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希望的回乡路再读鲁迅《故乡》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_bo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在《故乡》书写中为我们所熟知的主题是希望,放弃启蒙话语的权威和斗士身份的苛刻,从一个普通游子归乡的心路出发,回首鲁迅久别家园的归来与离去,体会他最真实的感情,从他沧桑又含有热力的笔触中,更能接近到鲁迅精神的实质,也更能感知他那颗赤子之心中透露出来的关于希望的预言。
  关键词:希望;游子;故乡
  一、从本能中寻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我想有许多人都有过离家的经历,离愁别绪,这是种最普遍的情怀,往往最普遍的情怀体现的也正是人们最能共享的经历和情感,长久积淀下来的情感也最容易暴露一个人的精神实质。在鲁迅的叙述中,每一次离去和归来都带有更复杂的情绪,鲁迅文章中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乡世界,正表达着他内心启蒙的与反启蒙的声音,同时,也表达着鲁迅作为游子与斗士两种身份下完全不同的情感。鲁迅的《故乡》最大的魅力或许并不在于它的批判性,而在于那种浓厚又复杂的游子情。故乡对于很多人来说,难以回去的故乡既代表着某一种情结,也代表着一种被欣赏的风景,唯有故乡远去,才能够成为风景。身在其中的人,并没有长出观望的眼睛,也就难以用理论和文字进行描绘,生活本身的真实将思考蒙蔽,但是又有谁能够说,远离故乡的回望与思考就是真实的呢?究竟是生活本身的真实更真实,还是离开她而产生的思量更真实,这种崇高之崇高与风景之风景,又如何在多如牛毛的怀乡文字中体现呢?这个说不尽道不清的话题又怎么样借鲁迅的笔而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经典呢?
  故乡所代表的是根脉,不断在迁徙和游荡的民族,能够支撑他们的也只能是对故土的思念,怀乡的情节或许触动了人类从远古文明伊始便开始渴望的某种安稳和安全,这是一种款款的柔情,而非杀戮征伐的勃勃野心。故乡之所以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根脉所在,大概并不是因为它到底有多么好,正像我们热爱自己的母亲并不因为她如何地优秀出众。根脉的所在往往不仅仅是因为故乡承载了他们的回忆,居住着有恩于他们的亲朋,生长着他们熟悉的五谷杂粮,而是因为一个更为整体的、抽象而模糊的概念。鲁迅说:“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这正是一种最真实的表达,就好像如果有人问我们的妈妈哪里好,我们说出的优点也许别人的妈妈也有,但仅仅妈妈这个称呼就够得上我们爱她、敬她、觉得她最伟大。
  要具体地说出故乡哪里好,对于一个离家的人来说不容易,另一个原因在于离家的目的往往都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因为自己生长的故乡不具备某种条件,不断成长的自己需要不断扩大的世界。周作人说鲁迅离开故乡的原因正是“心想出外求学,家里却出不起钱,结果自然只好进公费的水师学堂,又考虑路程的远近,结果决定了往南京去。”[ 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4页。]鲁迅小说离去-归来-离去的模式被我们所熟悉,在实际生活中,鲁迅也像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或者更广阔的发展环境。鲁迅后来又辗转到其他地方学习、工作,回到故乡,已经是久别多年了。
  二、从回忆中寻
  久别故土的日子,鲁迅一定想起了很多关于它的故事,我们熟悉的绝大多数小说散文都取材于那里,其中所构建起来的童年世界也是故乡带给一个人最美好的回忆和最原始的影响。就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也并非总是站在批判的立场看待乡土社会的闭塞和愚昧,鲁迅对于故乡的所有追怀中,都跳动着他那颗赤子之心。
  闰土的原型名叫阿水,起名的缘由也正如《故乡》中所说,因五行而起,闰土给鲁迅兄弟描述城外的生活也切切实实地迷住了他们。“那时候他大概是十五六岁,是一个质朴老实的少年。那时候他给鲁迅讲捕鸟的法子,讲沙地里动物和植物的生活,什么角麂,跳鱼,种种奇异的景物,这在城里人听去,觉得沙地真是异境,非常的美丽。他这时给予鲁迅的第一个印象一直没有磨灭,比别的印象都深。”[ 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04页。]童年的伙伴大概是一个少年离家的中年人最闪亮的记忆。鲁迅小说中最具魅力的部分即是为我们传达出的这种相通的情感,闰土是所有人快乐童年中“小伙伴”的原型。孩童之间总是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因为他们之间交换的并非利益,而是能满足好奇心的新鲜。城里人和乡下人之间,上等人和下等人之间,少爷和佣人之间,完全没有带来阶级和规矩的隔膜,而恰恰是这些差距和不同成为他们亲近的原因。闰土热切地张望着城里的新世界,同时,给“我”讲的在他看来已是太常见太熟悉的生活,对“我”来说这些从未见过的景象却打开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丰富的想像力又进一步充盈了闰土绘声绘色的描述。尽管鲁迅事实上从未去过海边的沙地,也没有和闰土看过瓜地狡猾的猹,可这几乎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望,在他年少的心里扎根,成为一种不可触及也难以打破的美好。基于此,我们再去想像多年之后的“我”回到故乡并与他相见的心情,就会更加真实。
  三、从未可知中寻
  我的回乡,“本就没有什么好心绪”,因为“我这次是专为了别它而来的”。别它而没有好心绪,可见我对它的感情仍是深厚的。同时鲁迅的回乡,是带着某种担忧和预感的,他大概知道故乡的样子,那不够可爱的样子。但,久别故土的游子,又怎么可能怀着全部的敌意和攻击,借由记忆的模糊来营构一幅生动美丽的图景,也是希望的重构。一路上肃杀的风景映衬着“我”的忧虑,母亲的欲言又止和满屋的寂静更为这份希望的破碎平添了一份助力,贪心尖刻的邻居表演着滑稽的戏法,此时,我对故乡的梦和希望几乎要破碎了。 闰土要来的消息将我从记忆中拉了回来,把即将破碎的希望拼凑起来。此时的闰土,不仅代表着鲁迅快乐的童年,他简直要被赋予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不仅能将天真无邪的赤子之心带到身边,甚至能重现我那美丽的故乡。然而闰土的改变破碎了这个美好的梦境,他不仅将快乐的童年推远,而且连同我赋予他的重构美丽故乡的能力也夺走了。闰土的出现成为了我所有希望的破碎点。
  我们之间厚厚的障壁并非礼教构筑出来的,如果闰土生活得富足快乐,那个无所谓的称呼不过只是一个称呼。构筑起我们之间障壁的,是有着共同的经历而又难以分享与分担。尽管我逃离了家乡的愚昧和闭塞,试图在新的世界里找到更幸福的生活,而闰土留下来操持着原本存在的一切,但我们都没有找到更好的生活。“我”和闰土一样,甚至和杨二嫂也一样,我们都辗转在生活的困顿之中,他的辛苦来自于故乡所代表都亘古不变的灾难,我逃离了令人辛苦的故乡,但也没能逃脱年龄、生存、责任所带来的另一种辛苦。
  我们共同经历着生活的苦难,同时又不能像小时候分享快乐一样去分担困苦。以拯救更多人为责任的鲁迅,在此刻深深感到了希望的破碎和自己的无奈。他无法和市侩气的杨二嫂沟通,在她义正严辞的损毁面前结结巴巴,又对她强行的掠夺无计可施。对于闰土,他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能给他方桌和烛台,却难以去除压在他身上沉重的负累,那是历史的积袭,需要时间和牺牲清除。痛恨自己的无能为力,此时的鲁迅大概也感受到了和他们一样的命运,并为自己以及他们,共同悲哀。
  美丽的故乡是一去不复返了,但他不能放弃希望,鲁迅能够寄予希望的,只有未来,未来和过去一样,拥有最充足的时间和经历。希望便正是那对原初故土的热恋。故乡的美丽出于儿童的视角,儿童的世界之所以充满了良善与趣味,是因为他们不曾体会生活真实的压迫。让不能止息的生活前进和日益美好,需要更多的脚印和奉献,用更多人的奉献铺出一条通向未来的路,我们就正是那些脚印的创造者,所有的希望的碎片也正是希望本身。
其他文献
在举国上下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同样不能忽视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建设的研究,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研究,着力以文化为介质,注意从文化的角度切入经济领域,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而戏剧可以说是我们农村文化建设的舞台,展示了我们现代农村发展的新天地。每年浙江省群艺馆和浙江省戏剧家协会都会举办“浙江省新农村建设题材小戏征文”等等宣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动,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
期刊
开展世界遗产监测的背景    1982年,也就是在1978年第一批遗产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的第四年,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并讨论世界遗产地的监测问题。当时,世界遗产委员会希望了解缔约国保护管理世界遗产所采取的行动情况,并收集遗产地保护状况的最新信息。1983年,世界委员会会议决定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1COMOS)、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1CCROM)等咨询顾问
期刊
松阳县20万常住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到80%。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经历了1800多年历史积淀的田园松阳,文化资源及文化优势得天独厚,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历史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将田园松阳打造成本土老百姓的精神家园。自农村文化礼堂工作开展以来,各乡村建设热情非常高,他们在整合村落原有礼堂、书堂、礼堂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征集实物资料和文字资料,通过与农家书屋的结合,丰富农
期刊
【摘 要】清代闺秀宗婉因生活所迫而于里中教授女弟子以自养,其独特的经历使其创作为数不菲的赠女弟子诗歌。宗婉在这类诗歌中所抒发的感情,或是师长对弟子的疼爱,或是知己间的怜惜,或是羁旅的愁思,或是病怀的倾诉,且皆可显现出战乱的阴影。  【关键词】宗婉;赠女弟子;诗;情感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女性多以贤妻良母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女子为师实为鲜见。而清代闺秀宗婉就是这样一位女塾师。宗婉一生经历战乱及迁居
期刊
【摘 要】作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西方美学史上首次建立了美学体系。本文从美的定义、艺术论、理念论几个方面去分析柏拉图的思想。  【关键词】柏拉图;艺术思想  一、论美  (一)美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由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组成对美的讨论。希庇阿斯认为美是漂亮小姐、竖琴、陶罐等具体事物,柏拉图则认为“美是难的”,美的东西背后有“美本身”存在,可借助迷狂式的沉醉去体验。柏拉图的“美本身”摆脱
期刊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随着科学革命带来的科技的发展,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同时影响着艺术领域。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谈到:科技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满足所有大众在图像和生产中接近艺术品的需要”。机械的复制让“复本取代了孤本”,使艺术创作从“崇拜价值”转变为“展示价值”。  这种转变使艺术创作中的创作理念、创作内容、创作手法
期刊
【摘 要】说到中国的现代文学,就不得不提到高尔基,高尔基在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左翼文学的影响更是深远,艾芜是上个世纪左翼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中最为杰出的就是流浪汉小说,而这方面的创作上,他与高尔基的创作方式以及人道主义思想有着很多共同之处,但是因为二人的生长环境、童年经历以及文化传统的不同,又导致了两人的流浪汉作品中存在很多差异,文章就是针对艾芜与高尔基流
期刊
引言: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多关注追求衣食住行、经济指标、富裕程度层面,而对于在现阶段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认知上,更加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对于社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来说,充分认识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战略意义,解析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从而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十七
期刊
【摘 要】在艺术领域里,我们所阐述的“张力”一词的含义和物理现象里所定义的感念完全不同,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中就“张力”一词的含义进行了阐述,本文通过设计中的例子对“张力”理论进行分析理解。  【关键词】阿恩海姆;“张力”;运动  “张力”一词的词语解释是:引起伸长的两个平衡力之一;弹性物体拉长时产生的应力。从词语的表面意思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力的作用,我们在听到“张力”这个词语时,就会本
期刊
【摘 要】古典绘画是一种艺术语言,其技巧具有强劲的生命力。目前,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现代绘画方面,古典绘画技巧仍然被广泛的沿用和继承。本文通过分析古典绘画技巧的内涵,主要探讨了在现当代绘画中,古典绘画技巧的影响。  【关键词】古典绘画技巧;现当代绘画;影响  古典绘画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即:创作风格、历史流派。广义上来讲,创作风格超越时代的限制。狭义上来讲,历史流派是历史条件下的艺术创作技巧。随着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