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深沉”是著名的京剧曲牌,由京剧界泰斗谭鑫培先生和他的鼓师梅雨田先生根据昆曲《思凡》中《风吹荷叶煞》的四句歌腔取舍加工改编而成。原四句歌腔为:“夜深沉,独自卧,起来时,独自坐。有谁孤凄似我,是这等削发缘何?”它描写了一个被迫出家的尼姑,在漆黑的夜晚,不顾道路的坎坷,独自逃出庙院,实现了思凡还俗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人性的觉醒以及对人的本真情感的追求。
谭鑫培、梅雨田二位取“夜深沉”三字为名,创作了京胡伴奏曲牌“夜深沉”。原始的“夜深沉”是有板无眼的1/4拍,节奏与速度比较单一,音区对比变化不大。其实乐曲所表现的情绪与“夜”“深沉”的名字并无太大联系,此曲经过历代琴师的不断加工创新,日趋成熟完整,将原来表现哀叹不幸和怨恨人世的音乐情绪,发展成一首曲调刚劲优美、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的优秀乐曲。此曲首用在《击鼓骂曹》中,配合弥衡击鼓的场面;而在《霸王别姬》中,虞姬舞剑时用的《夜深沉》最为出色,以京胡等弦乐器演奏,南堂鼓配合,曲调流畅,节奏明快,充分发挥了京胡和锣鼓结合的特殊表现力。
《夜深沉》的各个乐器版本
众多中国民族乐器都曾把“夜深沉”改编成独奏曲,如京胡、中国大鼓、二胡、古筝、唢呐等等。经过改编,各个乐器版本的《夜深沉》音乐性更强,层层叠进一气呵成,审美上非常符合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其中,我认为最能反映此曲音乐风格及演奏风格的乐器应该是京胡及中国鼓。我多次聆听了上海京剧院京胡演奏大师尤继舜先生的演奏,他演奏的《夜深沉》版本是以原曲的曲牌为主,并稍加改编,尤先生的京胡音色潇洒飘逸,在演奏上结合了演员唱腔及京胡的韵味,使其两者完美融合,音乐的处理也极为细腻。
由吴华先生创作的京胡与乐队组曲《虞美人》组曲第五乐章“夜深沉”中,作曲家利用京剧“夜深沉”的曲牌,不仅能表现民族乐队多声部的丰富音响色彩,而且能独立展示京胡本身的音乐性和戏剧性,多层次、多视角地刻画了虞姬广阔丰富的精神世界,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古筝版本的《夜深沉》由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王中山先生改编而成,从演奏上来说非常精彩,音乐的张力及技巧表现都很突出,但个人认为古筝并不适合演奏此类作品,因为古筝属于弹拨乐器,从音色及音乐风格上来说,很难展示出戏曲音乐唱腔中特有的拖腔及音乐线条。
而《夜深沉》的打击乐版本,则以中国打击乐大师李民雄先生的改编版最为精彩。他改编的鼓与京胡曲《夜深沉》,乐曲结构是典型的板式铺排(引子——慢板——中板——快板——急板),曲调由繁至简,速度层层叠进,并通过与京胡的配合在各个板式速度的对比、音色的变化以及节奏律动的对比上,使得整曲的音乐反差极大、戏剧性强。全曲中国鼓的演奏一气呵成,张力无限,音乐色彩及形象丰富饱满,使京剧曲牌这一传统艺术得到了新的诠释,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鼓的艺术空间。
打击乐版本的《夜深沉》
在李民雄先生创作和改编的众多作品中,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的莫过于鼓与京胡曲《夜深沉》。此作品对于打击乐的继承改革和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李先生改编后的《夜深沉》在乐器上选用了中国大鼓、高音小堂鼓和南梆子三种乐器,主要是运用大鼓,高音小堂鼓和南梆子则是作为色彩乐器。在打击乐中,中国大鼓的演奏上手很容易,也非常流行(如东北大秧歌和西北的社火等民间歌舞都有对中国大鼓的大量运用),但要演奏好大鼓却相当不容易,好的演奏者能做到极强和极弱的音色动态变化,并能根据鼓皮的不同位置快速击打出不同的音色及节奏,形成非常丰富和复杂的节奏动态变化。李先生强调从极弱(ppp)到极强(fff)的力度变化,在全曲的演奏中并不是一味地以鼓为主导,如在慢板时突出京胡的旋律性及音乐性,鼓的音量控制在很弱(pp)到中弱(mf),节奏只是以稀疏的八分音符为主导,演奏处于伴奏的从属地位,只是在几个关键的乐句及板眼上,通过音乐的呼吸和节奏的重音,鼓的音色在极短时间里出现非常大的动态变化,使听众在旋律的行进中感受到鼓的存在。
随着音乐的行进,中板开始加入了高音小堂鼓,使其在音色及音乐上更加充满戏剧性,同时鼓的节奏开始变得密集和丰富,大鼓从伴奏开始转化成主导,并在此段结束后增加一段大鼓的华彩段。鼓段开始是京剧中常见的“三通鼓”。“三通鼓”发源于古代战争的场面,为的是指挥士兵作战、鼓舞士气。演奏三通鼓时需用大臂、小臂、手腕及手指演奏,且双手用力均匀,鼓声疏密有秩,一通至二通再至三通速度越来越急,节奏越来越紧凑。随后大鼓进入一段炫技的段落,这是借鉴苏南吹打中《中鼓段》的节奏特点,2/4拍、3/4拍、4/4拍的交替使节奏律动产生了变化,并通过鼓心和鼓边的节奏组合和快速演奏,充分施展了鼓的节奏变化及快速技巧。
《夜深沉》的结尾处运用了“民间吹打”的倒金字塔结构衔接,使音乐的紧张度越来越强,为进入快板做了准备。这种节奏律动的交替也是李民雄先生作品的最大特色之一。快板在京胡高亢激昂的旋律中由慢而快迅速行进,李先生运用了滞音演奏方式。“滞音”从字面上来说是滞住无限的音,实际的演奏方法即一手用木棰敲打鼓面,另一手马上按住鼓面,使余音消失,其目的是突出每个音符的“点”状效果,这也是打击乐常用的演奏形式。此处“滞音”的运用进一步加强了音乐的紧张度。随着音色及速度转换,演奏又转换到了南梆子,那高亢尖锐的音色转换使乐曲的紧张度大幅度提升。这时速度层层递进,音型紧凑,情绪高涨(梆子十六分音符的快速演奏对演奏员提出了很高要求)。到最后急板时每拍至三百拍。演奏乐器回到了大鼓,节奏更加快速而密集,同时演奏的力度达到极强(fff),节奏在3/4拍时,重音得到移位,2/4拍时演奏鼓边与鼓心形成了不同音色,此部分情绪豪放洒脱、酣畅淋漓,同时京胡的旋律与打击乐的节奏交融相和、一气呵成,使音乐的对比及张力得以极大宣泄,全曲在气韵雄浑的高潮中结束。
当年为改编此曲,李民雄先生先后收集了七种《夜深沉》的演出版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且在集各家演出版本之长的基础上,用了近十年时间完成全曲的改编。他改编的《夜深沉》无论是在与京胡的配合、风格韵味的把握,还是节拍节奏、音乐处理上,都充分展示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中国打击乐的艺术表现力和演奏技艺。在演奏上,李先生强调音色的动态变化及呼吸的运用及控制,特别是最后的急板,需要一口气完成演奏,其间不能再有呼吸,这和音乐的走向及情绪是完全一致的。而慢板的演奏则需要演奏者放弃一切杂念,进入无我的状态。
谭鑫培、梅雨田二位取“夜深沉”三字为名,创作了京胡伴奏曲牌“夜深沉”。原始的“夜深沉”是有板无眼的1/4拍,节奏与速度比较单一,音区对比变化不大。其实乐曲所表现的情绪与“夜”“深沉”的名字并无太大联系,此曲经过历代琴师的不断加工创新,日趋成熟完整,将原来表现哀叹不幸和怨恨人世的音乐情绪,发展成一首曲调刚劲优美、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的优秀乐曲。此曲首用在《击鼓骂曹》中,配合弥衡击鼓的场面;而在《霸王别姬》中,虞姬舞剑时用的《夜深沉》最为出色,以京胡等弦乐器演奏,南堂鼓配合,曲调流畅,节奏明快,充分发挥了京胡和锣鼓结合的特殊表现力。
《夜深沉》的各个乐器版本
众多中国民族乐器都曾把“夜深沉”改编成独奏曲,如京胡、中国大鼓、二胡、古筝、唢呐等等。经过改编,各个乐器版本的《夜深沉》音乐性更强,层层叠进一气呵成,审美上非常符合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其中,我认为最能反映此曲音乐风格及演奏风格的乐器应该是京胡及中国鼓。我多次聆听了上海京剧院京胡演奏大师尤继舜先生的演奏,他演奏的《夜深沉》版本是以原曲的曲牌为主,并稍加改编,尤先生的京胡音色潇洒飘逸,在演奏上结合了演员唱腔及京胡的韵味,使其两者完美融合,音乐的处理也极为细腻。
由吴华先生创作的京胡与乐队组曲《虞美人》组曲第五乐章“夜深沉”中,作曲家利用京剧“夜深沉”的曲牌,不仅能表现民族乐队多声部的丰富音响色彩,而且能独立展示京胡本身的音乐性和戏剧性,多层次、多视角地刻画了虞姬广阔丰富的精神世界,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古筝版本的《夜深沉》由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王中山先生改编而成,从演奏上来说非常精彩,音乐的张力及技巧表现都很突出,但个人认为古筝并不适合演奏此类作品,因为古筝属于弹拨乐器,从音色及音乐风格上来说,很难展示出戏曲音乐唱腔中特有的拖腔及音乐线条。
而《夜深沉》的打击乐版本,则以中国打击乐大师李民雄先生的改编版最为精彩。他改编的鼓与京胡曲《夜深沉》,乐曲结构是典型的板式铺排(引子——慢板——中板——快板——急板),曲调由繁至简,速度层层叠进,并通过与京胡的配合在各个板式速度的对比、音色的变化以及节奏律动的对比上,使得整曲的音乐反差极大、戏剧性强。全曲中国鼓的演奏一气呵成,张力无限,音乐色彩及形象丰富饱满,使京剧曲牌这一传统艺术得到了新的诠释,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鼓的艺术空间。
打击乐版本的《夜深沉》
在李民雄先生创作和改编的众多作品中,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的莫过于鼓与京胡曲《夜深沉》。此作品对于打击乐的继承改革和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李先生改编后的《夜深沉》在乐器上选用了中国大鼓、高音小堂鼓和南梆子三种乐器,主要是运用大鼓,高音小堂鼓和南梆子则是作为色彩乐器。在打击乐中,中国大鼓的演奏上手很容易,也非常流行(如东北大秧歌和西北的社火等民间歌舞都有对中国大鼓的大量运用),但要演奏好大鼓却相当不容易,好的演奏者能做到极强和极弱的音色动态变化,并能根据鼓皮的不同位置快速击打出不同的音色及节奏,形成非常丰富和复杂的节奏动态变化。李先生强调从极弱(ppp)到极强(fff)的力度变化,在全曲的演奏中并不是一味地以鼓为主导,如在慢板时突出京胡的旋律性及音乐性,鼓的音量控制在很弱(pp)到中弱(mf),节奏只是以稀疏的八分音符为主导,演奏处于伴奏的从属地位,只是在几个关键的乐句及板眼上,通过音乐的呼吸和节奏的重音,鼓的音色在极短时间里出现非常大的动态变化,使听众在旋律的行进中感受到鼓的存在。
随着音乐的行进,中板开始加入了高音小堂鼓,使其在音色及音乐上更加充满戏剧性,同时鼓的节奏开始变得密集和丰富,大鼓从伴奏开始转化成主导,并在此段结束后增加一段大鼓的华彩段。鼓段开始是京剧中常见的“三通鼓”。“三通鼓”发源于古代战争的场面,为的是指挥士兵作战、鼓舞士气。演奏三通鼓时需用大臂、小臂、手腕及手指演奏,且双手用力均匀,鼓声疏密有秩,一通至二通再至三通速度越来越急,节奏越来越紧凑。随后大鼓进入一段炫技的段落,这是借鉴苏南吹打中《中鼓段》的节奏特点,2/4拍、3/4拍、4/4拍的交替使节奏律动产生了变化,并通过鼓心和鼓边的节奏组合和快速演奏,充分施展了鼓的节奏变化及快速技巧。
《夜深沉》的结尾处运用了“民间吹打”的倒金字塔结构衔接,使音乐的紧张度越来越强,为进入快板做了准备。这种节奏律动的交替也是李民雄先生作品的最大特色之一。快板在京胡高亢激昂的旋律中由慢而快迅速行进,李先生运用了滞音演奏方式。“滞音”从字面上来说是滞住无限的音,实际的演奏方法即一手用木棰敲打鼓面,另一手马上按住鼓面,使余音消失,其目的是突出每个音符的“点”状效果,这也是打击乐常用的演奏形式。此处“滞音”的运用进一步加强了音乐的紧张度。随着音色及速度转换,演奏又转换到了南梆子,那高亢尖锐的音色转换使乐曲的紧张度大幅度提升。这时速度层层递进,音型紧凑,情绪高涨(梆子十六分音符的快速演奏对演奏员提出了很高要求)。到最后急板时每拍至三百拍。演奏乐器回到了大鼓,节奏更加快速而密集,同时演奏的力度达到极强(fff),节奏在3/4拍时,重音得到移位,2/4拍时演奏鼓边与鼓心形成了不同音色,此部分情绪豪放洒脱、酣畅淋漓,同时京胡的旋律与打击乐的节奏交融相和、一气呵成,使音乐的对比及张力得以极大宣泄,全曲在气韵雄浑的高潮中结束。
当年为改编此曲,李民雄先生先后收集了七种《夜深沉》的演出版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且在集各家演出版本之长的基础上,用了近十年时间完成全曲的改编。他改编的《夜深沉》无论是在与京胡的配合、风格韵味的把握,还是节拍节奏、音乐处理上,都充分展示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中国打击乐的艺术表现力和演奏技艺。在演奏上,李先生强调音色的动态变化及呼吸的运用及控制,特别是最后的急板,需要一口气完成演奏,其间不能再有呼吸,这和音乐的走向及情绪是完全一致的。而慢板的演奏则需要演奏者放弃一切杂念,进入无我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