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

来源 :语文世界(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olb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生成一般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即精心预设、资源利用和动态建构。小学生学习语文是开展语言文字运用活动,更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教师和学生的任何一次表达都可能带来课堂生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认真预设课堂教学的重点指向,而且需要及时捕捉影响教学走向的课堂生成,引导学生在积极探究中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一、精心预设,重点突破


  语文教师不要因为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就放弃精心预设,这种精心预设是建立在对教学内容深刻把握和对班级学情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的。精心预设不是对课堂教学细节的具体安排,而是指向教学重点突破的路径。
  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统编教材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学习预测的基本方法。一位教师根据自己对班级学生的了解,精心预测学生在预测策略的学习中,难以把握预测结果。于是,在教学老母鸡向老屋求助时,教师先要求学生根据小猫向老屋求助的结果进行大胆预测:“老母鸡请求再过二十一天,结果会怎样呢?”学生的预测是老屋答应了老母鸡的要求,并且在二十一天后老母鸡带着孵出的小鸡走出了老屋。这也是课文中已经有的结果,属于预测正确的情形;但教师告诉学生这样的结果有错误,因为老母鸡孵出九只小鸡,下蛋还需要九天,他要求学生据此再次预测老母鸡的请求和结果。这次,学生经过计算、讨论,得出了新的预测结果:老母鸡请求过一个月,一个月后老母鸡带着小鸡走出了老屋。如果不是教师精心预设,这种学习方法就难以取得突破。

二、以内容丰富课堂教学


  在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教学常态,师生之间互动的具体情形是临时发生的,无法彩排,因而具有多变性、丰富性,能够成为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
  如教学《羿射九日》时,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将一个小学生发现有表达问题的句子呈现出来:“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他先让学生读读两个句子,看看能不能发现问题。学生没有读出什么问题,教师说出了那个小学生发现的问题——“前面说河水都蒸干了,后面怎么又还说‘蹚过’大河呢?”接着,教师让学生查字典,解释“蹚”的意思。学生查到“蹚”有“從浅水里过去”的意思后,认为那个小学生提出的质疑有道理。此时,教师让学生再看看字典中“蹚”的其他的解释,学生发现“蹚”还可以有“蹚道”“蹚路”的说法;教师要求学生想一想:河里的水被蒸干了,那条河还叫不叫河呢?学生回答还是河;教师让学生讨论,神箭手羿从被蒸干的大河里蹚过的时候,需要不需要探路,也就是蹚道或者蹚路呢?学生认为是需要的。由此,教师让学生思考:经过被蒸干了水的大河,“蹚过”有没有问题?学生认为没有问题。这就是教师在互动中将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的好案例。

三、以动态建构站上新高度


  语文课堂上出现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及时捕捉并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围绕生成性资源开展学习活动,能够使课堂教学站上新的高度。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单元内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花钟》在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中安排了一个泡泡提示语——“这两个自然段中,各有哪句话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呢?”学生很快能够找到“提示”段落主要意思的话——“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但是,我们能不能用这两句话分别概括两个自然段的大意呢?显然不行,怎么办?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借助”两个句子来概括段意的方法:对第一个句子,不符合概括要求的是话说多了,需要删减,删减之后变成“留心观察会发现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对第二个句子,不符合概括的要求是没有结论(问句),只要给出的结果就是“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有原因”。这样,学生就建构起如何“借助”关键句来完成“概括”一段话大意的基本方法。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好奇容易给课堂带来更多的生成点,教师需要在精心预设中研判学生的学习走向,能够关注课堂生成,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完成主动建构,将教学引向一个新的高度。
其他文献
从北猿人在山洞内部用碳灰画上壁画的那一刻开始,环境艺术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但是在多个传统领域都有着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无论是古代的墓葬、堪舆学术,还是古典园林设计,亦或是传统建筑,都有着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子。从80年代起,中国引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至今,已成为一个涵盖多门学科的种类,且每年拥有大量高校毕业生和从业者的巨大行业。在目前国内研究中,中国传统文化通常只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补充,或者大量论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中国元素,或者简单地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艺术设
晋南稷山北辛祭祀神兽以其古朴的装扮、雄劲的表演,展现了浓厚的原始文明,被称为我国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它是河套黄河文化背景下的祭祀遗存,在农耕文化、黄河文化、汾河文化构成特定的乡土文化圈内世代流传。其作为宗教信仰文化传承至今,保留了浓厚的原始性与顽强的信仰力量。后稷祭祀的重要表演活动直观地反映出远古时期乐舞的巫术性质。当地民众通过祭祀神兽表演,表达了对后稷的敬仰和崇敬之情,客观反映出当地民众丰富的精神世界、意愿祈盼和民俗文化。带有图腾色彩的神兽乐舞能够让民众除烦解忧,愉悦身心,充分展示出这一古老祭仪活
英语学习的低龄化提高了家长们对英语启蒙的重视,英语启蒙学习方法的科学性则引发了对自然拼读的讨论。文章从自然拼读学习的时间、与音标学习的对比、和拼音学习的相互作用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在英语启蒙阶段进行自然拼读学习会出现的问题,为英语启蒙阶段家长和老师的指导提供理论依据。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对于初中阶段,日臻成熟,价值观的形成也进入了较为关键的阶段,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就显得尤为
期刊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上成了故事内容或人物思想性格的分析课,基本流程是“划分段落——讲解内容——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研究性阅读教学在新时期应运而生,它以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感受理解能力为教学目标,以专题研读为中心,学生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阅读获取语文知识及能力的教学模式。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研究性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较好的实际功效,它既把握了阅读
期刊
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片段的、单个文本的阅读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具体方法层面上,应当深入、细致地把握学生对整本阅读教材的理解,打破常规的对某篇课文的分析阅读的桎梏与俗套,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例引”的作用,从整本语文教材把握阅读教学策略,由此延伸,读整本的书。在整体性学习的前提下,把统编二下语文教材整本书新习得知识和已有知识进行重构,绘制不同的思维导图,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
期刊
盲文汉字字体设计以功能为导向,从实用性、识别性、规范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平衡关系出发,探究其字形的简化原则。通过分析古今中外的字体排印设计理论,从中汲取经验与方法,分别对盲文汉字的笔画形态、字形架构、大小比例、笔画粗细与对比度、编排原理等方面进行理性具体的剖析,探讨挖掘可被参数量化的度量标准。深入研究盲文汉字字体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梳理与归纳汉字字体中的度量标准,探索理性化、体系化的汉字设计方法论,从而使更多针对汉字特点而制定的字体度量标准被提炼,对盲文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文言文的比重也很大。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表达方式跟词句意思上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有很大的难度。文言文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书面作品,时代久远,含义深刻,与现代文比较,学习有一定难度。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经典名篇,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这些文言文,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
期刊
豫西北处于著名地理分界线-太行山南麓,自古就是战略要冲。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承积厚蕴的历史文化决定了石头民居的独特性。基于田野调查,从建筑学角度探究石头民居的布局、构造特征,从艺术学角度解析装饰图案的技艺、构图、造型特征。这种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对石头民居进行综合研究,为民居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中原建筑体系的完善以及环太行山区生态、人文景观的构建提供借鉴参考。
音乐剧是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表演方式结合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音乐剧中舞蹈肢体表达对音乐剧人物塑造、剧情衔接、主题表达,以及舞台氛围构建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是展现音乐剧风格、体现音乐剧魅力的必要元素。从音乐剧舞蹈动作、舞蹈肢体表达的价值建构角度出发,以著名音乐剧《猫》《爱的接触》《西区故事》为例,来探究音乐剧中舞蹈艺术的价值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