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人有难,请“中国斯通”们安静

来源 :京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zid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1日,邻国日本的强烈地震和海啸,让一衣带水的中国也触目惊心。
  这一夜,很多国人也没能睡得安稳,有的焦灼地以各种方式确认在日亲友的安好;有的守着电视和网络,不断刷新最新的震灾信息,为那些惨烈的画面揪心;温家宝总理与杨洁篪外长迅速向日本首相菅直人等发出慰问电, 向日本政府和人民致以深切慰问,表示中方愿向日方提供必要的帮助……
  在令人惊惧的灾难面前,也许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守望相助。
  两年前,那让中华民族的心灵撕开一道巨大伤口的汶川大地震, 日本救援队与众多国际救援队伍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以令人敬佩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先进的专业救援水准, 给了国人极大的心理安慰和实际帮助。据日本媒体报道,有救援队员回国后,因内疚于没有救出更多废墟下的生命,有负国人重托而选择结束生命。当时在日本各大连锁便利店,都设置了四川地震捐款箱,很多日本国民把找回的零钱安静地放在这个小小的盒子里, 日本各大电视台,各大报纸,各大门户网站,也都开设了捐款热线——日本善良的国民,在街头巷尾,以这样简朴而默然的方式,与中国,与四川和汶川,心手相连。
  而今, 受难的是日本。是那个曾经让李白牵肠挂肚, 深恐“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的阿倍仲麻吕的后人, 是那个认中国为文化母国、至今保有浓郁唐风的邻邦;是那个曾经向危难中的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伸出援手并在上个世纪初叶为渴求现代文明的中国提供了大量西方典籍日译本和维新经验的国度;改革开放之后,无数国人和企业更以这个率先现代化的近邻为师,找到了差距和比学赶超的目标——因此,发生在东瀛的这场巨大灾难,且震区中心就在鲁迅求学的仙台,因为地理的切近和文化的相通,就更让国人焦首煎心。
  是的, 我们不会忘记,这个国家的军队历史上也曾残忍地侵略过中国, 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至今,这个国家还与中国有海上领土争议。
  中国和日本,有无数的历史恩怨。于是,在一些网络论坛讨论日本地震的跟帖中,也爆出零星的“笑声”。仿佛竟能从彼岸的灾难中,获得几许复仇的快意。这类言论的刻薄与浅薄,自然招来众多网友愤怒的抨击。在彼岸生命遭受巨大损失的时候, 还能幸灾乐祸, 岂不是与当年丧失基本人伦的日本军国主义同流合污? 这样的人, 极度自私与狭隘, 连人类都不爱, 连邻居受难都失去基本的同情心与同理心,还能指望他有真正的爱国热情?如果幸灾乐祸就算是高张爱国旗帜,倒是应了塞缪尔·约翰逊的一句名言“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
  我们不会忘记,当年美国影星莎朗·斯通在汶川震后对中国“报应说”的冷血言论,在国人心中引发的愤怒和伤害,在中国民众的抗议下,她也不得不道歉了事。今天,也希望这些拿着爱国当遮羞布、实则在无良地以自己的言行损害中国形象的“中国斯通”们能安静地反思,不要在别人的伤口撒盐,也别让中国的形象蒙羞。
  网上一个中学生的签名档, 倒是让人怦然心动:“当年我爷爷揣着枪率先冲到抗日前线;今天,如果需要,我愿意第一个抬着担架冲到日本灾区。”是的,反抗侵略是大爱,援手邻邦也是大爱。一个民族对生命是否尊重,才能看出它的文明程度。汶川地震,首次让五星红旗为平民遇难而降,激发了国人尊重生命的理性与激情;日本地震,能否让五星红旗飘扬到仙台灾区,激发国人国际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理性与激情?
  中日和睦邦交, 符合两国和两国百姓的根本利益, 应了那句话,和则两利,斗则两害,通则双赢。在中日关系颇为微妙的现在, 邻国有难,做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国民,同为地球公民, 就算不能直接上灾区抬担架,也要努力以各种方式表达关切与支持。同时,也希望中国的官方与民间组织,中国的媒体行动起来,尽快给国民提供更多参与救援和捐助的机会。
  如果,您不愿捐助,不愿关注,没问题,这属于个人自由。甚至,你就愿意表达幸灾乐祸,那确实并不触犯法律,只是,请不要冠以“爱国”的名义,别糟蹋这个美好的词汇。
其他文献
日本大地震后,有关“2012”的话题再度喧嚣尘上。频发的天灾,战乱的人祸,让我们对未来忧心忡忡。  影视作品的渲染,故弄玄虚的预言,以及对未知自然的恐惧,让我们总有这样的担心:这个世界真的会走向终结么?那时候,站在荒野、废墟或者木筏上的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其实探索恐慌的起源,“末日说”往往会不攻自破。面对传说中的2012,我们更应多一份安静和从容。    未来的担忧    3月11日,日本大地
期刊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次大的灾难之后,都会有世界末日的大讨论,这是公众恐慌焦虑情绪的集体宣泄,是族群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    大海发怒了!海水咆哮着奔向岸边,所到之处,攻城掠地。  发生在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的日本9.0级地震以及引发的海啸,让无数人相信,2012真的要来了。恐慌、焦虑、无奈,甚至期待的心理在普通公众内心升腾、弥漫……于是,出现了抢购风潮,出现了醉生梦死,就连台湾的色情业
期刊
人类的发展需要哲学家的提醒,人类经济增长以及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灾难有时会远远大于自然灾害。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不再盲目相信技术,相信增长,相信速度。    日本此次核泄漏,引发了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以来最严重的核危机,全球各国都在反思大力发展核能的行为。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现有建立在能源消耗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  厦门大学哲学系张艳涛副教授指出,发展或进步总是会付出一定代
期刊
面对地震海啸,面对家破人亡,面对核辐射,日本人表现了令人敬佩的冷静。即使在重灾区,一切依然充满秩序。  他们真的不悲伤,不害怕吗?还是他们把一切都包裹起来了?  《纽约客》记者欧逸文觉得在震后日本,可以看到一个遭受巨大灾难的民族,在天生的冷静和巨大的恐惧之间挣扎。    天生冷静    “忍耐、克制、有秩序。”这是《时代周报》记者张子宇出发之前对日本人作出的预判。几年前,他曾在日本短暂生活过几个月
期刊
3月13日,竹岛由香里本该在外地出差,可11日突如其来的地震彻底打破了她的生活计划。地震带来的强烈晃动和持续的时间长度吓坏了她,好在她运气不错,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当一切晃动停下来后,她试图联络出差地点的联系人,却发现电话打不通了。这时,屋外的整座城市已经一片狼藉。  当地时间3月11日下午2点46分,在东北大学念书的中国留学生帅澄波正走在学校食堂到实验室的路上。地面开始晃动时,他还以为自己只不过
期刊
在日本有“避难”的说法,但是“逃难”的说法是没有的。理由很简单,就那么大的地方,随便哪儿都有自然灾害危险,无处可逃。灾害发生了,也就是找块地方暂时栖一下身,安定下来了之后还是要回原地去该干什么干什么的,这倒不是出于什么“故土难离”的感情,而是因为无处可去。  日本人口数量现在是纯减少,但2005年之前一直是增长的,也是世界有数的人口稠密国家,人们离开自己的土地就没有了立足之地,这次大地震被海啸无情
期刊
前些年,高校嚷着要自主权,这些年真被赋予自主权了,结果却表明不少高校自主得有点偏狭,水平有待提高。自主招生,是高校发挥自主能动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几年下来,效果委实不敢恭维。  情况越来越明晰了,高校自主招生的实际运行结果是,大门只为大城市学生开。中小城镇特别是偏远地区学生基本绝缘。一碗水如此不能端平,这样的自主招生,带来的只能是新的教育不公平,激化城乡矛盾、社会矛盾。  教育公平乃是最基本也是最
期刊
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地球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早期壳层比较薄,地壳活动很强烈,岩浆活动、火山喷发也很多。但是到了现在,地壳已经发育得很厚了,再想出现因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难而导致的全球毁灭就很难了。    日本9.0级特大地震再一次震动了全球的神经。  回首看,本世纪以来的10年时间里,印尼、汶川、海地、智利、玉树、新西兰等系列大地震,带来的山崩地裂和惊涛骇浪以及巨大伤亡,一次次袭击着人类脆弱而敏感
期刊
在越南采访,有两个景象尤其吸引我的目光。一是河内的商铺极多,几乎所有沿街房屋都开成了饭馆、旅店、咖啡店和各种各样的小店,货品琳琅满目,商业气氛极浓,有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时全民经商的味道。  二是在去农村的路上,看到各处村镇都有许多越式小楼在建。这些窄窄的小楼,高的有六七层,矮的也有三四层,外表有的已经装饰一新,给人一种家家都在盖房的感觉。有越南朋友如此形容,中国已经走进了社会主义大厦,而越南人现在正
期刊
每一场巨大灾难都会改变历史, 因为它把难题带到所有人面前。  日本,最经常遭受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国家(国际通用术语“海啸tsunami”就源自日语“津波”),唯一经历过核伤害而本土又极度缺乏可再生能源的国家,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在破坏性能量约等于3万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9级地震发生之后,在接踵而至的海啸与核事故重创之后,这场巨大灾难的长远影响,将以各种方式波及世界。  全球GDP至少放缓0.5%,股市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