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通用性设计、包容性设计等相关概念的辨析及不同背景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空间需求分析,从理论上探讨了城市公园包容性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旨在说明当今的城市公园设计不仅要能够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还要具有普适性和包容性,使城市公园更具公共使用价值。
关键词:通用性;包容性设计;公园;人性化;理论
前言
在生活条件稳步提升的今天,城市公园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公园成为了市民们锻炼、游玩、交流的重要公共空间,各种社会阶层、社会背景、年龄层的人群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城市公园中进行活动,城市公园的社会包容性也随之日益成为现今公园设计讨论的热点。
1 包容性设计内涵
1.1 城市公园的通用性
通用性设计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RonMace于1990年提出的,他认为,“产品和环境的设计要能够为所有人使用,具有最大限度的可能性,不需要调整或作其他特殊的补充设计”,将通用性设计看作是一种超越了建筑空间实体的包容性理念(1-3)。
城市公园的通用性旨在在公园设计中把握人的实际需求和行为特征,在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原理的指导下,以人的空间需求为出发点,探寻不同使用人群的行为特点,通过设计使得空间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能容纳多种人群的多样性活动需求。
1.2 包容性设计内涵
“包容性设计”概念最早是在1994年作为一种设计方法被提出,其内涵是,设计者通过设计使得其产品能过摆脱使用者年龄和能力的限制,适应尽可能多的人群需求。包容性设计是一种全面且综合的设计,在设计成果从构思到使用寿命终结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能被不同年龄和能力的使用者所使用。(4)
1.3 包容性设计与通用性设计等相关概念辨析
“包容性设计”与“通用性设计”、“设计为人人”、“多样性设计”等有着相似的含义,虽然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提出了不同的专业术语,但这些概念都是基于人口老龄化和残疾人士融入主流社会这两个主流趋势而孕育发展的。英国等地区广泛使用的是“包容性设计”概念,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使用的是“通用性设计”概念,而在欧洲和印度使用的是“设计为人人”的概念。“通用性设计”是指产品和环境的设计无需作出调整或特别设计来尽可能适用于所有人。“设计为人人”是指创造产品、服务和系统来迎合尽可能广的使用者的能力范围和实际使用情况。包容性设计在英国贸易和工业部“前瞻计划”中则被定义为“一个过程,使设计师、制造商和服务供应商确保其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最广泛的受众的需要,不受他们的年龄或能力的限制”(5)。也就是说,“通用性设计”和“设计为人人”是一个比较难以实现的目标,相比较之下“包容性设计”是一个较易被民众参与使用并且可以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过程。
2 包容性设计应用于城市公园设计的实际意义
城市的公园作为重要的社会公共空间之一,应当更加注重包容性设计,以容纳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儿童、青少年和老人等这些在社会中需要特别关照的人群。城市公园的提供给这些人群社会、心理和文化上的支持尤其重要,这三方面也是公园包容性设计应着重的要点。
经过包容性设计考虑的公园可以起到一个纵向的功能作用,使得进入公园的孩子、家庭乃至周边社区都能得到不受年龄和能力限制的持续发展。
3 城市公园包容性包容性设计的相关理论探讨
3.1 行为迹象
“行为环境”是指把环境看成是人与物质环境互相作用的綜合体,以此来衡量建成环境的合理性和受欢迎程度。通过人在活动中留下的“行为迹象”可以有助于分析人与环境的关联程度。从而可以使设计者从中发现设定的环境和实际使用者的行为环境存在哪些问题,以便在日后改进。城市公园里存在多种年龄范围、能力等级的关系,因此只有更具多样性的环境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体验需求。将行为迹象的概念应用于城市公园设计时,就能为使用者提供切实可行又充满探索趣味的体验环境。
3.2 场所精神
场所在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基地”,在广义可以理解为“土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个人情感在空间上的物化,可理解为对特定地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又因为文化的存在,使得这种场所精神得以传播和延续,使得特定文化背景的人群有着同样的空间感受,在实际的空间体验中获得共鸣。将场所精神的概念应用于城市公园设计时,要求设计者既要在所设计的城市公园中体现当地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又要在这个共同的文化大背景下,寻找不同群体各自的文化认同,使城市公园具有文化包容性。
3.3 和谐性
和谐性是指在设计时需要在人与环境中去求平衡,并将具有差异性,甚至矛盾性的因素互补融合,构建成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和谐性设计要求设计者在设计时综合性地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包括:人的生理需要,相关的自然环境,不同人群的心理、情感、和审美取向,从这些方面激发使用者的参与兴趣,从而提升使用空间的附加值。和谐性的概念应用于城市公园设计时,可以用来分析行为活动场所之间的异同点。另外,也适用于分析同一类型各行为场所之间的活动变化规律。这样可以使设计专注于空间使用者认为真正重要的部分,对该空间进行重点详细设计,并能给设计者提供关于不同人群活动特征的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4 结语
包容性设计以广谱的角度来探讨人性化设计,相对于不同理论研究的重点提出城市公园包容性设计的可能。对于空间使用需求被排除在与建成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有关的决定过程之外的群体,可以把社会包容应用为一种理念。这种设计理念可以推动我们建设可以将不同社会背景、年龄阶段、能力水平的使用者考虑在内的共享型的社会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 Story MF, Principle of universal design.Universal Design Handbook, McGraw-Hill, New York, USA, 2001: 110-123.
[2] Eugene S, Accessibility and Universal Design: A Primer on U.S. Regulations and Emerg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eature Article, Panasonic/Matsushita Electric Corporation of America, USA, 2004: 36-40
[3] Keates S, Clarkson PJ, Coy J, & Robinson P, Universal Access in the work-place: A case study. Proceedings of the 5th ERCIM Workshop, Dagstuhl, Germany, 1999: 73-80
[4] BS7000-6,Guide to managing inclusive design [S].London: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2005
[5]DTI Foresight:The age shift-priorities for action [R].Report of the Foresight Ageing Population Panel, London Department of Trade&Industry,2000
关键词:通用性;包容性设计;公园;人性化;理论
前言
在生活条件稳步提升的今天,城市公园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公园成为了市民们锻炼、游玩、交流的重要公共空间,各种社会阶层、社会背景、年龄层的人群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城市公园中进行活动,城市公园的社会包容性也随之日益成为现今公园设计讨论的热点。
1 包容性设计内涵
1.1 城市公园的通用性
通用性设计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RonMace于1990年提出的,他认为,“产品和环境的设计要能够为所有人使用,具有最大限度的可能性,不需要调整或作其他特殊的补充设计”,将通用性设计看作是一种超越了建筑空间实体的包容性理念(1-3)。
城市公园的通用性旨在在公园设计中把握人的实际需求和行为特征,在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原理的指导下,以人的空间需求为出发点,探寻不同使用人群的行为特点,通过设计使得空间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能容纳多种人群的多样性活动需求。
1.2 包容性设计内涵
“包容性设计”概念最早是在1994年作为一种设计方法被提出,其内涵是,设计者通过设计使得其产品能过摆脱使用者年龄和能力的限制,适应尽可能多的人群需求。包容性设计是一种全面且综合的设计,在设计成果从构思到使用寿命终结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能被不同年龄和能力的使用者所使用。(4)
1.3 包容性设计与通用性设计等相关概念辨析
“包容性设计”与“通用性设计”、“设计为人人”、“多样性设计”等有着相似的含义,虽然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提出了不同的专业术语,但这些概念都是基于人口老龄化和残疾人士融入主流社会这两个主流趋势而孕育发展的。英国等地区广泛使用的是“包容性设计”概念,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使用的是“通用性设计”概念,而在欧洲和印度使用的是“设计为人人”的概念。“通用性设计”是指产品和环境的设计无需作出调整或特别设计来尽可能适用于所有人。“设计为人人”是指创造产品、服务和系统来迎合尽可能广的使用者的能力范围和实际使用情况。包容性设计在英国贸易和工业部“前瞻计划”中则被定义为“一个过程,使设计师、制造商和服务供应商确保其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最广泛的受众的需要,不受他们的年龄或能力的限制”(5)。也就是说,“通用性设计”和“设计为人人”是一个比较难以实现的目标,相比较之下“包容性设计”是一个较易被民众参与使用并且可以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过程。
2 包容性设计应用于城市公园设计的实际意义
城市的公园作为重要的社会公共空间之一,应当更加注重包容性设计,以容纳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儿童、青少年和老人等这些在社会中需要特别关照的人群。城市公园的提供给这些人群社会、心理和文化上的支持尤其重要,这三方面也是公园包容性设计应着重的要点。
经过包容性设计考虑的公园可以起到一个纵向的功能作用,使得进入公园的孩子、家庭乃至周边社区都能得到不受年龄和能力限制的持续发展。
3 城市公园包容性包容性设计的相关理论探讨
3.1 行为迹象
“行为环境”是指把环境看成是人与物质环境互相作用的綜合体,以此来衡量建成环境的合理性和受欢迎程度。通过人在活动中留下的“行为迹象”可以有助于分析人与环境的关联程度。从而可以使设计者从中发现设定的环境和实际使用者的行为环境存在哪些问题,以便在日后改进。城市公园里存在多种年龄范围、能力等级的关系,因此只有更具多样性的环境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体验需求。将行为迹象的概念应用于城市公园设计时,就能为使用者提供切实可行又充满探索趣味的体验环境。
3.2 场所精神
场所在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基地”,在广义可以理解为“土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个人情感在空间上的物化,可理解为对特定地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又因为文化的存在,使得这种场所精神得以传播和延续,使得特定文化背景的人群有着同样的空间感受,在实际的空间体验中获得共鸣。将场所精神的概念应用于城市公园设计时,要求设计者既要在所设计的城市公园中体现当地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又要在这个共同的文化大背景下,寻找不同群体各自的文化认同,使城市公园具有文化包容性。
3.3 和谐性
和谐性是指在设计时需要在人与环境中去求平衡,并将具有差异性,甚至矛盾性的因素互补融合,构建成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和谐性设计要求设计者在设计时综合性地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包括:人的生理需要,相关的自然环境,不同人群的心理、情感、和审美取向,从这些方面激发使用者的参与兴趣,从而提升使用空间的附加值。和谐性的概念应用于城市公园设计时,可以用来分析行为活动场所之间的异同点。另外,也适用于分析同一类型各行为场所之间的活动变化规律。这样可以使设计专注于空间使用者认为真正重要的部分,对该空间进行重点详细设计,并能给设计者提供关于不同人群活动特征的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4 结语
包容性设计以广谱的角度来探讨人性化设计,相对于不同理论研究的重点提出城市公园包容性设计的可能。对于空间使用需求被排除在与建成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有关的决定过程之外的群体,可以把社会包容应用为一种理念。这种设计理念可以推动我们建设可以将不同社会背景、年龄阶段、能力水平的使用者考虑在内的共享型的社会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 Story MF, Principle of universal design.Universal Design Handbook, McGraw-Hill, New York, USA, 2001: 110-123.
[2] Eugene S, Accessibility and Universal Design: A Primer on U.S. Regulations and Emerg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eature Article, Panasonic/Matsushita Electric Corporation of America, USA, 2004: 36-40
[3] Keates S, Clarkson PJ, Coy J, & Robinson P, Universal Access in the work-place: A case study. Proceedings of the 5th ERCIM Workshop, Dagstuhl, Germany, 1999: 73-80
[4] BS7000-6,Guide to managing inclusive design [S].London: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2005
[5]DTI Foresight:The age shift-priorities for action [R].Report of the Foresight Ageing Population Panel, London Department of Trade&Industry,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