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联系之刍议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d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同样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无论是在文化交流还是人际交流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二者之间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
  【关键词】: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共性;个性
  引言
  符号学作为一种人文科学早在本世纪初就已经被提出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下半期结构主义的出现,它才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众多学者所认识和研究。传统语言学认为符号即为事物的名称标记、代名词。而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则提出了符号显示的是“能指”和“所指”的联系,即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因此也就确立了符号学的基本理论。
  遵循这一理论,我们发现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均是这样一个双面实体。语言符号是以语音形式为能指,以语义为所指,且主要运用文字、部分人工语言和其他一些线条记录来形象地传达信息的形音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而非语言符号则是运用语言以外的动作、时空因素等来传达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就像古代猿人之间得以交流的各种手势语和体态语,就像盲人交流使用的手语,非语言符号是一种可以脱离言语表达的交流符号。在实际的应用中,它们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二者又具有某些共性和个性,这就是本文探讨的关键所在。
  一、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性研究
  (一)任意性和非任意性
  符号学先驱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提到符号的二元因素—能指和所指之间的根本属性—任意性:即二者之间的匹配是任意的,是没有理由或依据的。但是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也存在着非任意性的关系,即它们的匹配不是任意的,是有理由或依据的。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非任意性
  (1)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包括能指和所指之间关系的任意性和能指与所指分别都是任意的两方面。例如针对汉语中用汉字“水”字来表示≈,英语中用字母“water”来表示“水”这种现象,从横向角度来看,用某种形式去表示某种概念意义是任意的,因为在创字之初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其他文字或形式来表示这一物体;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可以用英文字母“water”来表示“水”,也可以用汉字“水”字来表示,这是能指的任意性体现。另外,在英语中,“content”一词既可以表达动词意义“使满足”,也可以表达名词意义“目录、内容”,而这是所指任意性的表现。当然这一现象也可以解释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不对称关系:即要么是多对一,如前者;要么是一对多,如后者。所以诸多类似的语言现象表面上是语言多样性特征的体现,但从根本上来说体现的则是它们的任意性。正如索绪尔所说“语言在选择它的手段方面并不受任何的限制,因为我们完全看不出有什么东西会妨碍我们把任何一种观念和任何一连串声音联结起来。”
  (2) 语言符号的非任意性
  读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我们会发现他的所有语言学观点都是一脉相承的。他强调语言的共时性,故而认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可以避免语言的多变。但是他也注意到了某些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相匹配也是有理据性的。例如,我国古代的象形字,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屈”就是表明这种字是在描摹客观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典型的如“日”和“月”。另外除了形象地描摹之外还存在声音的描摹,汉语和英语中的许多象声词,如狗叫声“汪汪”,猫叫声“喵”,水的声音“哗哗”;英语中乒乓球“pingpong”等;人类的感叹词“唉、啊、哦”等。并且,這些能指和所指一旦被社会团体所认可和使用之后,它们就具备了一定的约定性,就不再是任意自由的了。因此,语言符号也具有一定的非任意性。
  2.非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
  (1) 非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1)能指形象的任意性。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团体会赋予同一种非语言符号不同的意义同一种非语言符号,不同的社团、人群往往表示不同的意义。例如,中国人常用四指蜷曲,大拇指翘起来表示“赞赏支持”之意;小拇指翘起,其余四指蜷曲表示蔑视。日本人则用大拇指表示“老爷子”,用小拇指表示“情人”。在英国,翘起大拇指则是拦路要求搭车的意思。
  2)所指概念的任意性。同一个意义,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团体可能会选择不同的非语言符号来表示。例如,在用手势表示数字时,同样是数字“1”,中国人常伸出食指表示,欧美人则伸出大拇指表示;同样是数字“2”,中国人常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欧美人则是伸出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并依次伸出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来表示“3”、“4”、“5”。
  (2) 非语言符号的非任意性
  非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匹配又是非任意性的。例如,人们利用非语言符号,如哭、笑等来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在达尔文看来,这种现象所包含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就是非任意的,而是存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依据的,是在受到某些先天基因和后天习惯的影响下产生的。特别是演讲者、教师等的某些手势都是依据演讲内容、教学内容、甚至是由他们自身的性格特点及心理素质所决定的。
  (二)概括性
  不管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都可以说是事物的代称,他们概括地反应了该系列事物的某些共性。例如汉语里的“苹果”一词,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有颜色、种类、形状等多方面的差异,但是我们还是习惯赋予它们同一个名称,因为这一词就足以概括苹果的一切共性,进而把它和其它水果区别开来。再如非语言符号“哭”,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哭的种类很多,有啼哭、啜泣、大哭、 嚎哭、喜极而泣等等,哭的程度和原因都不同,但一般都只用“哭”一个词来概括,且都概括地反应了一种伤心难过的心情,除非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这种概括性才会具体化。
  (三)民族性和全人类性
  在人类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总会不可避免地携带上各自民族文化的印记。
  不同的民族有着本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字。例如汉族的汉字、藏族的藏文、彝族的彝文等。固然每个民族所要传达的所指意义是相同的,但是各个民族能指的个性还是会限制彼此之间文化的交流。另外,非语言符号也是如此,在韩国,在别人面前吹鼻子是不礼貌的。与人交谈时,手应放在可以看见的地方,放在身后或插在兜里都是不礼貌的;在西班牙,如果你认为你正谈论的人非常小气,你可以用右手轻拍你的左肘部。如果别人正在讲的故事你以前已经听过,你可以把右手放在头后,然后拽耳朵;在泰国,人们用下巴而不是用手来指示物体。等等这些现象其行为能指和所指含义之间的匹配都是本民族所独有的。   当然,还有部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是跨民族、跨地域,是全人类共通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动物的声音、交通指示灯、某些运动符号、某些表情等。虽然有语言或距离的种种限制,但大家都能够理解。因此,萨丕尔才说非语言符号是“一种无人知晓,但大家都能理解的微妙代码”。
  二、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个性研究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虽然都作为人类的一种交际方式,被广泛应用着,但二者也是同中有异,具有独特个性的。
  (一)能指不同
  1.语言符号的第二大属性是线条性,其能指形式主要是文字、比較单一的线条等,且呈现方式主要是线性序列的,传达给人的是信息的堆积和难以快速理解。而非语言符号则不然,它的能指形式主要是丰富的表情、手势以及变化莫测的时空因素等,其呈现方式是多维的复杂的,呈现的视觉效果也是形象立体的。例如在运动场上,同样是表示犯规的所指,裁判的一个手势往往要比简单的汉字音节“犯规”排列要直观、形象许多,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较之语言符号自然更胜一筹。
  2.语言符号的能指一般不具备表意之外的其他实用功能,而多数非语言符号则不然。法国符号学家Roland Barthes指出,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都是由能指与所指构成,但其“实质部分却可以各有不同”。多数非语言符号都具有一种潜在的意指表达作用,如一些日常用品经常由于社会的需要被赋予某种特殊用途,如衣服本来是御寒的,食物是用来裹腹的,而实际应用当中则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白色粗布服,既可意指“哀悼亡父/亡母”又可供遮体;祭桌上的苹果既可表示“哀思”又可供活人食用。
  (二)应用范围不同
  由于语言符号的能指形式主要是一些文字、线条等,因此它的适用范围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于人类来说,有些有声语言文字只有本民族本地区的人才理解,这是地域局限性;有些古文字现代人也很难读懂,这是时域局限性。另外,在人类与动物相处过程中,这些语言符号根本无用武之地,这是物种局限性。而非语言符号就不同了,它恰巧可以弥补语言符号的种种不足,不仅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它们来交流,而且人与动物也凭借它们实现了良好的沟通。更神奇的是,通过非语言符号这面镜子,我们甚至可以接收到来自众多毫无生命物体所传递的信息。
  (三)传递信息的精确度不同
  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结合的稳固性总体上要强于非语言符号,其能指与所指的匹配关系大多都是被词典等权威性著作所严格规定的,是比较稳固的,正常情况下不是一个、几个人或一个小集团就可以随意改变的。因此,通过语言符号传达的信息就具有很高的精确度,一般不会产生歧义,引发双方的误解。而非语言符号则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其能指与所指的匹配关系的稳固性较差,只要交际需要,就可以临时改变其原有的匹配关系来满足需要,这样的结果是它的能指形式在不断丰富,可也导致传达信息存在很大的模糊性,精确度必然不高。
  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纲要[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扬.非言语语的语义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4).
  [4]曾剑平.试论非言语语[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1999(2).
  [5]冯志伟.论语言符号的八大特性[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1).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意义上的中秋节在人们心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绝大多数人认为传统节日有必要继续传承,尽管部分人对部分传统节俗内容态度淡漠,部分传统节日内容正在淡化或消亡,但总体看来,主要的节俗框架得到了较好传承,与此同时,外来节日在我国人民中具有较高的认知程度。所以,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农业时代的产物,要能持续发展,只有呼应时代之需提出新的诠释,创造出新的价值,才能使传统节日找出新的生命力所在,找到新的发展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赣南客家地区妇女的地位与精神进行论述,从不同的角度对赣南客家妇女进行不同层面的探究。就客家妇女精神方面说,大多是对客家妇女,朴实、善良、勤劳等品格的赞颂,客家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传统社会中赣南客家妇女有着主导性的地位等。  【关键词】:赣南;客家妇女;客家精神;勤劳  赣南——客家民系聚居地之一,有着悠久历史的民俗文化与特有的客家人文气质和客家精神。其中客
期刊
【摘要】: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提升,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日益密切,英语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因为翻译的角度入手,先简单阐述常用的英语翻译技巧,然后探讨了“直译”和“意译”的有效运用,旨在为从事英语翻译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英语翻译;方法;技巧;运用  英语翻译就是在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转化,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英语,同时还能提升人们对英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了解[1]。在英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联系的加强,英语翻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在语言学模式的运用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的语言功能、场合和环境,科学运用语言学模式,从而对原文的含义进行准确传达,提高英语翻译的质量。本文就对英语翻译中涵盖的语言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英语翻译;语言学模式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能够在一定程
期刊
【摘要】:博物馆作为特殊的文明载体,具有收藏、研究、教育的职能。本文以烟台市博物馆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地区性博物馆在宣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精神生活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日益增加。博物馆作为特殊的文明载体,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面临着很多新的课题,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压力和挑战。
期刊
【摘要】:在北欧,“家”是传统。这个“家”代表一个聚合的空间,一段私密慵懒的个人时光,一个可以沉淀思想的地方,因此人如何在“家”里生活都是基于北欧人情感需要而考量的。文章通过分析北欧的人文、社会、环境等因素;例举在历史进程中大师们的设计贡献,挖掘出“设计在北欧人的血液里”的含义。  【关键词】:北欧设计;传统;传承;“家”的设计;设计无处不在  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的、与“家”相结合的设计一直以来都
期刊
【摘要】:长久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女性绘画一直不被重视,但它却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特有的表达语言。本文以历史发展为脉络,分为民国以前、民国—建国、建国后三个阶段对中国女性绘画艺术进行简单梳理,试图呈现给大家一种别致的绘画风格及特征。  【关键词】:女性;绘画;意识  中国由于长久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在绘画的历史长河中,女性绘画一直被忽视,许多杰出的女性画家和其作品也都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然而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俗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民俗文化被重新包装,民俗文化产业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与效益,体现出了巨大的商品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认识了解它的人却越来越少。本文将以杨凌上川口村为例,从它的产生、特点、基本形态、发展等现状进行介绍,探讨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春秋决狱,是以儒家思想为断狱的指导思想,其提出于汉朝时代,其推行主要运用“原心定罪”原则和“亲亲相首匿”原则,春秋决狱是统治者推行儒家理论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吸收其它各家学说,开始了我国法律儒家化的进程,法律的儒家化由此发端。其后,在唐朝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完全形成。  【关键词】:春秋决狱;法律;儒家化;古代  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中国法律的影响极为
期刊
【摘要】: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影响最广泛和最持久的文化思想潮流。他虽是心理学家,但在美学上也颇有造诣,尤其是他把独创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运用到美学研究上,创立精神分析美学,在美学研究领域起到了开疆拓土的作用,对其后的美学家乃至今天的我们都有很大启发。弗洛伊德美学思想以精神分析美学为主,也不乏其它优秀的理论。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把心理学运用到美学的开拓者,其理论不可避免的会有缺陷甚至错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