D2,E1,E2为切点,则E1E2,D1D2与OM三线共点.
  逆定理3 抛物线y2=2px (p>0)过定点N(x0,y0)的弦两端的切线交点轨迹为直线,其方程为y0y=p(x+x0).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证.
  如果将三种曲线统一起来考虑,则有下列结论.
  定理 与圆锥曲线Ax2+Bxy+Cy2+Dx+Ey+F=0相离的直线l∥定弦AB,AB的中点N,中心(或抛物线顶点)为O1,O1N与l交于M,l上任意两点P、Q,过P、Q分别作曲线的切线PP1,PP2,QQ1,QQ2,则P1P2、Q1Q2与O1M共线.
  逆定理 圆锥曲线Ax2+Bxy+Cy2+Dx+Ey+F=0过定点N(x0,y0)的弦两端切线交点的轨迹为一条直线,其方程为
  Ax0x+B· x0y+y0x 2 +Cy0y+D· x+x0 2 +
  E· y+y0 2 +F=0.
  
  参考文献
  1 张家瑞.伸缩变换的一个应用.初等数学论丛9.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2 BOBERT WILLIAM GRIFFIN.黄泰译.正中书局,1937.3
  3 张家瑞.圆锥曲线切割线定理及应用.教学研究(吉林师专),198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是高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它要求“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在高中新课标的实施建议中也建议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有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1].新课标的实验教材在广
期刊
函数图象的凹凸特征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函数的凹凸性理论在大学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在中学的数学课程标准里没有相关的知识点,但实际上函数图象的凹凸特征是个可以从初中研究到大学的问题,不仅在中学教材中能找到它的影子,而且在近年的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中也经常出现蕴涵凹凸性理论的问题,类似的这种命制于中学与大学知识联结点上的问题很值得我们中学师生的重视.本人认为通过第二课堂运用探究性教学向部分优秀的学
期刊
数学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应用的极其广泛性。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影子。
期刊
1 教材知识点    (1) 在对日历的探究的活动中,学习如何用字母代替数,学习如何用代数式表示规律,反映日历中数与数之间变化的奥秘,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 通过观察日历,发现日历中横列、竖列的3个数以及3×3方框里9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对不同月份是否也成立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探究、验证.  (3) 在上述探究活动中,学生将经历学会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新
期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期刊
1 问题的提出  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一位学生在周记中这样写道:“数学是一门超难的课程,我是含泪学习,哭着做题。”这句话深深地触动笔者,使笔者不断地反思;高一是学生高中学习的开始,也是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一线的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为学生创造提供一个宽松、和谐、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附后),其目的是为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调查对象是省一级重点中学高一学
期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期刊
中考数学试题作为初中数学教学教学质量评价手段和高中择优录取的依据,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时代对基础数学教学的要求,着力推动数学教学改革进程。(新课标)实验区中考数学试题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方向,纵观近两年课改实验区中考数学试题,试题内容进一步突出了数学与社会背景及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刨新思维、动手探究实验操作能力,既重视试题的开放性,又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改革的同时试题也注意继承了数学教
期刊
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结构、并应用这些表征或结构的过程。学习是发生在学习者个人内部的一种活动。情境理论则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我认为,从中学数学教学目的对智育方面的要求看,第一个层次是学好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个层次是培养四个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
期刊
在一个数学问题里,常有一些已知元素与未知元素(都称为“原象”),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称原象关系),如果直接求得未知元素比较困难,可寻找一个适当的映射(一般为一一对应),把“原象关系”映射成“映象关系”,通过映象关系求得未知元素的映象,最后从未知元素的映象通过逆对应(称为“反演”)求得未知元素,这种研究问题的思路称为关系映射反演方法,简称RMI方法。其思维模式可用下列框图表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