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bgm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设计是对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的整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思考如何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地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试着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是要让学生就所学的内容形成问题,具有对知识的好奇和欲望,然后去探索、寻找答案,以达到对知识的了解。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此浅析如下:
  第一、类比分析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关键的问题并不是文章的思想或是内容,而是学生思维中众多信息之间的如何联系和表达的问题。往往表现在可以具体地分析说明各个方面,但却不能把握问题的“质”。例如:《最后一片叶子》中,学生能理解为什么贝尔门看上去是这么一个古怪的老头儿:外表丑陋、事业无成、生活窘迫,脾气暴躁又酗酒等等。然而却不能理解,就因为贝尔门用生命画出了一幅杰作,“善良真诚、不求回报”就是他的主导性格。事实上他之所以酗酒是他内心苦闷的表现,他之所以瞧不起别人的温情正是他敏感的表现,不希望被人同情。于是我提问:有过激行为的人是不是都一定是精神失常或者说是精神病患者呢?回答为是,接着我又问:有哪些原因可能导致过激行为呢?于是我带领大家分析了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因为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生活心态等等,同样的表现并不一定具有同样的心理或者感情,也就是同样的表象不一定具有同样的本质。最后我回到问题:看起来如此怪的一个老头可不可能是善良的呢?通过生活中同类现象的比较分析,同学们理解了事实上贝尔门之所以酗酒是他内心苦闷的表现,他之所以瞧不起别人的温情正是他敏感的表现,不希望被人同情,接下去就引入了对当时他所处社会环境的了解和分析。
  第二、情境体验法。语文教学并非简简单单地作为工具、一种技术似的去传授,而应该是一种在理解基础上的鉴赏和享受。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必然要在学生能够融入作品的基础上才可能达到的,也就是说当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时,那么学生才能获得比较准确的认知和理解,才能获得美的享受。例如《琵琶行》中学生对诗人在不知道琵琶女的遭遇之前便已经听出了声中之情而感到不解,学生认为诗人可能只是听出了曲中的悲凉之感,不一定知道她的真实情感,也就称不上“知音”。我设计提问:一、我设计了一个自己受很大委屈的情节,问学生有何感受?二、朗诵了一首比较低调、凄凉的诗,问学生有什么想法,对于作者有什么想象或者是联想?三、此时自己的情绪中有没有对于作者的同情?四、作者是被贬,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被国家所抛弃,那么琵琶女会不会也可能被抛弃“不得志”的呢?如此学生理解了,正是因为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听懂了琵琶曲中的无限情思,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而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第三、假设反推法。我们所学的有些作品中,因为时代、社会背景的不同,所以有很多的作品中所隐含的信息学生并不理解,所以也就不能完全理解作品。那么我试着运用假设反推法,使得理解不成立的,那么返回来思考作者的意图,自己去探索、理解,那么更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深刻体味。例如《祝福》一文中,提到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只是很熟悉罢了。提到祥林嫂之死,尽管学生也明白她确实活不下去了,但由于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要让他们知道是因为社会的根源,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每一个人的毒害,祥林嫂才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是需要技巧的。我设计的问题:一、祥林嫂第一个丈夫死了以后,她能不能不改嫁?二、祥林嫂第二个丈夫和儿子死了以后,又有一家很好的人家她能不能再改嫁?三、她能不能不去捐门槛?四、如果告诉她世上没有鬼神,她可不可能不会那么快就死了?五、古代女子的地位知多少?学生总会无意识地拿现在的女子与古代女子去作对比,慢慢就发现了二者之间真正的质的区别,那么也就明白了在当时那个社会很多人的可怜、可悲、无可奈何等等,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根源。
  比较好的问题设计可以使得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活动更主动、更深入地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通过积极的分析促进学生再产生新的理解、新的假设,使他们的学习活动真正融入自己的认知世界中。
其他文献
面对初一学生,面对新课改,今天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已经悄悄地发生了“革命”。  这节课我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状物的方式。我的思路是想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孩子们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只要他们读出了“自己”,目标就算达成了;品味语言我采用的是静、动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先自己默读,挑选自己喜欢的语段,从遣词造句、修辞使用和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但是,当前的中小学生普遍的怕写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教师也怕教作文,常常怕教学上“不得法”而苦恼。那么,如何才能克服学生怕写作文,如何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呢?  我个人认为,解决“习作难”,应该从改进教学方法入手,抓住习作教学的全过程,重点落实“写前积累”、“写中指导”、“写后讲评”这三大环节。  一、写前积累  古人说:“立言之要在于物”
期刊
重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其平实语言蕴含的情趣深深吸引。  先说“趣味”。本文写自己的居室以及居室中的生活情景,写得饶有趣味。“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居室小得可爱。“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居室简陋、昏暗,却乐在其中。“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稍加翻修,舒适明亮,怡然自得。“又杂植兰桂
期刊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将这一道理运用到教师身上,那就是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教师的言行作为镜子来照亮自己,可以从中明得失,正言行,帮助自己找准努力的方向。  回想自己从教24年的经历,感觉是每年都在做相同的事——教书育人,每天的生活模式都是一样的,可用单调乏味来形容了,到现在已有教学倦怠之感,对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
期刊
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信息社会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时代在进步,如果我国国民不能跟上步伐,必将落后。因此针对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要求,我国教育对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等进行了系统的改革。  新课程的变革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去掉不合时宜的元素,体现时代要求。
期刊
随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的理念或多或少渗进了每一位教师的脑海中。但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课堂市场。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以教师为中心开展,忽略了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摆设。对于学生而言,在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忙于做各科的作业,没有时间阅读。在家中,家长也
期刊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对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等都有重要意义,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一、以读训练想象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运用的最多的方法。通过朗读,能够透过语言文字,训练学生的随意想象和不随意想象,在脑海
期刊
一、案例陈述  师:同学们,本次期中考试的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叫《那天,太阳好暖》,老师详细地统计了同学们的得分,请看投影:(出示作文得分统计表)哪位同学告诉老师,通过这张表格,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A:大多数同学得分不高,在46分左右,50分以上的只占12%,不及格作文有11篇,主要原因是偏题。  师:很好,下面老师手中有几篇典型的作文,我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同学边听边分析,分组讨论。  学
期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开头,以期引领学生跃跃欲试,充满趣味的进入文本。但是,有些教师在切入新授时思考不够缜密,以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前不久,在一次听课中,一位老师在新授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一文时是这样切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先共同欣赏一首歌。”(韩红《天亮了》)  师:歌听完了,有谁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及演唱者吗?  生:沉默。  生:这是韩红演唱的《天亮了》(终于有一
期刊
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被广大教师所采用。在这种背景下语文课的生机如何显露,学生的语文个性如何培养,已成为共识问题。我认为,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落实新课标切实可行的目标,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精心选择课堂讨论的内容  课堂讨论的内容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所以教师要积极钻研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