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生出“中国的脊梁”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安福胡同与其北面的紫禁城一样,始建于明代。它东西走向,与中南海新华门南北相望。
   梁漱溟先生的生日适逢九九重阳节,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清末曾任内阁中书,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
   地安门中学就是梁漱溟先生的母校,如今,其原址是五中分校。
   语不惊人死不休
   班上,梁漱溟与廖福申、王毓芬、姚万里三人最为要好。四位翩翩少年,曾一起在酒楼聚餐,食蟹饮酒。商定从每人身上缺点、短处摘出一字,作为相呼之名,以资警醒。梁的一字之名是“傲”,廖的称呼是“惰”,王的大号是“懦”,而姚的命名是“暴”。梁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十岁开始即好用思想
   梁漱溟先生感叹:“遂成我之自学的,完全是我父亲,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我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我大约从十岁开始即好用思想。”
   梁漱溟先生回忆:“到十几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
   为了研究、解答以上这两个问题,梁先生所用的自学资料,不是图书馆诸多名家的皇皇巨著,竟然是社会上热门的维新派报纸。
   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
   关于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世俗之人虽不必是坏人,但缺乏眼光见识那就是不行的。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
   “约14岁光景,我胸中已有了一个价值标准,时时用以评判一切人和一切事。这就是凡事看它于人有没有好处和其好处的大小。假使于群于己都没有好处,就是一件要不得的事了。掉转来,若于群于己都有顶大好处,便是天下第一等事。以此衡量一切并解释一切,似乎无往不通。”
   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在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前踱步,只见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不卑不亢。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东西方文化比较学”已然成为热门显学的今天,梁漱溟先生的一些学术观点和见解依然耐人寻味。比如,他认为西方文化是理智文化,由身出发;而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则是理性文化,由心出发。理智着重于外在事功,而理性偏重于内心体验。故西方科学昌盛,而中国玄学发达。他认为中国文化“植基深厚”、“坚卓伟大”,而民族精神见诸儒学者多。他在阐述儒家学说时,说得精辟而透彻:一是“向上心强”,二是“相与情厚”。即仁人之准则,是要在社会里“向上”,在人伦中“相厚”。
   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
   他还说,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我相信全部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它为中国人所享用,亦出于中国人之所创造,复转而陶铸了中国人。
   读梁漱溟先生本人生平和他的著述,会发觉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在探讨和解答中国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难题。于是,行走毋宁说是一种令人兴奋且幸福的发现之旅、探索之旅、问难求答与解疑释惑之旅。
   梁漱溟先生是这样说的:“只有中国人没有狭隘的国家观念,才没有狭隘的民族意识,以中国人大公无私四海为家的精神,就能够稳定世界的和平,就能够为人类谋福利。”此新中国文化之路,也就是世界文化转变之所趋向。我们固要发挥中国的长处,吸收外国的长处;而他们不领取中国的长处,世界人类更无从得救。 编辑/书含
其他文献
为问杜鹃,抵死催归,汝胡不归?似辽东白鹤,尚寻华表;海中玄鸟,犹记乌衣。吴蜀非遥,羽毛自好,合趁东风飞向西。何为者,却身羁荒树,血洒芳枝?   兴亡常事休悲,算人世荣华都几时?看锦江好在,卧龙已矣;玉山无羔,跃马何之?不解自宽,徒然相劝,我辈行藏君岂知?闽山路,待封侯事了,归去非迟。   中国文人的怀抱,总是在出处之间彷徨。通常的情况是,以功名为正道,仕途失意,才把归隐
期刊
汉字里的“了”字,简单:横折弯勾,成也。细品之,却愈发觉得韵味无穷;乃识之,更惊出一身汗!它教人明晓珍惜之道。     “了”字中的无穷韵味   英文为表示过去,专门采用一种过去式的语法,中国人却用一个“了”就可说明。细细揣摸我们每一段历程,只要这个“了”字一现,就代表大局已定、大势已去,画上一个“戛然而止”的句号。比如歌舞之后,长梦了;风雨之后,情缘了;坎坷之后,世事
期刊
儒家智慧,是东方智慧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人智慧的根源之一。   西方管理的科学性值得我们借鉴,但中国人的骨子里流淌着先人智慧的血液,很多企业家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企业中要想解决管理上的根本问题还要靠东方智慧。   胡弼华教授作为国内知名管理学教授和研究学者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儒家智慧。   企业管理需要智慧,人生亦如此。恰逢2011年终岁尾,胡弼华教授来大庆授课
期刊
《论语》产生的时代并不存在现代的企业组织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论语》中不存在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益的理念和原则。“人”是管理学中的关键因素,而整部《论语》同样也是以“人”为核心。虽然世易时移,但总有一些古今不变之至理可以超越时空,对今天的企业管理有所启发。   邵雨先生曾一度钻研西方管理思想,是彼得·德鲁克、杰克·韦尔奇的追随者。悉心钻研西方管理思想之后,他开始回归中国传统,探索、挖掘国
期刊
唐代最有名的乐舞,莫过于《霓裳羽衣》了。其所以有名,当然是因为它很美,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和唐玄宗及其贵妃杨玉环都有关系。    《霓裳羽衣》当时就被人们神化,说是一个有秘术的道士把唐玄宗引到月宫,见几百个仙女正在广寒宫翩翩起舞,那音乐无比美妙。问乐曲的名子,说叫《霓裳羽衣》。唐玄宗是一个精晓音律的人,就暗暗把旋律记在心里,回来就教给梨园弟子。实际上,这本是印度的佛曲,原名叫《婆罗门曲》,
期刊
要了解、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学习了解儒家思想,而要真正了解儒家思想,就不能不读《论语》。钱穆先生说:“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自汉以来,对《论语》的学习,一代有一代的方法。汉代为《论语》设博士之官,唐代将《论语》刻石传诵;宋、元、明、清《论语》成为“四书”之一,《论语》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在今
期刊
中医认为:心,五行属火,五方属南,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五行中,火是但见其用,无形可征。在人身,神明由心所主。心与其他四脏有什么区别呢?除心以外,其他各脏的造字都有一个月肉旁,有月肉就有形可征,有形可鉴。所以,肝、脾、肺、肾各脏皆有一个具体的形状。而唯独心缺少月肉旁,没有月肉,那当然就无形可征,无形可鉴了。由此可见:中医理论体系下的心是一个功能系统,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心脏。心不仅包括心脏,同时还包括神
期刊
何谓元气,元气是维持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   什么叫能量呢?我们上二楼,不费吹灰之力。走到十楼呢?有点费劲,这里就隐含着能量。这是元气的第一个属性,活力性。元气的第二个属性是生命性,也就是我们老祖宗说的“有气则生、无气则亡”,决定着人的兴衰存亡。元气贯穿人的一生,这是元气的第三个属性连续性。   运动的目的是养气,静养的目的也是养气。所以,养生就是养元气。  
期刊
男人时至中年,儿女还使不上力,父母已白发苍然,家事国事万斤重担在肩头的儿女情怀、三国的壮志英雄都成过往。未来已然定型,辛苦的人生路上还要不断驱策,虽说无暇案头文墨,可身心灵都百般需要慰籍,这时候读什么书呢?   人生哲学、儒道释思想这些大题目有点深沉。而明朝退休官吏洪应明的隐退之作《菜根谭》读之颇令人口齿留香、心旷神怡。这不是一部有系统的、逻辑严密的学术著作,但深得儒、道、释思想之三
期刊
殷朝经几代发展之后走向衰落,和夏朝一样,商朝的最后一任君王纣王,是出了名的暴君,这个纣王比起夏朝的桀王更有干坏事的天赋,所以历朝历代但凡提及古圣贤王,大家就自然想到尧、舜、禹、汤,一说到暴君,就会想到桀纣。实际上比桀纣坏的帝王很多,只不过桀纣干坏事起家起得早,历史一悠久就成了暴君的代名词了,一块儿稳坐暴君的金交椅。    通常评价帝王时候,如果这个帝王无道的话,就可以说他犹如桀纣;如果贤明,说他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