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适应新课程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244942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自主,探究,合作
  [中图分类号]C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3-0017-04
  
  2006年8月,市教研室举办了新课程教师培训,我听到专家们的讲座中强调最多的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出现最多的词是“自主”“探究”“合作”还有“头脑风暴”……。翻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看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看来,本次课改重点之一,就是要求我们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开学前几天,拿到新教科书,发现除了少部分新增内容,其他大都是熟悉的文字,只是编排体系与以往不同罢了。(编者语:这几句话很能说明问题。新课程的教科书内容给人的感觉并不新啊。)凭着16年的教学经验,我依据教材并参照教参备课。为突出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还刻意在每一课中设计了很多学生活动,有资料查找、问题讨论、小品表演、小论文写作……就等开学后大干一场了。
  但上了半个月的课,我傻眼了。
  首先,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第3课《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我用了两课时也没上完,学生课后反映还是不明白。高中课标上写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由此可见,高中课程的立足点是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了通史的基础,因此设计成专题模块式。而我的学生却大都并不具备这样的基础。面对新体系,在接受式学习都费劲的情况下,该怎么倡导他们自主学习呢?
  还有,如何进行探究、合作式学习?是让学生查找资料后小组讨论吗?在市里的公开课活动中,很多历史老师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小组讨论式,派代表上台讲课的方法,有演说、表演、辩论……热闹的课堂气氛,眼花缭乱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这些课很新,但它们似乎又不像历史课。
  历史新课程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该怎么办?陷入了思考中的我随手拿起身边的一本小册子,书名是《与新课程同成长》。我忽然意识到,其实在新课程面前我也是学生。我不能呆板地学新教材、新教参,生搬硬套新方法,而应该主动适应、深入研究。马上去行动!
  (编者语:面对问题,积极主动地适应,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无疑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成就源于勤奋。)
  
  一、自主
  
  过去是“一纲一本”,现在是“一标多本”。对照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我发现,它们所体现的内容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任世江老师在《研究新课标教材,推进新课程改革》一文中指出:“‘一标多本’情况下,教师教学,第一,要选择重要的知识;第二,要选择学生有能力认知的问题;第三,要考虑学术依据。”什么是重要的知识?我想这应该是首先解决的问题。什么是学生希望解答的问题?他们有能力认知的问题又是什么?我应该到学生中去调查。关于学术依据,我应该加强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我尝试做了课前调查,备课时广泛阅读专业书籍。课堂上以讨论问题的形式展开教学,学生们积极参与,反映很好。(详见《历史教学》2006年第12期)
  新课程设有选修课,我觉得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应该有更大的自主空间,所以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个性化发展,而不是知识的梳理、罗列。
  进行选修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王安石变法》一课教学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知道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名句。但你们知道吗?王安石的故事可是中国历史里的大题目,几世纪以来对他作褒贬者不知凡几。曾经有一道诏书称他为孔门的第三个圣人,位在孔子、孟子之下,同样在孔庙配享。有史学家认为,早在900年之前,王安石变法时。他就懂得用信用贷款的方式刺激经济成长,他具有超人的智慧。而史书上又记载,王安石极度不修边幅,长时间不换衣服,不洗脸,不漱口、不洗澡,外套上到处是污斑。苏洵专门写了《辨奸论》,认为,洗脸换衣服是人之常情,穿着破衣烂衫,吃着猪狗之食,蓬头垢面地侃侃谈诗书礼乐,博取不流俗的名声,其中一定隐藏着绝大的奸恶狡诈,属于危害国家的大奸大恶之类。”说到这里,学生们都笑了起来。我就势引导:“王安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王安石改革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也来看看他的故事,评评他的改革好吗?”学生们的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编者语:陈老师把王安石讲活了,这就制造了历史情景,引起学生对这个人物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去查资料。)
  我给他们布置的任务是:一、看王安石变法。通过阅读,了解为什么要变法?变法的内容是什么?结局怎样?二、评王安石变法。只要论从史出,言之有理即可。
  课堂阅读资料有:教材、复印的《宋史》相关片段。课后可以自选阅读资料有:李亚平的《帝国政界往事》;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樊树志的《国史概要》;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话说中国》;也可以查阅其他有关王安石变法的书籍、资料等。
  当我们进行“评王安石变法”这一环节时,讨论十分热烈。以下是就“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学生发表的主要观点。
  观点一: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如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新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观点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损害百姓利益。有学生说:青苗法,半年20%的利息对于农民来说太高了,有的地方官甚至变相地把贷款利息又提高。还有。遇到旱灾、蝗灾时,农民就更惨了。又有学生说:保甲法推行时,为了逃避供养军队的高额赋税与被抽去当兵的双重威胁,民间发生了自残事件,有人甚至砍下自己的手臂。还有学生表示不同意教材所说的司马光守旧派的说法。司马光起初也主张改革,但看不惯王安石轰轰烈烈的执政作风,认为新法太欠考虑,容易害民,主张实实在在地办事,与王安石意见不合,隐退洛阳,写成《资治通鉴》。后来,王安石罢相,宋神宗逝世后,司马光东山再起。回开封时,欢迎的人把道路都堵住了。这说明百姓是欢迎他的,新法有伤害百姓的现象,将新法废除是符合当时百姓要求的。
  观点三:与王安石个性有关。有学生说:王安石个人性格中有“强忮”的一面,《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由此看来王安石的个性是强硬、刚愎,自信可以矫世变俗。有人称他是“拗相公”,他这种个性做文学家还以,做政治家不行。
  观点四:王安石变法是一种冲动,变法的措施 过于急功近利。王安石提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目的是通过非常的措施,彻底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想。这固然可以体现他的大无畏的精神,但改革还是应该渐进的。(编者语:没有见到陈老师的结论,没有就对了。)
  
  二、探究
  
  怎样进行探究式学习,怎样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光是学生的事,老师也要如此。新课程标中仍有很多传统内容,如何体现新意也同样是值得思考、探究的。
  必修一中《马克思主义诞生》一课,所选的材料与旧教材基本一致。《共产党宣言》只有阶级斗争的内容吗?学习《宣言》的现实意义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阅读《宣言》。
  读后,我对《宣言》有了新的发现和理解。在上课时除了采用教材中“资料回放”的材料。我又补充了《宣言》中的以下片段:
  “最先进的国家几乎都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2、征收高额累进税。3、废除继承权。……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7、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
  “取代资本主义的选择是什么?人类解放的前景是什么?” (新的理想社会将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学生们惊讶地发现:马恩针对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提出的理想蓝图,其中许多的具体措施在以后不仅成功的实践过,直至150多年后的今天仍正在施行着。他们关于新的理想社会的讨论是富有创造性的,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马克思、恩格斯非常伟大。(编者语:如果像教材那样,只停留在阶级斗争的内容上,学生会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伟大吗?)
  必修二重点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历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经济和社会生活所做的努力。其中《罗斯福新政》是传统教学中的内容,但是,我认为,新课程既然提出了时代性的要求,我们就应该跳出传统结论,重新认识资本主义。我尝试将“新政”作为一个经济现象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上出“经济”的味道。
  新课导人环节,我首先向学生介绍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景象:一战后,美国迎来了一个经济繁荣时期。以汽车工业为例,1921~1929年间,客车年产量从1921年的151万辆,上升到1929年年产479万辆。同一时期注册的机动车数量从1046万上升到2650万,其中客车数为2300万,平均每6个美国人就拥有一辆汽车。因此,胡佛总统宣称“贫困从我国消失将指日可待”。1929年3月,胡佛又公开宣布:“总的看来,我们达到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慰藉和安全,从普遍的贫困中解脱出来,我们得到了空前的个人自由。”
  然而“空前繁荣”早已埋下“空前危机”的种子。这又是为什么?
  在学生阅读教材寻找答案的基础上,我启发他们以结合政治课的有关经济原理来思考。如:大危机发生前,美国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吗?为什么?“新政”是从哪几个方面平衡这一关系的?“大危机”“新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启示?
  临近结课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则新闻:“新华网:2007年7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坚持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我说:4月18日和6月13日召开的关于一、二季度经济形势分析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都强调“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而在这次政治局会议上,“防止”已经变成“遏制”,并且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同学们,经济增长过热为什么会多次引起高层的注意?为什么我国政府要宏观调控经济,要遏制经济增长过热?
  经过讨论,我们达成的共识是:无论从历史上的罗斯福新政,还是我国当前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都可以看到:社会发展需要经济平稳运行,这就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国家应该对经济及时调控,使之稳步增长。当经济增长滞缓时,政府就要采取扩张性政策,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就要采取紧缩性政策,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编者语:贴近社会生活是新课程的要求。历史怎样贴近现实社会,陈老师的实践让人拍案叫绝。)
  
  三、合作
  
  我不仅利用一切机会,与校内外的同行交流、合作,还经常与其他学科的老师交流。
  必修三中跨学科的知识很多,如何处理好学科独立性与关联性的关系?通过向理科老师请教,我对物理、生物上的重大成就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向语文老师询问他们怎么讲经典名作,我避免了把文学史的课讲成文学课……
  《美术的辉煌》主要讲述了19世纪以来的美术发展史。为了更好地体会这段“美术”的辉煌“历史”,我去学校图书馆借了很多画册来看。在欣赏凡·高与莫奈的作品时,我忽然发现它们的特点是明显不同的。莫奈的作品,如《日出·印象》,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而凡高和塞尚的作品,却是线条粗犷、形式夸张、色彩明快、富于装饰韵味。我又找到印象派出现之前的现实主义作品和之后的现代主义代表作反复作对比,发现:莫奈是继承了写实的传统,强调绝对真实,而凡高和塞尚等人则开始充分表达了画家本人的情感,并不是西方传统的写实。但教材中却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派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凡高和塞尚。”难道教材的表述有问题?
  带着这个疑问,我专门拜访了南京艺术学院的西方美术史专家、博士生导师奚传绩教授。我的想法得到了他的认可,他说:“凡·高、塞尚等画家在西方美术史上属于后印象派,它不是印象派的发展,它是反印象派的。这时的绘画从客观再现向主观表现发展,从传统走向现代。”看来,教材的表述确实不严谨。奚老师还向我介绍说:“这个派别出现的原因除教材介绍的以外,还有两方面,其一是19世纪30年代摄影技术产生,这对于西方写实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用机械可以代替画家复制现实。第一张照片的问世在欧洲引起很大的震动,有个学院派画家感慨道‘绘画完蛋了!’。其二,是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1851年世界博览会召开,日本商品包装纸上的浮世绘让欧洲人大开眼界。浮世绘成为欧洲人了解东方艺术的窗口,他们发现画面可以用线条和装饰性的色彩来表现,很多名人都收藏有浮世绘,如左拉就有很多。看,你们高中历史教材上凡·高的《唐吉老伯》,这幅画的背景中就有日本的浮世绘。”听了他的介绍,我豁然开朗,原来每一个艺术流派的产生是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社会生 活等多种历史发展因素相联系的。(编者语:学生要主动学习,教师也要主动学。自己搞懂了,也就有了教学兴趣。)
  我的学生也是我的“同学”,与他们共同学习、交流与合作成为工作中最有意义的事。
  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是传统教学课题。当我准备结束这节课时,学生却提出了新的问题。8班的周子沛问:“中国有相当庞大的航海队伍,远航比欧洲国家早70年,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欧洲一样迅速壮大?”9班的梅博远问:“郑和下西洋比欧洲探险队早半个多世纪,航海规模也大大多于欧洲探险船队,为什么郑和七下西洋没有‘开辟新航路’‘地理大发现’,没有对世界产生那么巨大的影响?”
  这些问题当时我在课堂上也仅知一二,于是我与他们相约回去找资料,下节课再讨论。课后,我看了《地理大发现研究》《世界地理大发现》。学生们除了上网,还找来了南京“宝船遗址公园”的图册。我们共同讨论,归纳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因素:郑和的航行不是因社会需要,而是“尊旨”,待皇帝没兴趣了,“下西洋”就停止了。第二,文化心态和民族性格:在中国,地平的大地观根深蒂固。在当时中国人的观念中,大海不甚重要,如在祭祀活动中“三五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第三,传统地图的缺陷:如南京的“宝船遗址公园”中有《郑和航海图》复制品,是一字展开的长卷式,很像中国的山水画,全图没有统一的方位,内容是船上看到的,不能反映全貌,没有统一的比例尺,误差很大。第四,地理条件的制约。中国以东是全世界最大的太平洋,临近国家都早已有交往,所以明代中国周围几无未知地区,也无可开辟的新航路。第五、优越的经济地理状况的负面作用。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地理环境和条件的优越性,在发展大航海文明、地理大发现方面可能反而起了负面作用。(编者语:这是新课程追求的效果。师生互动、共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新课程让我的学习方式也产生了变化,每次备课时,都会有一个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赶紧去找“老师”请教!我的“老师”很多:专业书帮我补上知识的缺漏;“中国知网”让我了解学术界发展;“中国历史课程网”使我了解课改的动态……对我帮助最大的“老师”是《历史教学》。她的“专题讨论”指导我高屋建瓴地把握课程内容;“进修资料”不仅让我感受到历史细节的魅力,还有教学的方法建议;“案例分析”让我分享同行研究的经验与收获……我这个“学生”取得的每一次进步也得到她的鼓励。
  备课、写教案、上课不再是以往那种单调的重复,而成为富有探索、创造性的工作。
  当我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时,我发现我的学生也在发生静悄悄的变化:
  很多学生开始在课前阅读教材;课上不仅有我的提问,更多的是他们的追问;课堂讨论越来越热烈;越来越多的学生,课桌里藏着历史读物;越来越多的历史问题成为他们的谈话内容……自主、探究与合作也逐渐成为他们的学习方式。
  与新课程同成长,与学生同成长,我深深感受到教师工作的快乐!
  
  责任编辑 任世江
其他文献
在某地区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竞赛中,一位青年教师以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为蓝本,执教“开辟新航路”一课。他归纳了新航路开辟的数条原因,其中将经济原因分解成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并确认根本原因是“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我们就此查阅了人教版的教科书,发现从统一版本到新课标版本,基本都有类似的阐述。很显然,这位教师的主要根据来自教科书。由此推测,大多数中学教师可能都持相同的看法。但是,这一结论真是
期刊
[摘要]在中国近代史上,民权的保障一直是宪政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独立评论》中对权利的认识,权利保障的途径、方法、目的的讨论来展现其权利观,重点分析具有自由主义风格的《独立评论》在对待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的态度。文章主要以个人自由为中心,展现《独立评论》学人将个人权利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主张个人权利的实现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以适应近代中国在国难时期既要追求民主宪政,又要争取国家强大的现实需要。
期刊
[关键词]新航路开辟,经济原因,哥伦布,葡萄牙,西班牙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3-0060-02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②》(必修)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原因时写道:“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此前,
期刊
[关键词]历史宿命论,民主政治,专制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3-0057-02    在上“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时,不少教师都喜欢机械地拿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罗马进行对比。今天这位教师讲雅典的民主政治一课,40分钟内他极力宣扬了两个观点,第一是雅典实行民主政治的时候,中国实行的是专制统治;第二是雅典的民主政治有很大的局限
期刊
[关键词]板书,PPT,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23-0021-02    2008年3月,一位老师在南京师大附中进行了一次全市公开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一节课下来,整块黑板上一个粉笔字都没有,教学过程全部使用PPT(通过电脑将文字、图表、音像等资料整合在一起制作的演示文稿,用PowerPoint形式呈现,简称PPT)
期刊
根据杨天石先生对蒋介石日记的研究,早在北伐战争时期,蒋就有“三日亡国”论,他认为中日力量悬殊,一旦开战,沿海地区就会陷入日军之手。因此北伐军要刻意避开日军。日军在1928年制造“济南惨案”,蒋对此提出“不抵抗主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情绪变得十分强烈,特别是“七七事变”后,他的对日主张发生了重大变化,“中日必有一战”成为其主要观点。纵览抗日战争期间的蒋介石日记,“雪耻”
期刊
[摘要]江西钨业风潮(1928—1931年)是江西省政府推行钨砂垄断政策引起的。钨砂垄断政策的出台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是江西当局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随着钨砂垄断政策从“包办”到“代营”再到“专营”的演变,钨业风潮也一再演出,造成了政商关系的紧张和对立,省、县与中央也出现了利益分化,钨业商民则基本保持了团结,一致要求维持自由经营的传统。国民党统治的本质在江西钨业风潮中表露无遗。  [
期刊
龚书铎,1929年生,福建泉州人,1947年考入台湾师范学院史地系,1949年因学潮离台返乡。解放后任小学教员。1950年初到北京转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插班,195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文化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中国近代文化探索》等。  本刊编辑(以下简称“编”):龚先生,您好。本刊从第10期开辟专栏,讨论历史课程改革和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问题,不知您注意了没有?   龚书
期刊
我们一般所指的历史学,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史实的认知,第二个层次是对第一个层次所认定的史实的理解和诠释。第一个层次属于自然世界,它是科学的;第二个层次属于人文世界,它是人文的。历史学之称其为历史学,全恃第二个层次赋给它生命。”[1]而我们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正是推动有生命力的历史学不断发展的强劲动力。在将研究性学习不断引入历史教学的今天,我们探讨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发生机制和创造功能,对于提高学生
期刊
由天津师范大学、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天津市地理学会等发起的“200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于8月11至15日在天津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美国近百名专家、学者莅临大会,讨论的内容集中在以下方面:  关于历史地理的若干理论问题。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葛剑雄就中西历史地理研究的对比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进展情况等作了精辟论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满志敏对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