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纵火焚烧湖南省府长沙,古城顷刻间化为残垣断壁,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深究事发原因不仅与蒋介石极力主张的“焦土政策”、“坚壁清野”有关,还与国民党政治的腐败不无关系。
关键词:长沙文夕大火;蒋介石;焦土政策
长沙大火亦称文夕大火,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因民国时期电报代码记日用汉字韵母代替,依《韵母代日表》,12日为“文”,火起夜晚,故名“文夕大火”,事实上火起确切时间是:11月13日凌晨。文夕大火有特殊的历史背景,然在距离黄河花园口决堤事件不到六个月,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故伎重演,纵火焚烧湖南省府长沙,古城顷刻间化为残垣断壁,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深究事发原因不仅与蒋介石力主的“焦土政策”、“坚壁清野”有关,还与国民党政治的腐败不无关系。
一、广州武汉相继失守,蒋决定在湘纵火
文夕大火源自“焦土政策”。1938年10月21日广州弃守,10月25日陈诚将部队从武汉撤退完毕,这两座重要城市先后失陷标志,大规模的战役告一段落。至此,日本在粤汉线上完成了对湖南南北夹击的态势,湖南由抗日大后方一跃成抗战前线。武汉撤守时,蒋打算焚毁武汉三镇,因外商阻挠未果。武汉失陷后,蒋在长召开最高军事会议。“会上,蒋介石斥责武汉撤退时,没有实行‘坚壁清野’,使大量物资器材未能疏散破坏,资敌所用。是以决定长沙不守时,予以‘彻底破坏’” 湖南军政要人张治中、陈诚都在场。会议结束后几天,在南岳会议上重申破坏长沙的决定。11月7日蒋在何健的别墅-蓉园再次召开军事会议。出席军事会议的有“湖南省主席张治中,长沙市长席楚霖,长沙警备司令酆悌等党、政、军、警各界要人。会上,蒋介石首先哼了几句:‘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老调,接着就问张治中:‘敌人来了,你们长沙怎么办?’张治中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蒋即说:‘还有什么可以思索的,烧掉就是了。我们不能住,也不能叫敌人来住。’蒋又说:‘不论粮食器材,凡不能带走的东西都用火烧掉,这是大家不可忘了的事。’” [[[]夏琰.长沙文夕大火真相[A].长沙文史资料第二辑[C],长沙:望城县湘江印刷厂,1985.2.]] 蒋汲取武汉大量设施武器资敌所用的教训,对长沙要事先准备自毁措施,张治中政令难违,惟有布置纵火具体计划。
二、历史名城毁于一炬,谁是罪魁祸首
1.敌骑未至,长沙火起
11月11日晚,日军占据岳阳,12日向新墙河推进,派出飞机轰炸平江等地。长沙局势不稳,谣言四起,“市内治安开始动摇,以警备司令部的名义到处抓车的事,开始多起来”“以盘查为名,而劫掠行人钱钞的事也开始了。”人们有了行动,“许多人预感到一场恐怖的来临。但仍未料到当夜即有了这大规模的放火。” [[[]尊棋.一片焦土之长沙[A].长沙大火[C].长沙:岳麓书社,1997.293-294.]] 张治中谨遵蒋命令,将省府以及所属各厅、处、会等机构前往湘西沅陵,11月上旬搬迁工作完成,大部分人员前往新址办公,还有最后一批人员包括张本人仍留长沙主持事宜。11月12日上午九时许,张治中接林主任蔚文电话被传谕:对长沙要用焦土政策。旋即接到蒋委员长文侍参电,文曰:“‘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中正文侍参。’” [[[]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263.]] 下午四时,酆悌、徐权拿出一焚城准备纲要,令长沙警备第二团团长徐昆为正指挥,王伟能、徐权为副指挥,并商议要待国军自汨罗撤退后,再命令行动,“下命令还不够,要等到接命令后,先放空袭警报,使人们逃避,等到再放紧急警报时,即开始行动。” [7](264)
13日凌晨两点,长沙东、西、北三方起火,火势开始在市内蔓延,一场有组织、有规模的纵火行动暗暗进行,熟睡的人们浑然不知,“全城起火,市民从梦中惊醒,面对熊熊烈火,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老少妇孺的哭喊声和火烧房屋发出的爆炸声汇成一片,构成一幅极端悲惨的残酷景象。”到处是一片混乱,“拖儿带女的,提箱背包的,裹着被条背着老人和小儿的,哭的、骂的、争先恐后,络绎不绝。” [[[]席楚霖.长沙文夕大火前后[A].长沙大火[C].长沙:岳麓书社,1997.84.]] 还有被困在屋内的人们,“但不能逃出火垣的,如许多重伤官兵、衰老民众、酣睡未醒的人们,则惟有葬身火窟了。” [5](294) 有的人就算是逃出正被火舌吞噬的家,来到街上也难逃厄运,“只见满街都是惊慌逃跑的人,男的女的,扶老携幼,拖儿带女,恐怖地哭着、叫着、拥挤着,跌跌撞撞,到处乱窜。有些人手上拿的东西失掉了,也没有发觉,只顾逃命。有些人踉跄倒在地上,人流随着践踏过去。” [[[]龙飞虎.忆长沙大火时的周恩来[A].长沙大火[C].长沙:岳麓书社,1997.265.]] 波及范围很广,市内机关、团体、学校、医院、银行、工厂等建筑物均付一炬,民房除车站路及城外一部未全毁外,其余全部烧毁,“虽远在数十里外,而光可炬人,犹如咫尺”。 [[[]新华日报.1938-11-16.]]大火延烧三天三夜,全城被烧9/10。
2.空前浩劫损失惨重,蒋介石揪出替死鬼
长沙大火的损失难以估量,惨死人数以万记,“总计居民被烧死2万余人,房屋被焚毁56200余栋,其他财产损失无算。原42万人口的长沙城,成为一片废墟,大火后除被安置的6万余灾民外,更多的人逃离长沙,流离载道。”[6](620-621) 建筑物以民居毁坏最严重,外国人的洋行、教堂、医院和祠堂、庙宇不在此列。被毁的银行、学校工厂、医院即使重建多年不复旧观。工商业、绸布业、百货业、文物收藏遭致命打击。
蒋介石11月16日自南岳到长沙,为平民怨,下令逮捕长沙警备司令酆悌、警备第二团团长徐昆、省警察局长文重孚,20日执行枪决。
三、历史功过盖棺定论,大火源于政治因素
长沙大火与花园口决堤一样发生在抗日期间,这是蒋以时间换取空间,以水、火代兵的阻敌之策。笔者认为长沙大火与蒋“坚壁清野”之策相悖。“岳阳甫陷,深夜火起,湘垣付之一炬,民众流离载道。这叫什么都可以,但决不是真正的坚壁清野。我们完全赞同在必要的地区上用坚壁清野的方法来打击敌人,即使蒙受重大的物质损失也在所不惜!但是我们完全不能同意这种不发动民众,不依靠民众的不关心民众的疾苦的‘火焚’办法,这种办法将要失去坚壁清野的本意,将使民众莫名其妙,將使敌人更可进行欺骗的阴谋。[[[]论“坚壁清野”.新华日报[N],1938-11-21.]]”具体操作层面分析,长沙大火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军政当局举措乖方、统治乏力。
谣言惊扰,政府不作为
此事件是大规模的政府自毁事件,与前方战况息息相关,即:若长沙失陷才能全城焚毁。陈诚和张治中都驻长,前者为军事长官(武汉卫戍总司令兼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后者为“政府首脑(张虽然兼了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但仅是名义)” [[[]余湛邦.关于长沙文夕大火的若干补充 [A].长沙文史资料第二辑[C],长沙:望城县湘江印刷厂,1985.41.]] 蒋把此事委于张而非陈,是否有不妥之处?即便如此,张身为省府之首,有责任随时了解战况,并将实情告知民众,可事实却是:“假如我(指张)事先能派出专人和电台与九战区长官部进行密切联系……那就绝对不会产生文夕大火,将几千年的文物古城长沙荒唐付之一炬。” [[[]贺执圭.南岳军事会议与长沙大会 [A].长沙大火[C].长沙:岳麓书社,1997.262-263.]]事后他虽有忏悔词已于事不补。政府不作为,流言在城内不胫而走,不仅是百姓,况党政高级人员,也不明动态。张之弟张文心回忆:“岳阳还没有放弃,就谣传岳阳情况不明”,常德交通已断等等,“也有人说敌人潜水兵艇可能在几小时之内开到长沙。谣言不胫而走,听者不加辨别,以讹传讹,自相惊扰。” [[[]张文心.长沙大火真相[A].长沙大火[C].长沙:岳麓书社,1997.70.]]政治漏洞营生秩序混乱,国民党官兵还未来得及看到日本一兵一卒,大都夺路荒逃。
政令不一,遇事慌乱失措
据时任警察司令部参谋长、放火副指挥许权回忆,由他起草纵火计划有13条,对引火器材的发放和控制,起火的命令、信号、秩序、纪律等作了明确规定。第五条“起火命令必须是以湖南省主席之命令为依据,由湖南省会警备司令部发布书面命令,方称为起火命令。” [[[]许权.长沙大火纪实[A].长沙大火[C].长沙:岳麓书社,1997.第76页.]]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夜间,许权见南门火光“我想按计划,南门不是举火的地点,举火有四重规定:一是省政府的命令;二是警备司令部的命令;三是警报器有节奏的长短叫声;四是天心阁上有火柱。我判断是‘一处失慎,三起放火。’” [19](78) 上下政令不一,部分连队见火点,其他人员仿效,变纵火准备为行动,张、酆、徐昆、文重孚等人不明缘故,火就稀里糊涂地烧起来了。徐权和酆悌还在疑问是谁放的火。“他们疑惑是戴笠的军统特务们做的。派人到军统在长沙的机关去问,军统方面说没有接受放火的任务。过一会找到了徐昆,问了一些情况,徐昆也没有把事情说的清楚。” [18](91)
点火命令是谁下的到底是奉谁的命?是省政府吗?“可是经过严密调查,省政府也未尝下令放火。”[5](293)警备司令部?长沙警备司令酆悌也没有发出“举火的命令和信号”,火起之时,也未能即时制止,“如能即时制止,也许可能不致成灾。但此时酆悌适在睡梦中,左右和家人慑于他平时的粗暴,不敢惊动,直到他本人驚醒发觉之后,火已成燎原之势。” [[[]张耀辰.长沙大火案审理经过[A],长沙文史资料第二辑[C].长沙:望城县湘江印刷厂,1985.48-49.]]回答都是否定。另,警察局局长文重孚对控制警员逃离听任不管,“警察局未奉命令,遂将警察先行撤退。11及12两日之长沙城市已无警察站岗。至12日晚,张主席限定省会警察局长文重孚令警察在两小时内复岗,届时竟未遵办。及再以电话询问,而该局电话已不通,该局长已不知方向。” [[[]高一涵.调查长沙市火灾案报告书[A].长沙大火[C].长沙:岳麓书社,1997.330.]]其他人员竞相猜忌,各自保命去了。
可惜数千年湖湘人们的结晶毁于一炬,“长沙全城,不毁于敌兵而毁于火,长沙市民,不死于枪炮而死于火”。 [[[]长沙之火——敬慰湘民.中央日报[N],1938-11-18.]]蒋介石的“焦土政策”只是为火焚长沙提供了可能,国民党政府无能懦弱和地方政府文嬉武怯,措施失宜使得大火提前到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庆幸的是如今长沙古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容光焕发,欣欣向荣,我们背负这段悲恸的历史将更有干劲的建设新长沙。
参考文献:
关键词:长沙文夕大火;蒋介石;焦土政策
长沙大火亦称文夕大火,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因民国时期电报代码记日用汉字韵母代替,依《韵母代日表》,12日为“文”,火起夜晚,故名“文夕大火”,事实上火起确切时间是:11月13日凌晨。文夕大火有特殊的历史背景,然在距离黄河花园口决堤事件不到六个月,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故伎重演,纵火焚烧湖南省府长沙,古城顷刻间化为残垣断壁,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深究事发原因不仅与蒋介石力主的“焦土政策”、“坚壁清野”有关,还与国民党政治的腐败不无关系。
一、广州武汉相继失守,蒋决定在湘纵火
文夕大火源自“焦土政策”。1938年10月21日广州弃守,10月25日陈诚将部队从武汉撤退完毕,这两座重要城市先后失陷标志,大规模的战役告一段落。至此,日本在粤汉线上完成了对湖南南北夹击的态势,湖南由抗日大后方一跃成抗战前线。武汉撤守时,蒋打算焚毁武汉三镇,因外商阻挠未果。武汉失陷后,蒋在长召开最高军事会议。“会上,蒋介石斥责武汉撤退时,没有实行‘坚壁清野’,使大量物资器材未能疏散破坏,资敌所用。是以决定长沙不守时,予以‘彻底破坏’” 湖南军政要人张治中、陈诚都在场。会议结束后几天,在南岳会议上重申破坏长沙的决定。11月7日蒋在何健的别墅-蓉园再次召开军事会议。出席军事会议的有“湖南省主席张治中,长沙市长席楚霖,长沙警备司令酆悌等党、政、军、警各界要人。会上,蒋介石首先哼了几句:‘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老调,接着就问张治中:‘敌人来了,你们长沙怎么办?’张治中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蒋即说:‘还有什么可以思索的,烧掉就是了。我们不能住,也不能叫敌人来住。’蒋又说:‘不论粮食器材,凡不能带走的东西都用火烧掉,这是大家不可忘了的事。’” [[[]夏琰.长沙文夕大火真相[A].长沙文史资料第二辑[C],长沙:望城县湘江印刷厂,1985.2.]] 蒋汲取武汉大量设施武器资敌所用的教训,对长沙要事先准备自毁措施,张治中政令难违,惟有布置纵火具体计划。
二、历史名城毁于一炬,谁是罪魁祸首
1.敌骑未至,长沙火起
11月11日晚,日军占据岳阳,12日向新墙河推进,派出飞机轰炸平江等地。长沙局势不稳,谣言四起,“市内治安开始动摇,以警备司令部的名义到处抓车的事,开始多起来”“以盘查为名,而劫掠行人钱钞的事也开始了。”人们有了行动,“许多人预感到一场恐怖的来临。但仍未料到当夜即有了这大规模的放火。” [[[]尊棋.一片焦土之长沙[A].长沙大火[C].长沙:岳麓书社,1997.293-294.]] 张治中谨遵蒋命令,将省府以及所属各厅、处、会等机构前往湘西沅陵,11月上旬搬迁工作完成,大部分人员前往新址办公,还有最后一批人员包括张本人仍留长沙主持事宜。11月12日上午九时许,张治中接林主任蔚文电话被传谕:对长沙要用焦土政策。旋即接到蒋委员长文侍参电,文曰:“‘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中正文侍参。’” [[[]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263.]] 下午四时,酆悌、徐权拿出一焚城准备纲要,令长沙警备第二团团长徐昆为正指挥,王伟能、徐权为副指挥,并商议要待国军自汨罗撤退后,再命令行动,“下命令还不够,要等到接命令后,先放空袭警报,使人们逃避,等到再放紧急警报时,即开始行动。” [7](264)
13日凌晨两点,长沙东、西、北三方起火,火势开始在市内蔓延,一场有组织、有规模的纵火行动暗暗进行,熟睡的人们浑然不知,“全城起火,市民从梦中惊醒,面对熊熊烈火,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老少妇孺的哭喊声和火烧房屋发出的爆炸声汇成一片,构成一幅极端悲惨的残酷景象。”到处是一片混乱,“拖儿带女的,提箱背包的,裹着被条背着老人和小儿的,哭的、骂的、争先恐后,络绎不绝。” [[[]席楚霖.长沙文夕大火前后[A].长沙大火[C].长沙:岳麓书社,1997.84.]] 还有被困在屋内的人们,“但不能逃出火垣的,如许多重伤官兵、衰老民众、酣睡未醒的人们,则惟有葬身火窟了。” [5](294) 有的人就算是逃出正被火舌吞噬的家,来到街上也难逃厄运,“只见满街都是惊慌逃跑的人,男的女的,扶老携幼,拖儿带女,恐怖地哭着、叫着、拥挤着,跌跌撞撞,到处乱窜。有些人手上拿的东西失掉了,也没有发觉,只顾逃命。有些人踉跄倒在地上,人流随着践踏过去。” [[[]龙飞虎.忆长沙大火时的周恩来[A].长沙大火[C].长沙:岳麓书社,1997.265.]] 波及范围很广,市内机关、团体、学校、医院、银行、工厂等建筑物均付一炬,民房除车站路及城外一部未全毁外,其余全部烧毁,“虽远在数十里外,而光可炬人,犹如咫尺”。 [[[]新华日报.1938-11-16.]]大火延烧三天三夜,全城被烧9/10。
2.空前浩劫损失惨重,蒋介石揪出替死鬼
长沙大火的损失难以估量,惨死人数以万记,“总计居民被烧死2万余人,房屋被焚毁56200余栋,其他财产损失无算。原42万人口的长沙城,成为一片废墟,大火后除被安置的6万余灾民外,更多的人逃离长沙,流离载道。”[6](620-621) 建筑物以民居毁坏最严重,外国人的洋行、教堂、医院和祠堂、庙宇不在此列。被毁的银行、学校工厂、医院即使重建多年不复旧观。工商业、绸布业、百货业、文物收藏遭致命打击。
蒋介石11月16日自南岳到长沙,为平民怨,下令逮捕长沙警备司令酆悌、警备第二团团长徐昆、省警察局长文重孚,20日执行枪决。
三、历史功过盖棺定论,大火源于政治因素
长沙大火与花园口决堤一样发生在抗日期间,这是蒋以时间换取空间,以水、火代兵的阻敌之策。笔者认为长沙大火与蒋“坚壁清野”之策相悖。“岳阳甫陷,深夜火起,湘垣付之一炬,民众流离载道。这叫什么都可以,但决不是真正的坚壁清野。我们完全赞同在必要的地区上用坚壁清野的方法来打击敌人,即使蒙受重大的物质损失也在所不惜!但是我们完全不能同意这种不发动民众,不依靠民众的不关心民众的疾苦的‘火焚’办法,这种办法将要失去坚壁清野的本意,将使民众莫名其妙,將使敌人更可进行欺骗的阴谋。[[[]论“坚壁清野”.新华日报[N],1938-11-21.]]”具体操作层面分析,长沙大火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军政当局举措乖方、统治乏力。
谣言惊扰,政府不作为
此事件是大规模的政府自毁事件,与前方战况息息相关,即:若长沙失陷才能全城焚毁。陈诚和张治中都驻长,前者为军事长官(武汉卫戍总司令兼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后者为“政府首脑(张虽然兼了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但仅是名义)” [[[]余湛邦.关于长沙文夕大火的若干补充 [A].长沙文史资料第二辑[C],长沙:望城县湘江印刷厂,1985.41.]] 蒋把此事委于张而非陈,是否有不妥之处?即便如此,张身为省府之首,有责任随时了解战况,并将实情告知民众,可事实却是:“假如我(指张)事先能派出专人和电台与九战区长官部进行密切联系……那就绝对不会产生文夕大火,将几千年的文物古城长沙荒唐付之一炬。” [[[]贺执圭.南岳军事会议与长沙大会 [A].长沙大火[C].长沙:岳麓书社,1997.262-263.]]事后他虽有忏悔词已于事不补。政府不作为,流言在城内不胫而走,不仅是百姓,况党政高级人员,也不明动态。张之弟张文心回忆:“岳阳还没有放弃,就谣传岳阳情况不明”,常德交通已断等等,“也有人说敌人潜水兵艇可能在几小时之内开到长沙。谣言不胫而走,听者不加辨别,以讹传讹,自相惊扰。” [[[]张文心.长沙大火真相[A].长沙大火[C].长沙:岳麓书社,1997.70.]]政治漏洞营生秩序混乱,国民党官兵还未来得及看到日本一兵一卒,大都夺路荒逃。
政令不一,遇事慌乱失措
据时任警察司令部参谋长、放火副指挥许权回忆,由他起草纵火计划有13条,对引火器材的发放和控制,起火的命令、信号、秩序、纪律等作了明确规定。第五条“起火命令必须是以湖南省主席之命令为依据,由湖南省会警备司令部发布书面命令,方称为起火命令。” [[[]许权.长沙大火纪实[A].长沙大火[C].长沙:岳麓书社,1997.第76页.]]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夜间,许权见南门火光“我想按计划,南门不是举火的地点,举火有四重规定:一是省政府的命令;二是警备司令部的命令;三是警报器有节奏的长短叫声;四是天心阁上有火柱。我判断是‘一处失慎,三起放火。’” [19](78) 上下政令不一,部分连队见火点,其他人员仿效,变纵火准备为行动,张、酆、徐昆、文重孚等人不明缘故,火就稀里糊涂地烧起来了。徐权和酆悌还在疑问是谁放的火。“他们疑惑是戴笠的军统特务们做的。派人到军统在长沙的机关去问,军统方面说没有接受放火的任务。过一会找到了徐昆,问了一些情况,徐昆也没有把事情说的清楚。” [18](91)
点火命令是谁下的到底是奉谁的命?是省政府吗?“可是经过严密调查,省政府也未尝下令放火。”[5](293)警备司令部?长沙警备司令酆悌也没有发出“举火的命令和信号”,火起之时,也未能即时制止,“如能即时制止,也许可能不致成灾。但此时酆悌适在睡梦中,左右和家人慑于他平时的粗暴,不敢惊动,直到他本人驚醒发觉之后,火已成燎原之势。” [[[]张耀辰.长沙大火案审理经过[A],长沙文史资料第二辑[C].长沙:望城县湘江印刷厂,1985.48-49.]]回答都是否定。另,警察局局长文重孚对控制警员逃离听任不管,“警察局未奉命令,遂将警察先行撤退。11及12两日之长沙城市已无警察站岗。至12日晚,张主席限定省会警察局长文重孚令警察在两小时内复岗,届时竟未遵办。及再以电话询问,而该局电话已不通,该局长已不知方向。” [[[]高一涵.调查长沙市火灾案报告书[A].长沙大火[C].长沙:岳麓书社,1997.330.]]其他人员竞相猜忌,各自保命去了。
可惜数千年湖湘人们的结晶毁于一炬,“长沙全城,不毁于敌兵而毁于火,长沙市民,不死于枪炮而死于火”。 [[[]长沙之火——敬慰湘民.中央日报[N],1938-11-18.]]蒋介石的“焦土政策”只是为火焚长沙提供了可能,国民党政府无能懦弱和地方政府文嬉武怯,措施失宜使得大火提前到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庆幸的是如今长沙古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容光焕发,欣欣向荣,我们背负这段悲恸的历史将更有干劲的建设新长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