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杂志长大的孩子啊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g1989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时不知道电脑和豆腐脑的区别,互联网还没有外星人像真的,手机更是闻所未闻。在我生活的那个小县城,世界最早敞开的窗口就是邮局的报刊门市部。就在最繁华的东方红大街中间,两间小屋,一进门就闻到一股油墨的香味,和新华书店不同,这里的玻璃柜台中间摆放的杂志色彩更鲜艳,更诱人,且常换常新。
  父亲每月发了工资,就带我去买上一两本,让我来挑,《故事大王》或《故事会》,《儿童文学》还有《少年文艺》。回来的路上,坐在自行车后架上,我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在文字带来的幻想中颠簸着,如醉如痴地穿过县城。
  这种看杂志的习惯或许是受爷爷影响。他是县一中的语文教师,从我有记忆开始,家里的书架上就有厚厚一摞杂志,都是爷爷订的。其中有我看不懂的《书法》,还有我努力看完却也看不太懂的《小说选刊》。爷爷当时已离休,常坐在一张竹椅上,戴着花镜,一页一页地翻着新到的杂志,我童年的时光就这样静静地流逝。
  1985年夏天,我发现了一本极好看的杂志,很薄,小开本,里面有一篇题为《牛魔王新传》的童话,和之前看到的所有童话都不一样,这篇给人的感觉是语言风格独特,故事极具想象力,我一下就爱上了它。
  这本杂志就是郑渊洁的《童话大王》的创刊号,可能也是中国至今为止全部由一个人撰稿的杂志。从小学到初中,它从双月刊到月刊,《童话大王》带给了我太多的惊喜。
  至今,我依然庆幸自己的童年能遇上一位如此出色的童话作家,在他创作力鼎盛的时候,用一篇篇精彩绝伦的童话打开了我的脑洞。在皮克斯动画和《哈利波特》还没有出现的年代,遇到《童话大王》的美妙感觉,就像高中时遇上王朔,大学时遇上王小波,又遇上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一样。
  上初中,思想和身体都急着发育,急着长个儿,急着和童年告别。在小虎队的歌声中,偶尔听班里作文写得最好的女生说,她一直看的杂志是《读者文摘》,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看的杂志也应该像鞋子一样,换大一号了。
  当时《读者文摘》已创刊了十年,尚未被告侵权改名,从兰州创刊,拉面一样风靡中国。当时还没有“心灵鸡汤”的说法,“小资情调”也是从未听说过的词,读这本杂志的最大感受,就是内心常会泛起小小的感动,以及莫名的温暖。我并没有多么喜欢过这本发行量巨大的杂志,但觉得那个飞速变革的年代就如同一个人的青春期,总有淡淡的迷茫和惆怅,从《读者文摘》到《读者》,给无数人们带来了抚摸和安慰。
  上了大学之后,除了从图书馆借书之外,常泡在阅览室里翻杂志。我尤喜欢文学类的,曾在同宿舍老大的怂恿下,把自己写的第一首诗投给了《星星》,然后每月都去看新一期的《星星》是否发表,竟做贼一般心惊肉跳,最终果然杳无音讯,就断了再投稿的想法。
  之所以听了同宿舍老大的话,是因为他是我唯一认识的文学青年。而且有一天晚上,他突然从包里取出几本杂志,是非常有名的《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那上面竟然有他曾经的文章,从此,我就把他视为缪斯显灵、文曲星下凡,后来他考入北电文学系读研,实在是理所应当。
  一直到大学毕业后,终于有杂志发表了我的诗,就是《诗刊》。当时有编辑路过济南,有朋友把我的诗给他,他看完之后觉得很好,于是一下发表了好几首。接下来的几年,我又写了一些诗,几乎所有的诗歌杂志都发表过,在杂志的鼓励下,我成了一名诗人。
  再后来有一年,我呆在老家县城,没有工作,文不能测字,武不能卖拳,靠写诗更是举步维艰。于是,我开始给时尚杂志写稿子。什么《女友》《爱人》《幸福》《家庭》之类的,因為我天生不是一个时尚的人,所以写得很拧巴,但又必须为稻粱谋,只好硬着头皮,编了一堆至今不忍卒读的文字。
  那时县城已经有了报刊亭,在灰尘滚滚的马路旁伫立。有一次,我骑自行车路过,停下来,看着里面花花绿绿的杂志,口袋里只有硬币叮当作响。那一刻我决心要实现一个目标,就是不管什么时候来这里,都能买到发表我文章的杂志。
  不到半年,目标就超额实现了。每个月,差不多能有两三本新到的杂志上,能找到我的名字。
  一年后,我带着厚厚一本在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再次告别了县城,也告别了给时尚杂志写稿子的岁月。
  接下来的十几年,看杂志一直没停。新闻杂志,电影杂志,文学杂志,偶尔也会为一些杂志写专栏,也做过一阵子杂志总编……可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很久没有看过杂志了。
  杂志消失了吗?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在消失的时候让人怀念。可是,如果杂志真的消失了,实在是一件让人惋惜的事。
其他文献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写作文,题目是《我的妈妈》。我写了下雨天妈妈给我送伞的故事:有一天,下大雨,我忘了带伞。放学时,我正发愁,突然看到大风中给我送伞的妈妈在校门口等我。凄风冷雨中,我的心中泛起一股暖流。那篇作文得了高分。但那个故事是我编造的———我臆想出了一个母亲在这种情况下应有的行为与做法。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小学时代乃至中学时代,不知不觉受到这样一种灌输:自己说话做事以及作文,必须先确保意
期刊
清人顾仲先生写过一本《养小录》,记述各类清淡饮食、清甜小吃的烹饪与制作方法,是一本纸页泛黄的古代菜谱。  那么,何为“养小”呢?顾仲先生在书中只字未提,他相信读者的眼力与智商,让大家去查阅考证,或者花心思去想。  儒家圣贤孟子常对学生说一句话:“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孟子轻视煮饭做菜这类一地鸡毛的家务琐事,认为只晓得吃吃喝喝的人,总会被人瞧不起,因为他们会护养小的部分,失去大的
期刊
皇帝也吃小菜?吃。明末清初的宋起凤先生,崇祯年间曾跟着他父亲出入禁苑,颇知宫内事,后来他写了一本《稗说》,在卷四记了一段皇上用膳的事,其中说到小菜:“而民间时令小菜小食亦毕集,盖祖宗设之,所以示子孙知外间辛苦也。小菜如苦菜根、苦菜叶、蒲公英、芦根、蒲苗、枣芽、苏叶、葵瓣、龙须菜、蒜苔、匏瓠、苦瓜、齑芹、野薤等……各以时进,不少间。”这里所说的小菜多是时令野蔬和蔬菜,那么酱腌久藏的小菜是否也入得御口
期刊
因为学画山水画的原因,每到有山有水处,习惯性地要看看山形水态。水似乎是千篇一律的泛波涌浪,山却是千姿百态。看山就是看山石、飞泉、雾岚、庙宇,也看树。看多了,我就发现一种现象:同一树种,山顶的树,树冠宽阔,枝干低矮,像一个个壮实的矮胖子;山腰和山脚的树,却长得笔直高挑,有亭亭玉立、顶天立地之态。何也?  我问学林业的朋友。他说,树木都是喜阳惧风的,山顶的树木光照充足,成长快速,但容易被风吹折,所以就
期刊
生离死别,往往都由命运说了算,能把握的必然的东西微乎其微,所以算命流行了几千年。“来不及”成为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但不是每人都如此清醒,会时不时发出这样的感叹,有的还虚度年华打发日子抱怨成长太慢终点太远。  什么“来不及”?愿望和现实存在时空的距离就会让人来不及,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爱情是这样。流行的情歌中有很多支歌名叫“来不及”的,其中萧贺硕填词的一首这样唱道:“爱得永不止息,爱得狂风暴雨,爱到
期刊
写这篇文章,因为看了汪曾祺老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男孩子与男人之间的情谊,是硬爱,刚烈之间带点半真半假的江湖义气;女孩子与女人之间的感情,则多半柔软得一塌糊涂,仿佛是谁随手种下一株未名花在时光里。  多年父子成兄弟,多年母女成闺蜜。我想这话是不假的。  我妈妈生得很美丽,这么说或许带点鲁莽的崇拜意味,但实际上,这并非只是我以一个女儿的身份轻而易举得出的谬论。她的美并非那种耀武扬威使一切黯然
期刊
拿到汪曾祺散文集《今天应该快活》,我随手在豆瓣刷了一下。刚输入“今天”二字,一个名为“今天也很丧”的豆瓣小组就跳了出来,组员730人。  汪曾祺如果还在,一定理解不了时下流行的“丧文化”。对生活,他总是兴味盎然。他笔下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间至味”,也不是什么多新奇的吃食,无非是鸭蛋、豆腐、萝卜、拌菠菜、煮干丝……  他所津津乐道的生活闲趣也无非是唱戏、写字、画画、做菜。出门绕玉渊潭散步,和养蜂人
期刊
在济南玉函北区邮局的斜对面,有一家饺子店。这家店很不起眼,它连个名字都没有,还不靠路,藏在小超市、米线摊、熟肉店的后面。  以前,老板和老板娘都是站在门口包饺子,眼尖的人还能看见。现在,管理人员不让在门口摆摊,他们两口子就退到店里去包了,眼尖的人也看不到了。他们这个店,说是店,其实逼仄得很,就放了几条破凳子,几张破桌子。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店,生意却很好,天天忙得两口子团团转。  为什么呢?
期刊
新买了一个柜子。  家里已有很多柜子,橱柜、衣柜、书柜、碟柜、碗柜、五斗柜……但妻子还是执意又买回了一只柜子。好不容易在家里找了一个角落,安顿下它。  我叫不出它是什么柜子,也不知道它能派什么用场。既然已经买回来了,就让它安静地、孤独地、无用地、多余地闲置在它的角落里吧。我心怀不满地想。  一个月后,也许是一个半月后,总之是那只柜子来到我们家后的某一天,因为寻找某件物品,我翻遍了家里的柜子,遍寻不
期刊
如今,諸如“跑步可以使你更聪明”“辟谷有利于健康”等文章常在微信朋友圈热传。这些网文打着“科普”旗号,或是加入购买链接,或是推介某一产品,或者招生开班,往往与经营活动挂钩。其所推介的医疗保健产品,也多为“三无”产品。这正是:  营销有“妙方”  “科普”来帮忙。  套路需认清,  莫要轻上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