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老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要根据学生差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进行合理分层教学。优化教学环节。开展多样化的评价。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 分层教学;多样化评价
一位教育专家讲到““黄沙入海,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到完全相同的一对叶片。”这句话恰到好处地证明了我们每一个学生,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千差万别的。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就给我们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就是说我们在如此众多的孩子当中,又面对着如此大的差异,如何根据学生的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我想这是目前摆在我们每一位老师面前的一个很严峻的话题。这就要我们老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并尊重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采取分类辅导、设计层次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根据学生差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在智能、知识结与水平,以及人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备课不仅包括备教材内容、教学方案的设计,同时,还应该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性,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能平等地享受参与和成功的喜悦。
二、了解学生差异,进行合理分层教学
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保证。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每个环节都要做到分层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指导策略,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因此,在教学中对于那些通过课前预习就基本可以接受新课内容的学生,给他们更大的自由度,创造学习空间。如在教学应用题例题时,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经过老师对例题点拨,已经能解决基本题,基本上能提早进入巩固阶段和提高阶段,这时候,我允许他们做课堂练习中较难的题目,如拓展题、延伸题,避免了他们影响其他学生的情况。我觉得,这部分的学生,本来自觉性就很高,不但能节省这类学生的学习时间,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而对于另一部分学习有困难,或学习成绩不容乐观的孩子,通过分组,上课时,能更多更集中地关注和辅导他们。如:在讲解一道应用题时,我采用的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探讨解题思路,经过一番交流,这部分孩子仍然无从下手,这时,我便能深入到他们中间,再重新和他们探讨,使他们也能解答这道题,所以分组分层教学对于这部分稍落后的学生的辅导有很大的益处,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练习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练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发展。考虑学生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消极被动地适应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而不会带来过大的压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让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同时也为学生减轻了作业的负担,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素质。
三、尊重学生差异,优化教学环节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作為一个数学教师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的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一部分学生对于“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中的“任意”一词不是非常理解,在做练习时,误将长为“3、6、3”的三根小棒判断为能围成三角形。我请其中的一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原来,他只判断了“3+6>3”就认为这三边能围成三角形了。我没有马上否定学生的想法,也没有用事先预设好的问题拉着学生走,而是恰如其分的灵活引导学生:判断三边能否围成三角形是否一定要把三种可能都要考虑进去,能不能一次就准确判断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开动脑筋,很快就发现只要用“短边+短边”看是否大于“长边”一次就可以判断出来了。把握好动态生成的新资源,展示出动态生成的艺术,达到了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就像布卢姆说的那样:“人们无法预测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同样,没有了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四、承认学生差异,开展多样化的评价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通过对学生的全面考察,既要考查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又要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为调整教学提供更多的信息,达到扬优补缺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准确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更好地推动优等生精益求精,保护学习暂困生的自尊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爱好,营造浓郁的课堂氛围。而多样化的评价尤为重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习暂困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班的蔡姗同学她的数学成绩很差,平时考试成绩一般只考20多分。我找她谈话,让她好好学数学。她说我不喜欢就是学不好,我告诉她,别的同学都是60分及格,你下次只要考到40分就算及格。她想了想说:“让我试试吧。”于是就答应了,结果下次考试考了42分。虽然得了42分,我还是没有理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因为还是不及格的分数。于是我让全班同学把上次的考试成绩和这次的成绩做一个减法,上次考了90,这次还是 90,一减就是0,上次95,这次93,一减就是﹣2,这样减到最后,就一个同学剩下了18分,就是蔡姗同学。我把所有同学两次考试的分数差写在黑板上,问了个问题:“哪个同学进步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蔡姗同学”这是一个铁的事实,因为只有她一个人进步了18分。此时此刻,她兴奋得满脸通红。从那以后她开始爱上数学课了,成绩也不断的提高。对于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通过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升到高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
总而言之,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了解和尊重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个群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从而达到关注尊重学生,促进教育的整体发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每一朵花儿都有绽放的理由。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布卢姆的多样智能理论》
关键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 分层教学;多样化评价
一位教育专家讲到““黄沙入海,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到完全相同的一对叶片。”这句话恰到好处地证明了我们每一个学生,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千差万别的。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就给我们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就是说我们在如此众多的孩子当中,又面对着如此大的差异,如何根据学生的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我想这是目前摆在我们每一位老师面前的一个很严峻的话题。这就要我们老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并尊重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采取分类辅导、设计层次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根据学生差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在智能、知识结与水平,以及人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备课不仅包括备教材内容、教学方案的设计,同时,还应该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性,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能平等地享受参与和成功的喜悦。
二、了解学生差异,进行合理分层教学
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保证。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每个环节都要做到分层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指导策略,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因此,在教学中对于那些通过课前预习就基本可以接受新课内容的学生,给他们更大的自由度,创造学习空间。如在教学应用题例题时,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经过老师对例题点拨,已经能解决基本题,基本上能提早进入巩固阶段和提高阶段,这时候,我允许他们做课堂练习中较难的题目,如拓展题、延伸题,避免了他们影响其他学生的情况。我觉得,这部分的学生,本来自觉性就很高,不但能节省这类学生的学习时间,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而对于另一部分学习有困难,或学习成绩不容乐观的孩子,通过分组,上课时,能更多更集中地关注和辅导他们。如:在讲解一道应用题时,我采用的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探讨解题思路,经过一番交流,这部分孩子仍然无从下手,这时,我便能深入到他们中间,再重新和他们探讨,使他们也能解答这道题,所以分组分层教学对于这部分稍落后的学生的辅导有很大的益处,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练习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练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发展。考虑学生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消极被动地适应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而不会带来过大的压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让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同时也为学生减轻了作业的负担,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素质。
三、尊重学生差异,优化教学环节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作為一个数学教师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的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一部分学生对于“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中的“任意”一词不是非常理解,在做练习时,误将长为“3、6、3”的三根小棒判断为能围成三角形。我请其中的一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原来,他只判断了“3+6>3”就认为这三边能围成三角形了。我没有马上否定学生的想法,也没有用事先预设好的问题拉着学生走,而是恰如其分的灵活引导学生:判断三边能否围成三角形是否一定要把三种可能都要考虑进去,能不能一次就准确判断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开动脑筋,很快就发现只要用“短边+短边”看是否大于“长边”一次就可以判断出来了。把握好动态生成的新资源,展示出动态生成的艺术,达到了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就像布卢姆说的那样:“人们无法预测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同样,没有了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四、承认学生差异,开展多样化的评价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通过对学生的全面考察,既要考查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又要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为调整教学提供更多的信息,达到扬优补缺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准确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更好地推动优等生精益求精,保护学习暂困生的自尊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爱好,营造浓郁的课堂氛围。而多样化的评价尤为重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习暂困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班的蔡姗同学她的数学成绩很差,平时考试成绩一般只考20多分。我找她谈话,让她好好学数学。她说我不喜欢就是学不好,我告诉她,别的同学都是60分及格,你下次只要考到40分就算及格。她想了想说:“让我试试吧。”于是就答应了,结果下次考试考了42分。虽然得了42分,我还是没有理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因为还是不及格的分数。于是我让全班同学把上次的考试成绩和这次的成绩做一个减法,上次考了90,这次还是 90,一减就是0,上次95,这次93,一减就是﹣2,这样减到最后,就一个同学剩下了18分,就是蔡姗同学。我把所有同学两次考试的分数差写在黑板上,问了个问题:“哪个同学进步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蔡姗同学”这是一个铁的事实,因为只有她一个人进步了18分。此时此刻,她兴奋得满脸通红。从那以后她开始爱上数学课了,成绩也不断的提高。对于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通过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升到高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
总而言之,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了解和尊重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个群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从而达到关注尊重学生,促进教育的整体发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每一朵花儿都有绽放的理由。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布卢姆的多样智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