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情”入手品德课堂“真”灵气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w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在保持真实面目的时候,绝对不会是可笑的;只有在装模作样的时候,才显得可笑。”柴斯特菲尔德的名言同样适用于品德课堂。在品德课堂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往往说出的不是自己的真实看法,又或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只是照本宣科,按“书”索骥,猜测教师所希望得到的答案。学生在课堂上看似心悦诚服,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时常背道而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等于零,不仅可笑,甚至可以说是教育的悲哀。所以,品德教学应追求“真”课堂!让品德课堂生活化,走入学生的心灵,也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品德课堂才有意义。本文将结合部分课例,探讨如何使品德课堂散发“真”的灵气。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细品教材,挖掘教材
  教材不仅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而且还是一种语言,品德教材中的文本资源都可以用来和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合理利用品德教材的实处和虚处,能更好地挖掘、延伸教材中的丰富资源。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在爱的阳光下》中的主题一——《家人的爱》,内容除了简单易懂的文字说明外,还有一些小宝贝成长的照片。怎么挖掘文本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呢?笔者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名字的由来,使之初步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接着再让学生通过回看自己的照片,忆一忆成长中的故事等活动,整个课堂上顿时洋溢着民主、和谐的氛围。在爱的回忆中,学生的生活情感被激发调动,从而能深深地体会到家庭的温暖,懂得是家人的辛勤养育陪伴着自己的成长。最后是品读、感悟,家人的辛劳,笔者通过让学生观看课前搜集的家人关爱孩子的图片、录像等,创设爱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亲情回忆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自己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人付出的艰辛……就这样,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对文本的挖掘中水到渠成地达到了。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亲历体验,体悟促情
  对学生来说,品德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四个“自己”同时出现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句话中,可见,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情感体验,否则它将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与教材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体现了品德课程的活动性、体验性,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强化情感体验,在玩中学、动中学、做中学、模仿中学、体验中学、兴趣中学,更能达到强化行为体验之目的。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二课《钱该怎样花》时,笔者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在课前组织学生调查家庭成员想要的东西和已经满足了的要求,在课堂上组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了解大家想要的是什么,满足了的要求又是什么,以及得到满足(不满足)的原因等。让学生明白“我想要的”不等于“我能要的”,并学会选择,学会放弃。通过制定花钱计划、情境模拟、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会全面、合理、节约地用钱。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当危险发生的时候——火警119》这一主题时,为了让学生学会发生火灾时如何拨打求救电话,笔者先引导学生讲一讲发生火灾时应拨打什么电话,再出示一段错误的拨打求救电话的视频,组织小组讨论错在哪里,正确应该怎样打。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学生一起归纳出拨打119求救电话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最后进行模拟游戏,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对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讨论交流。这样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在模拟、讨论中学会了拨打119电话的方法,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些活动都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年龄的特点设计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在这样的品德课堂中知识真正被领悟,学生能力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随风潜入夜”地被改变或提升了。
  三、“无心插柳柳成荫”——关注生成,迸发情感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正如叶岚教授所说,课堂,是个充满挑战的领地,有时给你的是惊喜,有时让你窘迫,当课堂没有按照预设的方向行走时,就要求教师找准契机,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感知世界,体验情感,表达感受。我想,这才是课堂最真实的表现。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吃穿用哪里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农民伯伯春季插秧的辛劳有更深体悟,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的竞赛活动,让一组的学生扮演农夫,模拟两分钟的插秧,看看谁的秧苗插得整齐。在“劳动最光荣”的音乐中,学生模仿得像模像样的,一会捶背,一会甩甩手,一会擦汗……此时笔者问道:“孩子们累吗?”没想到几个男孩大声地说:“老师,不累,太好玩了!”这就与笔者的预设背道而驰了,笔者顿时感到有些手忙脚乱。怎么办呢?笔者立刻想到是这个体验活动太简单了,深度不够,于是笔者把学生从教室转移到了操场上,让学生头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弯着腰模仿插秧的动作,边插边行走五分钟。这时,不少学生都受不了,纷纷喊道:“好累啊,太辛苦了!”于是筆者抓住契机,适时引导:“同学们,你们才插了短短几分钟,就叫苦连天了,而农民伯伯却从早到晚都是这个姿势呀!想想他们,看看自己,现在你们最想说什么呢?”学生们马上举起小手,纷纷说农民伯伯真辛苦!这样的体验活动才真正有效,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懂得珍惜粮食,尊重农民伯伯,真是“别有滋味暗生来,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师上课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课堂的情况,做出“无心插柳柳成荫”巧妙点拨,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教学变动。当偶发情况变成教育的契机,当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中碰撞,一首“润物细无声”的变奏曲就在课堂中得到了精彩演绎。
  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们必须要知道,“真情”不离,“真”来自于“情”。在品德课堂中,我们应始终关注“情”的渗透,始终不忘站在学生立场,以儿童的视角看问题,用合适的方式让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表困惑。如此让品德课堂“生活化”,能帮助学生自觉地做到知行统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品德课堂真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桂林逸夫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的“关于写作教学”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可见,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得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还是习作教学的“根”。因此,阅读教学中,在让学生懂得文本“写什么,说什么”问题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破译文本“怎么说,怎么写”的表达“编码”,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读写结合,获取习作表达方法
期刊
演绎和归纳是科学研究中运用得较为广泛的两种逻辑思维方法。所谓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性知识推导出个别结论的过程。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这两种推理方法是人们思考问题的常用方式,各有所长,互相依存,本無优劣之分。但当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投射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那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而教学效果也迥异。本文着重从用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的《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案例的比较中,
期刊
习作教学乃小学语文教学之“半壁江山”,可提起习作,学生个个唉声叹气,叫苦不迭——不好写也不愿意写;教师则认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不好教也不乐意教。尤其单元习作成为教师们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缘于无从下手,无法操作。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该如何巧引妙导,使得习作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享的一道精神美餐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借范本引路,激发习作兴趣  小学生个个充满童心、
期刊
课程改革提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良好的师生交流为桥梁,以生活情境为基础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贴近生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各方面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提高,对生活的兴趣亦逐渐增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所熟
期刊
在小学数学中,“数感”一词经常被提及。数感是数学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之一,然而,数感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笔者思考,数感是不是自身对数的感觉,能敏感地领会“数”所表示的意义或内涵,数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靠的是体验和感受。  俞正强老师提出,数感是所有可表达和不可表达的总和,它是鲜活的,是持续生长、不断丰满的。一个好的老师,数学学习的指导过程就可以描述为对学生已有数感的依赖与使之渐次丰满的过程。
期刊
习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国民要热爱传统文化,要有文化自信,這对于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鞭策,值得反思。落实小学阶段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源。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从小进行学习和发扬,文化自信谈何而来?人教版语文课本在五、六年级安排了几篇短小、有趣的文言文,这样编排不仅适应了学生认识螺旋上升的需求,也为七年级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
期刊
【版块一】  (师自我介绍,出示台湾的照片)  师:有很多鲜艳的花。最美的是哪一朵花?  生:第……呵……第三幅。  师:请你深情款款地看着我,你说第三幅,是我最美,是吧!台湾有许多美景,但台湾最美的是人!丽云老师很喜欢读我们的古诗文,看到美景,我马上想到这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可是最近台湾好喜欢下雨,不知道为什么,我就立刻想到这首诗。一起读前两句。  生:空山新雨后,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时,教师要引入崭新教学理念,智慧处理教学实际问题,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构建品德与社会活力课堂。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注意对教材学习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以激活学生学习热情;对教学突进展开多元优化,以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对教学活动进行多元升级,以促进学生心智成长。  一、科学整合教材资源,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最为密切的关联,教
期刊
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数学学习离不开抽象,数学抽象是核心素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在数学学习中设计有效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呢?  一、立足学生实际,大胆整合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蓝本,作为组织教学的参考材料。伴随着教学观念的日趋理性,“以人为本”的教學理念逐步深植教师的教学观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进行数学教学成为大家的共识。
期刊
2017年11月11日,应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的邀请,福建教育出版社组织《新教师》编委会暨福建省名校长名师送课入台交流活动。这次活动有11人参加,走访考察5所学校,送课3节,其中笔者送教1节《篾球投掷》课,这是“福建省小学体育阮光清名师工作室”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入台教研交流活动。  一、课的准备  台湾新北市贡寮区澳底小学是这次送课活动的首站,也是笔者送课的学校,它是一所百年老校,学生最多的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