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视野下的素质对学校课程基础的思考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y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教育最基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手段是课程教学。本文从反思课程的基础出发,针对教育视野下人的素质具有可塑造性、确定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从教育视野下的素质论角度指出:素质的可塑性使教育课程教学成为可能,素质的确定性是课程教育有了实质的内容,学校应该从人的素质出发来进行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
  【关键词】素质;教育视野;课程教学;课程
  自学校教育一开始,课程就伴随其发展。学校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学生每天都在上课。出于培养知识和能力的目的,学生接受这学校里面的各种各样的课程。不证自明,学校课程与学生素质牵连,但为什么只有学校选中的才是学校的课程?这些课程为什么可以培养我们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反映到课程基础上,就要回答两个基础性的问题:一是课程内容是什么,二是为什么是这些内容,而不是其他的内容。对应的教育学视野下学生素质论,就是素质的定义和具体素质与学校课程的对应关系,即素质有哪些、素质培养对应的学校课程是什么。
  1 素质释意
  素质其本源为沟通的层次和传达的印象品位,分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在很多文献中出现了素质一词。文献传达出来素质的基本意义有:人的某些先天的特点;人与生俱来的以及通过后天培养,塑造,锻炼而获得的身体上和人格上的性质特点;白色的质地;事物本来的性质。《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②事物本来的性质,③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关于素质一词,有以下几种典型的定义:沟通的效率与层次可概括为素质;素质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又称能力、资质、才干等,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它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员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驱动力等。
  教育学视角下人的素质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
  关于人的素质的界定,理论界有各种各样的看法,都是冰山一脚,没有全面确定的叙述。有这样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人的素质就是人在质的方面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人的素质就是指人在质的方面的物质要素、精神要素及一切社会生活要素的总和;人的素质是其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与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和智能锻炼等状况的综合表现;人的素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而言,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就是人的素质;人的素质就是指人的质量,即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 
  2 教育学视野下人的素质
  回到教育学视角下,对人的素质的界定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学校课程的基础,甚至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不管如何定义人的素质,定义中总是体现出素质是具有一定的内容的而且是受先天和后天影响的,就是说素质是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和可塑性的。人素质的可塑性使学校课程成为可能,人素质的确定性使学校课程有了实质的内容。如果抛开素质的这两个性质,教育就得不到继续的发展,教育也没有了意义,甚至根本就没有教育出现。因此,教育学视角下人的素质是德、智、体、美的综合体,是情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还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系统。
  2.1 人的素质是德、智、体、美的综合体。
  从课程的科目种类来看,一个人的素质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有德、智、体、美和劳。这是一种多元化的、全新的素质观,人优秀和高素质不仅仅是智力一方面的优秀(传统的素质观),也不仅仅是四肢发达;而是健康的身体、高操的美德和智力的结合体。根据马克思对人的定义来说,“人是关系的总和”,就是说人不仅仅是实体的自己(自然属性),还是一个社会的人(社会属性)。人的素质问题也应该从这两个属性考虑,从自然属性考虑人的素质必须要要健康的体格和一定的思维智力,从社会属性角度来看人必须要懂得理解和尊重其他人——人与人见得道德和美德。
  2.2 人的素质是情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的学校教育从以前的知识传授为主转变成注重人的情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培养。课改的三维目标“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校教育给人的不仅仅是知识文化,还应该育人——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因此,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基本界定就是情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一个高素质的人,应该是情感健全知识和能力并举的人。
  2.3 人的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系统。
  马克思的人性观中教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做准备的,教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服务的,即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人的素质就是在教育中形成的发展基础。教育应该将人的素质不仅仅视为当前的行为及其结果,而是更应该视为其终身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需要做的就是培育人的各个方面的素质。因此,人的素质是既是一个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系统。
  3 人的素质的特点与教育的课程基础
  综上所述,教育学视角下的人的素质就是关于人作为社会人的基本及其发展的基础。这个素质具备一些特殊的性质,性质对应的就是学校教育课程的基础。人的素质的可塑性让学校课程的开设成为了可能,人素质的确定性造就了课程不是笼统的、而是分门别类的且有实质的内容,人素质的系统性导致课程之间有关联、相辅相成。
  3.1 人的素质的可塑性——课程的开设基础。
  人的素质在生理学上,有遗传下来的,也有是后天形成的。说明人的素质是可以培育的,具有后天的可塑造性。人的素质的可塑造性就是一种教育可能性,只有具备可塑造性,人类才将目标转移到素质的培育和优化上,培养出更优秀、更高素质的后代。人素质可塑造性的教育学意义有这样一些:一是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课程来培养需要的人才,二是个人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各种课程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三是学校教育通过课程的形式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改善不断促进人类进步。因此,教育因人的素质的可塑而发展,学校教育的课程因人素质的可塑造而开设。
  3.2 人的素质的确定性——课程的分类基础。
  依据前述的素质定义,人的素质是一个系统的综合体,但是也可以表现在实际的各个方面,例如智力素质、道德素养和身体素质等,即人的素质是一个多元而统一体。在一定程度上,人的素质可以表述为各种具体素质的综合体,也就是说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确定的,即具有一定的确定性特征。这一特征的教育学意义:教育通过课程来培养人的素质,如果素质不是确定的,那么课程教学就缺少了实际的内容;而人的素质是在一定程度上确定的,学校课程就可以依据具体的素质分类,形成各种各样的学校课程。
  3.3 人的素质的系统性——课程的关联基础。
  教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是基于人的素质的基础上的,全面发展要求的是一个全面的基础系统,因而人的素质是一个全面和相关联的发展系统基础,即人的素质具有系统性。系统性体现在人的各个具体素质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课程基础上,这一特性凸显了各个课程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和关联的。因此,各种各样的课程能够凝聚在学校之地上。
  4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反思
  人的素质是一个德智体美、情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也是人发展的基础系统,具有可塑性、确定性和系统性等鲜明的特征。学校教育中开设的各类课程,是基于教育视角下的素质论,学校的课程教学过程就是对人素质的培养过程。因此,不管怎进行学校课程改革,教育视野下的素质论是核心,课程的开设和进行是基于人的素质内涵,这一基本观念是不应该改变的;不管课程改革怎么进行,都要与人的素质这一实际基础联系起来;不管什么样的学校课程和课程教学,都要从人的素质这一“基础元”出发。
  参考文献
  [1] 潘艺林,蒋冬梅.人的素质系统初探[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3(6):30-33.
  [2] 百度百科.三维目标[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77251.htm, 2010-12-26/2011-3-1.
其他文献
【摘要】在现今新课标要求下,美术鉴赏课是学校完成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鉴赏课促进了学生美育素质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美术鉴赏;素质教育;陶冶情操;建构人格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五部分。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
期刊
在一类含参方程、不等式、函数中求参数取值范围是一个难点问题,虽说方法多样,但如何使求解使其过程简单明了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这类问题的不同情形,本文给出对应解法,与同行同析同思。  例1:若方程3x2-4mx2+1=0没有实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法一:分离参数法。分离参数m,并对主元x分类讨论。  情形1:当x=0时,原方程可化为1=0,显然没有实根。此时m∈R。  情形2
期刊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创造,又会遇到各种挫折,即所谓“碰钉子”。心理学上认为它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或干扰时所表现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住等,而忽视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和向困难挑战精神,而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正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培养跨世纪人才所必须的,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所需要的
期刊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使得社会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  【关键词】构建;和谐;教育;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协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使得社会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变得
期刊
【摘要】目前农村师资严重地成了教育均衡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只有努力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培养一支专业扎实、经验丰富、吃苦耐劳的创新教师队伍,才能又快又稳地推进新课改全面发展,达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如何加强农村小学、尤其是村小教学点教师的培训,培训哪些内容,如何培训等,我们建构了“小班化、参与式”:案例引领+知识讲座或“知识讲座+案例引领+研讨”等模式,成效较显著。  【关键
期刊
农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阅读能力不强,阅读量不大,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学习成绩。然而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又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1 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
期刊
如何教育学生,是教师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总希望自己的教育对象非常完美,因而发现了学生身上的缺点,就会严加训斥,认为只有严格要求才会对孩子的教育起作用。结果孩子长期处在老师的斥责和抱怨中,丧失自信心,变得消极起来,甚至逆反起来。  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才能既达到教育的目的,又让孩子欣然接受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尝试将“赏识教育”贯穿其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期刊
在班主任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便是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它是每一个班主任都在积极研究探索的课题,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做好了,整个班级的教育质量就提高了。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最深有体会的是班主任工作要细致入微,动之以情,尊重爱好学生,与学生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其基本做法是:  1 要学会尊重后进生,用正常的心态看待后进生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相互尊重是改善一切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原则。作为教师只
期刊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可以使幼儿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觉,感受或需要,让成人或同伴了解自己,或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采用“谈话法”可以有效的促进幼儿口语的发展。也就是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创设轻松的氛围,使用谈话方法较有利于幼儿口语的发展。  1 创设轻松的谈话氛围  刚刚入园
期刊
【摘要】自理能力是指幼儿对一些日常生活行为能够努力完成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的特征。”幼儿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身体才能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自理能力;现状;培养;途径;策略  1 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进行分析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每年新入园的孩子越来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