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率,各个高校开始纷纷采取"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很好地帮助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以及加深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本文就从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实施条件两个方面开始分析和阐述,进而探讨出如何完善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和策略,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长远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
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日益增加,人才就业市场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高职院校的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占据着整个高等教育总人数的一般,可想而知,高职院校每年需要承担的就业压力有多大。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和就业率,"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广大高职院校的青睐和认可,并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自己根据自身就业市场的基本现状,自己独创和研究出来的,是一种产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范本。这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最大的特点就是鲜明的针对性,就是按照特定企业的用人标准和人才规格进行的,有校企双方共同明确参与人才培养规格的安排,学校根据需要培养学生,企业则只需要按"订单"录用人才即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职业教育思想的补充和完善,可操作性较强。
一、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目标培养的针对性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培养目标的针对性。这个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商讨决定的,在确定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时,以企业为代表的用人单位具有主要的话语权;但是在制定人才培养规格的时候,学校是主要发言人和倡导者,这当然与人才培养规格制定过程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是分不开的。校企双方各自都有主要负责的地方,但又共同约束,形成一种平衡的状态。由此,制定出的不管是人才培养目标还是人才培养规格既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也符合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式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教育资源的额共享性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质决定了参与方不仅是学校,还有企业。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企业培养的人才,理所当然企业会参与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并给予充分的资源援助,与学校一同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最大化。具体来说,在高职院校按照"订单式"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企业也要参与到管理当中,把企业中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的模式相互结合,实现校企管理的完美衔接,不仅可以使学生提前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毕业生就业的定向性
"訂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保证培养合格的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到相关的企业工作,企业从而完成其"订单"的约定,学校有可以保障学生的顺利就业,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大的就业定向性的特点。这种模式的建立必须是在校企双方共同信任和合作的前提下,有非常明确的就业导向以及培养目标。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实现一种高层次的产学合作的办学形式。
二、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条件
(一)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的支持可以为"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计划给予牢固的后盾,也为校企双方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政府在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有了政府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明确规定后,不仅可以起到时刻督促和促进企业加入"订单"人才的培养当中,同时也可以校企双方也可以借助社会舆论以及政策宣传的方式达到对"订单式"人才培养优势的宣传,进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
(二)企业的需求
高职院校利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最终都是走向企业,踏入社会中的,因此,企业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是"订单式"人才培养顺利发展下去的必要因素。因为只有企业有迫切的人才需求,并且能为这种人才培养给予充足的技术支出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这样"订单式"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当然,要想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如果要形成一个较大的规模效应,企业的需求不能少,但是这些企业还是要有相应资质的优秀企业。
(三)高职院校学生的踊跃参与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是处于一种客体的地位,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对象。当然这个人才培养模式肯定是要涉及到校企双方的利益的,但是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利益。积极地向学生介绍和宣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特色,加深对"订单"培养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参与到"订单"班的学习中,才能确保该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得到顺利的实施。
三、完善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政府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伴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的综合改革进程,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和不完善成为了当前改革的重点。政府等有关部门必须建立起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关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确保该"订单"培养得以顺利实施。
首先,政府方面应该制定能促进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的法律和政策,大力投资职业教育,给予其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教育经费。与此同时,要给那些投资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企业以丰富的精神奖励,鼓励社会上的优质企业多去参与"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各个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创造出一种有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进步的社会环境。
其次,创建促进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监督制约机制。在整个"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中,企业利用了来自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资源,并因此获得了满足其生产要求的员工,那么企业理所应当地就应该为学校提供来自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但是光有这些支援还不够,必须还要有相应的监督制度和制约条件。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况且法律上没有相应的并且相对完整的法规条例来约束企业的活动,这样可能会影响校企的长远合作和发展。因此,制定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二)企业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
高职院校利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全部进入企业中去,为企业的发展输送了新鲜血液,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相应地,企业应该为学校消费掉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进行补偿。比如,可以为"订单班"的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或者是补助金等,为学生送去关怀。除此之外,企业更应该做的就是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给学生介绍现在社会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最真实的工作氛围,给予学生专业的技能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党素芳,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03-07.
[2]陈璇,我国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时代农机 ,2016-11-28.
[3]颜伟华,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内燃机与配件,2017-05-30.
作者简介:
吴旭,男(1988.7---------)四川成都人,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教务管理
关键词: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
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日益增加,人才就业市场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高职院校的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占据着整个高等教育总人数的一般,可想而知,高职院校每年需要承担的就业压力有多大。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和就业率,"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广大高职院校的青睐和认可,并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自己根据自身就业市场的基本现状,自己独创和研究出来的,是一种产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范本。这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最大的特点就是鲜明的针对性,就是按照特定企业的用人标准和人才规格进行的,有校企双方共同明确参与人才培养规格的安排,学校根据需要培养学生,企业则只需要按"订单"录用人才即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职业教育思想的补充和完善,可操作性较强。
一、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目标培养的针对性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培养目标的针对性。这个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商讨决定的,在确定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时,以企业为代表的用人单位具有主要的话语权;但是在制定人才培养规格的时候,学校是主要发言人和倡导者,这当然与人才培养规格制定过程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是分不开的。校企双方各自都有主要负责的地方,但又共同约束,形成一种平衡的状态。由此,制定出的不管是人才培养目标还是人才培养规格既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也符合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式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教育资源的额共享性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质决定了参与方不仅是学校,还有企业。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企业培养的人才,理所当然企业会参与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并给予充分的资源援助,与学校一同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最大化。具体来说,在高职院校按照"订单式"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企业也要参与到管理当中,把企业中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的模式相互结合,实现校企管理的完美衔接,不仅可以使学生提前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毕业生就业的定向性
"訂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保证培养合格的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到相关的企业工作,企业从而完成其"订单"的约定,学校有可以保障学生的顺利就业,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大的就业定向性的特点。这种模式的建立必须是在校企双方共同信任和合作的前提下,有非常明确的就业导向以及培养目标。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实现一种高层次的产学合作的办学形式。
二、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条件
(一)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的支持可以为"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计划给予牢固的后盾,也为校企双方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政府在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有了政府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明确规定后,不仅可以起到时刻督促和促进企业加入"订单"人才的培养当中,同时也可以校企双方也可以借助社会舆论以及政策宣传的方式达到对"订单式"人才培养优势的宣传,进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
(二)企业的需求
高职院校利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最终都是走向企业,踏入社会中的,因此,企业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是"订单式"人才培养顺利发展下去的必要因素。因为只有企业有迫切的人才需求,并且能为这种人才培养给予充足的技术支出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这样"订单式"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当然,要想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如果要形成一个较大的规模效应,企业的需求不能少,但是这些企业还是要有相应资质的优秀企业。
(三)高职院校学生的踊跃参与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是处于一种客体的地位,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对象。当然这个人才培养模式肯定是要涉及到校企双方的利益的,但是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利益。积极地向学生介绍和宣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特色,加深对"订单"培养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参与到"订单"班的学习中,才能确保该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得到顺利的实施。
三、完善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政府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伴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的综合改革进程,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和不完善成为了当前改革的重点。政府等有关部门必须建立起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关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确保该"订单"培养得以顺利实施。
首先,政府方面应该制定能促进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的法律和政策,大力投资职业教育,给予其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教育经费。与此同时,要给那些投资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企业以丰富的精神奖励,鼓励社会上的优质企业多去参与"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各个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创造出一种有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进步的社会环境。
其次,创建促进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监督制约机制。在整个"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中,企业利用了来自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资源,并因此获得了满足其生产要求的员工,那么企业理所应当地就应该为学校提供来自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但是光有这些支援还不够,必须还要有相应的监督制度和制约条件。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况且法律上没有相应的并且相对完整的法规条例来约束企业的活动,这样可能会影响校企的长远合作和发展。因此,制定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二)企业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
高职院校利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全部进入企业中去,为企业的发展输送了新鲜血液,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相应地,企业应该为学校消费掉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进行补偿。比如,可以为"订单班"的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或者是补助金等,为学生送去关怀。除此之外,企业更应该做的就是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给学生介绍现在社会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最真实的工作氛围,给予学生专业的技能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党素芳,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03-07.
[2]陈璇,我国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时代农机 ,2016-11-28.
[3]颜伟华,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内燃机与配件,2017-05-30.
作者简介:
吴旭,男(1988.7---------)四川成都人,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教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