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直接关系着孩子的课堂效率,因此,精心的教学设计,灵动的教学策略,深刻的文本感悟,质疑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对待教学也该“情到深处无怨尤。”
关键词:抓住文眼;读中感悟;学以致用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差距,如何让学 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心有所悟,朱老师试图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
一、抓住文眼——“牵一发而动全身”
上课伊始,孩子们就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个问题的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而“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以及“父与子的了不起”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找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文中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感天动地:第一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反复品读不难发现父亲始终不放弃的信念。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达在废墟底下能坚守38个小时,同样源于心中坚定的信念。
二、读中感悟——“情到深处无怨尤”
首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渲染氛围。
师:面对这些困难,他停止挖掘了吗?手指抠破了,他没有停止,衣服被划了长长的口子,他没有停止,他挖了……(男生接读第12自然段)
师:眼睛红肿了,布满血丝了,他没有停止,困了,饿了,疲惫不堪了,他没有停止,他挖了……(女生接读第12自然段)
师: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浅析:在这节课中,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我感觉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此,在课前,朱老师播放有关大地震的视频资料,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学生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和课文融为一体。
当学生读到“没人再来阻挡他”时,引导孩子曾经有哪些人阻挡过他,这部分内容朱老师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反诘、引导联想、多种形式的读等一系列方式,以增强语感!
当然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在提炼中心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朱老师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不难想象,这样几个来回的读,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合理地发挥了语言的魅力,激情、诗一般的语言渲染着课堂氛围。
其次,在读中引导学生感悟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读完之后,边读边想,特别是哪个字,哪个词深深地打动你的心?让你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挖”:感受……
师:还有谁对“挖”字特别有感受?带着体会请你读。
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再父亲挖掘儿子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搬、刨、扔)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为什么就只写一个“挖”字?
是啊,一个“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也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还有哪个数字深深地打动你的心吗?—— 36个小时
A、说体会: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肯定是很疲惫,又累又饿。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
B、36个小时是多久?(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五十多节的语文课)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为什么?
C、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一直都在挖,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爱,坚定,疲惫不堪)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
同学们,这可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啊。也许会发生——也许会发生——
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36小时。时间就这样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父亲还是一无所获,也许他曾经挖出了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是信念、承诺、深深的爱)
浅析:是啊,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没有互相埋怨,没有互相指责,没有放弃寻找,有的只是坚持,有的只是安慰,有的只是鼓励!父亲不顾任何劝阻,不顾生命危险,一直挖,一直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却一直没有停止! 而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没有只顾自己先逃,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真正做到了“情到深处无怨尤”!
三、学以致用——“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堂上是不仅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读,更要妙笔生花,面对不同的课文,我们都应该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
在这节课中,朱老师引入“想象说话”:在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怎么会变得伤痕累累、憔悴不堪?“想象写话”:漫长的30多个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你发挥合理想象,抓住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写。
孩子们如是写道:这时候,同学们非常害怕,都哭了起来,我得安慰他们:“同学们,我们虽然现在在黑暗中,但是请你们千万不要慌张,只要我爸爸在就一定会来救我的,我们一定能得救的!”我拍拍胸膛,信心十足地说。一会儿,同学有气无力地说“阿曼达,我好饿。”“阿曼达我好渴。”我也一样呢,只是这是我在心里说的,嘴上我却说:“再忍一会吧!仔细听着,爸爸已经快要找到我们了!” (吴怡慧)
此时此刻,上面不断传来石头跌落的声音,有些同学的腿被压住,痛苦不堪,他们的呻吟声,使我们感到恐惧,摸到他那条血肉模糊的腿,我不得倒吸一口凉气。 我不断安抚他,从身上扯下一点布条,摸着他的伤腿,我们七手八脚给他扎紧,爸爸,你常和我说:“无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坚信你一定会来救我们的。(孙雨涵)
别怕!地震算什么?我有爸爸的:“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只要爸爸还活着,他就一定回来救我,大家千万要醒着,别睡,一睡可能永远也醒不过来了!相信我,我们一定能出去!( 高羽冉)
在废墟底下,同学们快绝望了,阿曼达不断安慰他们:“我父亲一定会来救我们的!因为爸爸说过‘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可是过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父亲还是迟迟没有出现,同学不断哭着:“我要爸爸,我要妈妈!”但是阿曼达还是坚定地望着那条缝隙!(尹一澍)……
浅析:呼唤生命的课堂,那应是学生真情驿动的课堂、畅所欲言的课堂、深思飞扬的课堂。在这节课中,朱老师与孩子们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学会了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不论是朱老师、听课者还是学生们,我们都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谊中,我们都震撼于信念创造的爱的奇迹中。我们,成长了自我,邂逅了一次美丽的生命感动。
课堂总是遗憾的艺术,要是孩子们上课回答问题的声音能再响亮一点,时间能再多一点点,那么就堪称完美啦!不过“情到深处无怨尤!”,不论时间如何匆匆,不论事情多么忙碌,不论课文多么复杂,为了成就孩子们明天的精彩,我们无悔付出,课堂如此,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何尝不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洪志明.生本课堂——我的学校管理改良之策.宁波出版社.2009.
[2]周一贯.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抓住文眼;读中感悟;学以致用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差距,如何让学 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心有所悟,朱老师试图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
一、抓住文眼——“牵一发而动全身”
上课伊始,孩子们就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个问题的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而“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以及“父与子的了不起”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找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文中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感天动地:第一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反复品读不难发现父亲始终不放弃的信念。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达在废墟底下能坚守38个小时,同样源于心中坚定的信念。
二、读中感悟——“情到深处无怨尤”
首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渲染氛围。
师:面对这些困难,他停止挖掘了吗?手指抠破了,他没有停止,衣服被划了长长的口子,他没有停止,他挖了……(男生接读第12自然段)
师:眼睛红肿了,布满血丝了,他没有停止,困了,饿了,疲惫不堪了,他没有停止,他挖了……(女生接读第12自然段)
师: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浅析:在这节课中,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我感觉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此,在课前,朱老师播放有关大地震的视频资料,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学生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和课文融为一体。
当学生读到“没人再来阻挡他”时,引导孩子曾经有哪些人阻挡过他,这部分内容朱老师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反诘、引导联想、多种形式的读等一系列方式,以增强语感!
当然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在提炼中心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朱老师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不难想象,这样几个来回的读,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合理地发挥了语言的魅力,激情、诗一般的语言渲染着课堂氛围。
其次,在读中引导学生感悟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读完之后,边读边想,特别是哪个字,哪个词深深地打动你的心?让你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挖”:感受……
师:还有谁对“挖”字特别有感受?带着体会请你读。
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再父亲挖掘儿子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搬、刨、扔)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为什么就只写一个“挖”字?
是啊,一个“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也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还有哪个数字深深地打动你的心吗?—— 36个小时
A、说体会: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肯定是很疲惫,又累又饿。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
B、36个小时是多久?(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五十多节的语文课)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为什么?
C、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一直都在挖,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爱,坚定,疲惫不堪)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
同学们,这可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啊。也许会发生——也许会发生——
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36小时。时间就这样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父亲还是一无所获,也许他曾经挖出了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是信念、承诺、深深的爱)
浅析:是啊,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没有互相埋怨,没有互相指责,没有放弃寻找,有的只是坚持,有的只是安慰,有的只是鼓励!父亲不顾任何劝阻,不顾生命危险,一直挖,一直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却一直没有停止! 而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没有只顾自己先逃,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真正做到了“情到深处无怨尤”!
三、学以致用——“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堂上是不仅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读,更要妙笔生花,面对不同的课文,我们都应该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
在这节课中,朱老师引入“想象说话”:在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怎么会变得伤痕累累、憔悴不堪?“想象写话”:漫长的30多个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你发挥合理想象,抓住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写。
孩子们如是写道:这时候,同学们非常害怕,都哭了起来,我得安慰他们:“同学们,我们虽然现在在黑暗中,但是请你们千万不要慌张,只要我爸爸在就一定会来救我的,我们一定能得救的!”我拍拍胸膛,信心十足地说。一会儿,同学有气无力地说“阿曼达,我好饿。”“阿曼达我好渴。”我也一样呢,只是这是我在心里说的,嘴上我却说:“再忍一会吧!仔细听着,爸爸已经快要找到我们了!” (吴怡慧)
此时此刻,上面不断传来石头跌落的声音,有些同学的腿被压住,痛苦不堪,他们的呻吟声,使我们感到恐惧,摸到他那条血肉模糊的腿,我不得倒吸一口凉气。 我不断安抚他,从身上扯下一点布条,摸着他的伤腿,我们七手八脚给他扎紧,爸爸,你常和我说:“无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坚信你一定会来救我们的。(孙雨涵)
别怕!地震算什么?我有爸爸的:“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只要爸爸还活着,他就一定回来救我,大家千万要醒着,别睡,一睡可能永远也醒不过来了!相信我,我们一定能出去!( 高羽冉)
在废墟底下,同学们快绝望了,阿曼达不断安慰他们:“我父亲一定会来救我们的!因为爸爸说过‘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可是过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父亲还是迟迟没有出现,同学不断哭着:“我要爸爸,我要妈妈!”但是阿曼达还是坚定地望着那条缝隙!(尹一澍)……
浅析:呼唤生命的课堂,那应是学生真情驿动的课堂、畅所欲言的课堂、深思飞扬的课堂。在这节课中,朱老师与孩子们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学会了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不论是朱老师、听课者还是学生们,我们都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谊中,我们都震撼于信念创造的爱的奇迹中。我们,成长了自我,邂逅了一次美丽的生命感动。
课堂总是遗憾的艺术,要是孩子们上课回答问题的声音能再响亮一点,时间能再多一点点,那么就堪称完美啦!不过“情到深处无怨尤!”,不论时间如何匆匆,不论事情多么忙碌,不论课文多么复杂,为了成就孩子们明天的精彩,我们无悔付出,课堂如此,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何尝不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洪志明.生本课堂——我的学校管理改良之策.宁波出版社.2009.
[2]周一贯.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