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概念下的政治教学,多数采用了强迫记忆的方式,使学生对政治课程的认识停留在一个抽象、乏味、难以接受的状态,更不必说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对知识认知程度的加深了。本文探讨的是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一倍受教师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教育 问题情境 激励 培养 扶持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未来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断的改革,教育的设备、手段、工具要不断更新。
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学生思维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想总是由问题所引起,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化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要靠思维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活动,按照一定程序展开或收缩。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导向主要通过提问来调控,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对学生具有制约作用,而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提问题的内容和结构。问题的提出在语句结构上对学生的回答方式和内容不应有严格限制,不要形成像“是”或“不是”标准化格式。提问应注重了解学生看待、研究问题的方式和想法,避免老师个人的明确倾向有意无意将自己对事物的概念定义和分类方式暗示给学生,例如,像提出“对这个结论你怎么想,怎么看?”“为什么不这样呢?”等暗示问题,就阻塞了学生的思路。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问题要有指导性,使学生的回答有连贯性、系统性;还要有深度,使学生真正发现问题的实质,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笔者在教授《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时,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过去政府提倡“要想富,少生孩子多养畜”,可如今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却对牲畜实行“计划生育”,不准超“计划生育”。根据这个内容笔者设计的练习是这样的:该地政府从养畜致富到计划养畜的前后政策对吗?谈谈你的看法。这是一道可以让学生敞开思维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及理解来分析这先后两种不同的做法。结果学生经过思考后七嘴八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发言,说得振振有词,俨然一个个“战略家”。集中起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其一,过去政府提倡多养畜,是只顾发展经济而不顾环境建设,是一种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发展的行为,是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为;而现在政府既发展经济,又注重环境保护,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为。其二,过去多养畜是为了发展经济,现在少养畜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笔者仔细听完了他们的发言后,不禁为发表第一种见解的学生具有如此敏锐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分析能力而折服,并对其合理性的分析加以肯定,同时也为后一种意见的学生所表现的独具一帜的分析而拍手叫好。对于后一种分析,笔者不仅没有判之为错,还当场对这种勇于挑战常规思维分析所表现出来的胆识和勇气进行了表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细致分析和充分讨论,认识事物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平时养成从多角度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这种情绪的冲动程度贯穿在每一个行为表现的过程之中,冲动的积累和连续性决定着创新行为的质量和成果。这里,意识是行为的指南,能力是行为的保证。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政治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以此方式,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创新教育氛围,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政治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随着信息化教学进入课堂,这一难题得到解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创新课堂教学环境,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四、重视学生质疑,扶持创新行为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课堂上,学生不能提出新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因此,在政治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怀疑,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已知知识进一步发现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多元化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发表不同见解。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万不能“一棍子打死”,应学习鲁迅先生对待“鸦片”的方法——有用的供医学之用,无用的弃之茅厕,这也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吸其精华、剔除糟粕”,教师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扶持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政治科教學中开展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政治课堂上快乐飞翔,以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 问题情境 激励 培养 扶持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未来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断的改革,教育的设备、手段、工具要不断更新。
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学生思维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想总是由问题所引起,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化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要靠思维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活动,按照一定程序展开或收缩。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导向主要通过提问来调控,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对学生具有制约作用,而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提问题的内容和结构。问题的提出在语句结构上对学生的回答方式和内容不应有严格限制,不要形成像“是”或“不是”标准化格式。提问应注重了解学生看待、研究问题的方式和想法,避免老师个人的明确倾向有意无意将自己对事物的概念定义和分类方式暗示给学生,例如,像提出“对这个结论你怎么想,怎么看?”“为什么不这样呢?”等暗示问题,就阻塞了学生的思路。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问题要有指导性,使学生的回答有连贯性、系统性;还要有深度,使学生真正发现问题的实质,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笔者在教授《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时,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过去政府提倡“要想富,少生孩子多养畜”,可如今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却对牲畜实行“计划生育”,不准超“计划生育”。根据这个内容笔者设计的练习是这样的:该地政府从养畜致富到计划养畜的前后政策对吗?谈谈你的看法。这是一道可以让学生敞开思维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及理解来分析这先后两种不同的做法。结果学生经过思考后七嘴八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发言,说得振振有词,俨然一个个“战略家”。集中起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其一,过去政府提倡多养畜,是只顾发展经济而不顾环境建设,是一种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发展的行为,是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为;而现在政府既发展经济,又注重环境保护,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为。其二,过去多养畜是为了发展经济,现在少养畜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笔者仔细听完了他们的发言后,不禁为发表第一种见解的学生具有如此敏锐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分析能力而折服,并对其合理性的分析加以肯定,同时也为后一种意见的学生所表现的独具一帜的分析而拍手叫好。对于后一种分析,笔者不仅没有判之为错,还当场对这种勇于挑战常规思维分析所表现出来的胆识和勇气进行了表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细致分析和充分讨论,认识事物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平时养成从多角度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这种情绪的冲动程度贯穿在每一个行为表现的过程之中,冲动的积累和连续性决定着创新行为的质量和成果。这里,意识是行为的指南,能力是行为的保证。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政治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以此方式,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创新教育氛围,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政治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随着信息化教学进入课堂,这一难题得到解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创新课堂教学环境,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四、重视学生质疑,扶持创新行为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课堂上,学生不能提出新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因此,在政治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怀疑,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已知知识进一步发现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多元化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发表不同见解。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万不能“一棍子打死”,应学习鲁迅先生对待“鸦片”的方法——有用的供医学之用,无用的弃之茅厕,这也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吸其精华、剔除糟粕”,教师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扶持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政治科教學中开展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政治课堂上快乐飞翔,以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