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安索夫在其《公司战略》一书中,明确定义了战略管理概念,提出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在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基础上,引导和规划公司在较长阶段的经营活动如何展开,保证公司的持续发展。到二十世纪后期,战略管理已经被企业普遍认可与接受,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本文主要是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阐述。
关键词: 战略管理;发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7-0226-02
一、早期战略管理阶段
二十世纪初Henry?Fayol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将企业的经营活动概括六大方面:技术、业务、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他强调一个企业中的管理工作不只是对管理者的要求,而是公司内全体人员的共同责任,只是在不同工作岗位,特定的要求不同。他将管理机能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计划作为公司管理机能的首要职能,说明早期管理学者已经意识到计划对整个企业运行发展的关键性,是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萌芽。
美国学者Kenneth R. Andrews提出商业战略管理的概念,将外部机会、内部能力、个体价值观与社会责任作为战略的四大构成要素,并从这四方面对其进行界定。同时,他提出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必须通过资源的高效配置,促进特有能力的形成。这对后来竞争战略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战略理论丛林阶段
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公司开始关注战略在其成长中发挥的作用。战略研究进入黄金时期,许多管理学者相继开始投入公司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一时期典型的战略管理理论学派进行整体,得到表2-1:
资料来源:根据资料收集整理所得
表2-1中整理的十种战略管理思想都是各有侧重点,强调企业中某一方面对企业战略制定的作用力,在当时的企业发展阶段为企业战略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伴随相关策略与公司在实际中的应用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开始向竞争战略研究转变。
三、竞争战略阶段
第三阶段主要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内部组织架构与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如何增强自身竞争力,适应发展大势成为企业战略设计的关键研究方向。主要代表理论有:产业组织理论、核心能力理论与战略资源理论。
(一)产业组织理论。
Michael Porter是战略管理领域的开拓者,也是产业组织理论的代表。他提出公司所处的同行发展状况是影响公司发展的关键要素,行业结构分析是企业竞争战略制定的前提与基础,他认为同行内的竞争状况有赖于五大竞争力,即:潜在进入者、现有竞争者、买方讲价能力、卖方讲价能力与替代品,其合力决定了该行业最终盈利能力,构建了波特五力模型。直到现在五力模型仍是企业进行行业环境分析的一大工具。在对行业环境分析基础上,Porter设计出公司进行竞争战略选择的三种基本战略模式:低成本战略、集中战略与差异化战略。下一节会对这三种基本战略作出详细的介绍。
(二)核心能力理论。
Porter的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在研究中侧重于对公司外部环境的分析,而忽视对公司内部状况的研究。九十年代,企业发展的重心由关注产品与市场到关注客户需求与对市场前景的预测,如何获得客户青睐,创造自身独具竞争特长是重点,这种强调企业培养核心能力的观点被称为核心能力理论学派,它弥补了产业组织理论学派的不足。代表人物Prahalad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认为公司在长久成长过程中依赖其资源,能力而形成其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正是这样的核心能力成为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检验是否可以作为企业核心能力的依据主要是:这样的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给企业带来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优势并能成为企业进入相关市场的有力武器。该学派提出:公司为维持现有竞争优势,需要关注企业核心能力、焦點产品方面的竞争。通过核心能力的培养,发挥其辐射作用,对企业经营的其他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效果。
关于什么是企业核心能力这个问题,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Barton (1992)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来自知识,通过知识的积累与学习,构建企业独具特色的知识体系,形成企业竞争优势。我国学者刘世锦(1999)将拥有的资金、技术、管理等作为企业核心能力建设的基础。在企业经营日趋多元化与外部环境复杂化背景下,还有学者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具有层次性,分别是:策略整理能力、机构整理能力与技术整理能力。
(三)战略资源理论。
战略资源理论学派认为公司自身资本与能力是其建立和维护竞争特长的本质,公司在进行战略规划时,必须依据其资本进行最优化配置,实现内部资本的最优化利用。不同企业其内部资源状况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行业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企业。以Montgomery与Collis为代表的资源学派还打破企业经营利润来自垄断的传统观念,认为企业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最终的利润来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企业资源价值评价的五大准则:替换性、占有性、恒长性、竞争优势性与无法模仿性。经过五个方面的考核,总结企业整体资源状况,为企业制定竞争战略提供依据。因此,对企业来说,利用自身资源与能力,培育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就尤为重要。企业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中,动态培育企业核心能力。
这三种理论学派虽在企业战略方面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他们都以复杂的外部环境做背景,立足市场竞争,以创设和维持竞争优势为最终归宿,因此被概括为竞争战略。这些关于战略管理的理论,成为后来学者研究战略管理的基础,也是指导企业进行战略制定的依据,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总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战略管理;发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7-0226-02
一、早期战略管理阶段
二十世纪初Henry?Fayol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将企业的经营活动概括六大方面:技术、业务、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他强调一个企业中的管理工作不只是对管理者的要求,而是公司内全体人员的共同责任,只是在不同工作岗位,特定的要求不同。他将管理机能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计划作为公司管理机能的首要职能,说明早期管理学者已经意识到计划对整个企业运行发展的关键性,是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萌芽。
美国学者Kenneth R. Andrews提出商业战略管理的概念,将外部机会、内部能力、个体价值观与社会责任作为战略的四大构成要素,并从这四方面对其进行界定。同时,他提出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必须通过资源的高效配置,促进特有能力的形成。这对后来竞争战略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战略理论丛林阶段
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公司开始关注战略在其成长中发挥的作用。战略研究进入黄金时期,许多管理学者相继开始投入公司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一时期典型的战略管理理论学派进行整体,得到表2-1:
资料来源:根据资料收集整理所得
表2-1中整理的十种战略管理思想都是各有侧重点,强调企业中某一方面对企业战略制定的作用力,在当时的企业发展阶段为企业战略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伴随相关策略与公司在实际中的应用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开始向竞争战略研究转变。
三、竞争战略阶段
第三阶段主要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内部组织架构与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如何增强自身竞争力,适应发展大势成为企业战略设计的关键研究方向。主要代表理论有:产业组织理论、核心能力理论与战略资源理论。
(一)产业组织理论。
Michael Porter是战略管理领域的开拓者,也是产业组织理论的代表。他提出公司所处的同行发展状况是影响公司发展的关键要素,行业结构分析是企业竞争战略制定的前提与基础,他认为同行内的竞争状况有赖于五大竞争力,即:潜在进入者、现有竞争者、买方讲价能力、卖方讲价能力与替代品,其合力决定了该行业最终盈利能力,构建了波特五力模型。直到现在五力模型仍是企业进行行业环境分析的一大工具。在对行业环境分析基础上,Porter设计出公司进行竞争战略选择的三种基本战略模式:低成本战略、集中战略与差异化战略。下一节会对这三种基本战略作出详细的介绍。
(二)核心能力理论。
Porter的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在研究中侧重于对公司外部环境的分析,而忽视对公司内部状况的研究。九十年代,企业发展的重心由关注产品与市场到关注客户需求与对市场前景的预测,如何获得客户青睐,创造自身独具竞争特长是重点,这种强调企业培养核心能力的观点被称为核心能力理论学派,它弥补了产业组织理论学派的不足。代表人物Prahalad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认为公司在长久成长过程中依赖其资源,能力而形成其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正是这样的核心能力成为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检验是否可以作为企业核心能力的依据主要是:这样的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给企业带来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优势并能成为企业进入相关市场的有力武器。该学派提出:公司为维持现有竞争优势,需要关注企业核心能力、焦點产品方面的竞争。通过核心能力的培养,发挥其辐射作用,对企业经营的其他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效果。
关于什么是企业核心能力这个问题,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Barton (1992)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来自知识,通过知识的积累与学习,构建企业独具特色的知识体系,形成企业竞争优势。我国学者刘世锦(1999)将拥有的资金、技术、管理等作为企业核心能力建设的基础。在企业经营日趋多元化与外部环境复杂化背景下,还有学者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具有层次性,分别是:策略整理能力、机构整理能力与技术整理能力。
(三)战略资源理论。
战略资源理论学派认为公司自身资本与能力是其建立和维护竞争特长的本质,公司在进行战略规划时,必须依据其资本进行最优化配置,实现内部资本的最优化利用。不同企业其内部资源状况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行业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企业。以Montgomery与Collis为代表的资源学派还打破企业经营利润来自垄断的传统观念,认为企业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最终的利润来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企业资源价值评价的五大准则:替换性、占有性、恒长性、竞争优势性与无法模仿性。经过五个方面的考核,总结企业整体资源状况,为企业制定竞争战略提供依据。因此,对企业来说,利用自身资源与能力,培育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就尤为重要。企业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中,动态培育企业核心能力。
这三种理论学派虽在企业战略方面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他们都以复杂的外部环境做背景,立足市场竞争,以创设和维持竞争优势为最终归宿,因此被概括为竞争战略。这些关于战略管理的理论,成为后来学者研究战略管理的基础,也是指导企业进行战略制定的依据,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总结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