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弱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来源 :文理导航·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kikuk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教育是弱智学生教育不可缺少重要内容,由于他们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先天或后天缺陷和障碍,导致高级心理调节功能薄弱,独立选择道德能力差,不能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他们没有负罪感,不能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常做出违背社会公德、触犯和违反国法行为。作为一个群体,弱智学生人数是惊人的,据国内学者调查推断,我国低能儿患病率为3%——5%,而且准犯罪率高于其他群体。严酷的事实表明,弱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每一个个体儿童的回归人类智化社会,更重要的是关乎我们全民族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绝不可等闲视之。所以,在弱智学生教育过程中,不能把教育着眼点单纯放在如何开发他们残存的智能和智力区间上,而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弱智学生如何做一个具有常人道德规范且有利于社会的人。
  一、 育人必先知人,知人才能育人
  知人,即教师对弱智学生的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首先,要依靠家长,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从家长那里了解并掌握弱智学生心里、生理特点、教育情况、家庭条件及其兴趣爱好。同时,也要向家长传授教育弱智学生的方法,使弱智学生回到家以后,仍然像在学校一样得到正确、持续的教育。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交流儿童在此期间品德方面的情况,是课外教育辅助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方法。
  建立弱智学生个人档案是知人的另一方面。档案除了载明自然情况外,主要记载弱智学生品德、操守、性格、意志等方面发生的新事、要事、大事。对这些变化的记载切不可失之过简,要记清变化的具体时间、地点、条件和背景,这些看似偶然性很大的变异,日积月累后,就会从详实的变异中,沿着无数个事件缀成的轨迹,发掘出规律性的东西,借此,因势利导,使想想品德的合理化、规范化日趋稳定、巩固、成熟。
  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弱智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与正常学生一样,都是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组成,但弱智学生由于思维的不连贯性,感知呆滞,信息量积累迟缓,因此,对高层次道德理论的理解较为困难,道德情感形成较为缓慢,且不易巩固。帮助弱智学生完善这个理解与形成的过程,就必须以赤诚的爱心和坚韧的耐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完成。
  爱,表现为无微不至的关怀,真情的理解,全身心的支持。弱智学生尝够了家庭的溺爱或冷遇,以及社会的嘲讽和轻蔑,踏入校门时,教师真情的爱,会使他们感到温暖,感到一个新起点的来临。教师要善于把握和利用这个契机,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每当他们有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当他们有了过失时,既不能对之呵斥、侮辱,也不能利用他们本身的残疾去挖苦。例如,有名学生张某某因偷东西而受到学校大会点名批评,平时行动畏畏缩缩,见了人总是把头低下,自卑感使他整天郁郁寡欢。我感到再一味地去批评指责,不但无济于事,还可能破罐子破摔,更加毁了他。于是,我注意用爱心接近他,关怀他,有一点进步,便给与热情肯定和鼓励。后来他出现反复,又偷了书摊上的书,我没有责备他,更没有灰心,而是耐心地启发教育,让他自己认识错误,并送还了书、赔礼道歉。事后,我表扬他知错就改。在他生病住院时,买了糕点给他并日夜守护着他......就这样,在无微不至爱的关怀下,终于使他消除了自卑感和对立情绪,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耐,是持久爱的表现。弱智学生常会做出病态的,令人难于理喻的举动。这种举动又常常表现“屡教不改”。例如,张某某同学,经常拿或者偷吃别人的东西。只要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他如果拿不到手,就必须把东西损坏了。对此我批评教育了他多次,每次他都决定要改,但每次他又都改不了。有一次,在他准备带回家的书包里,全班其他8名儿童丢的东西都被找了出来。对于他的教育,我付出了更大的耐心。我让他把精力放到学习上,发现他学习上一有进步,我就鼓励他。并和他约好,如果他能慢慢读出课文来,我就给他买他喜欢的橡皮泥。终于,经过努力,他真的能慢慢地读出课文来了。我在班里表扬了他,为他鼓掌,并且给他买了一小桶橡皮泥。他高兴极了,我又鼓励他:“你现在学习赶上来了,还那么爱帮助人,好多同学和老师都喜欢你,如果你把拿别人东西的毛病也改了的话,大家就会更加喜欢你了,你就成为一个更好地儿童了。”就这样,通过不断鼓励,耐心地强化儿童身上的优点,缺点就慢慢地改掉了。无论是爱的倾注,还是耐的坚忍,都是为了动之以情,以情移情,情情相融,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晓之以理。所谓理,其低层次表现为弱智学生认识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并乐于接受、储存和实践教师培养的行为规范;高层次则表现为是非、真假、善恶、美丑,个人与集体观的辨识和树立。
  三、说教与形象并举
  弱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起点是细小而又琐碎的行为、举止、言谈与礼仪风范,对此,教师正面教育、灌输和“晓”之以理,无疑是正确并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天长日久“喋喋不休”地说教,儿童们会听之乏味生厌,以至形成新的心理障碍,使刚产生的兴趣被腰斩、扼杀。工作中,我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面对儿童的问候,我会真诚地点一下头,报以会心的微笑;儿童有了成绩,给他一个赞美的眼神;儿童有了困难,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会让他充满自信;弱智学生生日到了,送给他一句由衷的祝福,会令儿童的心快乐的飞起来,因为来自老师的祝福他们会更珍视。有的弱智学生感冒了,我会亲自给他端上一杯水,摸一摸他的额头;儿童无意中做错了事,给他一个善意的提醒;儿童的东西掉到地上了,每次看到,我都会捡起来,轻轻地放在他的桌子上。在这些不经意的小事和动作中,淡化了说教,时时刻刻感染者儿童,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这就是一个眼神胜过一番苦口婆心的批评教育。
  兴趣是所有儿童获得信息的出发点,是学习的内驱力。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模仿的动力。教师在保持正面灌输运作的同时,必须不断变换角度,调动多种手段,培养弱智学生兴趣。例如,我在教学《集体力量大》一课时,上课开始,我先让弱智学生做游戏式的练习,老师讲: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折筷子”,比一比谁的力气大,教师话音未落,儿童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游戏结束后,我说:“为什么一根筷子易折断,而一捆筷子费了好大的劲谁也折不断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集体的力量大》。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弱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弱智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学习的生活中充满浓郁的教育氛围。
  兴趣和新鲜感是一对孪生姊妹。没有新鲜感就很难培育弱智学生的求生欲、求知欲和行为品德的社会化。为了不断激发弱智学生兴趣,我把表演搬到课堂上来,使弱智学生身临其境,让弱智学生成为戏中角色,这样,就让弱智学生真正产生“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质的飞跃。在教《做诚实的的孩子》一课时,我安排了儿童表演小品《我错了》,突出了“主人公做错事后”的的主体,儿童表演的情节虽然简单,但做到了给神经中枢以多点、新颖的刺激。教师要在每个学年、学期、课时中,有的放矢地设计出形体各异、角度不同、层次高低的模型、图表、图片、音像、沙盘、多媒体课件等直观事物与影像,借以再现祖国名山、大川、物产矿藏、各地风物、英雄模范。其中着重点染英雄模范人物。用多媒体课件和连环画等手段宣扬他们勇于献身,乐于奉献,勤于进取,甘于自律,爱国为民的中华民族优秀品德。通过这些既生动又直观的形象,将在唤起弱智学生学习兴趣之余,起着品德教育方面“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四、参与社会,与社会公德接轨
  品德,起源于人类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三维关系的自觉要求。基于这个界定把弱智学生有组织、有目的的返回社会,返回自然,让他们在大环境中得到陶冶、磨练和提高,对其正确并合于常人规范的品德形成,是大有益处的。只有针对儿童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教学,儿童不仅澄清了模糊认识,而且提高了道德认识。
  参与社会,实践社会的措施是组织弱智学生去工厂、部队、展览馆、纪念堂参观、座谈;去田野、大山、江河、公园旅游;参加运动会、文艺表演等;邀请或前去附近小学与正常儿童联谊。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在成人和集体影响下,弱智学生性格上的抑郁、自卑、偏颇、愚钝;认识上的肤浅、片面、短见都会得到不同程度异化,而这种异化的连锁反应,则是他们在学校、家庭中逐渐完成的合理化、规范化的私德向社会公德接轨、过渡。在这个层面上,从“重人格、带规范”入手,引导他们把社会公德中的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公共秩序和勤劳节俭变成自觉行动。
  总之,作为从事弱智学生教育的工作者,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思想、业务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弱智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其他文献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好听的音乐,想不想听?请你轻轻闭上眼睛,用心去听,然后说说你好像听到了什么声音?(播放《大鹿》)  师: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小鸟的声音。  师:小鸟的家在哪?  生:小鸟的家在树上。  师:(往黑板上画树)对,有树的地方就有鸟儿的身影。瞧(实物,两只鸟蛋),这是什么?  生:这是鸟蛋。(师板书鸟蛋)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九课两
期刊
教材分析:《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的课文,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期刊
教学目标  1.理解“气急败坏、惩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不屈的精神。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不屈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同学们奥运会圣火的采集源于古希腊。相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点火仪式
期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校音乐教育就是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  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先秦儒家诸子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到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土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都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它的育人功能日趋成熟,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以乐辅德  音乐是情感的艺
期刊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日益凸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缺少意识、缺少选择、缺少时间、缺少方法。作为语文教师应注意对于课外阅读方面的研究,强化阅读意识,激发阅读兴趣;注重阅读内容的正确选择;完善阅读安排,规范阅读时间;明确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外阅读 内容选择 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的肩上有不能承受之重,几本语文书又承载不了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
期刊
摘要:任务型教学强调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由于小学生英语基础有限,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一直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难题。结合具体案例,经过探索与思考对此提出了如何在小学开展任务型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英语 任务型教学 案例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强调学习过程的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等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期刊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在我们结合任教的小
期刊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具有鲜明的反法西斯倾向,风格独特,对美国及世界文坛产生过深远影响,并于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塑造了许许多多的硬汉形象,多数作品以战争为题材,表达了一种被压抑的悲观主义和强烈的反战情绪。  海明威的战争小说中首先描绘冰冷的环境和冷酷的现实,描写生活在其中的人经历的种种考验,直接描写战争与人密切关系。在
期刊
摘要: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通常把“听”、“说”、“读”、“写”放到比较重要的位置,而往往忽略了“译”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本文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翻译教学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应采取相应策略来恢复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应有地位。  关键词:翻译 大学英语教学 地位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in Colla
期刊
摘要: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的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例习题的有效利用就好像波利亚所说的蘑菇,有利于培养学生敢想、能说、善问的好习惯,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探索的机会,对所学知识能够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 变式训练 有效利用 例习题功能  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