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什诺伊人:生态环保理念的信守者和践行者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rusni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30年大屠杀

  在29項信条中,有10项针对个人卫生和全民健康,如每天早上洗澡,吃家里烹制的食物,不吃在不清洁条件下烹饪或保存的食物,过滤水、牛奶、薪柴灰,不使用鸦片,不吸烟和使用烟草,不服用大麻,不饮任何类型的酒等。有9项涉及社会公德和积极健康的社会行为,包括保持谦逊;消除欲望、愤怒、贪婪;保持良好的品格,知足常乐,有耐心;非常真诚地说纯净的话;不偷窃;不谴责;不说谎;不把时间浪费在争论上;发自内心地宽恕、原谅、赦罪。有4项与敬神有关。其余6项则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包括同情和爱护所有的生命;保护环境,不砍伐绿树;不对家畜进行绝育;保持纯素食,不吃肉;不穿蓝色衣服,不从绿色靛蓝植物中提取蓝色;为动物提供庇护所,不宰杀动物,确保它们能够有尊严地过完一生。这6项都源于他们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地经济主要靠畜牧业维持,而畜牧业离不开动物,禁止伤害或宰杀动物有助于维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维持人们的生计。同样,他们禁止砍伐绿树,因为伐树会减少动物获取饲料的机会,特别是在绿色植物稀少的沙漠地区。
  从生态学和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29项信条的基本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个人卫生和身心健康,塑造公德心和正能量的社会行为;确保社群形成健康向上、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生活方式,促进人与非人自然物在沙漠生态系统中世代繁衍生息、共同繁荣。数世纪以来,比什诺伊人在29项信条的指引下,为保护绿树、动物、自然而不懈奋斗着。
与抱树运动有关的电影

为护树壮烈牺牲


  许多人看到大度和善、仁慈博爱、具有自然习性的比什诺伊人时,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太过温和,在保护自然方面不敢付诸行动。有些人甚至把他们的自然习性视为懒惰。然而这些猜测都远离了事实。比什诺伊人在面对砍伐者、偷猎者时,变得极为勇敢,丝毫不示弱。他们在保护自然方面的热情和奉献精神是其他宗教团体都难以相比的。为了保护自然,他们甚至会采取集体抗议活动,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公元1730年的抱树运动,此运动深刻地彰显了比什诺伊人对29项信条的严格遵循。
  这场运动发生在当地一个名叫柯荚丽的村庄——村名即源于村里随处可见的柯荚芮树(其学名为牧豆树)。在比什诺伊人心目中,柯荚芮树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药用价值,其与榕树、菩提树一样,皆为圣树。1730年9月的一个“黑色星期二”,柯荚丽村原本祥和平静的氛围被一帮闯入者打破,他们是焦特普尔国王阿布哈·辛格派来的一队人马,要砍伐绿色的柯荚芮树,获取木材,为国王建新宫殿。其砍伐行为遭到了以妇女阿姆瑞塔·德维为首的柯荚丽村民的抵抗,他们采取了非暴力的抗议方式——用双臂环抱树木,以身体作为盾牌。为执行国王的命令,皇家军队企图杀害抵抗者。态度最坚决的阿姆瑞塔紧紧抱住树,临死前大喊道:“为救一棵树,哪怕被砍头,也是值得的。”随后其头颅被士兵用斧子砍下。军官威胁道,任何阻止砍树的人都将落得此下场。阿姆瑞塔的一言一行激励着同村人,她的三个女儿艾苏、拉特尼和巴古丝毫未被恐吓住,她们走上前去,勇敢地抱住树,结果也被砍下头颅。   阿姆瑞塔和她的三个女儿牺牲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附近的83个村庄,闻讯而来的比什诺伊人纷纷抱住树不肯松手,也同样不幸地被士兵们一一斩首。然而,自愿牺牲的行为一直未中断。国王得知比什诺伊人的勇气和大规模流血事件后,十分震惊,立即赶往现场,叫停伐木行为,向比什诺伊人道歉,并宣布比什诺伊人居住的地方为保护区。而截至此时,已有363名比什诺伊人为保护圣树、捍卫信仰而牺牲,据统计,他们来自49个村庄,包括294名男性和69名女性,其中还有一对在冲突白热化之际路过柯荚丽村的新婚夫妇。
  此事件促使行政机构在不久之后颁布了一项禁止在比什诺伊人居住区砍树和狩猎的皇家法令,并将其刻在紫铜板上。这项法令至今在该地区仍然有效。

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


  比什诺伊人将动物、植物等非人类自然生命纳入伦理关怀的范围,系世上最早视环境保护为宗教信仰的古老社群之一。500多年来,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热情从未消减,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践行29项信条,更在29项信条的启发下与时俱进,集体采取某些新型的环保做法。平和、仁慈、博爱的比什诺伊人凭借坚定的信仰在塔尔沙漠边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动物、树林与人和谐相处的诗意栖息地。
比什诺伊人和鹿

  比什诺伊人不仅热爱动物,也热爱绿树,甚至用生命保護绿树。他们认为砍树是无耻的行为,是对其宗教信仰的侮辱。他们在荒漠中积极种植和培育灌木、矮树丛等绿色植物。他们尊崇和保护柯荚芮树,因为艰难的生存条件使他们早已认识到,柯荚芮树不仅是他们最主要的辅助食品来源,也是其牲畜的饲料来源,更是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他们同柯荚芮树一起顽强地生长在沙漠之中。他们设法节约自然资源,不会通过砍绿树获取薪材,主要以枯树的枯枝和晒干的牲畜粪为燃料来源。在名为“哈凡”(一种将谷物、酥油等献祭物制成圣火,用以纪念出生、婚姻等特殊时刻的仪式)的祭祀仪式上,比什诺伊人制造圣火通常所用的材料并非木材,而是椰子壳。比什诺伊妇女绝不会为了获取燃料或食物而砍伐绿树。比“禁止砍树”的信条更进一步的是,她们耐心地沿着湖泊和放牧区步行数小时,寻找和收集动物粪。比什诺伊人无论在穿着还是其他方面都禁止使用蓝色,因为蓝色主要来自靛蓝染料,而靛蓝染料需要从绿色灌木中提取。禁止使用蓝色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绿树。另外,他们认为,蓝色不仅会吸收太阳的有害光线,还与死亡和不法行为有关,因而比什诺伊男性的通常服装是白色的,这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
  其他生活细节也凸显了比什诺伊人的生态环保理念。比什诺伊人过着如同原始部落一般的简单朴素、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注重房屋和院落的清洁卫生,通常住在简朴的圆形小屋里,屋内通风、干净。他们经常擦洗小屋和庭院的地面,在泥地上抹上牛粪以驱除害虫。他们用土炉子做饭。他们具有运作良好的传统集水系统,尤其是通过地下水箱收集雨水。他们在庭院里建有粮仓,以储存多余的谷物。他们过滤水和薪柴灰,以免伤害其中的微生物。他们虽然生活清贫,但男女老少都散发着健康的气息。他们积极探索和调整农作物的栽培方式,使其与当地环境相适应,成功种植了小米、小麦、胡萝卜、萝卜、芝麻等多种农作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既做到了物质生活上丰衣足食,也做到了精神生活上充实富足。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采取的各种环保策略不仅是适宜的,而且具有启发性。

环保精神在当代的承续


  比什诺伊人坚定的环保理念和执着的环保精神在新时代里继续激荡回响。
  鉴于比什诺伊人在1730年的环保运动中首创了“抱树”的策略,通常认为这给印度当代的“抱树运动”带来了灵感。1960年代在印度北方邦的喜马拉雅山区,森林砍伐严重,不仅导致水土流失、水资源枯竭和洪涝灾害,还导致农业产量下降,危及当地人的生存。1970年,森林砍伐所导致的洪水泛滥致使200多人丧生,此灾难让当地人深知森林砍伐的危害性。1973年4月,20世纪的第一次“抱树”抗议活动发生在北阿坎德邦阿拉克南达河谷上游的曼达尔村附近。当政府将一块很大的林地分配给一家体育用品制造公司时,村民们感到极为愤怒。环保主义者羌迪·普拉萨德·巴特带领村民进入森林,拥抱树木,阻止砍伐。抗议活动持续多日后,政府取消了该公司的伐木许可。之后,“抱树运动”似星星之火,迅速蔓延到整个印度喜马拉雅山区,共拯救了数十万棵树木。   在阿姆瑞塔·德维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感召下,印度政府以其名设立了两个重要的环保奖项,即“阿姆瑞塔·德维·比什诺伊传承奖”和“阿姆瑞塔·德维·比什诺伊野生动物保护奖”,前者用以表彰那些已经或正在为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后者主要授予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表现出巨大勇气、做出重要贡献的人。
  现在,柯荚丽村已成为一处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1988年,印度政府正式将柯荚丽村设为印度第一个国家环保纪念馆。该遗址上坐落着一座庄严的烈士纪念碑,作为对在大屠杀中丧生的363名比什诺伊人的纪念。为了缅怀先烈、传承环保精神,后人在该地区种植了大量的柯荚芮树,如今该地区有一大片葱郁的树林,仿若世外桃源。
  时代风云巨变,但比什诺伊人的环保决心始终未变。当今比什诺伊社区中出现了不少环保领域的学者、知识分子和领导人,他们不忘祖训,探索出一系列新颖的环保策略,为当地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诞生于1990年代的一个名为“比什诺伊老虎战队”的动物保护组织,就是他们在环保领域的一大创举。该组织由约1000名比什诺伊壮年人组成,他们积极救助受伤的野生动物,如果发现一只受伤的动物,会立即将它送往焦特普尔救援中心,动物痊愈后,会被放回野生环境中生活;他们不畏牺牲,以最勇敢的决心同偷猎者周旋较量,并且依法将抓捕到的偷猎者移交给森林管理部门,懂得在环境犯罪案件中走司法程序。在过去20多年里,至少有14名“老虎战队”勇士为保护野生动物而献出了生命。
  “老虎战队”曾经抓住并要求严惩印度宝莱坞头号影星萨勒曼·汗。1998年,萨勒曼在焦特普尔的一次打猎活动中,完全出于取乐的目的,杀死一只印度黑羚。此行为引起当地人的强烈抗议,因为印度黑羚不仅是印度濒临灭绝的国家级保护动物,亦是他们极为崇拜的对象。2006年,萨勒曼因8年前的偷猎行为被焦特普尔地方法院判处5年监禁和2.5万卢比 (约合560美元)的罚款,这是印度《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以来最严厉的一次判决。该事件间接地提升了比什诺伊人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比什诺伊人朝拜的“达姆”(其意为圣地)已成为讲述生态故事、传播生态理念的地方。柯荚丽村即为一个达姆。每个达姆既反映了比什诺伊教的宗教哲学,也讲述着与本圣地有关的具体故事、轶事等。每個达姆都具有自己的环保故事,这些故事均与詹布赫什沃上师一生中从事的环保活动有关,如植树、恢复树的活力、维护神圣的小树林、建池塘、合理用水、为鸟类等动物设立饲养区和庇护所等。圣地通过讲述鲜活的环保故事,传播着比什诺伊人的环保理念,在圣地举办大型的纪念活动,更有助于培育公众的环保意识。
  比什诺伊人的环保理念和环保实践影响着其他社群。拉吉普特和贾特是受比什诺伊人影响较大的两个社群。过去,这两个社群对动物抱有攻击性的态度,认为狩猎是一种极限、刺激的运动。然而近年来,他们改变了想法,开始向比什诺伊人学习,积极开展一些旨在保护自然和野生动物的项目。
  比什诺伊人具有500多年的自然崇拜史,堪称当代与自然相处最融洽的社群或部落之一。他们认为树木、动物等非人类自然生命是神圣的,并从内心深处尊重和敬畏它们,因此他们世世代代播撒绿色,保护动物,在沙漠中营造出一片片人与非人自然物共享的绿洲。比什诺伊人的环保理念、环保实践和环保精神,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风貌,为当代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了标杆。
  (作者工作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Amy初次参观望道号(MV logos Hope),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到达曼谷的Khlong Toey码头时已经能看到远处落日的霞光,昭拍耶河(Chao Praya River)上有清风袭来,带走了不少暑气,望道号静静地停泊在昭拍耶河畔,白色的船身被镀上了一层金红,衬着清澈的蓝天和碧波荡漾的河水,多少给人一种惊艳和神圣的感觉,但说不定,那只是一个爱书人对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图书馆的先入为主的偏爱
意大利魔幻题材影片《故事的故事》(2015)以奇异的情节和浓丽的色彩点亮人们的眼睛,对人性深处阴暗面及闪光点的挖掘亦不可谓不深。作为意大利导演马提欧·加洛尼第三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作品,在当年收获无数好评。而电影改编所依托的原著——《五日谈》这部古老的故事集也重新焕发出生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从《故事的故事》说起  影片由 “女王”、“两个老妇人”和“跳蚤”三个单元组成。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王
某高中进行了一次学生睡眠时间调查,调查结果令人担忧。请你根据调查获得的数据(见统计表),给《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的编辑写一封信,分析中学生睡眠时间不足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要求:词数120~150左右(开头已提供,不计入总词数)。  【One Possible Version】  Dear Editor,  I’m now writing to you to express
编者按:作文可以说是很多同学的“软肋”。为帮助同学们掌握应对考场作文的方法,本刊编辑部特别邀请全国模范教师、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海盐元济高级中学的徐桦君老师为同学们揭秘高考高分作文的“亮点”。  徐桦君老师于1999年至今连续9年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小组组长,长期致力于作文教学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方法。多年来他指导的学生高考语文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他曾荣获全国青少年读书活动、文学社活动优秀
西方油畫之父提香·韦切利奥1488年生于意大利北部小城卡杜乐,在当地最显赫的名门之一——维切利家族成长起来。一个画家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与他创作风格的形成以及题材的选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举例来说,出生于农民世家的米勒,穷尽其一生的才华来描绘平凡劳动者的诗情画意,他用朴实亲切的语言歌颂终日操劳的法兰西农民。疲惫,穷苦,衣衫褴褛,皮肤黝黑,佝偻的身躯,粗大的手掌,构成了米勒审美标准的全部。正因为把根
现代文“小阅读”的基本题型包括重要概念理解题、关键语句把握题、核心内容理解题、相关信息判断推断题、表现手法鉴赏题等。前三者的解题方法已经在上一讲中作了介绍,下面谈谈后两种题型的应对方略。    四、相关信息判断推断题    1. 相关信息判断题  “判断”性质的考题在选项设计上常常是把原文的意思换一种表述,然后让考生判断换了之后意思有否变化。  做这类题目,第一步要从原文中找到每个选项的相关表述,
根据资料显示,大约2亿年前的早侏罗纪,一直到65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地球一直是“龙的天下”。这个阶段被称之为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也称为恐龙时代。  地质学告诉我们地球的景象可以追溯到几亿年前乃至更远,这个如同天文数字一样遥远的世代,极大激荡了人类的想象,更标注了地球的古老。这颗孤独的蓝色星球,被视为孕育生命的摇篮,万物有时,一视同仁。当想到曾经称霸地球长达约1.5亿年的恐龙集体灭绝,人类的谨慎也
智囊团成员  刘延英南方杂志社资深编辑  吴重生资深记者,中国新闻出版报驻浙江记者站站长  林莉杭州外国语学校心理学高级讲师  提问信箱: ztc@zjjybkzs.com    答疑的艺术    大虾问ZTC智囊团  我今年读高三,在班里成绩还算不错,所以常常会有同学来问我问题。有些同学不乐意为同学答疑,觉得这会妨碍自己的学习,我倒不这么想。答疑既可以温故而知新,又可以帮助同学,何乐而不为呢? 
尼采对20世纪的西方世界作了预言:“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这在当时被看作痴人诳语,因为18、19世纪是“理性的时代”,科学体系逐步确立,技术成果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人类对于物质世界充满了征服的渴望和信心。尼采的那些不合时宜的思想在后来似乎都应验了,20世纪的西方世界是“意义危机的时代”,旧有的一切被视作确定的东西受到了质疑和颠覆。在科学上,相对论和非欧几何的兴起打破了人们传统的线性时空观,量
提起英国婚礼,相信很多人头脑里都会首先冒出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或者哈利王子与梅根王妃的世纪婚礼,卫队开道,人群高呼,新人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频频致意,在众人的万般期待下深情热吻。又或如 《真爱至上》《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里那样神圣庄严又不失惊喜俏皮的平民婚礼,新人在神父的主持和亲朋的注视下,于上帝面前许下郑重的誓言……殊不知,英国乡间还流传着另一种形式的婚礼:火膛里忽明忽暗的光映在挂满了铁器的旧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