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教学三环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holar1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阶段实施有效的古诗教学,应该重点抓住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让学生看得懂。古人读诗没有大的语言障碍,近人读诗障碍不大,而对于今天在快餐文化浸染下成长起来、缺乏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基本积累的初中生,读诗障碍就很大了。这种障碍,包括古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离当代学生太遥远,古诗语言在表达习惯、字词意义、句法结构等方面与今天大相径庭。要当代学生像古代学子那样主要通过诵读涵咏来学诗,恐怕会让人误入歧途。现在常有人拿某某文学家或学者少年时代在私塾中奠定了文学基础,或他们少年时代对某诗句不理解等到长大后终于领悟的事例,以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古人言论作证据,来证明翻译就是肢解作品,就是破坏诗歌的意境美和整体美,主张要反复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完成对古诗的体验品味,这其实是脱离学生实际的谬论。对于当代初中生来说,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扫除字面上的障碍,永远是初中古诗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第一环节。当然,对词句的解释翻译要适可而止,以弄懂大意、不影响理解为原则,决不能搞逐字逐句的繁琐分析。
  第二环节:让学生读得响。“三分诗,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经验的科学依据在于,附着在汉字字形上的声、韵、调、清、浊等信息都具有表意传情的功能。唐代处忠和尚在《元和韵谱》中指出:“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深而远,人声直而促。”就是说,平声宽平,宜于表达和谐平缓的思想情感;上声劲厉,宜于表达沉郁凝重的思想情感;去声清幽,宜于表达清新绵邈的思想情感;入声短促,宜于表达激越峭拔的思想情感。韵脚的安排、声调的错落、清浊的搭配,都能传达出细腻丰富的情绪。所以古诗是最适合朗读的文学。在疏通大意后,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反复地、响亮地朗读,披其文,入其境,感其情。朗读的技巧关键在处理好停顿、重音、语速和语调。古诗节奏并不复杂,五言诗一般是“二/三”或“二/一/二”式,七言诗一般是“二/二/三”或“四/三”式。重音一般落在表情达意的关键词上。语调上注意高低错落,语速上注意缓急相宜。感情上注意区别是昂扬激越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等。如在朗读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时,可按“二/二/三”的节奏朗读,“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洲/路八千”。重音有“朝奏、潮州、家何在、马不前、意、骨”等。尤其在朗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云横”稍微平缓,“秦岭”开始上扬,“家何在”上扬到顶点,以表现心中惨痛;“雪拥”又平起,“蓝关”开始下降,“马不前”降到极点,“马不”两字逐渐拖长,“前”字顿收,以表现英雄失路之痛。朗读环节,最忌只读不导,为读而读,简单重复,止于表面。
  第三环节:让学生说得出。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过:“辨于味而后可言诗”。辨于味,就是感受作品的形象并领会形象背后的深刻意蕴;“辨味”是审美活动,“言诗”是认知活动。没有“言诗”的古诗教学是不完整、不成功的。当前的初中古诗教学,在评鉴赏析这个方面基本上没有作为。诗之所以要评鉴赏析,是因为构成诗歌艺术的语言、形象、情感、技巧等因素,只有在“说得出”的时候,才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才最终实现了积累语言材料、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这些目标。当然,鉴于初中生的水平能力,指导初中生鉴赏要以通俗易懂、简明实用为原则,力避概念化、术语化、标准化和系统化。笔者以为,最要紧的是说清意象和意境,告诉学生意象就是融合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说白了就是诗中一个个事物;一组意象构成的画面就是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就是单个意象,而这些意象又组成了更大的凄清苍凉的意境。诗歌是通过由意象构成的意境来表达情意的,要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要抓住意象和意境。教师可以适时告诉学生一些传统意象的独特内涵,如月亮往往寄托了人们思念亲友、盼望团聚的感情。其次要告诉学生几个极其常见的抒情方式,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以及“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规律。至于其他知识,也只能适时渗透,不宜系统讲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鉴赏知识后,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评析、鉴赏,至此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古诗教学。
其他文献
语文是一门艺术,在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们以正确的思路去理解。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首先要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并通过这些计划开展有效的教学。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意义  阅读在语文教学当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特别是就写作来说,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所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础,也是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
高中语文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在谈到小说情节时说:“作家决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的,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所以,摇摆意味着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奔跑,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呈现出犹疑不定的状态。”虽然这段话只是讲小说创作的智慧和技巧,但不只小说有摇摆,诗词文曲尽皆摇摆,文因摇摆见精神。高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几乎每一篇都千折百回,摇曳生姿。  一.张若虚的《春江花月
对于教师的身份及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都有不同的评价,有把教师比作“蜡烛”的,有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有把教师比作“一桶水”等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师必须对自己角色的重新定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一,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教者的主要任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学生在课堂上是快乐还是痛苦的,是意气风发还是愁眉苦脸的,都是由我们教师亲手来设计、引领的。纵览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表面上在轰轰烈烈地高扬新课标的“大旗”,但实际上仍然存在着诸如重理性分析,轻形象感知;重书本知识,轻生活体验;重一元认知,轻多元直觉感悟的弊端。这样,原本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被折腾得死气沉沉;原本鲜活可爱,极富灵性的学生被教得了无生气;原本丰富多彩,智
我们所使用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其体裁广泛是我们大家众所周知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在教材中的篇幅较多,古诗词亦在诗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我们所接触到的古诗词都蕴藏着深刻的、富有启迪意义的哲学内涵,历来使人们在广泛的传诵中自觉获取了不少的性情启迪。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我们的语文教学则必须努力使得其教学姓“语”,对一首首古诗词的教学,我们教师如何驱使学生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农村中学生作文存在两大毛病:一是作文内容缺乏时代的生活气息,无鲜明的个性,老生常谈;二是不敢写真人真事,不敢写“真 我”,不说心里话,作文无真情实感。  问题的出现与以下几个方面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是作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场作文的评分有一定的细则。严格的作文评判标准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在无意中被扼杀了。其次,长期以来
在语文教学中,虽然阅读与写作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各有侧重,但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到作文的方法,通过作文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二者緊密结合起来。  一.以阅读为基础,积累促写作  很多学生都曾反映:作文难写,怕写作文。尤其现今高考中主要文体是议论文,而议论文特别强调议论,需要学生自己阐发观点,而学生也想尽量地符合高考的要求,但苦于没有东西可写,实在
背诵历来是一种被大家公认的好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离不开背诵。最新修订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就明文规定:3-4年级学段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5-6年级学段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7-9年级学段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香港大学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
教师的职业有较高的要求,虽然做不到“不可一字一词无来历”,但至少应该不断学习,充实自己,除了平时专业知识的积累,还可以在生态作文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在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的同时,和学生共同进步,达到提高自己专业成长的目的。  一.在生态作文教学中,创造师生生命活力  “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在生态教学中教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效性是指在合作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评价,相互激励,取长补短,有助于智力放大,思维共振,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同时,充分扩大每个学生发言、表现、交流、评价的机会,激活了每一个学生,使人人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都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那么,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要精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