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山水乃大成

来源 :今日楼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33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霍华德(Howard)的《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morrow)和帕特里克·格迪斯的《城市的演变》(Cities in Evolution),都认为工业革命改变了城市周围村庄精细复杂的生态平衡,并期望将工业城市、互补型小城市和乡村相结合来分散大城市的人口、功能和设施。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大城市不可能被拆解,恰恰相反,大城市的人口只会更加聚集而不是分散。现代城市的发展已经不可能重归田园城市的道路。
  中国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期,由此带来的城市化快得令人难以置信。中国城镇化人口的增长率已居世界第一位。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已突破50%,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实际需要的土地空间相当于现有的适宜土地的2倍,日益增长的土地需求与土地短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难以平衡。在可预见的未来十年,将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迁移进城市,中国的城市也将面临更加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参与到这场推动城市变革的运动中来。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被一再提出,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的原生生态营造技术也被重新发掘,从本土到国际,各种类型的绿色建筑层出不穷。但更多的建筑是在技术层面追逐生态,而缺乏技术背后的文化支撑。如果生态建筑仅仅以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和身体舒适度为前提,那么这种纯功能化的绿色建筑还是不能修复城市和自然的割裂,反而可能加剧这种割裂。唯有重塑建筑的精神,找到支撑建筑自然性的文化渊源和情感归属,那么生态建筑才有可能超越生态机器的藩篱。
  现代城市的困境根源于文化的困境,如何重释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应该是城市建设者和建筑师们最应该反思的问题。对城市建设的引导根本上应该从文化上去引导,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是恢复我们丧失已久的美学体系和文化判断力的前提。在钱学森二十多年前提出的“山水城市”的基础上,马岩松将这一理念与传统东方哲学相结合,试图将“山水”引入城市,这是对巨构建筑和立体城市的超越,也是一种山水化超景观的尝试。
  纵观MAD这些年的实践,也可以说是山水城市理念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浮游之岛到鱼缸墨冰,从梦露大厦到重庆森林,从贵阳山水到南京山水,再到骏豪·中央公园广场,可以看出一个山水演化的脉络。浮游之岛是在“9·11”悲剧性的氛围下纽约注入了一种新生的自由意志和想象,是对现代都市梦魇的超脱;梦露大厦则是对北美的现代主义城市建筑进行的一次挑战,让高层住宅设计跳出居住机器的框架;重庆森林在高密度大城市的背景下,首次把“高密度自然”的观念与层岚叠嶂的山水意象相结合,以此来消解高层建筑的模式化,这是对传统摩天楼的颠覆;骏豪·中央公园广场借景于城市中的大型绿地,与环境相融合,表达了对山水精神的诉求。(本文摘选自《城市山水》一书)
其他文献
为长安街收官王座注入绿色基因  2013年覆盖多地的雾霾天气给社会各界敲响警钟,绿色、低碳发展刻不容缓。麦肯锡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8%来源于建筑物排放。另有研究表明,我国碳排放总量中,房地产、建筑行业的碳排放达到40%。作为我国碳排放“大户”,房地产、建筑行业的减排对于我国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工作至关重要。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加大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投入,积极推进新建建筑节能”。
期刊
旅游综合体的出现,是“旅游消费模式升级(从单一观光旅游到综合休闲度假)、景区发展模式升级(从单一开发到综合开发)、地产开发模式升级(从传统住宅地产到综合休闲地产)”三大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看,更印证了“旅游综合体”必然是推动中国旅游产业再次升级的主力引擎。  在传统的西方设计界中并没有“旅游综合体”这一概念,然而在中国的设计语境下,单一的酒店产品、度假产品、旅游地产的开发模式,已经无法
期刊
从房价上涨过快的一线城市来看,由于商品住宅用地长期供应稀缺,导致商品住宅市场中长期处于上涨状态,尤其是过去两年,由于楼市调控政策频出,开发企业拿地热情不高导致土地市场成交量价低迷。尽管短期内起到市场降温的作用,但宅地供应稀缺影响了当前房地产市场尤其是房价的走势。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过去几年土地市场总体上供应量少、供求关系紧张决定了当前房价仍然面临快速上涨的压力。  最近以来,北京、沈阳、南京、厦门、
期刊
中国本土建筑具有难以替代的文化内涵,这是中国建筑设计在全球化文化浪潮中岿然不动的魅力。美国建筑学家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城市在适应全球化的同时又需要保持“本地性”,建筑如何去体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是个问题,把本土特色转化为一种全球趋势。  今时今日,中国的城市结构和城市轮廓在变化着,最
期刊
游走于北京,会发现不同时期的典型图景,既有古老的胡同四合院,也有最近二十年崛起的摩天大楼、金融机构或跨国公司总部。不过,在这个中国崛起的世纪,建筑设计在“进口”的同时,中国建筑师也已崛起,并开始向海外“出口”,在当代的语境中呈现百花齐放的多方面发展。  CCTV新大楼  设计者:库哈斯  迄今为止,中国建筑中受到非议最大的外国设计师作品恐怕莫过于中央电视台(CCTV)的新大楼了。CCTV新大楼位于
期刊
城市文化要往前走,城市建筑要在文化上有自己的路。真正好的地标建筑会让国人明确感受到具有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内涵。放眼当下,北京CBD地标建筑正在涌现更多属于未来的地标建筑,由马岩松设计的骏豪·中央公园广场就是一例。  地标的内涵  生为地标,既要与社会的发展同步,有国际化的视觉,又要有本土的精神,这样的社会建筑才能成为当前时代的中国地标建筑。  在我们所熟悉的环境脉络中,“认同感”意味着“与特殊环境为
期刊
城市与文化与生俱来就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城市是文化的一种物化表现形式,是彰显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如何将中国文化经典融于建筑,让地脉、人脉与文脉一脉相承,成为了建筑师与开发商追逐的新境界。  建筑需与文化和谐统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中的元素在不停地变化之中,人们所居住的环境也失去了其原来的特有性,很多城市都变成了大同小异,导致组成城市的各个因素在变化
期刊
中国文化从时间上是大国,但是从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值上是小国。美国虽然是文化小国,但却是文化产业大国。在美国这个大家认为土地最宽松的国家里,纽约的城市化建筑密度是最高的、人口密度是最高的,包括纽约、芝加哥等,每平方公里有很多的建筑、很多的人口。中国人口土地本来就稀缺,为什么我们的人口密度极低呢?  建筑和社会经济、体制是息息相关的。在非市场经济和国有体制的分配制度下不会产生好的建筑,也不会有好的建筑师
期刊
中国目前的地标建筑“裤衩”、“秋裤”是大众说法。诚然,从建筑艺术审美的视角而言,人们对建筑形态的审美评价,往往呈现多元化甚至是迥然不同的价值判断,然而城市地标建筑或重要的公共建筑遭遇审美诟病的现象也不是简单的审美趣味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开发商的力量逐步介入建筑设计的投资中,资本的加入促使行业形成了繁荣的局面,但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当前城市开发中,各级政府与商业机构建造地标建筑的欲望是相
期刊
十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开发商和老百姓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然而开发商和中国本土建筑师应有的博弈也在追求中国速度的同时有所丧失。越来越多的开发商把目光转移到国外的建筑师身上,未来中国建筑如何发展?中国建筑师的生存方式将发生哪些变化?  今年,楼市传媒携手全球顶级A类设计周——北京国际设计周,在设计周中正式加入建筑单元板块,举办D21中国建筑和青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