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外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digui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评价?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阅读教学所瞄准的是考试的得分点,两眼盯住的是死读课本,即使是被誉为开启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也被视为不务正业。受旧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课外阅读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总是把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中心,课外阅读则被认为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外活动”,甚至认为读课外书会影响正课的学习。其实,这都是片面的看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比较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途径。
  二、多途径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1.推荐优秀读物,教育学生读好书不读坏书。
  好书与坏书的界定,应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原则。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最好在开学初结合阅读教材就把一学期要向学生推荐的课外书籍确定下来,并列入教学计划。根据阅读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的是童话和儿歌;到了中、高年级,推荐给学生的是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历史故事和通俗科学读物。
  2.建立阅读基地,营造阅读氛围。
  学校应建立阅读基地。一是阅读中心。由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组成,应当书籍丰富,资料众多,供学生自由选择。二是班级图书角。图书可以由学校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带,相互交流阅读。为了广开书源,可以发动师生捐书,学生之间建立换书机制,提倡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互相借书。阅读基地的建立,能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扩展读书空间,学校最好在学期初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学校的阅读规划,要求家长为学生创设优良的读书环境,做到“三个一”——每天陪孩子读一会儿书,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为孩子挑选一批可读性强的书。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才有书可读,才能天天读书,阅读习惯才能逐步得到培养。
  3.开设阅读指导课,提高阅读效率。
  为克服学生阅读时的盲目随意性,帮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一些常用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开设阅读指导课。我们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除了每天的晨读还规定每周抽出一节课作为读书指导课,在晨读与读书指导课上,均有一名教师在班内伴读,帮助学生解疑释难,维持阅读秩序。阅读指导课可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1)阅读序文和目录指导。(2)用工具书指导。(3)阅读参考资料指导。(4)阅读方法指导又可分为: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批注法。(5)发挥读书卡的最大效用。
  4.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开展课外阅读方面的活动,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阅读。读书交流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彩,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各种类型的读书演讲比赛、读书征文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使他们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5.实施阅读评价,完成课外阅读量。
  为了督促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籍,在课外活动中要实施阅读评价。首先是评价阅读量是否达标。学生完成“计划性”的读书任务,就已经完成了一定的阅读量。“自主性”的阅读量可以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抽查的形式来了解。其次是对阅读效果的评价。对待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要用“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眼光来看,重在情趣的激发和习惯的培养。考核时,只要达到学期初自己制定的目标,人人都可以得优。让他们觉得是“我要读书”,而不是“老师要我读书”。
  三、课外阅读指导要遵循三结合的原则
  1.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教师可以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能力很快得到提高。
  3.课外活动与学校活动相结合。为发挥课外活动的综合效应,可以结合学校活动如“演讲比赛”“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等,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让他们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培养,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升。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文中对“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一词的注释仍沿用了旧版高中语文课本:“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这里的“粪土”果真是作动词用的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视……如粪土”中的“视”的含义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要想弄清楚“粪土”一词到底是不是作动词用的,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什么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呢?所谓名词作动词就是在特
期刊
我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体会到要从以下几方面多思考、多探索、多研究。  一、“学生”教学生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讲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课三种类型。正常情况下,讲读课是以老师讲授为主;自读课是以学生自学为主,那么能不能赋予学生以“老师”的职能,让学生走上讲台呢?可尝试采用“学生”教学生模式。根据每册教材一般都有十二、三篇自读课,可安排语文成绩突出者进行分组,由小组主讲来完成。教师给他们提供资料,帮
期刊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我们的一切情感、一切思想都要诉诸语言,一篇文章,内容充实固然重要,若有了华美的辞藻,就如同插上一对翅膀,翱翔于天地间。为了给我们的文章插上一对翅膀,只有从现在做起,努力锤炼你的语言。那么,如何锤炼自己的作文语言呢?下面,笔者试从几个方面稍作分析。   一、咬文嚼字,夯实基础   我们的老师在批改作文时,最不愿看到的是那些小儿科式的大白话,读来味同嚼蜡,淡如白水,要改变这种状况
期刊
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如何使应试作文走出平庸,创新立意,努力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一些角度考虑:  一、求异创新  应试作文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看到一个话题,往往囿于习惯性思维方式,这样严重束缚了人的独创性,不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人云亦云,立意缺少个性,缺少新意。我们应当突破常规思维,勇于质疑,敢于求异,来一点情理之中的意
期刊
阅读,是让学生发现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的重要途径。大量的阅读,能让学生感知丰厚的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对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的现状的思考与探索  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就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课内:扎扎实实抓好课堂内的阅读教学  教师要
期刊
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自由地读课文。因此,朗读教学更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我认为朗读教学的高效性应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制定明确、具体的朗读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确定朗读目标,如本单元对朗读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本篇课文又要达到什么样的朗读要求,本节课哪些内容需要精读,哪些内容又可以跳读,哪些语句要读出感情,这些目标明确了,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就有针对性了。   我在教文言文时,往往先
期刊
在这次新课改中,我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的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
期刊
阿Q造反失败被抓到县城里过堂,看见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便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阿Q为何要跪?我想不是怕死。你看他画花押时画圈的认真,赴刑场时说出“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的气派,全然不是个怕死鬼。但过堂时阿Q跪了,而且“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原因是“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也就是怕官。死都不怕,还怕官吗?这怪不得阿Q,是阿Q的膝关节有某种惯性,一见官
期刊
一、教材的阅读价值  教材是现在中学生阅读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叶圣陶所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材就是例子。”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在教学中渗透作文指导,把教材作为习作教学的主阵地,以课文为中心,从文本中挖掘“泉水”,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及时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  二、教材的范例价值  (一)以课文的标题为范,学习课文题目的命题技巧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
期刊
如果说思想是一篇记叙文的灵魂,那么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则可以说是记叙文血肉丰满、立体可感的关键了。   1.细节描写有细微才有血肉   细节,犹如人体之血肉,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那么细节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送来枫叶蝶。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眼神、语言等,只要细细咂摸都有丰富的意蕴存在。   在唐代诗人孟郊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