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体育提分“提”出了什么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enyu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部分地方已陆续开展中考体育考试。去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方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已有不少地方出台了有关2021年中考体育的通知,从中可以看出,一大显著变化是中考体育分值逐步提高了。中考体育提分,究竟“提”出了什么?
  释放“重视体育”的强烈信号
  日前,安徽省教育厅发布《2021年初中学业水平体育与健康学科考试工作方案》,决定延续2020年的组织模式,不再设必考项目。考生从原必考项目和各地确定的选考项目中自主选择两项,每个项目的分值各30分,总分值60分。也就是说,往年女生“800米长跑”、男生“1 000米长跑”不再是必考项。
  消息一出,很多家长和学生松了口气,有的学生说:“我之前一直害怕长跑,这次能够从选项中选出最保险、最擅长的,我觉得改得挺好的。”
  梳理安徽省近些年中考体育方案,可以发现,提升体育在中考中的地位已成大趋势。2013年,该省出台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深化体教结合的意见》规定:“从2013年起,逐步增加初中毕业体育考试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权重。”也就是从那年起,安徽中考体育分值每年提高5分,2018年总分达60分。
  今年,各地纷纷提高中考体育分值,廣州中考体育总分从60分增至70分;长春从40分增至50分;云南更是从50分增到100分,分值与语文、数学、外语平起平坐,成为全国首个“吃螃蟹”的省份。
  专家认为,考试是教学的风向标和指挥棒,提高中考体育分值,向社会释放出一个“重视体育”的强烈信号。
  中考体育的科学性在提高
  “青少年体质增强有希望了,现在‘小眼镜’‘小胖墩’‘豆芽菜’现象屡见不鲜,必须出硬政策来扭转。”
  “不行,又多了一门‘应试科目’,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关于中考体育提分,社会上出现两种舆论,一种是双手赞成,另一种表示担忧。
  中国教科院体卫艺所所长吴键认为,鉴于当下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突出,现阶段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体育必须加强。“考比不考好,练比不练好”。各地都在改进方法,提高中考体育的科学性、合理性,只要学生平时积极锻炼,一般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从2016年开始,我们依托学校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设了篮球、体育舞蹈、国际跳棋等多门体育特色课程。”安徽省安庆市第十六中学校长助理胡章平介绍,一开始学生及家长“怕耽误学习”,参加的学生很少,但今年除了3名学生因身体原因无法参与外,两个年级总共519名学生都积极“打卡”。体育活动参与度越来越高,孩子们的体质越来越好,该校学生2020年体育中考成绩满分率达到42%。
  还有人担心分值提升后,会使部分体育设施不健全、体育师资较弱的农村学校学生失分更多,制造新的不公平。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李宜江认为,中考所选择的考试项目已经考虑城乡差异,大部分地区以跑、跳、投、仰卧起坐、引体向上为主,部分设置球类的地区,给学生很大的选择权,公平性可以得到有效保障。
  学生的选择更多元
  “学校开了很多体育特色课,平常孩子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每天都开开心心的。但中考体育可选项目多了,有点不知道怎么选择,担心因选不对项目,影响孩子的成绩。”近日,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家长张女士一方面为孩子的变化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体育有些担忧。
  事实上,中考体育不是想用体育来“区分”和“选拔”高中生,而是为了引起学校,特别是家长对孩子体育锻炼的重视,增强和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
  采访中,不少体育教师认为,每个学生体质不同,选择的体育项目也有所不同,学校和家长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不能代替学生作决定。学生在选择考试项目的时候,一要关注项目的稳定性,比如相较于50米,长跑受偶然因素的影响较小,有利于考生发挥正常水平,适合平时水平较高、心态求稳的学生;二要关注项目的发展性,相较于跑步等需要长期锻炼才能有所提升的项目,坐位体前屈短时间内见效快,适合那些需要快速提升成绩的学生;三要关注项目的可操作性,像实心球这类受场地限制的项目,训练时间难以得到充分保障,需要谨慎选择。
  考试临近,如何备考?专家建议,在冲刺阶段,学生应在继续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完整技术练习,多花些精力去练习弱项,不必在已经达到满分的项目上多下功夫,而对于一些体育成绩相对较差、素质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则应在充分掌握好技术动作的前提下,抓好考前的模拟考试,提高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
  (来源:《中国教育报》王志鹏/文)
其他文献
一、养成教育的内容    (一)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  聋生的养成教育是以聋生的身体素质养成、心理素质养成、思想品德养成、行为习惯养成和生活能力养成等为基本内容的教育。聋生的素质教育是否有成效是以聋生养成的行为习惯为表征的。  首先,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聋生个体生理基础、心理特点、社会文化素质的融合体。如在肌肉、骨骼、身体的变化和运动中,聋生的行为反映了个体生理状况、运动机能、体质特
期刊
探索德育新路子 引进管理新模式    部队是个大熔炉,借助部队的教育与管理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增长国防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改变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
期刊
各州、市教育局,省属有关厅、局、企业集团教育处:  为促使云南中等职业学校更具优势和竞争力,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云南省教育厅于2002年首次进行中等职业学校省级骨干专业和学科带头人评审工作,当年评选出56个骨干专业和71名学科带头人。几年来这些骨干专业和学科带头人,在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实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关于
期刊
“考试”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考试或可称之为“考量”,是指鉴别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水平的方式,含有区分、比赛、考验、检查、验证之义。狭义的考试当然与教育紧紧相连,又主要包括“学校考试”和“社会考试”。前者是为了促进受教育者的学习,用以检验教育单位教与学的质量和结果;后者是为了鉴别应试者是否适应某种社会分工和职事的需要。毫无疑问,广义的考试要远远早于狭义的考试。但是,即使有了狭义的考试,人类也还
期刊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一串串荣誉的背后,是一个不足百斤、笑傲病魔的女人——张桂梅。从第一次听到她的名字到今天,她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让我有了学习的榜样,让我努力争做“四有”好老师。回望近13年的从教经历,我的身边同样也有很多师德高尚的老师,时刻指引着我前行。  2008年9月,我成为特岗教师,到施甸县的一所边远
期刊
云南国水希望小学的前身是双柏县妥甸镇丫口完小。丫口完小校园狭小,校舍拥挤破旧,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加之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不少学生不愿在该校就读。面对家长不放心、学生不专心、教师不安心的办学困境,搬迁、新建丫口完小成为全校师生和丫口村委会广大村民的强烈心声,也是当地党委、政府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但是,由于双柏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重点扶持县,经济落后,财政困难,实在难以满足广大村民的要求
期刊
面对升学考试的硬压力,部分学校随意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校外培训成风,中小学生睡眠成为可以牺牲的软问题,多年难以有效解决,以至于受到中央重视,国家出台文件进行专项治理。教育部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从“强重视、保时间、防干扰、提质量、重监测督导”等方面提出七项措施,体现了综合施策的精神。中小学生睡眠看似是一个简单问题,其实是一个教育系统工程,只有政府、学校、家庭、学生及社
期刊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并编写的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其中提到中国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继续恶化,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时长未达标。  睡眠时间严重不达标,将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和身心健康。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
期刊
张文亮先生写了一篇文章《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从开篇“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的不情愿、抱怨、无奈,到最后发现原来“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的豁然开朗。其中种种,包含着教育一个孩子的艰辛、焦虑、欢喜等等。  而我因此想到了那群扎根在鄉村教育的教师们,他们何尝不是牵着千千万万的蜗牛行走在窄窄的路上!  他们用自己身体力行的举动践行着教师的担当。他们是乡村的守望者,给了不能陪在孩子们
期刊
“湾塘这所小学不一样!”提起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湾塘小学,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郑淑英总是这样说。  “我从没见过一所学校里的孩子如此快乐……” 作为省级教研员,郑淑英到过云南的很多学校,既有家长挤破头都想把孩子送进去的城区优质学校, 也有相对薄弱的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可是,唯有这所偏远的乡村小学,给她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  这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记者带着好奇, 踏上了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