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探究活动激活物理概念教学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xiao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概念是物理规律的基础,学生认识物理规律是从物理概念的形成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概念形成过程中心智的参与过程是十分复杂的,有时需要对事例进行分析,才能发现发现指向概念的必要因素;需要通过相关事物的对比,才能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本文以苏科版力臂概念的教学为例,谈谈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激活物理概念教学.
  力臂概念是杠杆一节课的教学难点,苏科版物理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页直接给出力臂概念,硬性地把力臂概念强加给学生,尽管很多学生能正确说出定义,但学生不理解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教材的这种处理方式不符合探究教学的基本原则,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难以激活物理概念教学.力臂概念的建立并不像教材上浓缩的那么简单,本人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实验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此介绍探究过程与广大同行讨论力臂概念的引入方式.为了让学生感知力臂,化解这个难点,教师在引出力臂概念时可以借助探究活动展开,活动过程如下:
  活动一直棍提书包
  器材:若干根约一米长的直棍(学生自备),若干个书包(学生自备),弹簧测力计,铁架台若干,细线等.
  过程:将学生毎四人编为一小组,按下面三步完成力臂概念的建立.
  第一步:暴露学生错误观点——离支点越远用力越小
  让学生分别按图1所示三个位置沿图示方向向下施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师问:三次弹簧测力计示数是否一样?学生回答:不一样F1>F2>F3.师引申:这说明要使杠杆保持这种状态,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跟力的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有关,力的作用点越远,用力越小.学习心理学认为,一个概念的建立先要经历一个对事物感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概念形成前的准备过程.图1选取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使抽象的力臂概念引入显性化,能帮助学生认识力臂.
  第二步:逆向思维探究“力的作用点越远,用力越小吗”
  对学生的错误观点教师不加解释,再让学生按图2所示操作,即力的作用点不变,改变力的方向,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静止.学生会发现虽然作用点相同,但力的大小却不同,且F1>F2.学生无法解释,但内心必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为什么呢?这种感知力臂的方式,增加了探究的过程和体验,比苏科版物理课本九年级上册第三页上以用螺丝刀撬图钉为例加以说明可能要生动得多.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启发,让学生从探究活动中得到体会,寻找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逆向思维探究“力的作用点越远,用力越小吗”,为力臂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纠正错误,建立正确观点
  在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以后,教师提出新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决定拉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实际上是把学生的探究学习引向深入.
  活动二教师自制杠杆教具演示力臂
  教师演示实验,如图3所示,在一个木质小黑板上固定一可以绕O点转动的杠杆,左端挂一重物,用弹簧测力计依次在右端A、B、C三个位置沿如图方向用力,分别读出在三个位置杠杆处于水平位置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三个力的大小竟然相等(F1=F2=F3).这说明“力的作用点越远,用力越小”的结论是错误的.
  观察发现,刚才在A、B、C三个位置的拉力恰好都经过了以支点O为圆心的同一个圆的切线方向.那么拉力的大小是不是与这个圆的半径有关呢?
  保持圆心O不变,改变圆的半径,再做上图相似的实验,发现拉力的大小确实与圆的半径有关.半径不同,所用的拉力不同;半径相同,所用的拉力相同.圆的半径,就是从支点到拉力作用线的距离,好像是拉力的“胳膊”,我们称为“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称为动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称为阻力臂.这样,力臂概念的建立水到渠成,对力臂概念的理解就具体化了.通过探究活动,向学生展示了力臂的含义,符合探究教学的基本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力臂的概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通过图1的操作暴露学生的错误观点,通过图2的操作使学生产生激烈的认知冲突,最后通过教师演示实验,纠正学生错误观点,让学生轻松地“看到”了力臂的含义.用探究活动激活物理概念教学,创设一种愉快和谐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思维和情感的参与,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健康成长.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用眼去发现,用手去创造,用脑去思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着眼于学生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本文的撰写,得到了连云港市新浦区教育局教研室潘建军主任的悉心指导,作者在此深表谢意.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1、从曲调和情感两方面感受《阳关三叠》,了解歌曲的音乐风格。2、能尝试用连贯、圆润的声音演唱《阳关三叠》,体会古代歌曲的行腔韵味。3、欣赏绛州鼓乐《秦王点兵
本文结合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探讨了开展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研讨活动的要点:一是以师为本,尊重并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让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二是充分关注教研活动的过程;三是
课时:1课时课题:雪域风情——走进藏族音乐课型:综合课授课年级:七年级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演唱、舞蹈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体验感受青藏高原的风土人情和音乐文化,领略雪域高
物理课本,作为物理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范本,在课程内容选取、课堂教学结构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导向性;尤其是在物理习题教学方面,对教师教学具有较强的启发作用.研究课本例题与典型习题,解剖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思维特征,有利于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在平时的物理课堂教学中遇到这样一道典型的关于电子感应加速器的例题,本文通过对例题的进一步剖析,将其中的物理原理、物理方法
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从不同教学环节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素材,通过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自然,培养探索兴趣,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鉴于此,笔者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想方设法、不断尝试“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走近物理”.  1在新课引入过程中体现课程理念  
本文从故事教学前的准备活动(即学生兴趣准备、背景知识准备和语言准备)、故事中的教学阶段(即谈论故事、理解故事、初步朗读故事)和故事后的学习活动(即综合、运用、发展)三
如图1所示,A、B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灯泡,L是自感系数较大的线圈,其直流电阻忽略不计.当开关S闭合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比B先亮,然后A熄灭  B.B比A先亮,然后B逐渐变暗,A逐渐变亮  C.A、B一齐亮,然后A熄灭  D.A、B一齐亮,然后A逐渐变亮,B的亮度不变  解析 开关闭合的瞬间,线圈由于自感产生自感电动势,其作用相当于一个电源.这样,对整个回路而言,相当于两个电源共同作用在同一
本文从教学模式的界定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入手,分析了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在课程改革中的现实意义,并介绍了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课例研究的方法。 This article s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良好物理学科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实现初中物理新课程目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物理实验教学若仅仅按教师既定的方案进行操作来完成实验,虽然能较快速、准确地测出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但远远没有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殊功能.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对实验教学环节的建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
小学英语阅读一般有四个训练目的,即培养学习兴趣、拓展词汇、操练句型和语法、拓宽知识面。本文将围绕这四个训练目的,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Primary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