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数学应用题教学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是小学数学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费时费力,收效不大”的现象。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題,提出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的对策。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知识较为缺乏,运用能力较差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他们会对新的知识产生兴趣,但往往是三分钟热度。因此,对于数学科目的基础知识,他们往往没有理解和掌握,自然在运用的时候就会存在障碍。而且,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停留在浅显的表层,加上普遍的粗心大意毛病,使得在练习应用题时困难重重,导致对应用题失去信心,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
(二)问题设置脱离实际,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数学应用题很多,但很多应用题的问题设置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使得学生无法理解题目,无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学生本身对过于复杂的文字具有抗拒感,再加上没有与生活相联系的应用题看起来枯燥无味,不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学生本能地不想做,学习兴趣不高,使得应用题的教学陷入困境。
(三)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理解题意有偏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由教师读题学生大都可以理解题意,可是让学生独立完成时,往往错误不断。这说明他们根本没把题读懂。在解题中,很多学生抓不住关键词,无所适从,特别是题目数据较多、题目较长的情况下,觉得眼前一花,手忙脚乱,无从下手。
(四)学生解题受思维定势影响,欠缺灵活性
学生在应用题解题过程中往往习惯于使用固定的解题思路,不能多角度、深层次地对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思考,创新性思维方式和扩散性思维的应用更加少。在学生进行应用题练习过程中会发现,和学生所学例题相似的题型,学生解答效果好,稍作变化,学生失误率就会增大。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巩固学生知识结构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要快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做到心中自有知识。应用题就是把在数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点都不知道,就更谈不上运用。因此,在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中,首先要提高的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巩固他们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数学中最简单的四种运算方法——加、减、乘、除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教的是加、减、乘、除的概念。当然,教师不能直接把书上的文字念一遍,而是通过课前的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概念的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使学生充分理解加、减、乘、除的概念。其次,教师要通过对题型的举例,告诉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用加法,什么样的情况下用减法……比如问题:小明有2支铅笔,小红有3支铅笔,那么他们两个一共有多少只铅笔?这样的情况用加法。
(二)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应用数学知识观察生活现象,分析生活问题,培养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自己命制生活化试题,将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他们既能够应用数学知识,又能够解决问题。也可以对现有的试题进行生活化改造,能够让学生利用好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者体验,增加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
例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辆汽车行驶210千米用了3小时,按照这样的速度5个小时能够行驶多少千米?对于成人来说,这道题应该是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但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汽车的感知更多的是形状、颜色和快慢,而对速度的概念还没有具体深入的认知。对于这道题,如果教师进行这样的改造:小明用8元钱买了4支铅笔,按照这样的价格,他要买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呢?买铅笔的事情和价格问题学生非常有体验,学生解答这道题就会得心应手。
(三)培养学生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低年级的应用题,可以采取画一画、摆一摆、演一演等方法来帮助学生来理解题意。例如,小学二年级有这样的两步解答应用题:某班同学去公园游湖划船,有男同学20人,女同学16人,每条船能坐4人,需要几条船?在教学这道题之前,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小棒,画20根黑色的小棒代表男同学,画16根红色小棒代表女同学,每4根小棒圈一圈,让学生分分看。通过经历摆一摆的过程,学生能很快明白这是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算理,进而把这种感性的个人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中高年级的应用题,可以让学生把题目完整通顺的读出来,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的意思,也可以用线段图,圆饼图等形式把题意表示出来。例如,行程问题类型的应用题,让学生用线段图的方式来描述,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遇、追及,同向而行、反向而行等之间的不同,进而能准确地理解题意。
(四)引导学生变式思维,探索解题方法
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习题思路解析,要交给学生解题金钥匙。在教学中要将应用题中已知条件和未知数要弄清楚,分析已知条件和未知数的内在联系,给学生讲清思路,突破思维的常规约束,进行创新思维,长期训练,学生就会形成数学特有的思维模式,对数学问题有特有敏感性。
对于一个数学问题已经解出来了,但还没有完,还要总结这类问题的常用方法,看看问题陷阱在哪里,问题是否还可以演变,能演变成哪些数学问题,问题变了又如何解答,这个数学问题的结论能否作为公式定理来运用,这个数学问题考了哪些知识点,还有哪些考点没有在此题中出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做这些总结,学生解数学习题就不会茫然了。
例如,有这样一个古代数学问题,“木马板凳33,100个脚脚地上翻,问有多少木马和板凳?”在讲解这个问题时要补充生活常识,木马三只脚,板凳四个脚,设木马有x个,板凳(33-x)个,板凳有多少个脚呢?4乘以(33-x)个脚,木马有3x个脚,木马板凳共有100个脚就有等量关系了,思路讲清了解题就容易多了。这个题难度就在设了木马x个,就想不到板凳有(33-x)个,这个题还可以告诉木马和板凳脚有多少?再告诉板凳有多少,要求木马的个数,在变中求活,在变中加深理解。
三、结语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习的难点,同样,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将应用题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和开放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旦巴次仁.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探析[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6(8):191-191
[2]吴厚礼.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28): 151-151
[3]贾志正.探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生活化教学[J]. 教师,2016(33):55-55
作者简介:胡帮丽(1964—),女,籍贯:湖南省常德市,丁家港中学,教师。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数学应用题教学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是小学数学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费时费力,收效不大”的现象。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題,提出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的对策。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知识较为缺乏,运用能力较差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他们会对新的知识产生兴趣,但往往是三分钟热度。因此,对于数学科目的基础知识,他们往往没有理解和掌握,自然在运用的时候就会存在障碍。而且,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停留在浅显的表层,加上普遍的粗心大意毛病,使得在练习应用题时困难重重,导致对应用题失去信心,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
(二)问题设置脱离实际,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数学应用题很多,但很多应用题的问题设置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使得学生无法理解题目,无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学生本身对过于复杂的文字具有抗拒感,再加上没有与生活相联系的应用题看起来枯燥无味,不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学生本能地不想做,学习兴趣不高,使得应用题的教学陷入困境。
(三)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理解题意有偏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由教师读题学生大都可以理解题意,可是让学生独立完成时,往往错误不断。这说明他们根本没把题读懂。在解题中,很多学生抓不住关键词,无所适从,特别是题目数据较多、题目较长的情况下,觉得眼前一花,手忙脚乱,无从下手。
(四)学生解题受思维定势影响,欠缺灵活性
学生在应用题解题过程中往往习惯于使用固定的解题思路,不能多角度、深层次地对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思考,创新性思维方式和扩散性思维的应用更加少。在学生进行应用题练习过程中会发现,和学生所学例题相似的题型,学生解答效果好,稍作变化,学生失误率就会增大。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巩固学生知识结构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要快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做到心中自有知识。应用题就是把在数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点都不知道,就更谈不上运用。因此,在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中,首先要提高的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巩固他们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数学中最简单的四种运算方法——加、减、乘、除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教的是加、减、乘、除的概念。当然,教师不能直接把书上的文字念一遍,而是通过课前的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概念的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使学生充分理解加、减、乘、除的概念。其次,教师要通过对题型的举例,告诉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用加法,什么样的情况下用减法……比如问题:小明有2支铅笔,小红有3支铅笔,那么他们两个一共有多少只铅笔?这样的情况用加法。
(二)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应用数学知识观察生活现象,分析生活问题,培养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自己命制生活化试题,将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他们既能够应用数学知识,又能够解决问题。也可以对现有的试题进行生活化改造,能够让学生利用好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者体验,增加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
例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辆汽车行驶210千米用了3小时,按照这样的速度5个小时能够行驶多少千米?对于成人来说,这道题应该是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但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汽车的感知更多的是形状、颜色和快慢,而对速度的概念还没有具体深入的认知。对于这道题,如果教师进行这样的改造:小明用8元钱买了4支铅笔,按照这样的价格,他要买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呢?买铅笔的事情和价格问题学生非常有体验,学生解答这道题就会得心应手。
(三)培养学生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低年级的应用题,可以采取画一画、摆一摆、演一演等方法来帮助学生来理解题意。例如,小学二年级有这样的两步解答应用题:某班同学去公园游湖划船,有男同学20人,女同学16人,每条船能坐4人,需要几条船?在教学这道题之前,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小棒,画20根黑色的小棒代表男同学,画16根红色小棒代表女同学,每4根小棒圈一圈,让学生分分看。通过经历摆一摆的过程,学生能很快明白这是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算理,进而把这种感性的个人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中高年级的应用题,可以让学生把题目完整通顺的读出来,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的意思,也可以用线段图,圆饼图等形式把题意表示出来。例如,行程问题类型的应用题,让学生用线段图的方式来描述,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遇、追及,同向而行、反向而行等之间的不同,进而能准确地理解题意。
(四)引导学生变式思维,探索解题方法
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习题思路解析,要交给学生解题金钥匙。在教学中要将应用题中已知条件和未知数要弄清楚,分析已知条件和未知数的内在联系,给学生讲清思路,突破思维的常规约束,进行创新思维,长期训练,学生就会形成数学特有的思维模式,对数学问题有特有敏感性。
对于一个数学问题已经解出来了,但还没有完,还要总结这类问题的常用方法,看看问题陷阱在哪里,问题是否还可以演变,能演变成哪些数学问题,问题变了又如何解答,这个数学问题的结论能否作为公式定理来运用,这个数学问题考了哪些知识点,还有哪些考点没有在此题中出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做这些总结,学生解数学习题就不会茫然了。
例如,有这样一个古代数学问题,“木马板凳33,100个脚脚地上翻,问有多少木马和板凳?”在讲解这个问题时要补充生活常识,木马三只脚,板凳四个脚,设木马有x个,板凳(33-x)个,板凳有多少个脚呢?4乘以(33-x)个脚,木马有3x个脚,木马板凳共有100个脚就有等量关系了,思路讲清了解题就容易多了。这个题难度就在设了木马x个,就想不到板凳有(33-x)个,这个题还可以告诉木马和板凳脚有多少?再告诉板凳有多少,要求木马的个数,在变中求活,在变中加深理解。
三、结语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习的难点,同样,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将应用题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和开放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旦巴次仁.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探析[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6(8):191-191
[2]吴厚礼.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28): 151-151
[3]贾志正.探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生活化教学[J]. 教师,2016(33):55-55
作者简介:胡帮丽(1964—),女,籍贯:湖南省常德市,丁家港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