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阅读教学方法 培养阅读思维能力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x158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中学生自能的良好读书习惯。
   首先,要从“人的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现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求理解,自己品悟,这才能谈得上养成自能读书的习惯。其次,要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阅读行为。本人就是规定本班学生每个学期开学前通读新的语文课本,完成规定的寒暑假作业;又规定学生阅读一篇文章要做到浏览、略读、精读如此三遍,并始终如一地坚持执行,使学生形成了习惯。另外,还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时间加强课外阅读。可由教师指定读书篇目,也可由学生自由选择有益的书阅读。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抓好“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
   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抓好“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抓好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无疑对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要通过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只有把作者的思路弄清楚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要从作者的思路入手,弄清作者运用了哪些主要材料,初步了解作者有些什么表达意图。
   其次,要通过阅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每篇文章都可以说是作者情感的结晶,无论它是以抒情为主,还是以写景或叙事为主,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感染力量。最后,要通过读课文了解文章的框架。框架是文章思想内容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把握住文章的框架就可以说是从整体上把握住了文章的基本面貌。
   三、认清启发式这种教学指导思想,精心设计一两个中心提问,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说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查。因此,教师必须清醒地认清启发式这种教学指导思想,精心设计一两个能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中心提问,以强化学生深入思考,深入地领会课文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而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
   阅读理解一篇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篇课文可提的问题是很多的,即使是一篇短文,除思想内容外,仅就语文基础知识而言就有“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一篇课文成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突破课文,其他的次要矛盾也才会迎刃而解。以课文的主要矛盾为切入口设计一两个中心提问,往往能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理解。
   设置一两个中心提问可以牵动整个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目前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沿用的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到划分段落、逐段讲析然后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发展,也容易造成教学目标过于分散而不明确。如果教师能够设计一两个关键问题就可以打破这种模式,引出课堂教学的高潮,激起热烈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节奏不再是平淡无奇,而是起伏有致,生机勃勃。这无疑会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例如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教师只要抓住一个中心提问“济南的冬天总体上有什么特点”,并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到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就是“温晴”,那么,进而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济南的冬天的特点,那就不是一个那么棘手的问题了。
   要真正设置好一两个中心提问必须兼顾教学对象和教学材料两者的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现状,以及他们的思维水平,他们思考和分析所能达到的最大极限。这样提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实效。另一方面,要善于在教材中发现和提炼问题,注意抓住课文中的题眼、中心句和关键句,特别是要注意所教课文与一般文章写作常规不同之处或所教课文的看似自相矛盾的现象,以作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立意构思和写作技巧。当然,设置一两个中心提问并不意味着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只有一两个提问,其他的提问如引趣、诱导、过渡、检查等均以各自的作用而存在,但它们都是次要的提问,是为上述的一两个中心提问服务的。一个阅读教学过程的提问有轻重主次之分,但应该组成一个共同发挥整体功能的有机结合体,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以一种无法想象的速度席卷着世界,他冲击着各行各业旧有的行为模式。与此同时各方面对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学校应努力培养高技术信息人才。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初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但以往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高技术信息人才。所以目前
期刊
学贵乎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可贵。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生命起航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终身语文学习起着奠基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将学生质疑能力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使学生将质疑内化为语文学习的基本习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内化,提升学生语文思维的高度,构建小学语文生命课堂。  一、“放”字为先,创造质疑机会  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质疑能力培养必须要做到"放"字为先,为学生
期刊
一、诵读产生兴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古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分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达到既定目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诵读过程中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如教 《愚公移山》 一文,先由教师范读,读准字音句读,然后通过学生自读
期刊
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有长进。”我们经常说教师要做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质疑。质疑是我们教给学生学会钻研课文的方法,使他们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努力理解新的、还不能充分理解的课文内容。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
期刊
一、认清形势,与时俱进,立足乡村特色   解决作文教学观念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过程,广大乡村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以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步树立大作文教育观。这里说的大作文教育观是针对传统的封闭的作文教育观而言的。   乡村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融作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活动之中,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艺术给了我很多灵感,乡村是一个充满
期刊
早在几年前我就听说过吕彦霖的大名了。和她相关的更多的是一些负面新闻:放学路上偷偷拨打“110”,把自己说成是迷路的小孩给警察制造麻烦的是她;实践活动时,半夜起来装鬼把同学吓得半死的是她;英语课上和老师“拍案”的也是她。没想到这样劣迹斑斑的一个让众老师头疼的小丫头,竟然在新学期分到了我们班。对于接纳这样的学生,我心里面虽然很不情愿,但是作为一名老师,我没有任何理由将她拒之门外。可是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期刊
古印度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句谚语深深地渗透了德育主体模式的理论,即: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养成基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此基础上形成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而培养这些习惯的四个基本理念就是:博爱、民主、平等、自由。   一、博爱——营造师生温馨的心灵家园。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我从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入
期刊
孔乙己姓甚名谁?孔乙己姓孔,名和字早在半途上流失。姓孔,总无端地让人联想上孔夫子。儒学泽被万世,孔家子孙又历代受到帝皇的封赏,然而孔乙己却一世栽在儒学上,“终于不能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还老是偷书,最后到丁举人家去,被打折了腿,剥去长衫,在斯文扫地中死去,演了一出社会闹剧和生命悲剧。孔夫子制礼,可是孔乙己却丢名失字,仅有一个诨名行天下,没落到什么样的程度了!   绰号
期刊
语文的核心属性应该是“美”,《诗经》的“蒹葭苍苍,杨柳依依”,《史记》“凛凛生气,荡气回肠”,以至于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秦观的唯美,胡适的平易,鲁迅的深邃……语文就应该是美的,语文应该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思维的光芒,更是文化的积淀与文明传承。   不知从何时起,语文课沦落成为一种纯粹的工具性的学科,沦落成为段落划和总结中心,沦落成为“死记硬背”,沦为纯粹的考点操
期刊
教学近十几年,每每回想起自己的教学生涯,从一个懵懂的师专毕业生,成长为一个有耐心的老师,其实是一路边走边悟。在工作中各种教学小事感染了我,锻炼了我,也造就了我。   一、多一点鼓励会点燃孩子智慧之火。   班里有个学困生,他经常完不成作业,我找他谈了几次话,教育他端正学习态度。同学们也讽刺他,疏远他,他情绪一落千丈。我想对于这种成绩差,有缺点的学生决不能让他们掉队。就把评价纳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