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那些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学生: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就该到要学了;刚刚学会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有些教师相信,要减轻这些学生的学习,只有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有时候,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9.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我在三至四年级和五至八年级教过书,我总是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我,——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
  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后进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人的脑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如果它的一部分不够发达,就会阻碍整个脑的工作。在大脑两半球的皮层里,有一些区域是管阅读的,它们跟脑的一些最活跃、最富于创造性的部分是密切联系的。如果在管阅读的那些区域里有了死角,那么皮层的所有部分的解剖生理的发展就受到阻碍。还有一种危险:在大脑两半球皮层里发生的过程是一去不复返的。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期没有学会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的逻辑上完整的部分或整个句子,他以后就再也学不会这一点了。(60.必须教会少年阅读)
  由读书引起的精神振奋的状态,是一个强大的杠杆,借助它能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在这种状态下,脑力劳动的强大的源泉——不随意注意和无意识记,就会被打开而汹涌奔流。……
  我们还特别关心,使书籍也成为那些头脑迟钝的学生的精神需要。彼特里克所走的通往知识的道路就是很艰难的。在六、七年级,学习那些复杂的概括和规律性时,他就碰到了困难,而只有书籍才帮助他克服了那些困难。为此,我们挑选了一些有关数学、物理、化学的读物。在这些读物里,包含着一种很有表现力的情感因素:以人渴求知识而受到鼓舞,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为背景,来阐明抽象的真理。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有时候,我们就对彼特里克说:你把教科书先放一放,读读这本书吧。于是,读了那本书,使他身上增添了新的认识力量。(83.“思考之室”——我们的阅览室)
其他文献
期末复习时,我对说明文答题技巧进行了专项训练。  某老师到我校应聘,在我们班试讲诗歌《长江之歌》。品悟环节,老师问:“‘依恋’一词能否换成‘喜欢’呢?”  李晨航马上举起了手。只见他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我认为不行。‘依恋’是特别留恋、舍不得的意思,而‘喜欢’只是一般的喜爱,程度较浅。”  他精彩的回答,引来了同学们佩服的目光,就连坐在后面听课的校长也点头微笑,予以肯定。  谁知他最后却来
期刊
教师对学生力量的信心表现在哪里呢?我们的工作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教师永远也不会遇到这样的时刻的到来,使他有权利说:由于我尽了自己的努力和操劳,这个学生已经达到极限,从他身上再也得不到更多的东西了。学校教育里的许多失误,其根源正是在于有些人抱有这种思想。请你记住:人的力量和可能性是不可穷尽的。一个学生可能在一整年里都没有把某种东西弄懂弄会,可是终于有那么一天,他懂了,会了。这种“恍然大悟”(我想把这种
期刊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专题论述“班级活动”,但其关于“如何开展班级活动”的真知灼见却散见于诸多章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活动有两种职能: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为此,他摸索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实施方法,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认识世界和自我表现的活动中发现兴趣、展现天赋、增进智识、丰盈精神、收获成长。  追寻活动意义—
期刊
Q: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A: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  我常常收到大学生其中主要是师范生的许多来信。几乎所有的信里都提出一个问题,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许多未来的教师是有一定意义的。这个问题的意思是:究竟在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最主要的?  我对这个问题已经思考了32年。回答它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在我们的工作中,没有哪一样是次要的东西。不过,教育工作毕竟还是有个核心的。  未来的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儿童的良好情绪,对于培养学习愿望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强烈的学习愿望。  在1949—1950学年里,我们在分析八年级的一个班的上课情况时,发现个别学生对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别的同学的学习成绩,抱着某种消极的、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在对书面作业的评分、对回答教师问题时的答案的质
期刊
第一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是在20年前,他的一百个建议,我都细看了,感觉每一条对我都有用,但都很难做到。刚开始做班主任的时候,我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但教育效果不理想,经过不断摸索,知道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没有很好反思总结自己的日常工作。那如何进行反思总结呢?我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其中的第46条《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让我深受启发。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道:  “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
期刊
我历来主张,教育科学研究不是学者的专利,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应该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因为最贴近教育实际、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正是中小学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也正因为有了他们丰富的教育生活经历与经验,才形成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源头活水,教育理论之树才会常青。  在教育史上,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大多亲自办过学或做过教师,有自己的教育“实验地”。如夸美纽斯长期担任拉丁学校校长;裴斯泰洛齐开办过“孤儿院”
期刊
Q: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A:做一个教育的研究者。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这句话是我从克拉斯诺达尔斯克市的一位女教师的来信中摘抄下来的。  ……  怎样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这个问题也像学生的智力发展问题一样,是涉及整个学校生活的综合性问题之一,它是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  这里最主要的是要看教师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质。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是教育界久负盛誉的大师,一个大师身上光耀环宇的东西太多,俯拾一处也足够我们学习一生。在拜读《给教师的建议》的时候,发现有一个词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关键词:“经验”。在文中出现的方式大致有三种:“多年的经验”,“经验证明”,“有经验的教师”。我统计了一下,“多年的经验”有29处,涵盖21个建议;“有经验的教师”有53处,涵盖31个建议;“经验证明”有27处,涵盖19个建议
期刊
一次测试后,小灵很不开心,看到孩子如此失落,我觉得需要鼓励一下!  “别难过,别泄气,你下回一定会考得很好的,我很相信你!”  果不其然,小灵在下一次考试中考得很棒!  然而,孩子的作文中这样写道:“老师说的那句话激励着我,让我不再难过,不泄气,果真,我期中考考了62分,我至今仍回忆着那句话,虽然没什么道理!”  孩子,你也太诚实了吧!  (福建晋江第二实验小学 李伟明 张蓉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