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文化多元化格局在我国社会领域日益彰显。多种文化并存于同一社会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使得高校思政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高校思政课程四大支柱之一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尤其如是。为了适应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格局,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必须从内容上和方式上进行针对性的改革。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的文化多元化趋势愈演愈烈。特别在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社会各个领域普及后,国外各种思想观念、传统习惯、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络大量地进入我国,使我国社会传统的以政治为核心、强调高度集中统一和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迅速被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并存的文化多元化格局所取代[1]。这种文化多元化的格局给作为一国思想文化传播主阵地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有鉴于此,如何使当代大学生在纷繁交错的各种文化前作出正确的诀择,如何得出符合文化多元化时代格局下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之道已然成为我国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文化多元化格局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挑战
当前情况下文化多元化格局对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众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挑战
大众文化作为与主流文化遥相呼应的一类文化载体,在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由于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而得以迅速兴起与扩张。她在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冲击着主流文化,排挤着高雅文化,削弱着传统人文。使人们逐渐远离和否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所倡导的社会主流文化。更有甚者,部分人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颠覆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坚定信念,转而投入西方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阵营[2]。长此以往这将使我们在几十年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所作的一切努力赴诸东流,使我们在思想文化建设这块阵地出现历史性的倒退。
2.商业文化对社会价值理念的挑战
在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作为其中的一类,商业文化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而成长起来的。市场经济在推动我国经济飞速增长,使得我国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也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务实、创新、理性、功利等一系列新生的价值理念。这些理念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但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趋利性理念同时也在不断地侵蚀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操,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所提倡的社会核心价值理念带来了极大挑战。具体表现为:在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腐蚀下,部分人淡化了政治意识,全局意识,只热衷于对金钱财富的追逐。甚至还有部分人摒弃了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个人私利铤而走险,违法乱纪[3]。
3.外来文化对社会传统文化的挑战
作为文化多元化格局典型代表的外来文化进入我国后,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外来文化注重自我个性,追求物质享受。这种非理性主义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接受,呈现出逐渐取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历来所倡导的重视整体,乐于奉献的传统道德观念的趋势。更严重的是这种非理性主义逐渐由浅层次上的文化观念发展成深层次上的政治认同,由感性欣赏变为理性追求[4]。其后果会导致部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政治意识淡化。就大学生而言,他们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外来文化中的消费主义观念会对他们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交往方式、人际关系影响巨大。在消费主义观念的作用下,大学生们如果一味接纳,会使其忽视对社会责任、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和执着追求,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造成他们道德沦落、文化自绝以及精神上的极度空虚。如果对这种趋势不加以应对,就忽视了民族维系的纽带,最终只能导致我国文化民族特征的丧失,造成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从而严重威胁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安全。
三、文化多元化格局下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革之道
文化多元化格局给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所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就其改革之道而言,笔者认为应当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层面着手进行改革。
1.教学内容上我们应当力争做到:
(1)巩固传统文化的地位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思想、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不断进步的动力,对当代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5]。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区别标志的仁爱思想要求我们在现阶段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大力巩固传统文化的地位。我国传统文化还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道德教学时要以人为本,从人们的基本利益要求出发,把思想道德教学和我国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学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自立自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基本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政教学时将其与时代要求有机融合,使其成为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具备的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最后,我们还必须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爱国主义,因为该门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操以及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断追求进步。
(2)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在巩固传统文化地位的同时又要承认和适应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客观现实,深入研究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形态中具有共性、普遍性的内容[6]。一方面,要尊重、保护、提炼、引导非主流文化形态中那些具有历史积淀意义的优秀传统内容;另一方面,要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积极的、普适性的思想文化成果。在多种不同意识形态的相互碰撞、激荡过程中,那些共性的、普遍性的思想文化必然积淀而成一种新的内容,成为主流文化的补充内容,从而丰富和发展主流文化体系。这就要求在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要以开放的文化心态,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对一切优秀文化,无论中西、古今,都应该学习,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为我所用。
2.教学方式上我们应当做到:
(1)展开网络化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提高,网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辟了新的开放式平台,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要与时俱进,占领这块网络阵地。首先,在网络中,要大力弘扬和捍卫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用先进、健康、积极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其次,要精心创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题网站,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不断将社会主流文化信息输入网络,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社会主流思想优秀产品的营养,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再次,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从源头上防堵不良、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蚀,培养学生的辨别、自制、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信息,培养“免疫能力”。
(1)进行引导式教学
以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可以描述为“灌输式教学法”, 它只要求学生服从,接受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价值选择[7]。随着文化多元化格局的来临,我国高校应当吸取国外优秀的教学经验,在教学思路上进行革新,适时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纷繁复杂社会面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是着力培养人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自主选择的能力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使人们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始终坚定思想政治方向。因此,我们必须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的教学情景,致力于学生对话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表达、对话、协商和寻求利益均衡点的能力,使之能在多元价值面前进行理性的选择。
(3)采用案例式教学
在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下,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可灵活地采用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抽象的理性知识得以感性化,极大地增强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力。例如在讲授健全我国法律法律制度必要性时,笔者例举了闻名全国的赵作海冤案,使得学生深刻地领会到司法制度的缺陷对于社会民众的危害性,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法律知识进行自我维权的意识。由此可见案例式教学法的采用可以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地探索知识,既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怀疑、批判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引入情景式教学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目的之一是要唤醒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自省,而科学地引入情境式教学法,恰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诠释大学生爱情观时,面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失恋问题,笔者设计出有关失恋的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扮演其中角色,从中体会对待失恋理性与非理性处理方法的不同结果。使学生明白不能错置爱情的位置,不能功利化地对待爱情,不能误把过程当成结果,从而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由此可见引入情景式教学法,有情景,有比较,有冲突,可以大大提升课程的趣味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他们对课程知识主动进行思考领悟。
[参考文献]
[1]尤建国,高庆.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路向[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
[2]李芳芳.多元文化背景下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社会纵横,2009,(24).
[3]周如俊.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刍议[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58).
[4]赵苗.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当代价值[J],法制与社会,2009,(6).
[5]林香港.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研究[J],科教论丛,2009,(3).
[6]陈金龙.文化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6,(4).
[7]王学风.论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J],思想教育研究,2004,(12).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基础部)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的文化多元化趋势愈演愈烈。特别在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社会各个领域普及后,国外各种思想观念、传统习惯、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络大量地进入我国,使我国社会传统的以政治为核心、强调高度集中统一和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迅速被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并存的文化多元化格局所取代[1]。这种文化多元化的格局给作为一国思想文化传播主阵地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有鉴于此,如何使当代大学生在纷繁交错的各种文化前作出正确的诀择,如何得出符合文化多元化时代格局下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之道已然成为我国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文化多元化格局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挑战
当前情况下文化多元化格局对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众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挑战
大众文化作为与主流文化遥相呼应的一类文化载体,在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由于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而得以迅速兴起与扩张。她在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冲击着主流文化,排挤着高雅文化,削弱着传统人文。使人们逐渐远离和否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所倡导的社会主流文化。更有甚者,部分人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颠覆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坚定信念,转而投入西方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阵营[2]。长此以往这将使我们在几十年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所作的一切努力赴诸东流,使我们在思想文化建设这块阵地出现历史性的倒退。
2.商业文化对社会价值理念的挑战
在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作为其中的一类,商业文化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而成长起来的。市场经济在推动我国经济飞速增长,使得我国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也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务实、创新、理性、功利等一系列新生的价值理念。这些理念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但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趋利性理念同时也在不断地侵蚀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操,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所提倡的社会核心价值理念带来了极大挑战。具体表现为:在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腐蚀下,部分人淡化了政治意识,全局意识,只热衷于对金钱财富的追逐。甚至还有部分人摒弃了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个人私利铤而走险,违法乱纪[3]。
3.外来文化对社会传统文化的挑战
作为文化多元化格局典型代表的外来文化进入我国后,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外来文化注重自我个性,追求物质享受。这种非理性主义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接受,呈现出逐渐取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历来所倡导的重视整体,乐于奉献的传统道德观念的趋势。更严重的是这种非理性主义逐渐由浅层次上的文化观念发展成深层次上的政治认同,由感性欣赏变为理性追求[4]。其后果会导致部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政治意识淡化。就大学生而言,他们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外来文化中的消费主义观念会对他们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交往方式、人际关系影响巨大。在消费主义观念的作用下,大学生们如果一味接纳,会使其忽视对社会责任、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和执着追求,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造成他们道德沦落、文化自绝以及精神上的极度空虚。如果对这种趋势不加以应对,就忽视了民族维系的纽带,最终只能导致我国文化民族特征的丧失,造成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从而严重威胁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安全。
三、文化多元化格局下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革之道
文化多元化格局给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所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就其改革之道而言,笔者认为应当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层面着手进行改革。
1.教学内容上我们应当力争做到:
(1)巩固传统文化的地位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思想、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不断进步的动力,对当代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5]。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区别标志的仁爱思想要求我们在现阶段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大力巩固传统文化的地位。我国传统文化还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道德教学时要以人为本,从人们的基本利益要求出发,把思想道德教学和我国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学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自立自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基本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政教学时将其与时代要求有机融合,使其成为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具备的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最后,我们还必须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爱国主义,因为该门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操以及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断追求进步。
(2)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在巩固传统文化地位的同时又要承认和适应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客观现实,深入研究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形态中具有共性、普遍性的内容[6]。一方面,要尊重、保护、提炼、引导非主流文化形态中那些具有历史积淀意义的优秀传统内容;另一方面,要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积极的、普适性的思想文化成果。在多种不同意识形态的相互碰撞、激荡过程中,那些共性的、普遍性的思想文化必然积淀而成一种新的内容,成为主流文化的补充内容,从而丰富和发展主流文化体系。这就要求在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要以开放的文化心态,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对一切优秀文化,无论中西、古今,都应该学习,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为我所用。
2.教学方式上我们应当做到:
(1)展开网络化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提高,网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辟了新的开放式平台,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要与时俱进,占领这块网络阵地。首先,在网络中,要大力弘扬和捍卫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用先进、健康、积极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其次,要精心创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题网站,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不断将社会主流文化信息输入网络,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社会主流思想优秀产品的营养,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再次,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从源头上防堵不良、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蚀,培养学生的辨别、自制、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信息,培养“免疫能力”。
(1)进行引导式教学
以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可以描述为“灌输式教学法”, 它只要求学生服从,接受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价值选择[7]。随着文化多元化格局的来临,我国高校应当吸取国外优秀的教学经验,在教学思路上进行革新,适时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纷繁复杂社会面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是着力培养人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自主选择的能力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使人们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始终坚定思想政治方向。因此,我们必须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的教学情景,致力于学生对话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表达、对话、协商和寻求利益均衡点的能力,使之能在多元价值面前进行理性的选择。
(3)采用案例式教学
在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下,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可灵活地采用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抽象的理性知识得以感性化,极大地增强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力。例如在讲授健全我国法律法律制度必要性时,笔者例举了闻名全国的赵作海冤案,使得学生深刻地领会到司法制度的缺陷对于社会民众的危害性,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法律知识进行自我维权的意识。由此可见案例式教学法的采用可以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地探索知识,既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怀疑、批判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引入情景式教学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目的之一是要唤醒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自省,而科学地引入情境式教学法,恰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诠释大学生爱情观时,面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失恋问题,笔者设计出有关失恋的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扮演其中角色,从中体会对待失恋理性与非理性处理方法的不同结果。使学生明白不能错置爱情的位置,不能功利化地对待爱情,不能误把过程当成结果,从而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由此可见引入情景式教学法,有情景,有比较,有冲突,可以大大提升课程的趣味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他们对课程知识主动进行思考领悟。
[参考文献]
[1]尤建国,高庆.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路向[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
[2]李芳芳.多元文化背景下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社会纵横,2009,(24).
[3]周如俊.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刍议[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58).
[4]赵苗.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当代价值[J],法制与社会,2009,(6).
[5]林香港.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研究[J],科教论丛,2009,(3).
[6]陈金龙.文化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6,(4).
[7]王学风.论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J],思想教育研究,2004,(12).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