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素質的艺术教育应该坚持在美育视角下,引导学生将思想道德建设与艺术专业知识融合,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较高的人文素养。探究美育视角下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探析二者的融合方向,分析了二者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后得出美育视角下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实践策略,以期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促进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更好地融合发展。
[关 键 词] 美育;课程思政;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4-0016-02
高质量的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从而以后在社会中立足;二是教师通过一定的美育教学,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与人生的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美”的观念和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而这也正是思政教育的核心所在。在美育视角下,如何让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有效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构建和谐、统一的教育局面。
一、美育与课程思政大背景
美育指教师通过一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理解美、认识美、追求美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与基本素养。中西方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强调美育教学的重要性,西方一些教育学者认为美育可以让学生修身养性,保持理性、豁达的态度。因此在西方,美育也被认为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教育,良好的美育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否接受了良好的美育决定了一个人是否理性,是否文明。
中国自古以来也有美育。传统的中国礼乐、诗经,就是通过诗歌的形式感受美,促进人性的形成与发展。新时代,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强调美育日常化,如从幼儿园时期就让学生通过文学、舞蹈、音乐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当今很多优秀的文化作品也无时无刻不透露着良好的美育内容,从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美育教学。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社会主义情感,激发担当中华民族时代重任的奋斗精神。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高校必须把思政教育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贯穿于知识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各个学科。所有的教学目标要围绕课程思政来抓,学生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因此,课程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专业能力、审美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现状
(一)师资能力有限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高素质的教师是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师资能力对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效果有决定性作用。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进行融合,只掌握本专业内容,无法做到兼顾。比如艺术教育的老师只懂艺术专业知识,但是对课程思政的知识知之甚少。同样,课程思政老师在思想政治方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在艺术知识方面积累不多。从学科特性的角度来分析,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不同。艺术教育偏向情感熏陶,而课程思政教育偏向理论引导。艺术教育轻松且具象化,而课程思政知识理论化、抽象化,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很难驾驭。同时具备两种专业能力的老师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二)重视程度较低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色彩。一部分艺术专业老师仅重视艺术教育,因为这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升学、就业等现实利益。也很少有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大部分人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单纯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因此不愿意花时间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除此之外,很多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意识到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融合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成为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三)教学资源匮乏
目前,部分高校艺术教育课堂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匮乏,教育形式单一,非常传统。很多老师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互动少、理论联系实际少,课堂教学手段死板,不够丰富与生动,课堂效果差。
三、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融合效果好
目前,艺术院校普遍存在素质教育功利化、片面化的现象,很多学生的艺术审美才能和人格修养不在同一高度。加强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现代化的高素质艺术人才。艺术教育侧重培养学生艺术技能,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课程思政侧重培养学生的“三观”、人格与品质,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文明人。虽然二者在教学上有很大不同,但是互相融合可以培养出思想品质高的艺术人才,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具有融合条件
合适的时代条件。在习近平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国家高层意识到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我国也更加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育部门与社会各界都很重视课程思政在各个专业领域的融合。此外,在市场经济急速发展的时代,很多学生出现了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这种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各个环节。” 合理的学科联系。古今中外伟大的艺术作品本身就有一定的道德教化功能。而道德教化与审美人格也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人的世界观中包含审美观,在美学教育的背景下,道德的教化与艺术的教育是一体的,二者都是引导学生通过感受美、体验美、理解美,然后得到艺术的熏陶,进而完善自身的人格素养,科学、合理的融合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三)具有实际作用
积极的社会作用。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可以树立艺术专业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其提升政治修养,激励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在艺术教育中融合课程思政也有助于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总体上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长久发展。
积极的教育功能。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可以更新落后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的时效性。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专业与道德之间的联系,成为高素质的艺术人才;另一方面在艺术教育中强化课程思政,可以使得学生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专业因素,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外围的世界发生联系,进而以更大的格局去发展自己的艺术专业技能,为学生以后的持久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方向
(一)通过艺术思想建立学生的意识观念
正确的观念可以引领实践。艺术来源于生活,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艺术观念里的平等、爱国、敬业等重要的思想品德,或显性或隐性地灌输到学生日常的学习中去,注重艺术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着眼于课程思政的特点,在大方向上培养学生主动修身的人格和品质。如在一些爱国主义题材的美术作品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时代特征,鼓励学生认真感悟、发表观点,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在学习艺术专业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通过艺术特性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
艺术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通过一些艺术作品,可以有效发挥艺术的特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染,使其懂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真正“美”,懂得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永恒的,艺术技能与道德素养之间的联系是可以协调的,懂得每一个人都要在态度、理想、趣味上追求“美”,追求良善。
(三)通过艺术涵养塑造学生的优秀品格
当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学生在情感、爱国、责任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困惑。艺术是一种精神原动力,古往今来很多伟大的艺术作品也是艺术家在不同寻常的人生处境下创造出来的。艺术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美化学生健康心灵,是塑造学生健康品格、增强内在素养的重要手段。
五、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当今中国的教育领域存在功利化倾向。现代社会发展迅猛,对人才的各方面要求高,急需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理念,摒弃功利化教育倾向。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融合的重要性,二者不能偏废,要在艺术技能上潜移默化地指引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要摒弃形式主义融合理念,充分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挖掘二者的融通性,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入手使得学生得到全方位培养。
(二)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在课程融合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不同学科的老师一定不能故步自封,墨守成规,要下功夫学习自己本专业之外的知识。艺术专业老师要加强课程思政领域知识的学习,提升思政理论修养。思政方向的老师也要多接触艺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良好的教师榜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融合学习。
(三)深度挖掘两者的相互联系
从某种程度上看,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情感需求。因此,一方面要在艺术作品中充分挖掘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情操与良好品德的成分;另一方面要在课程思政教育上融入情感的熏陶与审美能力的开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艺术教育的学习中发现良好品德的“真、善、美”,也能在课程思政的学习中产生对美好艺术事物的认识。
(四)建立特色化的教学内容
互联网时代,教学方式与工具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其好处,但是也有局限。教师不能固守单纯的理论知识,也要借助互联网等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紧跟热点,让学生学得开心,悟得深透。
(五)开发以美育体验提升品德与情操的艺术教育活动
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开展一系列美育活动,比如定期组织美育主题演讲,美育知识交流会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培養环境,通过一系列旨在提升品德与情操的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与总结,将整个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贯穿于各种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提高人文素养。
六、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存在很大差别,但是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广大工作者要善于抓住二者的融通性,不仅培养学生的艺术专业技能,还要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凤志.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方法创新[J].探索,2012,3(4):26-29.
[2]马欣.“课程思政”与艺术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9,12(17):107-109.
◎编辑 张 慧
[关 键 词] 美育;课程思政;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4-0016-02
高质量的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从而以后在社会中立足;二是教师通过一定的美育教学,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与人生的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美”的观念和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而这也正是思政教育的核心所在。在美育视角下,如何让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有效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构建和谐、统一的教育局面。
一、美育与课程思政大背景
美育指教师通过一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理解美、认识美、追求美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与基本素养。中西方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强调美育教学的重要性,西方一些教育学者认为美育可以让学生修身养性,保持理性、豁达的态度。因此在西方,美育也被认为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教育,良好的美育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否接受了良好的美育决定了一个人是否理性,是否文明。
中国自古以来也有美育。传统的中国礼乐、诗经,就是通过诗歌的形式感受美,促进人性的形成与发展。新时代,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强调美育日常化,如从幼儿园时期就让学生通过文学、舞蹈、音乐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当今很多优秀的文化作品也无时无刻不透露着良好的美育内容,从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美育教学。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社会主义情感,激发担当中华民族时代重任的奋斗精神。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高校必须把思政教育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贯穿于知识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各个学科。所有的教学目标要围绕课程思政来抓,学生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因此,课程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专业能力、审美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现状
(一)师资能力有限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高素质的教师是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师资能力对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效果有决定性作用。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进行融合,只掌握本专业内容,无法做到兼顾。比如艺术教育的老师只懂艺术专业知识,但是对课程思政的知识知之甚少。同样,课程思政老师在思想政治方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在艺术知识方面积累不多。从学科特性的角度来分析,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不同。艺术教育偏向情感熏陶,而课程思政教育偏向理论引导。艺术教育轻松且具象化,而课程思政知识理论化、抽象化,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很难驾驭。同时具备两种专业能力的老师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二)重视程度较低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色彩。一部分艺术专业老师仅重视艺术教育,因为这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升学、就业等现实利益。也很少有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大部分人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单纯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因此不愿意花时间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除此之外,很多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意识到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融合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成为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三)教学资源匮乏
目前,部分高校艺术教育课堂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匮乏,教育形式单一,非常传统。很多老师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互动少、理论联系实际少,课堂教学手段死板,不够丰富与生动,课堂效果差。
三、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融合效果好
目前,艺术院校普遍存在素质教育功利化、片面化的现象,很多学生的艺术审美才能和人格修养不在同一高度。加强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现代化的高素质艺术人才。艺术教育侧重培养学生艺术技能,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课程思政侧重培养学生的“三观”、人格与品质,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文明人。虽然二者在教学上有很大不同,但是互相融合可以培养出思想品质高的艺术人才,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具有融合条件
合适的时代条件。在习近平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国家高层意识到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我国也更加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育部门与社会各界都很重视课程思政在各个专业领域的融合。此外,在市场经济急速发展的时代,很多学生出现了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这种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各个环节。” 合理的学科联系。古今中外伟大的艺术作品本身就有一定的道德教化功能。而道德教化与审美人格也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人的世界观中包含审美观,在美学教育的背景下,道德的教化与艺术的教育是一体的,二者都是引导学生通过感受美、体验美、理解美,然后得到艺术的熏陶,进而完善自身的人格素养,科学、合理的融合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三)具有实际作用
积极的社会作用。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可以树立艺术专业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其提升政治修养,激励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在艺术教育中融合课程思政也有助于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总体上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长久发展。
积极的教育功能。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可以更新落后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的时效性。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专业与道德之间的联系,成为高素质的艺术人才;另一方面在艺术教育中强化课程思政,可以使得学生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专业因素,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外围的世界发生联系,进而以更大的格局去发展自己的艺术专业技能,为学生以后的持久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方向
(一)通过艺术思想建立学生的意识观念
正确的观念可以引领实践。艺术来源于生活,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艺术观念里的平等、爱国、敬业等重要的思想品德,或显性或隐性地灌输到学生日常的学习中去,注重艺术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着眼于课程思政的特点,在大方向上培养学生主动修身的人格和品质。如在一些爱国主义题材的美术作品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时代特征,鼓励学生认真感悟、发表观点,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在学习艺术专业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通过艺术特性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
艺术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通过一些艺术作品,可以有效发挥艺术的特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染,使其懂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真正“美”,懂得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永恒的,艺术技能与道德素养之间的联系是可以协调的,懂得每一个人都要在态度、理想、趣味上追求“美”,追求良善。
(三)通过艺术涵养塑造学生的优秀品格
当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学生在情感、爱国、责任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困惑。艺术是一种精神原动力,古往今来很多伟大的艺术作品也是艺术家在不同寻常的人生处境下创造出来的。艺术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美化学生健康心灵,是塑造学生健康品格、增强内在素养的重要手段。
五、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当今中国的教育领域存在功利化倾向。现代社会发展迅猛,对人才的各方面要求高,急需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理念,摒弃功利化教育倾向。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融合的重要性,二者不能偏废,要在艺术技能上潜移默化地指引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要摒弃形式主义融合理念,充分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挖掘二者的融通性,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入手使得学生得到全方位培养。
(二)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在课程融合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不同学科的老师一定不能故步自封,墨守成规,要下功夫学习自己本专业之外的知识。艺术专业老师要加强课程思政领域知识的学习,提升思政理论修养。思政方向的老师也要多接触艺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良好的教师榜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融合学习。
(三)深度挖掘两者的相互联系
从某种程度上看,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情感需求。因此,一方面要在艺术作品中充分挖掘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情操与良好品德的成分;另一方面要在课程思政教育上融入情感的熏陶与审美能力的开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艺术教育的学习中发现良好品德的“真、善、美”,也能在课程思政的学习中产生对美好艺术事物的认识。
(四)建立特色化的教学内容
互联网时代,教学方式与工具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其好处,但是也有局限。教师不能固守单纯的理论知识,也要借助互联网等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紧跟热点,让学生学得开心,悟得深透。
(五)开发以美育体验提升品德与情操的艺术教育活动
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开展一系列美育活动,比如定期组织美育主题演讲,美育知识交流会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培養环境,通过一系列旨在提升品德与情操的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与总结,将整个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贯穿于各种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提高人文素养。
六、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存在很大差别,但是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广大工作者要善于抓住二者的融通性,不仅培养学生的艺术专业技能,还要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凤志.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方法创新[J].探索,2012,3(4):26-29.
[2]马欣.“课程思政”与艺术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9,12(17):107-109.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