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文成为写作素材的源头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bf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的阅读价值
  教材是现在中学生阅读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叶圣陶所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材就是例子。”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在教学中渗透作文指导,把教材作为习作教学的主阵地,以课文为中心,从文本中挖掘“泉水”,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及时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
  二、教材的范例价值
  (一)以课文的标题为范,学习课文题目的命题技巧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可以窥视到文章的内涵。初中语文课文题目可谓异彩纷呈:有的生动形象,借景抒情,如《春》;有的感情真挚,抓住细节,如《背影》;或托物言志,精炼传神,如《行道树》;有的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如《风筝》;有的意境深远,含蓄隽永,如《雪》。命题方法可谓多样:有的是用人名、地名、物名;有的是用事件或中心命题的;有的运用修辞或表现手法命题的。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具体课文,着意用心抓“题眼”,让学生明确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懂得精心命题的妙处,学会拟题的方法。这样耳濡目染,学生既掌握了命题技巧,又体味了文章内涵。学生作文时,拟出了许多言简意丰、新颖又颇具吸引力的题目。
  (二)以课文的词句为范,积累古诗文名句、掌握各种句式的特性
  中学课文多为名家佳作,语言技巧都很高,对于这些妙词佳句,富于哲理的古诗文名句,要求学生一要细细领悟其中的味儿,培养语感;二要广收博采,及时摘录好词佳句,将之背诵下来,不断积累丰富词汇、辞格,广开“语”路;三要注意学以致用,在平时的习作中尽快将阅读中获得的“养分”巧妙地在文中加以运用,让学生加强对美的语言的自觉追求和把握能力。
  (三)以课文的写作方法为范,学习课文谋篇布局的方法
   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
   如《羚羊木雕》中的“月亮出来了,冷冷的”——“冷冷的”月光与“我”的伤心的色调是一致的,恰当地从正面衬托出“我”的心情。
  2.推动情节的发展。
  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两处景色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在父亲的鼓舞下“我”战胜困难做好了铺垫。
  3.深化主题的作用。
  运用环境描写很难直接表达出文章的主旨,只能通过描写带有暗示性的景物,暗示文章主旨。
  4.渲染人物活动的气氛。
   《散步》中描写的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这段描写生动的透露出了一种充满生机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诗情画意,为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三、学习课文准确的选材方法
  1.开头几法
  开门见山法:开篇即点明要叙述的事件。如朱自清《背影》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如《风筝》的开头“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既渲染了浓郁的情感,又起到点题的作用。
  制造悬念法:开头就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如《紫藤萝瀑布》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一开头便制造悬念,来打动读者。同时为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相呼应。
  2.写作技巧的借鉴。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选取小巧灵活的切入口。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例如《老王》是用几件事写一个人的典型范例,《我的叔叔于勒》是步步设悬、逐层解疑的最佳模本,《蝉》则是抑扬对比、托物言志的极好教材,这些都是非常典范的写作技巧,很值得引导学生细心体会,用心来学。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分析归纳这些文章的选材和布局方法,并且用于作文实践,是不无裨益的。
  实践证明,只有从教材入手,才能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源泉”,才能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使学生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
  
其他文献
杜甫死前二年所作《登岳阳楼》诗,被后世目为咏岳阳楼诗的绝唱。诗的主旨在表达身世凄凉之叹和忧国伤时之感,已有定评。然而,对诗的前两联,尤其是对颔联的理解和赏析各家意见基本上比较一致,但大多语焉不详,没能深入透析老杜此诗的妙味。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仅用十个字,就写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其意境的开阔宏丽历来为人称道。但是,我们不禁要问:诗中的意境只要是宽阔广大就好了么
期刊
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一般文化基础知识相对普通高中学生而言要差一些,于是他们大多忽视文化课。针对职校生的特点,在自主写作的教学上,应该有适合职高生的独特的语文教学方法。就其中“自主写作:社会见闻”的教学有一点感想。  第一、真实体验生活  作为人,首先有见闻,后才有思想,这也是符合物质到精神的哲学理论。因此要求学生要留心身边的各种社会现象。凡是耳闻目睹的事情,往往自己感触最深,学生最容易下笔,因此也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文中对“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一词的注释仍沿用了旧版高中语文课本:“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这里的“粪土”果真是作动词用的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视……如粪土”中的“视”的含义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要想弄清楚“粪土”一词到底是不是作动词用的,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什么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呢?所谓名词作动词就是在特
期刊
我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体会到要从以下几方面多思考、多探索、多研究。  一、“学生”教学生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讲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课三种类型。正常情况下,讲读课是以老师讲授为主;自读课是以学生自学为主,那么能不能赋予学生以“老师”的职能,让学生走上讲台呢?可尝试采用“学生”教学生模式。根据每册教材一般都有十二、三篇自读课,可安排语文成绩突出者进行分组,由小组主讲来完成。教师给他们提供资料,帮
期刊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我们的一切情感、一切思想都要诉诸语言,一篇文章,内容充实固然重要,若有了华美的辞藻,就如同插上一对翅膀,翱翔于天地间。为了给我们的文章插上一对翅膀,只有从现在做起,努力锤炼你的语言。那么,如何锤炼自己的作文语言呢?下面,笔者试从几个方面稍作分析。   一、咬文嚼字,夯实基础   我们的老师在批改作文时,最不愿看到的是那些小儿科式的大白话,读来味同嚼蜡,淡如白水,要改变这种状况
期刊
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如何使应试作文走出平庸,创新立意,努力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一些角度考虑:  一、求异创新  应试作文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看到一个话题,往往囿于习惯性思维方式,这样严重束缚了人的独创性,不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人云亦云,立意缺少个性,缺少新意。我们应当突破常规思维,勇于质疑,敢于求异,来一点情理之中的意
期刊
阅读,是让学生发现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的重要途径。大量的阅读,能让学生感知丰厚的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对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的现状的思考与探索  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就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课内:扎扎实实抓好课堂内的阅读教学  教师要
期刊
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自由地读课文。因此,朗读教学更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我认为朗读教学的高效性应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制定明确、具体的朗读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确定朗读目标,如本单元对朗读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本篇课文又要达到什么样的朗读要求,本节课哪些内容需要精读,哪些内容又可以跳读,哪些语句要读出感情,这些目标明确了,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就有针对性了。   我在教文言文时,往往先
期刊
在这次新课改中,我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的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
期刊
阿Q造反失败被抓到县城里过堂,看见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便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阿Q为何要跪?我想不是怕死。你看他画花押时画圈的认真,赴刑场时说出“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的气派,全然不是个怕死鬼。但过堂时阿Q跪了,而且“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原因是“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也就是怕官。死都不怕,还怕官吗?这怪不得阿Q,是阿Q的膝关节有某种惯性,一见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