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整合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让语文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学习语文。将语文与学生生活进行有效的“链接”。
一、将语文与家乡文化“链接”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
我在教了《龙的传人》后,我向孩子们提问:我们家乡与“龙”有关的名称有哪些?——举起的小手寥寥无几!于是,我就在思考:如何把课堂延伸,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获得实践能力,培养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为此,我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家乡‘龙’的调查研究”活动分如下几步:
1、回家问问父母,问问家人,问年龄大的老人,家乡有哪些与龙有关的名称。
2、了解这些“龙”名称的来历,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
3、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汇报课上,我发现有的学生写出了鲜活的调查报告;有的写了“青龙河的来历”——为保一方平安青龙与黑龙大战八天八夜最后英勇牺牲,为了纪念青龙将这条河命名为青龙河。双龙大战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有的同学则用童话的形式写了“坤龙水库的形成”。其语言的丰富,想象的丰富令人惊叹。
学生在调查研究活动中,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提高了说话能力,扩大了知识面。他们在调查活动中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走出了学校,走出了教材,走向了社会,广泛收集了许多课外信息,接触了许多新事物,真正感受到了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这无形之中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我惊喜地发现,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倾听技能、发问技能、观察技能、记录技能、访谈技能、调查技能等无疑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培养。
二、将语文与日常生活“链接”
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随着和煦的[星酷网][星酷网]春风,基础教育改革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死背硬记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因而,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
1、班级生活,学习天地。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的2分钟,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是很难。因而老师大多要在讲课前进行组织教学。近几年来,我尝试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的内容,是随着语文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变化的。
(1)识字。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识字,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组织教学:上课铃一响,就用田字格小黑板出示一个生字(带拼音),让学生边拼边书空。这样,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比静坐喜欢多了。再利用一点点时间读或说字形,正确的奖给大红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样,每节课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环境中额外记下一个或两个生字。一年下来,就记住了400到600个生字,大大提高了生字教学的效果,为阅读打好基础。
(2)说话。三年级作文的主要形式是看图写话,结合作文教学,我的组织教学内容也有了改变。有时,我着重训练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一上课,就用投影仪打出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画面吸引,边观察边议论。观察了几秒钟后,就指名用一、二句话说说图意,用上好词好句的给予表扬。这样,既完成了组织教学,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为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我让学生进行词句积累。每节课,都在屏幕上打出一、两个好句子或一段词句优美的文字,让学生用一分钟识记,积累写作的“砖”和“瓦”。经过训练,发现许多好词好句已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从而使文章生动起来。
(3)阅读。四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明显收到了效果。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第二学期,配合写事作文的教学,就轮流让学生利用一分钟说说新鲜事。这新鲜事来源广泛,生活、广播、电视皆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
2、校园生活,识字的乐园。学校教育的第一课,我引导学生参观校园,介绍自己。校园美丽的环境就是很好的识字教材,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识字乐园:学校、班级、功能室的标志和名称,宣传标语,校风、校训,画廊、板报等等,这些,在过去它们只是作为一种装饰,老师并不意识这些就是课程的资源。如今,经过我们适当的点拨,已经拉开了儿童识字的第一幕,孩子们在这美丽的环境中快乐地识字。不仅如此,校园文化中的那些汉字还为学生提供了导向,更有其内在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
3、社会生活,识字的天地。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1)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识字许多字的认识都来源于日常生活,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如路牌名、车站名、商店名、商品价牌、广告牌、电视节目名称等,都经常出现使用频率较高的汉字。引导学生利用这些事物在生活中识字,不仅可以使学生多认识汉字,还可以在识字中得到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识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在生活中识字,还要经常提供交流、展示自主识字的机会。可以指导学生将课外识的字制作成卡片装进识字袋或剪贴成报,定期在班上交流;也可以在班级墙报上开辟“识字园地”“识字树”“识字墙”等,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课外识字的成果,把一个人认识的字变成全班认识的字;还可以定期围绕一个专题 ( 蔬菜、水果、花草、树木、动物、文具、玩具、用具、商标、广告、路牌、生活用品、书籍报刊、影视节目…… ) 开展活动,交流识字成果。
(2)在社会交往中识字社会是一广阔的天地,孩子每天要接触人,接触社会,接触各种各样新鲜的事物。他们在交往中学会交流沟通,同时也发现其中识字的乐趣。节假日随父母走亲访友,一声称呼、一句问候,你会认识很多亲戚朋友;旅游途中,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让孩子们感到惊讶与欣喜的同时,又了解了几个新名词,结交了新朋友。
(3)在新闻中识字社会在发展,每天的新闻报道,各种突发的重大事件,人们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同样是孩子们识字的主题。我要求学生每天收看新闻,“非典”的防范,“神州五号”升天,残疾人运动会……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事件,家家户户都关心,孩子们也在其中。而以此为契机识字,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他们发现电视里、报纸上的新闻,他们能看懂、读通的时候,他们的识字欲望会空前高涨。
在网络中,通过“链接”,可以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在语文教学中,通地利用这最丰富、最生动的生活教学资源。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汉字,处处可以学汉字,处处需要用汉字,把课外的“识字活动”和平时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我们相信孩子们的语文就会学得更好、更快、更活。
语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必须依靠语文。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课程指导下,让语文与生活“链接”,使语文与生活双赢。
一、将语文与家乡文化“链接”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
我在教了《龙的传人》后,我向孩子们提问:我们家乡与“龙”有关的名称有哪些?——举起的小手寥寥无几!于是,我就在思考:如何把课堂延伸,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获得实践能力,培养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为此,我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家乡‘龙’的调查研究”活动分如下几步:
1、回家问问父母,问问家人,问年龄大的老人,家乡有哪些与龙有关的名称。
2、了解这些“龙”名称的来历,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
3、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汇报课上,我发现有的学生写出了鲜活的调查报告;有的写了“青龙河的来历”——为保一方平安青龙与黑龙大战八天八夜最后英勇牺牲,为了纪念青龙将这条河命名为青龙河。双龙大战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有的同学则用童话的形式写了“坤龙水库的形成”。其语言的丰富,想象的丰富令人惊叹。
学生在调查研究活动中,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提高了说话能力,扩大了知识面。他们在调查活动中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走出了学校,走出了教材,走向了社会,广泛收集了许多课外信息,接触了许多新事物,真正感受到了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这无形之中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我惊喜地发现,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倾听技能、发问技能、观察技能、记录技能、访谈技能、调查技能等无疑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培养。
二、将语文与日常生活“链接”
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随着和煦的[星酷网][星酷网]春风,基础教育改革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死背硬记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因而,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
1、班级生活,学习天地。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的2分钟,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是很难。因而老师大多要在讲课前进行组织教学。近几年来,我尝试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的内容,是随着语文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变化的。
(1)识字。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识字,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组织教学:上课铃一响,就用田字格小黑板出示一个生字(带拼音),让学生边拼边书空。这样,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比静坐喜欢多了。再利用一点点时间读或说字形,正确的奖给大红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样,每节课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环境中额外记下一个或两个生字。一年下来,就记住了400到600个生字,大大提高了生字教学的效果,为阅读打好基础。
(2)说话。三年级作文的主要形式是看图写话,结合作文教学,我的组织教学内容也有了改变。有时,我着重训练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一上课,就用投影仪打出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画面吸引,边观察边议论。观察了几秒钟后,就指名用一、二句话说说图意,用上好词好句的给予表扬。这样,既完成了组织教学,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为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我让学生进行词句积累。每节课,都在屏幕上打出一、两个好句子或一段词句优美的文字,让学生用一分钟识记,积累写作的“砖”和“瓦”。经过训练,发现许多好词好句已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从而使文章生动起来。
(3)阅读。四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明显收到了效果。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第二学期,配合写事作文的教学,就轮流让学生利用一分钟说说新鲜事。这新鲜事来源广泛,生活、广播、电视皆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
2、校园生活,识字的乐园。学校教育的第一课,我引导学生参观校园,介绍自己。校园美丽的环境就是很好的识字教材,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识字乐园:学校、班级、功能室的标志和名称,宣传标语,校风、校训,画廊、板报等等,这些,在过去它们只是作为一种装饰,老师并不意识这些就是课程的资源。如今,经过我们适当的点拨,已经拉开了儿童识字的第一幕,孩子们在这美丽的环境中快乐地识字。不仅如此,校园文化中的那些汉字还为学生提供了导向,更有其内在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
3、社会生活,识字的天地。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1)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识字许多字的认识都来源于日常生活,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如路牌名、车站名、商店名、商品价牌、广告牌、电视节目名称等,都经常出现使用频率较高的汉字。引导学生利用这些事物在生活中识字,不仅可以使学生多认识汉字,还可以在识字中得到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识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在生活中识字,还要经常提供交流、展示自主识字的机会。可以指导学生将课外识的字制作成卡片装进识字袋或剪贴成报,定期在班上交流;也可以在班级墙报上开辟“识字园地”“识字树”“识字墙”等,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课外识字的成果,把一个人认识的字变成全班认识的字;还可以定期围绕一个专题 ( 蔬菜、水果、花草、树木、动物、文具、玩具、用具、商标、广告、路牌、生活用品、书籍报刊、影视节目…… ) 开展活动,交流识字成果。
(2)在社会交往中识字社会是一广阔的天地,孩子每天要接触人,接触社会,接触各种各样新鲜的事物。他们在交往中学会交流沟通,同时也发现其中识字的乐趣。节假日随父母走亲访友,一声称呼、一句问候,你会认识很多亲戚朋友;旅游途中,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让孩子们感到惊讶与欣喜的同时,又了解了几个新名词,结交了新朋友。
(3)在新闻中识字社会在发展,每天的新闻报道,各种突发的重大事件,人们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同样是孩子们识字的主题。我要求学生每天收看新闻,“非典”的防范,“神州五号”升天,残疾人运动会……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事件,家家户户都关心,孩子们也在其中。而以此为契机识字,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他们发现电视里、报纸上的新闻,他们能看懂、读通的时候,他们的识字欲望会空前高涨。
在网络中,通过“链接”,可以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在语文教学中,通地利用这最丰富、最生动的生活教学资源。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汉字,处处可以学汉字,处处需要用汉字,把课外的“识字活动”和平时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我们相信孩子们的语文就会学得更好、更快、更活。
语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必须依靠语文。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课程指导下,让语文与生活“链接”,使语文与生活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