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渐江在对其情感的表达上不同于之前的任何一位画家,奇简冷逸绘画风格加上时代的变革和不幸的遭遇,形成了渐江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师承于倪赞而高于倪赞,学于众多名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开一代文人画之新风尚,作为新安画派的领袖人物,对当时徽州的经济文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渐江;倪瓒;树
一、浅析倪瓒树法
(一)倪瓒绘画风格产生的原因
倪瓒处在中国的历史上首个被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背景下。即使蒙古元朝的统治渐渐变得稳固,统治者也学习汉族的一些文化知识,但是其本质上仍然摆脱不了被殖民统治的根源,蒙元王朝对于中华传统的文化,带来的更多的是毁坏和灾难,这就导致了民族矛盾的激化,很多的文人士大夫选择不与当朝统治者合作,而是消极的抵抗态度。
元朝统治之下的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极低。面对国家的灭亡,在异族统治之下生活的他们可想而知其状态是多么的不如人意,他们也曾有过抗争,但结局仍然如此,国破家亡,在无法为国尽忠的情况之下,他们大都选择了归隐,归隐山林,独善其身,来避免看到这么不堪的时局。
在这样的社会整体性的归隐风潮之下,倪瓒也是选择了归隐山林。因为其早年家底颇丰,过着无忧无虑的富家子的生活。有这些的家庭生活背景,促使他形成了重视整齐干净的习惯,这样的习惯逐渐的发展成为一种洁癖,从其生活中可以看得出来。在思想上以儒家、道家为主,道家的思想更是对其影响深刻,几乎直至终身。
倪瓒把爱好几乎都放在了山林丘壑的题材之上,把山林丘壑作为自己精神的寄托之地,这就让他在早年便对历代名家的画作和书法烂熟于心,开阔了他的眼界提高了他的修养。
(二)倪瓒树法的特点
现保存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秋林野兴圖》为倪瓒的早期作品,强调线条的笔力和虚实关系,前面几株树枯且没有树叶,后面的几株树带有墨色的深浅也不同,形状大小不一的树叶,形成丰富的对比,树叶穿插有致,排布得当,中间的树木高耸挺拔,以破平势,两边的小树弯曲向外伸展,画面右边一棵枯树和左边的一棵小树弯曲都是排列在外面的。
《渔庄秋霁图》是倪瓒五十五岁时的作品,也是“一河两岸,三段式”的构图,但画面显得更加的空灵。这幅画把近、中、远景做了很完美的统一,用笔飘逸,线条更为疏朗,画面生气蓬勃,四面开枝,更加给人一种寂、静、空、灵的感觉。表现出一种极其清幽、洁净和落寞的美,给人一种凄凉萧索,悲伤惨淡的感觉。
倪瓒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绘画理论,是继承了古代文人画追求自然“神似”的绘画理论,而倪瓒的“草草”并不是简单草率的绘画态度,而是表达要向书法中的草书一样,丰富表达技法,自然的表达出创作者的态度。
二、浅析渐江的树法
(一)渐江绘画风格产生的原因
渐江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时期,社会的动荡以及对清王朝的不满,使得渐江参加了多次的反清复明的运动但都是无果而终,明亡后三年,渐江削发为僧后寄情山水,面对清王朝的日渐强大,心中的社会期盼想是无法实现,只能把心中积淀的亡国恨意抒发到自己的画面之中。
渐江所处的时代是不幸的,但却又是幸运的,幸运之处就是在对于他的艺术创作上,“天才的作品是用眼泪灌溉的”巴尔扎克曾经这样说,无疑,这句话多么适用于渐江的身上,不幸的遭遇促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渐江从小在歙县社学读书研习儒学经典,对其养成好学、乐读、大志的性格有重大作用。然后跟随父亲迁籍杭州。明末时期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日趋激烈,因受儒学思想的影响渐江极其反对清军的统治,遂多次反抗亦加入一些反清复明的组织积极抗清,但其结果都是因实力不敌清朝而被迫投降。内心悲愤但又无力改变现有的政治格局心灰意冷的他便决意出家为僧与世隔绝。将自己的内心情感都融入自己的画面之中,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给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直至今日尚有一些追随者从其画面之中学习到了不少的知识。
传统给了倪瓒很多的营养,渐江可以看很多,听很多,学很多,上到宋元五代下至身边友人,从古画里的笔墨到格调,从构图到颜色都能融入自己的画面里,把前人的笔墨变成自己的丘壑
(二)渐江树法的特点
渐江的作品中,松树占了很大的比重几乎在每幅作品中都能看到松树的影子,其松树的整体状态都是在劲直的向上生长,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让人心驰神往,我们现在来看渐江画面中的松树,每每观之总有一种向上发力的冲动,我们可以看到在渐江笔下的松树是渐江个人情感表达的最有力的体现之一。
在渐江的画作中出现了很多的松树系列,尤其是在黄山的题材中,其松树的描画更加的具有特点。在《松溪石壁图》中画面右下角的两棵大松树挺立在画面之中仿佛支撑起整个画面的气势,树干强硬,墨色浓重,松皮嶙峋栩栩如生,枝干的整个走向奇特不同于以往的对松树的刻画,枝干横出令人匪夷所思,松針虽细,却是十分的具有力量,好像能穿入松树里面去,就如同针一样。
在《绝涧寒松图》中对松树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放大刻画,选取了一株造型特别的松树,两枝从上分开,在枝头处向不同方向生长,右枝向下低垂些,似乎在向大地问好,松枝劲力有形,虽然都是又线条构成,但是却表达了一种狰狞不屈的人文精神,左枝直指天空,似乎在向天问道,所表达出来的独特精神内涵让人惊叹
三、分析比较
倪瓒的“一河两岸,三段式”的构图,以及他的画面所表露出来的萧疏简洁、平淡天真、意气疏朗、荒寒寂寥的风格,在当时的文人山水画领域里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给后来的一些画家起到了引领启迪的作用。比如对渐江的画面风格的形成,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渐江的山水画学习倪瓒的成分很高并且从画面中可以充分的看出,当然也有五代及宋元大师的影子,倪瓒的画面给渐江提供了很多的参考,渐江非常推崇倪瓒,在《画偈》和《偈外诗》及题外诗,倪瓒的画面具有清新俊逸和冷淡俊逸的风格,跟倪瓒的画面风格很是相似,但也有自己的发展,在构图和布局上每幅画面都不尽相同有自己的特点,并且从宋元大师的作品中吸取了一些所以笔墨。
倪瓒的笔性是松而揉的、干而峭的,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折带皴”法,既有中锋用笔,更多处也是侧笔横擦,连勾带擦加之染,树即多是寒林之状态,笔法也是柔曲松灵,意境荒寒孤寂,这是倪瓒师造化的结果,对造化的体验。而渐江在取法时也是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用肯定清晰并且劲润的线条来画,画面简劲清刚,多勾少皴,画面简洁干脆,清晰明朗,意境清朗肃杀,这是渐江对造化的体验。这种“无我之境”在两人的画面之中都有体现,两人在精神的追求上又是极其相似,只不过由于时代精神、思想心态、个人条件等的诸多因素的不同,渐江的“冷”“静”较之倪瓒又过之,他们对于心灵的感悟、生命的体验、艺术的追求、精神的纯粹、心境的表达、道法的追求是相同的,而不是斤斤计较笔墨的技术因素,这更是渐江师法倪瓒的高明之处啊。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2]汪世清.等.《渐江资料集》(修订本)[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150.
[3]陈传席.弘仁[M]: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127
[4]渐江,题《山水册》[J]中国书画,2005(4):2
【关键词】:渐江;倪瓒;树
一、浅析倪瓒树法
(一)倪瓒绘画风格产生的原因
倪瓒处在中国的历史上首个被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背景下。即使蒙古元朝的统治渐渐变得稳固,统治者也学习汉族的一些文化知识,但是其本质上仍然摆脱不了被殖民统治的根源,蒙元王朝对于中华传统的文化,带来的更多的是毁坏和灾难,这就导致了民族矛盾的激化,很多的文人士大夫选择不与当朝统治者合作,而是消极的抵抗态度。
元朝统治之下的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极低。面对国家的灭亡,在异族统治之下生活的他们可想而知其状态是多么的不如人意,他们也曾有过抗争,但结局仍然如此,国破家亡,在无法为国尽忠的情况之下,他们大都选择了归隐,归隐山林,独善其身,来避免看到这么不堪的时局。
在这样的社会整体性的归隐风潮之下,倪瓒也是选择了归隐山林。因为其早年家底颇丰,过着无忧无虑的富家子的生活。有这些的家庭生活背景,促使他形成了重视整齐干净的习惯,这样的习惯逐渐的发展成为一种洁癖,从其生活中可以看得出来。在思想上以儒家、道家为主,道家的思想更是对其影响深刻,几乎直至终身。
倪瓒把爱好几乎都放在了山林丘壑的题材之上,把山林丘壑作为自己精神的寄托之地,这就让他在早年便对历代名家的画作和书法烂熟于心,开阔了他的眼界提高了他的修养。
(二)倪瓒树法的特点
现保存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秋林野兴圖》为倪瓒的早期作品,强调线条的笔力和虚实关系,前面几株树枯且没有树叶,后面的几株树带有墨色的深浅也不同,形状大小不一的树叶,形成丰富的对比,树叶穿插有致,排布得当,中间的树木高耸挺拔,以破平势,两边的小树弯曲向外伸展,画面右边一棵枯树和左边的一棵小树弯曲都是排列在外面的。
《渔庄秋霁图》是倪瓒五十五岁时的作品,也是“一河两岸,三段式”的构图,但画面显得更加的空灵。这幅画把近、中、远景做了很完美的统一,用笔飘逸,线条更为疏朗,画面生气蓬勃,四面开枝,更加给人一种寂、静、空、灵的感觉。表现出一种极其清幽、洁净和落寞的美,给人一种凄凉萧索,悲伤惨淡的感觉。
倪瓒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绘画理论,是继承了古代文人画追求自然“神似”的绘画理论,而倪瓒的“草草”并不是简单草率的绘画态度,而是表达要向书法中的草书一样,丰富表达技法,自然的表达出创作者的态度。
二、浅析渐江的树法
(一)渐江绘画风格产生的原因
渐江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时期,社会的动荡以及对清王朝的不满,使得渐江参加了多次的反清复明的运动但都是无果而终,明亡后三年,渐江削发为僧后寄情山水,面对清王朝的日渐强大,心中的社会期盼想是无法实现,只能把心中积淀的亡国恨意抒发到自己的画面之中。
渐江所处的时代是不幸的,但却又是幸运的,幸运之处就是在对于他的艺术创作上,“天才的作品是用眼泪灌溉的”巴尔扎克曾经这样说,无疑,这句话多么适用于渐江的身上,不幸的遭遇促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渐江从小在歙县社学读书研习儒学经典,对其养成好学、乐读、大志的性格有重大作用。然后跟随父亲迁籍杭州。明末时期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日趋激烈,因受儒学思想的影响渐江极其反对清军的统治,遂多次反抗亦加入一些反清复明的组织积极抗清,但其结果都是因实力不敌清朝而被迫投降。内心悲愤但又无力改变现有的政治格局心灰意冷的他便决意出家为僧与世隔绝。将自己的内心情感都融入自己的画面之中,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给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直至今日尚有一些追随者从其画面之中学习到了不少的知识。
传统给了倪瓒很多的营养,渐江可以看很多,听很多,学很多,上到宋元五代下至身边友人,从古画里的笔墨到格调,从构图到颜色都能融入自己的画面里,把前人的笔墨变成自己的丘壑
(二)渐江树法的特点
渐江的作品中,松树占了很大的比重几乎在每幅作品中都能看到松树的影子,其松树的整体状态都是在劲直的向上生长,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让人心驰神往,我们现在来看渐江画面中的松树,每每观之总有一种向上发力的冲动,我们可以看到在渐江笔下的松树是渐江个人情感表达的最有力的体现之一。
在渐江的画作中出现了很多的松树系列,尤其是在黄山的题材中,其松树的描画更加的具有特点。在《松溪石壁图》中画面右下角的两棵大松树挺立在画面之中仿佛支撑起整个画面的气势,树干强硬,墨色浓重,松皮嶙峋栩栩如生,枝干的整个走向奇特不同于以往的对松树的刻画,枝干横出令人匪夷所思,松針虽细,却是十分的具有力量,好像能穿入松树里面去,就如同针一样。
在《绝涧寒松图》中对松树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放大刻画,选取了一株造型特别的松树,两枝从上分开,在枝头处向不同方向生长,右枝向下低垂些,似乎在向大地问好,松枝劲力有形,虽然都是又线条构成,但是却表达了一种狰狞不屈的人文精神,左枝直指天空,似乎在向天问道,所表达出来的独特精神内涵让人惊叹
三、分析比较
倪瓒的“一河两岸,三段式”的构图,以及他的画面所表露出来的萧疏简洁、平淡天真、意气疏朗、荒寒寂寥的风格,在当时的文人山水画领域里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给后来的一些画家起到了引领启迪的作用。比如对渐江的画面风格的形成,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渐江的山水画学习倪瓒的成分很高并且从画面中可以充分的看出,当然也有五代及宋元大师的影子,倪瓒的画面给渐江提供了很多的参考,渐江非常推崇倪瓒,在《画偈》和《偈外诗》及题外诗,倪瓒的画面具有清新俊逸和冷淡俊逸的风格,跟倪瓒的画面风格很是相似,但也有自己的发展,在构图和布局上每幅画面都不尽相同有自己的特点,并且从宋元大师的作品中吸取了一些所以笔墨。
倪瓒的笔性是松而揉的、干而峭的,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折带皴”法,既有中锋用笔,更多处也是侧笔横擦,连勾带擦加之染,树即多是寒林之状态,笔法也是柔曲松灵,意境荒寒孤寂,这是倪瓒师造化的结果,对造化的体验。而渐江在取法时也是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用肯定清晰并且劲润的线条来画,画面简劲清刚,多勾少皴,画面简洁干脆,清晰明朗,意境清朗肃杀,这是渐江对造化的体验。这种“无我之境”在两人的画面之中都有体现,两人在精神的追求上又是极其相似,只不过由于时代精神、思想心态、个人条件等的诸多因素的不同,渐江的“冷”“静”较之倪瓒又过之,他们对于心灵的感悟、生命的体验、艺术的追求、精神的纯粹、心境的表达、道法的追求是相同的,而不是斤斤计较笔墨的技术因素,这更是渐江师法倪瓒的高明之处啊。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2]汪世清.等.《渐江资料集》(修订本)[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150.
[3]陈传席.弘仁[M]: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127
[4]渐江,题《山水册》[J]中国书画,20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