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点燃孩子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感受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一片广阔的天空,把语文课堂变成孩子的舞台。
一、让学生做上老师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这是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的一段话,它与新课程理念中“反对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走向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协作主动获得知识”是有共同之处的。低年级教材中归类识字较多,大量的汉字一下子展现在孩子眼前,教学时常常感到非常枯燥乏味。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归类识字的特点,鼓励学生寻找汉字的构字规律,辨别新字与形近字,形音字的异同点。当然课前的预习工作必不可少,课前要先布置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和所学生字词,上课时,请学生上台做小老师,通过小老师认真细致的讲解,同桌商量、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分析字形,辨别字音、字义,熟记生字。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许多学生在课前向他们的“小老师”提供最佳的学习方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好主意、好点子,才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于师生交换了角色,学生学习起来兴致勃勃,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识字的方法,这对每一个孩子都有促进。例如我在教《识字4》一课时,引导学生自我学习。通过设计“你愿意教大家学哪个字?”“谁来做小老师,教教大家”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事物,用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因为在每个孩子内心深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
二、让学生当小画家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于乐不可分。”图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我发现孩子都喜欢画画,因为画能表现学生生活、反应孩子的思想。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一幅形象直观的画能胜过千言万语,学生不仅喜闻乐见,更热衷于自己动手作画。例如我教《秋天的图画》,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秋天多美呀!家乡的秋天更美丽,让我们拿起彩笔画一画。我们家乡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在图上添一添,并用“……挂起……,……露出……,……翻起……,……举起……”的句式说一说图画,指导背诵。向你的好伙伴介绍你的画。通过读读课文,作画和添画,学生的印象深刻,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三、让学生当故事大王
如今很多家长都注重学前教育,很早就给孩子买书,有的孩子没上学就能背好几首古诗,会讲好多故事。新教材中安排了一定量的成语积累。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学生难以理解,于是课前我让学生读《成语故事》搜集有关这两个成语的故事,让学生自行阅读,课堂就成了展示他们讲故事的舞台,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两个成语,还学到了其他的成语故事,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
四、让学生做小演员
表演是儿童思考、再现生活的基本方式。低年级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部绝妙的动画片,要是能把他编成课本剧,那么既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活跃学生思维,调动情感投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如《酸的和甜的》教学时我让学生首先形成“角色意识”,让学生表演狐狸、小松鼠、小兔子和小猴子之间的故事。让学生在演的过程理解“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教育的本质就是唤起学生主体内在的需要,尽力创设发挥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不断的创造新的自我。如《称赞》一文通过设计,我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制作头饰分角色表演,经过积极的排练,一场精彩的课本剧诞生了,整堂课,学生的脸上无不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课文,学得既轻松又扎实。
五、让学生当小科学家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关于介绍科学常识的课文,可以通过作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求科学,获取知识,例如《乌鸦喝水》中有一段“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要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却很不容易。因此,我在教学中就让学生做一回小科学家,让学生将小石子一颗一颗往瓶子里投,看着水渐渐升高,让学生理解课文体验到认识真理的快乐。也许就是这样一次实践体验,能让学生从此爱上科学、迷上科学,走向科学研究之路。
教师,不只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组织者、主导者。更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孩子们扮演了各种角色,让他们在这舞台上尽情地创造表现自我吧!
一、让学生做上老师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这是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的一段话,它与新课程理念中“反对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走向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协作主动获得知识”是有共同之处的。低年级教材中归类识字较多,大量的汉字一下子展现在孩子眼前,教学时常常感到非常枯燥乏味。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归类识字的特点,鼓励学生寻找汉字的构字规律,辨别新字与形近字,形音字的异同点。当然课前的预习工作必不可少,课前要先布置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和所学生字词,上课时,请学生上台做小老师,通过小老师认真细致的讲解,同桌商量、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分析字形,辨别字音、字义,熟记生字。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许多学生在课前向他们的“小老师”提供最佳的学习方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好主意、好点子,才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于师生交换了角色,学生学习起来兴致勃勃,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识字的方法,这对每一个孩子都有促进。例如我在教《识字4》一课时,引导学生自我学习。通过设计“你愿意教大家学哪个字?”“谁来做小老师,教教大家”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事物,用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因为在每个孩子内心深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
二、让学生当小画家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于乐不可分。”图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我发现孩子都喜欢画画,因为画能表现学生生活、反应孩子的思想。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一幅形象直观的画能胜过千言万语,学生不仅喜闻乐见,更热衷于自己动手作画。例如我教《秋天的图画》,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秋天多美呀!家乡的秋天更美丽,让我们拿起彩笔画一画。我们家乡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在图上添一添,并用“……挂起……,……露出……,……翻起……,……举起……”的句式说一说图画,指导背诵。向你的好伙伴介绍你的画。通过读读课文,作画和添画,学生的印象深刻,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三、让学生当故事大王
如今很多家长都注重学前教育,很早就给孩子买书,有的孩子没上学就能背好几首古诗,会讲好多故事。新教材中安排了一定量的成语积累。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学生难以理解,于是课前我让学生读《成语故事》搜集有关这两个成语的故事,让学生自行阅读,课堂就成了展示他们讲故事的舞台,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两个成语,还学到了其他的成语故事,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
四、让学生做小演员
表演是儿童思考、再现生活的基本方式。低年级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部绝妙的动画片,要是能把他编成课本剧,那么既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活跃学生思维,调动情感投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如《酸的和甜的》教学时我让学生首先形成“角色意识”,让学生表演狐狸、小松鼠、小兔子和小猴子之间的故事。让学生在演的过程理解“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教育的本质就是唤起学生主体内在的需要,尽力创设发挥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不断的创造新的自我。如《称赞》一文通过设计,我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制作头饰分角色表演,经过积极的排练,一场精彩的课本剧诞生了,整堂课,学生的脸上无不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课文,学得既轻松又扎实。
五、让学生当小科学家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关于介绍科学常识的课文,可以通过作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求科学,获取知识,例如《乌鸦喝水》中有一段“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要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却很不容易。因此,我在教学中就让学生做一回小科学家,让学生将小石子一颗一颗往瓶子里投,看着水渐渐升高,让学生理解课文体验到认识真理的快乐。也许就是这样一次实践体验,能让学生从此爱上科学、迷上科学,走向科学研究之路。
教师,不只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组织者、主导者。更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孩子们扮演了各种角色,让他们在这舞台上尽情地创造表现自我吧!