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乌兰牧骑对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作用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520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乌兰牧骑是内蒙古自治區独特的民族文化品牌,而民族民间舞蹈是文艺的一个重要门类。60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关怀下,乌兰牧骑在传承和发展地区民族民间优秀舞蹈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编创的一部部优秀舞蹈艺术作品在自治区、国家乃至世界艺术舞台上大放异彩。本文将以自治区文化艺术资源富集区——呼伦贝尔市的乌兰牧骑舞蹈艺术的发展为例,浅析乌兰牧骑在传承和发展地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编创规律,试图为今后乌兰牧骑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乌兰牧骑 民族民间舞蹈 传承 创新发展 作用
  一、乌兰牧骑是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品牌
  乌兰牧骑始建于1957年,之后迅速发展壮大,至今全区已有75支乌兰牧骑。60多年来,全区各地乌兰牧骑始终以演出、宣传、辅导、服务为宗旨,编创了大量的艺术作品。深入牧区最基层普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地区民族优秀艺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受广大农牧民的喜爱。在自治区文化艺术建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呼伦贝尔市有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根河市以及呼伦贝尔市12支乌兰牧骑。多年来,乌兰牧骑始终植根民族、情系群众,以农牧民生活与原生态民族民间艺术相结合的创作理念,编创了诸多具有浓郁民族地区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优秀艺术作品,形成了具有各地区各民族特色的艺术编创表演风格,成为自治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品牌中的一员。
  二、呼伦贝尔地区民族众多、民间舞蹈艺术绚烂多姿
  呼伦贝尔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富集区,地域辽阔、水草丰美、民族众多,不仅有丰富的草原、森林、矿产、水、生物等物产资源,还有绚烂多姿的文化艺术资源。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从舞蹈功能的角度,可分为五大类,即:节令习俗舞蹈、生活习俗舞蹈(如自娱自乐、社交择偶、健身竞技、表演卖艺等)、礼仪习俗舞蹈(如生育礼、成人礼、婚礼、寿礼、丧礼、祭礼、兵礼等礼仪活动舞蹈)、信仰习俗舞蹈(如在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原始宗教、民间俗信活动中跳的舞蹈)、劳动习俗舞蹈。[2]
  世居呼伦贝尔境内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民族历史悠久,都具有独特的民风习俗、精神风貌和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遗产。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亦是种类丰富、特色浓郁。
  (一)生活习俗舞蹈
  1.原始性模拟舞蹈
  原始性模拟舞蹈产生于人类以狩猎为生的时期,人类为生存而与自然界、猛兽进行斗争。舞蹈源于人类为了再度体验狩猎时的勇猛和狩猎获胜的快乐心情而得以形成。舞蹈语汇:主要是模仿搏斗中动物的各种动作和习性,再现狩猎生活的场面。舞蹈特征:一是动作、队形简单。多为一至两个动作,一种队形。舞蹈单纯稚拙却吸引着这个民族世世代代不厌其烦地舞动直到力尽方休并流传至今;二是以呼号代替音乐。舞者自呼自跳,以呼号为节奏,既渲染了气氛又交流了感情;三是舞蹈风格多为情绪激昂、粗犷豪迈、刚健质朴,体现了这个民族鲜明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如鄂伦春族民间舞蹈“黑熊搏斗舞”,该舞蹈十分逼真地模拟出三只黑熊凶猛打斗的场景。舞蹈在表现鄂伦春人对“熊”生态习性的熟悉和了解的同时,体现了鄂伦春作为狩猎民族对“熊”图腾的敬仰和崇拜。鄂伦春族民间儿童舞蹈“群球嫩”(树鸡)亦是如此。还有鄂温克族民间舞蹈“爱达哈喜楞”(野公猪搏斗)、“巴日那德”(跳虎)、“聂纳肯”(犬舞)都属此类舞蹈,占呼伦贝尔民族民间舞蹈的10%。这些民族民间舞蹈是狩猎生活的缩影,更是其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3]
  2.自娱性民间歌舞
  自娱性民间歌舞产生于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存在差异,造成生活内容、风俗、情趣都有所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音律和各具特色的舞蹈。舞蹈语汇:多为手牵手、脚踏节拍围圈绕圆、载歌载舞。舞蹈特征:一是自娱性,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为抒发欢乐的心情而自娱,尽情地歌舞,常与各种游戏为一体或交替进行;二是集体性,常为百余人聚集一起,成群结队、围圈绕圆、手舞足蹈、共享欢乐;三是载歌载舞,歌为音舞为乐,歌舞融于一体,是欢乐心情、集体劳动、美好生活的反映。如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具有巴尔虎草原风格的大型民间集体歌舞“哲仁嘿”(跳黄羊圈);布里亚特蒙古族集体歌舞“纳日给日格”“毕何利格”“额日莫彻”“约郭勒”“阿列勒”,这些蒙古族民间舞蹈都是在喜庆的日子里,几十上百人欢聚在草原上,手牵手,站成固定而统一的动作和队形,边唱边跳、兴致盎然,反映了蒙古民族和谐团结、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草原文化的特征之一。还有达斡尔族民间舞蹈“鲁日格勒”(火焰升腾),内容丰富、动作多样、呼号生动、节奏流畅,反映了达斡尔族人含蓄内敛而又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世世代代流传至今。流传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猎民乡唯一的自娱性舞蹈“伊堪”(篝火舞或欢乐之火舞),人们架起手臂、脚踏节拍、围绕篝火、边歌边舞,舞蹈刚劲有力,表现了鄂温克猎民勇敢刚毅的性格特征,具有浓郁的森林气息。[3]
  3.广场性汉族秧歌
  秧歌是汉族代表性传统民间舞蹈艺术,名驰古今,誉满中外,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自娱性民间广场舞蹈。呼伦贝尔流行的秧歌从外省传入,约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主要以东北秧歌为主。每逢元宵佳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地秧歌、高跷、旱船、推车、龙灯、狮子、跑驴、腰鼓等形式的秧歌在人群中盘旋回转,气氛热烈,使人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流传在少数民族地区和牧区的秧歌更有新意,人们穿着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朝鲜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服装舞动,表达了民族大团结的心愿。[3]
  (二)信仰习俗舞蹈   祈求神的护佑是远古人类生存的法则之一。在祭祀活动中,借歌舞祈福,免受灾难,进而宗教舞蹈随之产生。
  呼伦贝尔诸多少数民族历史上曾信奉“萨满”和“喇嘛”教。“萨满”的“巫舞”及“喇嘛”教的“查玛”(跳鬼)都曾盛行在这片土地上。“巫舞”及 “查玛”有宗教色彩,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我国有很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来源于“巫舞”,如汉族的“龙舞”“狮子舞”,蒙古族的“安代舞”都曾是宗教祭祀舞蹈,现已演变成被群众喜爱并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民间舞蹈。[3]
  三、扎根民间深入生活、传承创新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自上古而来,带着泥土的芳香,踏着生活的足迹,舞动着人们劳动生活中的点滴,每个舞蹈当中都不同程度地饱含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深层的人文内涵。
  中国著名舞蹈学者吕艺生提出了中国民间舞的“两类三层说”。 “两类”即自娱性(或礼仪性、社交性)民间舞蹈和表演性民间舞蹈。“三层”中,第一层次即从乡村到城市的群众广場性、自娱性的民间舞;第二层次即由民间艺人或民间职业舞者表演的观赏性民间舞。演出场地可在广场或舞台,仍保有原民间舞的特色;第三层次即打上了编舞家和表演家个人风格烙印的舞台“民间舞”。[4]吕教授认为所谓民间舞的“两类三层”都是当今民间舞的子项,他们的外延之和,就是民间舞这一母项,是总概念。[5]呼伦贝尔民族民间舞蹈在这三个层次的发展过程中,乌兰牧骑始终发挥着主体作用。尤其在传承方面,保留其原有的内涵和形态是传承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主旨。呼伦贝尔市乌兰牧骑以此为指导,在保护传承这一层面植根民族、深入民间、潜心钻研、成绩显著。
  据2018年自治区艺术研究院对呼伦贝尔市“乌兰牧骑原创作品普查调研”不完全统计的舞蹈作品数据:舞蹈作品总数为97个,其中民族民间舞蹈为74个,占总量的76%;其中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10个。如巴尔虎蒙古族民间舞蹈《哲仁嘿》《擀新毡》,达斡尔族民间舞蹈《鲁日格勒》《哈肯拜》,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阿罕拜》《篝火舞》《野猪舞》,敖鲁古雅鄂温克《萨满舞》《伊堪》,鄂伦春族民间舞蹈《斗熊舞》,布里亚特蒙古族民间舞《内日格》。乌兰牧骑在保留舞蹈原有内涵和形态的基础上做细致加工再将其搬上舞台。乌兰牧骑舞蹈演员大部分选自本地区旗市、牧区、乡镇,他们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了解和熟悉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民间舞蹈的传承人即为乌兰牧骑演员。多年来,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是乌兰牧骑演出中必不可少的节目,备受群众喜爱和业内同行关注。这10个舞蹈现分别为自治区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多次在中国蒙古舞舞蹈大赛、全区乌兰牧骑艺术节中获奖。《鲁日格勒》一度走上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并于2010年获文化部“群星奖”,2013年敖鲁古雅《伊堪》再获此项殊荣。
  乌兰牧骑演员兼传承人于一身的现象,使得乌兰牧骑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上,以原有民族民间舞蹈形态或转化为舞台民族民间舞蹈形态来呈现二者皆能实现,这个过程包括了吕教授所说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内容。在这两个层面上,乌兰牧骑作为当地唯一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可以说发挥了民间与专业相融合的作用。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通过舞蹈语汇、风格特征、表演状态传达其民族的社会观念、意识形态、文化内涵等诸多内容。乌兰牧骑在保留其原有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使其向精致化和整齐化发展(服装精美化,增加队形等),除了展示传达原有内涵之外还增添了舞蹈的观赏性。这些蕴涵浓厚狩猎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内涵的民族民间舞蹈随着乌兰牧骑走到了全国各地甚至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在民间传统向现代舞台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需要一定的平台和途径去承接。笔者认为乌兰牧骑即为承接传统发展现代的专业平台之一。
  将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升华为舞台舞蹈艺术,挖掘传统文化习俗中的优秀基因,创新发展现代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是最大程度地保护传承和弘扬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呼伦贝尔市乌兰牧骑20世纪90年代至今编创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不难看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因编创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在数量上和种类题材上都有大幅增加。如:
  (一)生活习俗舞蹈
  1.模拟性舞蹈:《黑熊搏斗舞》《树鸡舞》《天鹅图腾》《啄木鸟》《仙鹤与松鸡》《猎人与鹰》《生命的呐喊》《鹿姑娘的传说》《打围》《奔腾》《牧马》《铁蹄雄风》《神骏飞腾》《我的马》《万马奔腾》。
  2.表演性舞蹈:《鹿哨声声》《森林欢歌》《锡尼河风采》《鄂温克姑娘》《布里亚特情韵》《巴尔虎金》《索海情》《驯马手》《巴尔虎妇女》《多彩的巴尔虎》《寒冬印象》《永恒的马头琴》《永远的傲鲁古雅》《莫力达瓦萨那尼》《鼓舞》《太阳年轮》《阿涅亚》《筷子舞》《顶碗舞》《昊天丰鼓》《索伦捍》《茅古斯印象》《蒙古人》《森林的鼓声》《鄂温克神韵》《马背骄子》。
  3.竞技舞蹈“搏克”(摔跤)。搏克是蒙古族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之一,草原上的人们把蒙古式摔跤称作“搏克”(蒙语“结实、团结、持久”的意思)。它是蒙古族三大运动(摔跤、赛马、射箭)之首,不管是祭敖包,还是那达慕,“搏克”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主项。呼伦贝尔市乌兰牧骑深入生活,挖掘传统文化,从传统生活习俗中获取灵感,编创彰显各民族男子勇敢、力量、智慧,歌颂竞技精神,弘扬民族气概的舞蹈作品,得到群众的喜爱及业内专家的认可。如:《陶里亚特搏克》《蒙古射手》《巴尔虎搏克》《小博客》《蒙古弓箭》《颈力》《巴尔虎奈日》《男子汉游戏》《曲棍球》。
  4.广场性民族民间舞蹈。因呼伦贝尔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留传下来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文艺工作者在对原生态舞蹈“内涵和语汇”进行全面细致的挖掘、整理之后,选择了巴尔虎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等民族的16支民间舞蹈,在保留原有内涵精神和基本动作特征的基础上,以适合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广场舞形式进行推广、普及,目前已有一定的规模。民运会期间1200名各民族舞蹈爱好者(各民族队240人)参加表演,现已从城市发展到各旗市、牧区、乡镇。   (二)礼仪习俗舞蹈
  巴尔虎婚礼主要包括:求婚、订婚、小宴、婚礼、探望礼等。信奉“萨满”教的巴尔虎蒙古人,在为儿女成婚选定吉日、婚前准备、擀新毡、服装被褥、主包席位安排、挑选马队、选“浩道特”车(指四轱辘车套两匹马)、“阿迈日坎”车(指套一匹马两轱辘的小车)、接亲送亲时间、请安问安、敬烟敬酒、打枕头、抢银碗等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具有巴尔虎蒙古族独特的婚礼习俗。特别是婚礼上新郎的武士装扮,体现着对成吉思汗时代抢婚遗风的保留,马车和马的饰品,也涵盖着巴尔虎传统的文化以及巴尔虎人的生活内容和宗教信仰。婚礼中草原上篝火一直燃烧到天亮,宾客们纵情歌舞直到天明。布里亚特蒙古族婚礼也是如此具有自己独特的婚俗,也形成了独特的礼仪舞蹈。呼伦贝尔乌兰牧骑从各民族传统婚礼习俗、节日习俗中提取素材编创的舞蹈作品如:中型歌舞《巴尔虎婚礼》《布里亚特婚礼》,舞蹈《擀新毡》《瑟宾吉勒仁》《迎亲马舞》《马背萨日娜》《节日的篝火》《祭火》。
  (三)信仰习俗舞蹈
  呼伦贝尔市巴尔虎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在原有宗教舞蹈素材的基础上编创了《萨满舞》《萨满鼓舞》等表演性信仰习俗舞蹈,也深受百姓喜爱。
  (四)劳动习俗舞蹈
  艺术源于生活,而劳动是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因此,生产劳动自古以来同样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呼伦贝尔市烏兰牧骑以传统劳动方式为素材编创的舞蹈有:《冬牧》《五蓄绳》《冬捕》《罩鱼》《轻轻撒下金丝网》。
  其中,大部分作品题材感人且立意高远,深得群众喜爱并在区内、国内各大赛事中屡获殊荣。如《巴尔虎雄风》《昊天沣鼓》《茅古斯印象》《蒙古射手》《陶力亚搏克》《小搏客》《冬牧》《巴尔虎金》《天堂草原》《擀新毡》《布里亚特情韵》《巴尔虎奈日》《索海情》《祭火》《巴尔虎搏克》《生命的呐喊》《男子汉游戏》《陶里亚特搏克》《阿涅亚》《颈力》《猎人与鹰》《打围》《采集》《罩鱼》《布日根》《柳蒿芽飘香》《源》《顶碗舞》《筷子舞》《欢腾的巴斯克节》《万马奔腾》《神骏飞腾》《马背骄子》《驯马手》《舞蹈森林的鼓声》35个舞蹈作品分别在自治区“五个一工程”、中国蒙古舞大赛暨内蒙古电视舞蹈大赛、华北五省舞蹈大赛、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文艺调演、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自治区舞蹈比赛、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会演、北京舞蹈大赛、呼伦贝尔市“蒙西杯”乌兰牧骑艺术节、中国 “成吉思汗”杯蒙古舞蹈大赛等赛事中先后获奖。获奖作品占呼伦贝尔市乌兰牧骑民族民间舞蹈总量的47%。这是呼伦贝尔市乌兰牧骑在弘扬当地各民族优秀文化,创新发展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上取得的优异成绩,更是呼伦贝尔市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体现。
  这些舞蹈作品之所以备受百姓喜爱又能在业界引起反响,分析研究其创作规律,笔者认为一是追根寻源,从传统文化习俗中挖掘素材;二是以古喻今,从现实生活劳动中汲取营养;三是编创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与其个人艺术素养相融合的结晶。这也是吕教授所说的第三个层次“即打上了编舞家和表演家个人风格烙印的舞台‘民间舞’”。在这个层面上,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除了注重保留原有风格特点的元素外,更注重编创者、表演者对古老习俗的当代形象塑造,即站在寻根溯源的立场,注入文化人的“人味”。[5]在这个层面上,同时体会到乌兰牧骑人将对本地区民族的热爱、文化的坚守、生活的敬畏集于一身,才能编创出这些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一个烟袋、一双靴子、一个人的表情、一段对话、一个传说等皆能触发编创者的创作灵感。每一场演出都是乌兰牧骑与农牧民进行着文化的传承、情感的交流和艺术的沟通,启发着当地群众艺术的想象力和对审美的向往。
  基于民族民间艺术产生的诸多根性关系,内蒙古评论家协会主席、内蒙古艺术学院宋生贵教授主张:“对于如今的地域性民族艺术,要进行‘多重建构’,即在纵向上形成从民间到专业层面的内涵丰富的立体结构,在横向上形成形态多样、各种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段并举的开放域面。”[6]本人认为乌兰牧骑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采集整理、传承推广以及对舞台化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挖掘提炼、创新发展,即是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多重建构”探索了道路。
  四、展望呼伦贝尔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的未来
  中国舞蹈先驱者之一的戴爱莲先生,她在晚年时提出“人人跳”的倡导。这一倡导主要由原生态发展演变而来,是现今仍广为流传于民间的中国少数民族自娱性民间舞蹈。[7]华南师范大学仝妍教授也曾指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虽然经过专家改造,但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主体仍是人民”。[8]
  恢复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群众性、娱乐性功能,还原舞蹈动作简单、通俗的特点,把人民的舞蹈重新还给人民,呼伦贝尔市已经迈出了这一步。从1997年开始呼伦贝尔民族民间广场舞(巴尔虎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在呼伦贝尔迅速推广、普及。海拉尔区中小学已把它作为乡土艺术教材;呼伦贝尔学院把它作为一门学生必修课开设。如今在呼伦贝尔,无论城市、牧区、农村到处可以看到广场舞表演者的身影,成为与呼伦贝尔自然生态相协调的一道人文景观。[8]将民族民间舞蹈这一人类初始就用来抒发情感、愉悦身心、增进沟通和凝聚力等功能作用于现代人,使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建立在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这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做法。
  如果能够进一步建立长远机制,充分发挥乌兰牧骑的辅导职能,扩展到与幼儿园、每一所中小学的文体课挂钩,开设民族民间舞课程,最好是将其还原为以手打节拍、踏脚伴奏、呼号为乐的初始形态,外加对传统舞蹈文化背景的讲解,使孩子们不仅学会舞蹈动作还能学到传统舞蹈文化的内涵。让传统文化、民间舞蹈的种子在我们下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当我们“心中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时,[6]就能够实现戴先生所倡导的那样——人人都能够跳起来并世代相传。
  人民群众文化素养、艺术感知得到提高,对艺术性舞蹈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这也就要求乌兰牧骑在创新发展舞台化民族民间舞蹈上要有更高的艺术追求。一是希望乌兰牧骑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持续深入民间、接触自然、融入群众、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二是希望相关文化部门提供培训学习机会,提供舞蹈编创理论、编创技法、传统舞蹈文化、舞蹈史论以及相关艺术领域的课程。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生活中的精华,编创出更多像习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回信中期望的“接地气、留得下、传得开”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作品。在发挥舞蹈艺术的基本社会作用的同时,舞蹈艺术也会将民族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关注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舞蹈艺术,让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之中大放异彩。
  五、结语
  回顾呼伦贝尔市乌兰牧骑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除了上述取得的优异成绩以外,最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成功就是服务一方百姓并深得百姓喜爱。这是通过几代热爱民族文化、执着舞蹈艺术,无怨无悔付出奉献的乌兰牧骑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优秀民族文化的坚守者、传承者和创新者。祝愿乌兰牧骑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一如既往,扎根基层,情系群众,在这片民族文化丰厚的沃土上,开出更加艳丽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之花。
  参考文献:
  [1]达·阿拉坦巴干.乌兰牧骑发展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
  [2]陈琳琳.中国民族民间舞蹈[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3]栾延琴.呼伦贝尔民族民间舞蹈[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4]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5]慕羽.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话语立场[J].民族艺术研究,2014.
  [6]宋生贵.民族艺术的民间层面特性与当代背景下的多重建构[J].宁夏社会科学,2008.
  [7]高敏.论戴爱莲“人人跳”的价值及推广意义[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8]韩金凤.论民族民间广场舞的社会价值[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作者简介:白雪燕,女,本科,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二级,研究方向:舞蹈艺术)
其他文献
摘要: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通过对跨文化适应的讨论,分析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类型,并对如何更好地对留学生进行跨文化管理提出建议。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 跨文化适应 管理建议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中国留学,来华留学生的数量逐年增长。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得到人们的认可。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不应局限于书本知识,而应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这其中也包括对音乐的学习和鉴赏能力。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唱歌,而是要让他们提高自己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让他们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本文将探讨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乐感和鉴赏能力,希望能给相关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乐
期刊
摘要: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刚刚结束,以上海卷作文题为例:“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寻找‘中国味’。这段话启示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该题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考察可见一斑。无论是综合素养的提升,还是思辨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广泛而有效的课外阅读。  关键词:课外阅读 培养
期刊
摘要:泥塑是一种富有民间艺术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小学阶段开展泥塑教学活动,把泥性和孩子的天性融合,借助泥塑创作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是一件颇具难度的事情。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提出泥塑教学“三深三式”方法。  关键词:泥塑 “三深三式”课堂教学  一、现状:泥巴游戏难开展  泥塑课是小学美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孩子们更喜欢这种活泼的、操作性强的课程。但因为“泥巴”的特点,小学生自律
期刊
摘要:水墨画作为中国绘画的代表,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在视觉的表现力及情感的表达上,都具有较为深刻的艺术内涵。水墨画只用水和墨进行绘画创作,通过墨的浓淡以及色之间的层次变化来展现水墨画独有的艺术魅力。在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水墨人物画在培养学生的美感中起着核心作用,写生教学在水墨人物画中是不可缺少的。因受到历史原因和人们惯性的审美方式的影响,造成水墨人物教学注重片面式、格式化,缺乏水墨人物画
期刊
摘要: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和创新,尤其在艺术类院校,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及鉴赏对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针对当下艺术类院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现状,以艺术类院校学生特点为切入点,从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实践状态等方面进行探索,力争进行创新性改革。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 教学改革 实践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为
期刊
摘要:古筝是我国传统乐器的代表之一,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当前社会上学习古筝的人数较多,学习者年龄跨度较大,由于少儿和成人在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古筝教学中应区别对待,有的放矢。本文将从古筝教学中少儿与成人的区别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古筝教学 少儿 成人 区别  古筝是我国传统乐器的代表之一,其历史悠久,音色优美,有着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古筝名曲中《春江花月夜》《广陵散》《高山流水》等已成
期刊
摘要: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戏曲进校园”工作在黄山市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是中小学生普遍追捧流行文化、外来文化、快餐文化,违背了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推广传统戏曲,有利于学生感受和学习传统文化。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戏曲进校园”工作,思考传统戏曲如何在青少年群体中繁殖与传承。  关键词:戏曲
期刊
摘要: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根,是民族悠久历史的传承与积淀。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至关重要,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价值共识的引领与导向,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是社会繁荣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文化馆作为基层一线文化服务窗口,在保护和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弘扬发展地方文化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进一步明确文化馆在保护传承优秀传统
期刊
摘要:群众舞蹈是一种深受社会大众喜欢的舞蹈形式,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以群众舞蹈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其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期深化人们对群众舞蹈的认识。  关键词:群众文化生活 群众舞蹈 作用  群众舞蹈具有参与性、娱乐性与随意性,不仅有利于放松参与者的身心,也可以起到强身健体、提高全民整体精神面貌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