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初探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体会到要从以下几方面多思考、多探索、多研究。
  一、“学生”教学生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讲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课三种类型。正常情况下,讲读课是以老师讲授为主;自读课是以学生自学为主,那么能不能赋予学生以“老师”的职能,让学生走上讲台呢?可尝试采用“学生”教学生模式。根据每册教材一般都有十二、三篇自读课,可安排语文成绩突出者进行分组,由小组主讲来完成。教师给他们提供资料,帮助其备课、辅导、安排其试讲,直至上课。“学生”们历经了由非常紧张到不紧张、由很不自信到自信、由不适应到适应、由不自如到自如的过程,收到显著效果。“学生”教学生模式对学生影响很大,他们普遍感觉很有压力,压力促使他们深入钻研教材,尝试分析教材,认识到了语言训练的重要性,也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从中体会到了当“老师”的不易,从而更加尊重教师的劳动,语文学习也更为努力了。
  事实上,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本来就是师生双方的活动,学生不应该只是学也要参与教的过程;教师也不应只是教,也要帮助学生学,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互为影响互相促进才能出色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读书汇报课
  “读书汇报课”就是在学生自读、自研“课外阅读课文”或教材以外文章的基础上,写出读书笔记后再作报告的。阅读素质提高是语文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提高学生整体阅读水平是当务之急。汇报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心思想、人物形象、名言警句、文本知识、理解主题、篇章结构、语言特点、作家风格、写作特色等方面。学生可写文学评述,也可写心得体会。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分析、评价文章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而解决了学生不会阅读的通病。
  三、答学生疑问课
  无数事实证明:“问”的素质恰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切入口。学生有疑则需要师来解惑。要解决问题,可先成立了一个“问题集中组”,负责搜集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并开设“答学生疑问课”,学生可用小纸条也可课上口头质疑,在老师解答之前,尝试让其他学生先发表见解,随后老师再作适当补充。倘若出现争议,可以直接举行小辩论会,明辨是非、澄清问题。这种课型老师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能出现模糊现象,令学生无所适从,不知结果。
  如初二的一些学生对古代官职更动中“迁”产生了异议:有的认为是升官,有的认为是降官。举《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事例作为根据,让教师裁决。此时教师可借机会复习官职更动的常用词语,回答“迁”有升、调、降三种用法,使学生感觉受益匪浅。
  四、作文讲演课
  有一位专家曾经说过:语文课的课堂结构应该进行改革了,至少要保证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能主动地学好语文,改革目前普遍存在的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鉴于此,教师可采用“作文演讲课”的形式。在课堂上请作文写得好的同学进行演讲,要求学生讲出作文的审题、拟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的过程。这种现身的说法,极具仿效价值和指导作用,远比教师空洞的理论说教更富有感染力、说服力。当然,也可请一些后进生演讲,然后师生共同为之诊断病因,对症下药,这对提高差生作文水平也大有裨益。
  五、学法研讨课
  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学游泳的本领。而学法问题早就提到了语文教学日程安排,切实加强学法研讨与交流,提高语文的学习水平,是师生共同的呼唤与期盼。但又要考虑学法本身具有个性属性特征,因此研究学法更应集思广益。学法研讨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多掌握一些技巧,在学习上少走弯路,争取早日会学。这一课型,深受学生青睐。
  常开某一种课型,的确有点“老生常谈”,就是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觉得不够新鲜。因此,依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教法,多种课型轮流进行、相互补充,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其他文献
考场作文巧用多变的句式,可使文章亮丽迷人,多姿多彩,妙笔生花;读之则如饮香茗,余甘未尽,如食橄榄,余香无穷。  一、长短结合,摇曳纵横  长句周详严密,短句简洁明快,长句容量大,表达周密、详尽,短句字数少,表达简洁、明快,考场作文长短句参差使用,可使文章气韵流畅,音韵铿锵,错落有致,读之有平仄之韵,曲折之美,跳动之感。  如中考满分作文《我因先生而自豪》中:“先生姓刘,不喜功,不慕荣,爱读书,爱看
期刊
孔子说:“情欲信,词欲巧。”即语言要生动、形象。如何使学生语言变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一些探索,收到了一些成效。  一、借用“他行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不同的行业有着各自的特殊语言,因而大大丰富了我们祖国的语言库存。引导学生积累、借用“他行语”会使其作文的语言生动、幽默。所谓借用,实际是将此行业性词语活用到彼行业的文章中去,并赋予新的内涵、旨趣。如:  1.在他看来,无论生
期刊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吕叔湘语),修改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可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中常常忽视了修改,往往是上课前老师说个题目,并作简单指导,最多师生一起互动一下,就让学生进行作文。老师把收上来的作文简单批阅一下,等到下节作文课上适当地点评,最多将写得突出作文当众表扬一番,结束了,又布置下一篇作文题目了。  其实这样作文教学收效甚微,“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此笔者从自身的实际教学中总结经验,认为
期刊
没有问题就难以激发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就难以激起学生求索的兴趣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老师问的巧,不如学生问的妙。  一、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语文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和培养:  1.抓住中心事件提问  一篇记叙文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件来反映生活,只有中心事件内容最能体现主旨。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学习和阅读中起到导向作用。   2.对重点词句、语
期刊
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一、加强平时的自主学习锻炼,提高现代文学习阅读的能力  1.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确立学习目标,用能目标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计划的完成,从而形成正确的自主学习态度。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要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产生对新知识渴求的冲动,把思维的兴奋点都集中在自己感兴趣
期刊
一般情况,语文老师上文言文讲授课只是注重解决字词解释、句逗问题、文言句式句法和翻译问题,而作为一篇文章这只是解决的最浅层面的问题,文章还有作者的思想情感问题、技巧问题和语言特色问题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解决,而这些问题才是大问题,才是根本问题。可惜,这些问题我们的语文老师解决的不透。大凡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它们为什么千古流传?它们的真正的价值何在?   中学的语文老师普遍感到文言文课好上,究其原因:不就是
期刊
以前,执教《再别康桥》,被诗歌优美的文字,柔美的情感,幽雅、深邃的意境,深深的陶醉。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一唱三叹,宛转悠扬;情感缠绵悱恻,柔肠百结。迷恋康桥的夕阳,绚丽多姿;沉醉康河的碧水,清澈透亮;留恋岸边的垂柳、青草地,翠绿的芳香;更迷人的是夜晚撑着长篙追逐满天的星星。如此的诗情画意,读来荡气回肠。还有诗人伫立甲板,面向西天,海风轻抚,海鸥声声,最是那迷人的挥手,挥不去诗人长长的思念。这是何
期刊
杜甫死前二年所作《登岳阳楼》诗,被后世目为咏岳阳楼诗的绝唱。诗的主旨在表达身世凄凉之叹和忧国伤时之感,已有定评。然而,对诗的前两联,尤其是对颔联的理解和赏析各家意见基本上比较一致,但大多语焉不详,没能深入透析老杜此诗的妙味。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仅用十个字,就写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其意境的开阔宏丽历来为人称道。但是,我们不禁要问:诗中的意境只要是宽阔广大就好了么
期刊
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一般文化基础知识相对普通高中学生而言要差一些,于是他们大多忽视文化课。针对职校生的特点,在自主写作的教学上,应该有适合职高生的独特的语文教学方法。就其中“自主写作:社会见闻”的教学有一点感想。  第一、真实体验生活  作为人,首先有见闻,后才有思想,这也是符合物质到精神的哲学理论。因此要求学生要留心身边的各种社会现象。凡是耳闻目睹的事情,往往自己感触最深,学生最容易下笔,因此也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文中对“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一词的注释仍沿用了旧版高中语文课本:“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这里的“粪土”果真是作动词用的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视……如粪土”中的“视”的含义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要想弄清楚“粪土”一词到底是不是作动词用的,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什么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呢?所谓名词作动词就是在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