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冠带之门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ibo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门作为建筑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受到各个文艺学科的重视和表达后,必然能高度集中和更为显著地表现出传统文化的内涵、礼制、伦理以及理想追求。本文通过对门的文脉梳理,探索门的精神功能,以及与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个体认识整体、具体到一般研究表达这种功能的必要性。
  关键词:门 礼制 文化精神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可以说没有其他民族会像中国人这么热心的去建造屋顶,也可以说,没有其他民族会像中国人这么积极的去垒砌墙壁,再加上没有一个民族会像奇妙的中国人这么重视门。传统的中国建筑在没有建筑物时,可以有一堵墙。现在,没有一堵墙,也可以有一道门。门的意象,甚至比屋顶和墙壁更为抽象。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皇家建筑还是民居建筑都会将院落的开门作为建筑群的重点进行安排,地上建筑的门有诸多讲究,地下陵墓建筑的门也同样有着方位与等级的差别,只是这种门的建造异常坚固和隐蔽,没有进出的必要也不希望有人将它打开。
   中国民居以内向型的四合院形式为代表世代传承,古人在祖先崇拜思想的驱使下世世代代将院落看做朝夕相伴荣辱与共的精神归宿。古人言“宅以门户为冠带”,道出了大门文化的作用。《黄帝宅经》中有一段形象的描写,将院落比喻为一个完整而活着的人,而门户是这个人头上象征身份地位的顶戴。顶戴在古代社会是荣誉与地位的象征,任何官员有触犯皇家法例之事,对其降罪时首先要摘掉顶戴花翎才能对其施以惩戒。
   在中国,门的形式和形态多种多样,如民居的滚脊门、寺庙的山门、都邑的城门。传统门的名称有阊阖(最高级的门)、闱(宫中之门)、闺(在宫中比闱小的门)、 (比闺小的门)、 (城之重门)、 (市区的门)、闾(里门)、阎(里中的门)、 (巷门)、闳(巷门)等。门从最初的建筑构件名称被历朝文人志士提及并演化为意义颇丰的代名词范畴。《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中有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此处之门已是一族甚至是一个阶层的含义,这一门下进进出出之人可谓又多又广,已不是一宅一户一门的代表了。古有寒门、柴门、蓬门之称,也有朱门、豪门、侯门之说,均从门字前精辟的道出了民间百态与贫富之别。“门”又寄托着家以及家族之情,南朝时期陈寿《三国志先生传》中:“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南史·萧引传》:“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遗爱在人,政可南行以存家门耳。”另有市井皆知的:出身名门、门当户对、门第有别。又如:门道、门路、法门、一门功课、一门心思。还有“伊朗门”、“情报门”等。这些都离不开一个门字,这里的门已经全无建筑院落之门的含义,转而成为一个涵盖更多人事春秋及数辈积累而成的一个泱泱国学家业。
   一 门堂分治
   中国传统民居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儒道思想,在千年奉行礼教治国的历朝君主努力下,都城制度也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篇章。从而形成自三国时期到唐朝末期的布局严谨、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都城格局。这种以礼教精神为主导的严密都城格局使自天子以下的朝臣及百姓行为循规蹈矩、严守礼学并以此教化子孙。里坊内的居民以大门为主导的封闭形式建造合院式建筑。以大门为主导的合院式建筑也有了外围方正严谨,内庭曲折变化、空间丰富,内外有别的礼制的精神内涵。
   在礼制严密的唐朝,君王颁布法令明确朝臣及百姓房屋建造的规模,其中对大门详细的规定了间架标准,普通老百姓所造房间不得超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还不许辄施装饰。可以看出宅第规制重在控制主体堂舍和门屋。堂是住宅的核心,是接待宾客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门屋则是全宅的地位与荣誉所在,这两点均涉及礼仪的重点,即“门堂之制”。
   门堂之制来源于礼制,据说《三礼图》里有详细说明,说明门堂之制是礼制的一部分。它规定了宫廷建筑的内容和布局,并作为一项国家制度确定下来。当宫廷建筑称为一种标准后,诸侯、士大夫等的房屋制式便也被确定了下来,这就是所谓“门堂之制”。其核心是门与堂的分立。“堂”是主体,“门”是门面,什么门就是什么堂,表里如一,几乎所有的古典中式建筑平面布局形式都是随着这一基本原则展开的。门堂分治是出于内外、上下、宾主有别的“礼”的精神。之后,门与堂的功能便随之分化,门逐渐发展为合院建筑最重要的外向符号,其地位被加强,逐渐成为代表主体精神的重要象征。礼制社会对门的形式与尺度都有明确规定。一座传统的合院建筑从外观上看,是很难看到主体建筑的全貌的,但长街之上,贫穷人家以柴门顶户,侯门之家门台高筑、雕梁画栋,不用进入院内,竟从一方门台上就能辨出户主人的身份与门第,分出人世的冷暖来。
   从此门这一符号更多地表现出其物质形态掩盖下的文化内涵。“门”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核心文化之一,作为儒家“礼制”传统的象征之一,渗透着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精髓及强烈的民族情趣、地方气息和艺术文化内涵,应在更高层面上得到重视。
   二 风水之说
   早在孔孟老庄创立儒道学说之前,中华先祖已经表现出很高的智慧,总结了阴阳、五行、八卦之说来解释宇宙和世界万物。三国时期这三种学说开始有机融合,出现了优势共生的阴阳五行、阴阳八卦之说。后世风水学说中演化出的流派甚多,但都离不开接天地之气至内外通达的理气之说。传统民居的主人们对其屋宅的风水考究也是尽其所能一直没有停滞过,因此,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时,如果绕开古代风水哲学是无法寻其根本的。
   《金氏地学粹编·归厚录阳基章》言:“阳宅穴在地上,不专以地气为用,兼取门气……须得门、地两旺,然后可以招诸福。”阳宅相法中察气所审的五种气为:“一地二门,三衢四峤,五曰缸空。”概称“阳基五机”。“门气”是宅院的咽喉,宅相法有“气口”之喻。风水学说门派众多,但各门派均对大门的定向安置极为重视,认为屋宅的大门决定一宅的吉凶。
   《黄帝宅经》中称门为冠带因其体现等级礼数的规范,百姓人家在礼数规范之下借助风水学说将宅院风水调整到更精妙的状态却并无典制干涉。因此,在中国传统民居中风水文化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
   清《阳宅撮要》有曰:“大门者。合宅之外大门也,最为要紧,宜开本宅之上吉位方。”中国合院式民居,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大门气口设在东南巽位上居多。《穿宫十二宅图》中记载了12副宅图,将阳宅开水口(大门)的二十四方位总结出最具吉相的12种宅形。对坐北朝南开巽门的宅相做了如下注解:“坐北向南,开巽门者,水木相亲,若修一、二、四层及离、坎二方房高,大发富贵,子孙万辈兴旺。”其意为:院落坐北向南,在东南方巽位开门的屋宅,坐向的北方与开门的东南方在五行纳音中各为水与木的属性,水生木旺,五行相生,相生者吉。如能将第一、二、四进院落以及正南方的离位和正北方的坎位房屋修建的高于院落的其它房屋,即将这些吉位修的高大,则发达富贵,子孙万代兴隆旺盛。此种建筑格局正合乎中国传统宗法人伦关系的精神,也是风水堪舆与中国传统民居及原始哲学文化互为表里、相辅为用的妙处所在。
   以农业为兴国之策的中国古代,风水学说本是惟君王一家之用的密学,流传于民间之后自然与宫殿建筑有着一脉相承的面貌。坐北向南的子午向位世代为皇家所用,北方民居合院建筑也多采用子山午向的形式,不同的是皇家大门开正南取“水火相济”的上乘风水格局,而民居则多为开东南巽位取五行相合的格局,这也体现出风水在运用上的高低及多样性质。
   个别沿海地区的村民认为南北正向的格局,只有宫殿与庙宇可以采用,民居与此相同恐缘薄福浅难以言吉,另有南方一些村落沿河岸而居,水道蜿蜒曲折使百姓建宅难以遵循南北正向的格局,因此,产生了许多不同坐向的宅相与水口门位的风水理论。
   民居中的门户有着朝向的阴阳五行文化,透过门的朝向,可以看到中国传统阴阳五行、阴阳八卦的许多篇章,这些数理规律在民居中运用的繁华景象体现出人们迎福纳祥敬畏自然之情集中于宅院门庭之上的外向表现。风水学说在复杂图说与口诀理论的幕后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归附为坐向与气口宅门之间阴阳、五行相合共生的本宗。
   三 门之风俗
   民以食为天,以居为安。居所中的“门”是古今风俗的展台。
   民间建宅工程是一个复杂的仪式系统,从选址、卜宅、确定门向开始,每一个细节都受到家宅成员的重视。古时江南民间工匠中口授言传的鲁班尺专事于裁定门的尺度,上有八寸——财、病、离、义、官、劫、害、吉,其中吉凶各占四项,门采吉寸则光耀祖庭,匠人们在营建中手握决定宅运的玄机也必然受尽主人一家的恭敬。建宅从夯基开始的诸道工序中,安门和上梁的讲究最多,顶梁的安置在屋宇结构中的关键自不必说,与之相比,安门的种种习俗多集中于通天地、内外之气,纳吉驱凶的心理。山东地区建房时习用的对联:“安门请到公辅子,立户聘来姜太公。”横批“安门大吉”,选吉时贴于门框之上,意为请到泥瓦石匠的祖师鲁班与分封诸神的姜太公为我所用,护我门庭荣华之意。还有在门下镇物压胜的方法,并在门梁上凿洞装入钱粮之物已表达出入此门多幅多寿、子孙昌盛的愿望。
   上述工夫均做在旁人不知不查之处,在民间仅这些还难以表达人们对家宅门户的殷殷之情,最值得说道的首及门神的创造,门神的记载可以追溯到《礼记》一书,有载:“祭五祀。”五祀为:门、户、井、灶、中 。其中门、户占了两项。门神从最早的神荼、郁垒二神,到后来唐代名将秦琼与尉迟恭,燃灯道人与赵公明,还有一些地方以孙膑与庞涓,伍子胥与赵云,萧何与韩信等为门神,有来源于上古神话的,有采自戏曲名段的,更有出自历史故事的,民间自有一番将二将归于一副门轴之上的合理缘由。门神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现出百姓将家族、门庭、血缘之情寄托于院落大门重视宅门祈福求安的殷切之情。
   每逢新年到来民间不论贫富尊卑为祈求新年诸事和合都会洒扫旧尘,为家宅门庭更换门神、桃符、春联等以应新年的一个“新”字,就此,一系列的民俗祭祀活动周而复始的从此时开始。在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中,人们除了适时的紧跟这“以食为天”的食事劳作之外,也年年不辍的在门庭上应时应节的进行着祈福纳祥的活动。如:除夕贴福、换门神和对联;立春时提“宜春”帖;初三门上钉赤口;初五送穷出家门;上元节祭门又张灯;清明节门上插柳等,风俗在千门万户上年复一年的流转不息,体现出对新时节的殷殷希望,千户万门上的风景正是展示民俗文化的不二舞台。
   中国传统民居以内向型合院式形成其独有的建筑文化,井式建筑构造带给华夏祖先最早的安定感与居住感。在这种内向型建筑中,几乎所有的装饰、民俗、礼仪文化都以院落内部的界面作为展示平台,越是进入建筑的核心,主人的身份越容易被充分描摹出来,而合院的外部似乎从未被大规模的利用过,很多民居建筑只以青砖灰墙示人。如果从建筑外部看去惟一可以找到文化痕迹的只有一宅之门而已。故门之有“冠带”之称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流派一致看重的纳气展现重地,并能够世代承托民俗文化演进流转的发展,集结于其中的除了皇权的威慑性,礼教的文化性,还有千百年来人们赋予它的情感内涵。
   哲学家形容中国人追求圆通的“智慧”,用古老民族睿智的思维方式,塑造出路尽头永远存在的那道大门,并提醒我们有限的结束和无限的开始,同时,还教你“回头是岸”或“止于至善”。入必由之,出必由之,古代人因宅得以安身,宅因人而得以存在。而以门为纽带的情感,寄托着以血缘为大的亲情,伦常武钢、子孙蒙荫、福泽后代的理想,承载了数辈人流传下来的习俗及品行,人与宅相辅相生的信息代代相续。同根同脉代代相生的安定之所使离开荒野靠天吃饭的人有了深刻的归属感,这种一门之内的亲情正是养育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千年不息的深邃源泉。从中反映的文化精神必将长久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后人的创造意识。
  
   参考文献:
   [1] 陆元鼎、杨谷生:《中国民居建筑》,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吴裕成:《中国门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 陈明、白话注译:《中国古代术数汇要(四)堪舆大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陈超,男,1972—,陕西咸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文化学,工作单位: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体内的雌激素过高,且长期刺激有关。肥大细胞是一类免疫细胞,存在于正常人的呼吸道和消化道等器官
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是导致盲目的常见原因之一,眼科界一直在对其进行研究。但至今,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不甚清楚。随着人们对白细胞介素的研究和认识,发现白细胞介素1在多
江西省医学科学研究所戴育成研究员研究的“恶性淋巴瘤细胞的克隆增殖和长期培养的无血清体系”,1992年10月6日通过鉴定。戴育成研究员在我国首先成功地建立人类淋巴细胞无
在尤金·奥尼尔的《安娜·克里斯蒂》一剧中 ,海、雾、陆地等意象频繁出现 ,本文从分析这些意象各自所具有的丰富象征含义及其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入手 ,来阐释《安》剧所
我科从1977年2月至1991年8月,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辩证及辨病治疗原发性肝癌8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按1977年全国肝癌防治协作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均经
抗药性是癌症化疗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随着化疗的广泛应用,癌细胞的抗药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癌细胞抗药类型较多.最常见的是多药抗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即
本文报告对局限性小细胞肺癌常规剂量化疗后行强化化疗合并放疗的Ⅱ期临床研究。接受大剂量环磷酰胺、顺铂、卡氮芥与自身骨髓移植联合治疗的Ⅲ期小细胞肺癌的成年患者19例,
有关肿瘤标记物用来观察抗癌疗效的论文稀少文中报告1例肾盂癌,血中及癌细胞中CA·19-9值增高,且随治疗后癌的变化而波动。患者男,64岁,持续发热一月入院。CT诊断:左肾盂癌
近年来在胃癌体液诊断方面,检测胃液的肿瘤标志物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血清。我们通过检测胃液中的G8511单克隆抗体相关抗原 GAA,癌胚抗原(CEA)和胃液蛋白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已经随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而终结。而对于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及其创作方法的评价还在国内外继续。我国读者格外关注 ,因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