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计是《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重视统计活动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保障。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发统计活动资源,帮助学生建构感性的经验基础;渗透统计活动内容,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调查方法;挖掘统计活动的内涵,使学生感知调查的实用价值。
统计活动 数据分析观念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3-0184-01
中科院院士陈希孺先生曾说:“统计学是有关收集和分析带随机性误差的数据的科学和艺术。”而《标准》又指出“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由此可见,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有赖于统计过程的经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有效的统计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1.开发统计活动资源,建构感性的经验基础
(1)课内活动资源的开发。统计知识的习得与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在当今社会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数据,但是杂乱的数据并不能帮助学生发展数据分析观念,这就需要我们有效地利用、整合这些资源。
其实,在我们的实际课堂中,很多教师在开展《统计》教学时,设计的一些统计活动很有新意,效果也十分明显。比如贴出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中的几个明星照片,统计全班“你最喜欢的明星”,这是他们熟悉而又感兴趣的内容。同时在统计时教师敢于突破传统的先组内统计、再整合全班数据的固定模式,而采取“举手统计”“贴纸计数”这些高效便捷的方法,使统计活动有序高质量的开展。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灵活转变方法,将让学生画图转变为贴图,将不同的贴纸转变为统一的小正方形,让学生分别贴在最喜欢的明星上方,自下而上一个接一个贴,就形成了一幅每位学生都参与“绘制”的条形统计图,比单一的画图要生动的多。
再如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现实情境,让学生体验较真实的数据动态收集、数据整理的过程,将课堂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2)课外活动资源的开发。为突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可以将统计活动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使学生亲历实实在在的调查统计。
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练习册上的错题情况进行分类统计。所分的类别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数据的变化和汇总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使自己更加清晰地看到练习册上的错误情况,知道自己哪个知识掌握的较好,哪个知识薄弱,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练习。这样的课外统计活动,学生既亲身经历了整个统计的全过程,又从统计中发现了自身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了统计的价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也使学习活动具有实践特征,为学生建构了感性的经验基础。
2.渗透统计活动内容,体会不同的调查方法
统计在小学的内容要求简单,但是仍然离不开统计学的影子,因此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还是有不少内容可以渗透的。
以二年级的统计活动“每个同学的蛀牙颗数”为例,除了分组统计、举手计数、用画“符号”或“正”字的方法记录、用表格整理数据、分析统计数据等,还能渗透些什么内容?
(1)感知总体调查与抽样调查。在班级开展调查“每个同学的蛀牙颗数”时,想知道班级里蛀几颗牙的人数最多,可以出示三种不同的调查方法供学生选择,问:你觉得哪一种比较合适?并说说理由。
第一,调查组里的6位同学;
第二,调查和自己玩的好的4位女同学;
第三,调查全班同学。
那如果想知道全校蛀几颗牙的人数最多,又该选择怎样的调查方法比较合适呢?说一说你的理由。
第一,调查全校的男同学;
第二,调查全校的同学;
第三,每个年级选取一个班进行调查。
统计时向学生渗透“样本”概念,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合适的样本选择。
(2)体验不同的调查方法。其次,让学生初步体验多样化的统计方法,体会不同方法的特点。比如在统计“每个同学的蛀牙颗数”时逐一计数好吗?让学生先体验再说感受,有的同学会说“不好,这样太慢了”,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达成共识,寻求更便捷高效的方法举手计数。
有些调查在实际操作中会使学生有所顾虑,比如调查“你最喜欢的老师”,在“情商”的作用下有的学生会“机智”地选择数学老师,这就使统计的结果失去真实性,可以调整调查方法,下发问卷表说明要求,采取不记名调查打消学生的顾虑,让学生对统计结果的真实性有了初步的感受。
3.挖掘统计活动内涵,感知调查的实用价值
统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统计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亲近数据,充分挖掘统计数据的内涵。
如调查统计“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根据数据分析,“为什么這么多人喜欢××老师?”“为什么这么多人不喜欢××老师”可以将结果反馈给科任教师,分析学生不喜欢的原因,调整方法改进教学,让学生转变看法。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调查不是表面功夫,而是有切切实实的实用价值。
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统计的过程,把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与他们日常生活相联系,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开发丰富的统计资源,激起学生的统计欲望,要渗透统计活动内容,避免形式单一,让学生经历不同的方法,还要注重统计活动的深度,提升统计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分析观念。
参考文献
[1]曹培英.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张奠宙.宋乃庆.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统计活动 数据分析观念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3-0184-01
中科院院士陈希孺先生曾说:“统计学是有关收集和分析带随机性误差的数据的科学和艺术。”而《标准》又指出“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由此可见,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有赖于统计过程的经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有效的统计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1.开发统计活动资源,建构感性的经验基础
(1)课内活动资源的开发。统计知识的习得与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在当今社会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数据,但是杂乱的数据并不能帮助学生发展数据分析观念,这就需要我们有效地利用、整合这些资源。
其实,在我们的实际课堂中,很多教师在开展《统计》教学时,设计的一些统计活动很有新意,效果也十分明显。比如贴出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中的几个明星照片,统计全班“你最喜欢的明星”,这是他们熟悉而又感兴趣的内容。同时在统计时教师敢于突破传统的先组内统计、再整合全班数据的固定模式,而采取“举手统计”“贴纸计数”这些高效便捷的方法,使统计活动有序高质量的开展。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灵活转变方法,将让学生画图转变为贴图,将不同的贴纸转变为统一的小正方形,让学生分别贴在最喜欢的明星上方,自下而上一个接一个贴,就形成了一幅每位学生都参与“绘制”的条形统计图,比单一的画图要生动的多。
再如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现实情境,让学生体验较真实的数据动态收集、数据整理的过程,将课堂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2)课外活动资源的开发。为突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可以将统计活动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使学生亲历实实在在的调查统计。
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练习册上的错题情况进行分类统计。所分的类别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数据的变化和汇总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使自己更加清晰地看到练习册上的错误情况,知道自己哪个知识掌握的较好,哪个知识薄弱,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练习。这样的课外统计活动,学生既亲身经历了整个统计的全过程,又从统计中发现了自身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了统计的价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也使学习活动具有实践特征,为学生建构了感性的经验基础。
2.渗透统计活动内容,体会不同的调查方法
统计在小学的内容要求简单,但是仍然离不开统计学的影子,因此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还是有不少内容可以渗透的。
以二年级的统计活动“每个同学的蛀牙颗数”为例,除了分组统计、举手计数、用画“符号”或“正”字的方法记录、用表格整理数据、分析统计数据等,还能渗透些什么内容?
(1)感知总体调查与抽样调查。在班级开展调查“每个同学的蛀牙颗数”时,想知道班级里蛀几颗牙的人数最多,可以出示三种不同的调查方法供学生选择,问:你觉得哪一种比较合适?并说说理由。
第一,调查组里的6位同学;
第二,调查和自己玩的好的4位女同学;
第三,调查全班同学。
那如果想知道全校蛀几颗牙的人数最多,又该选择怎样的调查方法比较合适呢?说一说你的理由。
第一,调查全校的男同学;
第二,调查全校的同学;
第三,每个年级选取一个班进行调查。
统计时向学生渗透“样本”概念,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合适的样本选择。
(2)体验不同的调查方法。其次,让学生初步体验多样化的统计方法,体会不同方法的特点。比如在统计“每个同学的蛀牙颗数”时逐一计数好吗?让学生先体验再说感受,有的同学会说“不好,这样太慢了”,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达成共识,寻求更便捷高效的方法举手计数。
有些调查在实际操作中会使学生有所顾虑,比如调查“你最喜欢的老师”,在“情商”的作用下有的学生会“机智”地选择数学老师,这就使统计的结果失去真实性,可以调整调查方法,下发问卷表说明要求,采取不记名调查打消学生的顾虑,让学生对统计结果的真实性有了初步的感受。
3.挖掘统计活动内涵,感知调查的实用价值
统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统计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亲近数据,充分挖掘统计数据的内涵。
如调查统计“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根据数据分析,“为什么這么多人喜欢××老师?”“为什么这么多人不喜欢××老师”可以将结果反馈给科任教师,分析学生不喜欢的原因,调整方法改进教学,让学生转变看法。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调查不是表面功夫,而是有切切实实的实用价值。
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统计的过程,把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与他们日常生活相联系,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开发丰富的统计资源,激起学生的统计欲望,要渗透统计活动内容,避免形式单一,让学生经历不同的方法,还要注重统计活动的深度,提升统计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分析观念。
参考文献
[1]曹培英.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张奠宙.宋乃庆.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